有問必答的如來

原創 同朋 整理 蒙光 2023-03-26

有問必答的如來

一 有問必答的如來

归去来:师父上午好,《大悲愿船》后面妙好人的语录“十三 花根歌”提到:

有问必答的弥陀佛,如此殊胜的佛法,无法言语的佛慈悲的一念”。

请问如何理解“有问必答的弥陀佛”?是信者的境界吗?是善知识的回答还是阿弥陀佛的光明能令众生心中的疑惑得到消解?

就自己来说,好像学佛以来,从来没有向弥陀发问过。南无阿弥陀佛,祈请师父有时间解答[合十]

蒙光:

“有问必答的弥陀佛,如此殊胜的佛法,无法言语的佛慈悲的一念”。

——這是信心三昧、念佛三昧的吟味。佛我無間隔,雖有主客問答的形相,其實都歸於信心之“一”念。 

请问如何理解“有问必答的弥陀佛”?

——是事實的話,就不需要理解。

事實就是這樣——有些部分可理解,有些部分只能吟味。從師教的言語中,必定能嚐到此滋味。

“有問必答”,就是說如來活著。但也不是你問什麽都回答,你以爲重要的,也許沒那麽重要。你覺得緊急需要解決,最好能有神迹爲你示現解決現實困難的,事實上只是欲望煩惱的投射。這些都在如來的守護中,但佛不會壞因緣法。合格的父母,對孩子的保護是以安全和自由爲前提,他們不會不讓孩子因爲犯錯受到教訓、經歷困難。他們給孩子的,是孩子自己都還不知道、不想要,卻是必要的東西。真正的回答,會鑒察我們的根機、時節因緣而給出回答和指引。

是活的如來啊,當你有真正的問題的時候,一定能得到如來的解答。這解答在聖典裏,在師教文字中,也在自己所信賴的善知識的言行中。但是自我中心的人聽不到。

是信者的境界吗? 

——是信者的境界,也是如來活著的事實。這本是對每個人普遍平等的事實,可惜只有虛心的人能知道。 

是善知识的回答还是阿弥陀佛的光明能令众生心中的疑惑得到消解?

——這二者對你如有區別,就都還不是。 

就自己来说,好像学佛以来,从来没有向弥陀发问过。 

——因爲那時的你被惡知識所誤,雖然口中唸唸有辭,卻從來不覺得佛法尊貴,如來活著。

归去来:感恩师父,如来是活着的,透过善知识言传身教令听闻的众生破疑生信,如来的光明和善知识、善知识的言教,是一体的[合十]被善知识指出,才看见自己的思维理解全是坑,以前的自己是如何的装模作样,感恩师父批评指正[合十]

闻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归去来:“是活的如来啊,当你有真正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能得到如来的解答。”

其实如来已经回答弟子了,被遇真实教法,被遇师父、听闻师教,乃至群里的问答,都是如来的回答,都是如来尊贵的回向和呼唤[合十]

歸真:在尊贵的师教中不得不惭愧低头,唯仰信![合十][合十][合十]

归去来:是啊,不得不惭愧低头,“佛法尊贵,如来活着”,顶戴师教,南无阿弥陀佛[合十]

有問必答的如來

二 直面人生問題

贝贝:老师早上好!昨天正好在忙着就没跟您发信息 我昨天也去受五戒了 能再加您的新微信很开心 不然总感觉学习无所依着[合十]

蒙光:隨喜!持五戒很難,但受戒的心態難得,這是對天地之“道”“法”的尊重。當然,更重要的是從三皈依中得到安心滿足,解脱無明生死的憂惱。

皈依

因爲是阿彌陀佛

老師説:

很多人標榜學本願以後,沒有把五戒放在眼裡,也沒有持五戒。其實「戒」是天地的法則,是「道」,不是人規定的,學佛應該遵「道」,契合「法則」,「法則」是宇宙的真理。所以淨土真宗不是把「五戒」當成「戒」在講,而是把「五戒」當成天地的法則,當成「道」在講。不同處在於這裡,請大家不要搞混了。「戒」是佛教之要,佛陀入涅槃之前不是說「以戒為師」嗎?「戒」是法則,是道。

五戒不只五條而已,孝順父母也在五戒裡面。五戒持得再好,如果不孝順父母,人家相信嗎?因為孝順父母是道,而你已經背道而馳了。所以孝親也在五戒裡,「奉事師長」也在五戒裡,還有「禮佛」也在五戒裡面。

贝贝:
皈依——我昨晚也拜读了这篇文章

是的 我还得多学习 好好去践行 谢谢老师!

蒙光:我盡力一步步把我們這個公號打造成能涵蓋大多數學佛人遇到的問題的題庫。到時大家搜關鍵字就能找到回應。

比如世俗生活相關的喫素,婚姻,殺生,長壽……

又如淨土教義關鍵的信心、往生、名號等等

蒙光:比如以“皈依”爲關鍵詞,在公號上一搜就有好幾篇開示和文章。

贝贝:对我前几天还搜索了 吃素 找到好多篇 真好的

蒙光:哈哈,你聰明

贝贝:(笑臉)

有問必答的如來
有問必答的如來
有問必答的如來

蒙光:

正見爲眼,自利利他

——昨天這一篇是對身邊學佛誤區的反思,應該對你也有參考價值。

痛苦的背後有愛

——這一篇是關於原生家庭的。

不是我們發現愛,是愛來找到我們。直到那時我們才發現,原來愛一直在那裡。

從自我出發的期待不是愛,是欲望和煩惱。這裏所說的“愛”,就是慈悲至極、盡善盡美的如來。世間的愛,都來自佛性的顯現,只是被個人的煩惱所障,隨業力生滅流轉,而各有侷限,充滿遺憾。但是“愛”本身沒有問題,始終如一與我們相伴。如月亮懸於天際,有時被雲遮,有時被物障;水一波動,也顯不出月的全影,但月卻沒有因此有變化衰減。如來的慈悲,正如天上之月,常懷仰望者,常領清光。

如來寄存的孩子

——關於育兒的理念。

蒙光:
好了,你有時間慢慢看。[合十]

有問必答的如來

三 領解落實於佛典

慶喜:

看待死亡的心

所以,媽媽要把自己所感受的無量壽,向你們稍作解釋。 媽媽就是從無量壽的世界生下來,然後再回到無量壽世界的人。怎麼說呢?所謂無量壽的世界,就是一切生存者的「生命故鄉」,也就是媽媽唯一可以回歸的故鄉,媽媽一直都這麼思考著。一個被稱為「平野惠子」這個人生命結束時,媽媽就高高興興地回去「生命的故鄉」。

於是化作空氣在空中飛舞,化作輕風和你們一起奔馳在山野上,化作綠色的草木來安慰你們,化作美麗的花朵來取悅你們,化作清水在河中暢流,化作海洋的波浪和你們弄潮,有時化作魚兒,有時化作雨滴,有時化作飄雪。🙏

蒙光:讀這樣的文字要注意。日本的真宗門徒,是從小每天在家中的佛龕前合掌念佛誦經長大的。所以在他們心目中,“阿彌陀佛”、“無量壽的世界”,是自己生活中耳熟能詳的存在。存在的具體樣貌形態,當然各有理解和想象,但都以佛典記載爲基礎。以佛典的記載、聽聞的教法爲基礎,不離法性的真實、不離大悲心,加以個性化的領解和表達,都不致於有太大的領解偏差。但這些表達出的文字,若在文化傳統差異很大的讀者看來,就容易沈浸在“空氣”、“輕風”、“草木”、“花朵”這些字眼所引發的詩意想象,而以爲往生是一種隨心所欲的自由狀態,而忽略了從佛而來的救助,其沈甸甸的分量和溫情,才是個體獲得自由的真正保證和動力來源。

有問必答的如來

蒙光:

轉悪成德

——昨天發布的這篇文章,以同朋的心得為主。

一個念佛人,所念的佛是活的,在其生活中必有表現。所以標題用了親鸞聖人《教行信證總序》文中的“轉惡成德正智”一語,表明信心之德。這不是說同朋就有信心了、信心決定了,這不是我能做的授記。而是頂戴佛德的人,其德分會應分從其身口意流流露出來,與自己以前隨順煩惱習氣的想法、做法不同,而有自然而純善的氣息,這是自己都不知道卻已經在做、在感受的事實。

若自稱是念佛人,卻從沒有體會到這樣的層面,其念佛即是空虛的。

所以偶爾讓同朋說出自己的心得,其實是法通過同朋在流動。如果有人以爲是同朋寫的,就看得很大意、很粗略,那還是不知法的滋味的人。法在流動時,只看到法味,而不着於人情,不被表相所障,才是真能領受佛法味的人。

歸元無二路,聞風心即通

——法界唯有“南無阿彌陀佛”的正覺大音震動。又每個佛弟子的法名,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應每一具體機的顯現和說法。如果只看成是別人的法名,與己無關,那就是與法當面錯過了。不論是對誰的說法,當自己看到時,就是“爲我一人”的說法,如此才是正確的聞法心態,才能聞到法。

有問必答的如來

聽到聲音的孩子

——今天發的這篇文章,同朋們都看了嗎?

有何感想?

雖然是群上不同時間和語境中發生的兩段對話,在整理時似乎看著這兩段對話之間開始發生化合作用,融爲一篇文章,從正反兩面,從靈性與親子關係的相通之處,照見我們自身信仰的現實。

當整理完成後,我發現這與其說是對話的整理,更像再創作。同朋們都參與到這個創作的過程中來,而這樣的創作過程如被法賦予了某種特別的生命,一直在持續著,直到我們在個體閱讀發生共鳴才算完成。

標題取爲《聽到聲音的孩子》,這“聲音”是久遠以來一直在呵護、等待著我們的“呼喚聲”。一個無力的孩子,母愛賦予了她聽力,讓她能直接感受到媽媽的聲音。這聲音作爲愛的表達,在孩子的世界中是從未有過的經驗。從未聽到過的聲音,只要一次在孩子的心裏響起,以後孩子就不會錯認,不會再失去對母愛的聲音的感動。對無力的孩子來說,媽媽的愛,是最可靠、有力的依靠和保證。從這樣的愛中會創造中怎樣的奇蹟,是超出孩子的經驗和想象的。

另一位在尋覓中迷失而放棄自己的孩子,讓他的母親爲之傷心痛苦。即便在如此的極端情境中,媽媽也不會責怪他。這就是媽媽的心。其實在法界中,一直有媽媽的心和聲在陪伴著他,而且幾乎已經要帶他回家時,他還是跟隨自己的幻覺走入歧途。不論如何,爲他準備的因緣,從中陰到下一世,一直在等待和準備著,在陪伴、並調熟,直到他聞法的因緣再次到來。願他下一次能夠因此生的錯認而避開岔路,與慈親相認。

愛呼喚迷失的心靈,創造聽到的耳朵。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有問必答的如來

四 祖師法語的吟味

蒙光:

勿追心,離有無

信心銘(其二)

著有者花謝,嫌有者草盛。不離有無之見則拘於物、拘於身,妄念無暫止時。心性元本雖清淨,此世無有真實人。大悲慈親活生生的聲音,南無阿彌陀佛地聞處,無知膚淺的心,無知膚淺的原樣,安住於大悲。

——執著於“有”,將佛、淨土、功德、信心,認為是如凡夫所感知的有形有相可觸可感可得之物,則正覺之華謝矣!

反之,嫌“有”為著相,以不執“有”、無掛礙的“無”相標榜,欲在己之心性中尋到真佛真土者,自力迷情之草不覺已盛。

凡夫即是如此,不著於有,即落於無,或迷於外相,或困於自心,妄念奔騰,無有止息。

如來是絕對界的眞理化身,真宗初祖龍樹菩薩以般若智摧破外道有無二見之後,開顯了信心離有無的真理。當知心性本清淨,是佛一人自證的眞理,而放眼世上,効仿佛語學舌者多,如佛能行的眞實者卻無一人。

如來悲憫我等,將本願、功德、正覺、大悲,都融於“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中,向我等呼喚,令我等聽聞其義、其心(聞其名號),我雖無知膚淺,聞得之時,即為大悲心抱持於懷中。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瑞劔老師的《信心銘》都是詩化的文字,内涵深厚多義,初學不易明其要旨。上面以口語述其義,供同朋吟味。

這些文字其實不能急於求解,要如讀詩一般,反復讀誦品味,沉浸其中,不知不覺能被告知其眞意。

有問必答的如來

五 皆是大悲回向

不捨:

行信皆如來回向

顶礼师父

南无阿弥陀佛

请问师父”行信皆如来回向”我可以领解成”行信皆如来的大悲心为众生的回向”吗?

蒙光:如是。

大悲心=慈親心=真實心=清淨心=佛心=願心=信心

聖人依曇鸞大師論注云:

夫案眞宗教、行、信、證者,如來大悲迴向之利益。

故若因若果,无有一事非阿彌陀如來清淨願心之所迴向成就。因淨故,果亦淨也。應知。

淨土,本願,名號,眷屬,功德,一切皆如來願心所莊嚴,回向衆生。此故信心即佛心。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3-03-27 10:55
Next 2023-03-27 11:48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