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之文要義

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年09月10日

總序之文要義

瑞劔老師著

「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序」

一、文段

六要鈔的文段  《教行信證》的「總序」之文,古來學者試著作了種種分段,但是按照存覺上人的《六要鈔》的文段最好。《六要鈔》:

·第一段  自始至「惠日」

略標彌陀廣大利益。

·第二段  自「然則」至「闡提」

先依《觀經》明教興之由,粗述濟凡救苦大悲。

·第三段  自「故知」至「崇斯信」

重舉名號稀奇勝德,特勸下機易往巨益。

·第四段  自「噫弘誓」至「莫遲慮」

顯其聞法宿習,令人隨喜,悲其未來流轉之報,堅誡疑慮。

·第五段  自「愚禿」至終

悅受三國傳來師訓,唯演所聞持之有實。

如右列之文段,分總序之文為五段,此文段將聖人的精神發揮的最好,真是親切周到。存覺上人逐文見義很嚴正,且恐深義難解,是專仰見祖意之一端的態度。不可不知分段是件難事。

總序之文要義

二、文意

彌陀廣大的利益本文   一、標彌陀廣大的利益。

「竊以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文

因位的本願和果位的光明   右文中,上句(至「大船」)是依龍樹菩薩的文,下句是依天親菩薩的文寫的。「弘誓」,是法藏菩薩的本願,所以是「因」。「因」(原因、因位),指尚未成佛時。「光明」,顯其本願成就成了阿彌陀佛時的威神功德力、佛智的不思議,所以是「果」(結果)。即右之第一段,在敘述阿彌陀如來依願行(因)取了正覺(果)的因位本願的功德,和果位的正覺的功德(光明)。如來的本願力和正覺的功德力之外,沒有我們的信心。這一段是《大無量壽經》之意。

大無量壽經之意   《大經》上下二卷,濃縮地看,是講如來的本願力和如來光明的功德力的經。即於名號中攝光明說之,《大經》是講如來的「本願」和「名號」功德的經。本願,是叫南無阿彌陀佛(救度信憑者)的本願,故是「本願即名號」,「名號即本願」。此本願名號的功德力之外,沒有眾生的往生。「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如此斬釘截鐵的說處,真是可貴,是鶴的一聲鳴。此大斷定得善加吟味才是。佛教畢竟是如來光明的威神力和眾生的無明闇之戰,今明依光明而無明被破之旨。

無明和難度海   「無明」(無知、渴愛),是迷的原因(因),「難度海」(生死大海)是迷的結果(果)。「光明」斷一切苦的原因,「弘誓」(本願·願船)消滅苦的結果。這是阿彌陀如來勝於諸佛的大功德、大利益。此外沒有宗教哲學的原理。此中有佛和眾生的感應道交之妙(不思議)。

真實之利   《大經》的文意中,有釋尊為給一切眾生「真實之利」而說《大無量壽經》。依本願力(大慈悲)和光明(佛智不思議)的功德,滅迷的原因和迷的結果,此事對眾生而言即是「真實之利」(利益)。此處講「真實之利」,而不說「真實之理」,顯現著淨土門的性格。又《大經》結尾時說:

一念大利無上功德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行之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此「一念大利無上功德」完全是本願和光明的功德。我們拜讀「總序」之文,同時也要好好的拜誦《和讚》中的龍樹讚、天親讚和曇鸞讚,不入愛樂三昧(法悅境)不行。要言之此段在顯「本願一乘的因果」。

第一段的聖句   右述第一段的聖句,每天讀誦,如每天在考禪的公案一樣,努力不懈地常掛在心頭,如此經年累月的精進,無限的含意被吟味,有無上的利益。

還總序   本典一部還之「總序」,窺其深旨,「總序」復應歸第一段吟味之。拜讀御本典疑義生起時,首先要好好地拜讀《和讚》(略的《教行信證》),然後對照疑義的前後文,以窺聖人的用意才好。太依賴註解書的話,就無法直接被御本典的光明打動,沒和如來感應道交是可惜的事。

森尾則如師   以前身任滋賀縣坂本地方真盛派本山的管長,為一山的學問之長的森尾則如師,是日本天台學上被譽為日本第一的大學者。則如師有緣每個月到利劔老師的住處,學了三年的《教行信證》。利劔老師最初授他「總序」之文。聽說則如師拜聽到第一段時,驚嘆不已,叩膝歡喜,感激徹身,稱讚一會後,落入沈思中。我等愚鈍之輩,沒有這樣的感動,實在是很慚愧的事。一句醫萬劫渴,正是此聖句。

總序之文要義

教興之由   二、依《觀經》,明教興之由。

「然則淨邦緣熟,調達闍世興逆害;淨業機彰,釋迦韋提選安養。斯乃權化仁,齊救濟苦惱群萌;世雄(釋尊)悲,正欲惠逆謗闡提」。

王舍城的悲劇   第二段,在世尊的時代,摩竭陀國的國王,頻婆娑羅王住在首都的王舍城。時,太子阿闍世和惡友提婆達多,狼狽為奸,策劃陰謀,終於殺害了父王頻婆娑羅,然後也把母后韋提關進了牢裏。釋尊為韋提降臨牢房,受韋提之請而說了淨土的教法,這是淨土教的濫觴。王舍城的悲劇和釋尊的說法,詳細說於《觀無量壽經》。第二段在講述此事。

難思弘誓和無礙光明   難思弘誓(無法思量不思議的本願),為「難度海」(難度的生死海)生起,無礙光明(不被任何東西障礙的無礙佛智),為破我們的「無明闇」出現。只有「本願力」和「無礙的佛智」(法)能救我等凡愚(機),轉迷令到悟岸。處心積慮想獲得信心,卻不著眼於「願力」和「佛智」(法),是很悲哀的事。唯有此「法」攝取此「機」(凡愚),此「機」唯有依此「法」方能被救。不救此「機」的「法」,不是「法」。淨土教的興起,從歷史觀看的話,王舍城的悲劇雖是直接的原因,元本是由如來的本願海生起。

果分不可說的法門   此故,淨土教的起源,在超歷史的如來大智願海,這叫做「果分(佛的境界)不可說的法門」。誓拔一切眾生生死勤苦之本的本願,成就為光壽,為名號,為願心莊嚴的妙土(淨土),為三世十方諸佛的佛事。

讚阿彌陀佛偈和讚   《和讚》曰:

「一一華中之所出 三十六百有千億

 光明煒燁色煥爛 朗照十方無不至」(NO.42)

「一一華中之所出 三十六百有千億

 佛身亦與光明同 相好莊嚴如金山」(NO.43)

此叫做「華光出佛」(從正覺華之光出諸佛),是阿彌陀如來的莊嚴功德相。「果分不可說的法門」、「華光出佛」的莊嚴,甚深微妙。

淨業   參與王舍城悲劇的人,是為淨土教興起因緣的人,皆是從安養界來示現的聖者。

「淨邦」,指淨土。「緣熟」,指宣說阿彌陀如來本願的因緣成熟。「淨業機彰」,指聞淨土法門的人,即是念佛之機,彰現來了。「調達」,指提婆達多。「逆害」,指殺父、幽閉母親的逆惡非道之行為。「選安養」,指釋尊放光明,於光明中示現諸佛的淨土給韋提看,令生起想往生阿彌陀如來的淨土的心。

善巧攝化   王舍城的悲劇,是從為彰「果分不可說的法門」之如來大方便力演出的,此叫做「善巧攝化」。這不外全是想救濟苦惱的群萌(眾生),惠逆(五逆、五無間業)、謗、闡提(少佛緣的人)。如來的慈悲,偏憐愍常沒的眾生。

本願一乘的機法   淨土真宗,即本願一乘海,其「機」(被救的人)是逆惡的劣機,其「法」(救之法)是本願的一法。「機」是一故,「法」是一,「法」是一故「機」是一,此「機一法一」的宗教叫做「本願一乘」。本願一乘的「機」(人)是「聞佛願的生起本末無有疑心」的人。仰信佛智、信順佛願者,叫做「乘大悲願船」。

本願一乘的因果   第一段的「難思弘誓」(因)和「無礙光明」(果),顯本願一乘的「因」和「果」。救濟眾生的「法」明示於此。依此「法」什麼樣的「機」(人)被救呢?示其「機」今現在被救之相者,是第二段的文。應著眼第一段是示「因果門」,第二段是示「機法門」。

總序之文要義

名號的勝德   三、重舉名號稀奇的勝德。

「故知,圓融至德嘉號,轉惡成德正智。難信金剛信樂,除疑獲證真理也。爾者,凡小易修真教,愚鈍易往捷徑。大聖(釋尊)一代教,無如是之德海。捨穢(穢土)忻淨(淨土),迷行惑信,心昏識寡,惡重障多,特仰如來(釋尊)發遣(勸),必歸最勝直道,專奉斯行(名號),唯崇斯信」。

圓融至德嘉號   佛願的本末是南無阿彌陀佛,因此,稟受此而說「圓融至德嘉號」。這即是彌陀如來超世的救濟眾生之「法」的「南無阿彌陀佛」。剛才講的「淨業機」,是指「念佛的機」。

難信金剛信樂   念佛是「難信金剛信樂」。難信之法(本願名號)外,沒有苦惱群萌的被救之道,亦無逆謗闡提受惠之法。親鸞聖人的法門和信仰,常集於此一點。說「故知」,即是此意。

行信論的基本   承受「圓融至德嘉號」之語,而說下之「專奉斯行」;受「難信金剛信樂」之語,而說下之「唯崇斯信」。在真宗「行」和「信」極爲重要。此故,古來學者們費了幾十年,研究「行信論」。其行信論的基本顯於此「總序」之文,應著眼之。

因果·機法·行信   「總序」之文,著眼於「因果」、「機法」和「行信」地頂戴最好。「因」,是法藏菩薩因位的願行。菩薩的八正道、六波羅蜜的修行,沒有一念一剎那不是為眾生的大慈悲心的結晶。又是為成就大悲本願的修行故,因位的修行攝於大悲本願力,一本願力為我們的目標、依靠。「果」,是願行成就之相的「南無阿彌陀佛」,是阿彌陀如來的「正覺」,是「無礙光明」。本願的「因」中含「果」之力,「果」的光明名號中,因位的本願力常活躍地運作著。「因」中有「果」,「果」中「因」在。是因果不二、二利圓滿一體的大正覺。

機的意義   「機法」,「機」有三種類。第一類的機,叫做「素機」,又沒聞過佛法的眾生叫做機。「機」,一般講「樞機」、「機關」、「可發之義」。就眾生而言,對佛的教語,有如弓箭正要離弦一樣,有接受佛語的心情,故一般的眾生叫做「機」。第二類的機,信心獲得的念佛行者,住於「正定聚•不退之位」,故指這種行人,叫做「正定聚之機」。第三類的機,「絕對不二的金剛信心」自身,也叫做「機」。

用真宗特別的意義講,「機」,叫做「變」、「要」、「宜」。眾生依佛的教誡,至今為止的心起變化,故叫做「變」。「要」,讀做「必」,一念歸命的行者,必定往生報土,故有期待之處,有要期之處,有期望之處。其信心的人叫做「南無的機」,這是「入法的機」(信受本願的人)。「宜」,一切眾生異於木石,受阿彌陀佛的救濟,相宜、適當,故叫眾生做「宜」。

法的意義   「法」,從文字說,是法則、法規的意思。廣義地說,宇宙所有萬物皆叫做「法」。但在此處,講阿彌陀如來救濟眾生的法叫做「法」。如來以佛智不思議的法救眾生,這法不是毫無道理的。是依願力自然的法則救我們的。「名號」、「本願」、「光明」、「壽命」、「淨土」、「教、行、信、證」等,全都是救濟眾生的法、法則。

行的意義   「行信」者,「行」在第一次的意思,見如來的壽命即宇宙萬有是法身,內攝此法身常住之理的如來光明即無礙佛智、觀照的智慧,是行的所依體(根本、地盤)。《正像末和讚》(No.285·四八)曰:

「不思議佛智能信 報土之因佛教言

 信心正因獲得者 難中之難復更難」

八萬四千的法門,全都是佛智的顯現。本願名號,全都是佛智。如來的大慈悲,相即佛智,不二一體,故「本願一乘」又叫做「佛智一乘」。

行者行業也   名號叫做「行」(於十七願被諸佛讚嘆的名號)。有時稱名念佛叫做「行」。本來在真宗講「行」,是就法藏菩薩的「行」,在《大經》有如來的「行業果報不可思議」,所以從文字的內容來說,「行業」叫做「行」。又《三經往生文類》(聖人著作)裏說: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眾生往生的行業」,所以在真宗視「行」的字義是「行業」的看法最為正確。故「總序」的「圓融至德嘉號」是「行」。

業因也大道也   「行」,又是「業因」的意思。往生的業因南無阿彌陀佛叫做「行」。又本願名號招喚的勅命,是往生的「大道」,所以「大道」叫做「行」。因此「行」有:(一)行業、(二)業因、(三)大道等三種意思。佛智叫做「行」,其義甚深。在法雷學派講「佛智一乘」、「佛智即行」,此在「行卷」「六字釋」之處會作詳細的介紹。

信的意義   「信」者,「行」當下的信、「行」運作處的信、「行」印現眾生心中叫做信。南無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信,即仰信復仰信,聽聞復聽聞,徹底的聽聞南無阿彌陀佛的佛智不思議,被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完全打動叫做「信」。亦是被阿彌陀如來大智大悲的大人格所感動,凡夫自力的「計度」全部被拿掉,感到大悲大智本願的呼喚聲是活生生的,於本願前垂恭敬頭的叫做「信」。無「計度」的信心,即是本願力,是名號的功德力。此「信」實難獲,故說「難信金剛信樂」。真實的信心一發起,如金剛一樣堅固,斯信,不顛倒;斯信,不虛偽,至臨終為止,必貫徹到底。信心是初後不二,故說真實的信心為「金剛不壞之真心」(信卷)。行信的重要,見「總序」明確的舉有:「圓融至德嘉號」(行)和「難信金剛信樂」(信)為對句。又述「專奉斯行,唯崇斯信」,又述「遇獲行信,遠慶宿緣」。

行卷的大行   聖人於「行卷」解釋了何謂「大行」道:

「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名。斯行(名號)即是攝諸善法(諸善),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真如一實(一實真如、宇宙的一根本真理)功德寶海,故名大行」。

真如一實功德寶海   「真如一實功德寶海」者,指全部地攝持宇宙萬有根本真理的真如(法性、實相、法身)的大功德的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信南無阿彌陀佛的名義處,其功德大寶海(名號的德)速滿我們的身心。

故於信一念,我們成了南無阿彌陀佛的主人。此「真如一實功德大寶海」的名號,今說為「圓融至德嘉號」。「圓融」,名號中圓具著萬德,於信之一念,如來的萬德全部融入我方,故說「圓融」。在此仰信無礙光。「至德」,是無上的功德。「嘉號」,佳名,指名號。

選擇大寶海   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名第十八願作「念佛往生願」。雖然說是念佛往生,並不是指唯口稱名號就好。若沒有信功德大寶海的名號的功德,仰信其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是佛智不思議、是誓願力不思議、是大慈悲力不思議而念佛,則無法往生。即是歸(歸入、信)「選擇大寶海」(名號)而念佛往生。到茲,可知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和親鸞聖人的「信心正因」是同一味。在真宗「念佛」此語用於各種意義:(一)即以口稱的稱名,(二)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三)憶念(憶佛),(四)信名號生起本末的信心,叫做念佛,此至「行卷」的「御轉釋」處更清楚。

轉惡成德正智   「轉惡成德正智」,指仰信名號的德即本願一乘海的德用,使煩惱的惡水與名號功德的大寶海成一味。《高僧和讚》(曇鸞讚)曰:

「罪障功德之體同 如冰與水正相似

 冰愈多則水愈多 障愈多則德愈多」(No.158·四〇)

「名號不思議海水 逆謗屍骸皆不宿

 衆惡萬川即歸入 功德海水一味也」(No.159·四一)

「盡十方無礙光佛 大悲大願之海水

 煩惱衆流即歸入 智慧水融一味也」(No.160·四二)

海之喻   「行卷」(一乘海釋)曰:「言海者,從久遠已來,轉凡聖所修雜修雜善川水,轉逆謗闡提恒沙無明海水,成本願大悲智慧真實恒沙萬德大寶海水,喻之如海也」。

名號即正智   必須知道「行卷」從此一句而開,這是依名號的功德力,「轉惡成德正智」的相狀。「正智」和「聖智」相同意思,名號即是佛智。「佛智即行」之旨,亦顯於此。

難信金剛信樂   「難信金剛信樂」,即「信卷」曰:「言信樂者,則是如來滿足大悲圓融無礙信心海」。這不是凡夫自力的信心。信心的體是如來的大悲心,所以才是「成報土正定之因」(信卷)。又信心的體是佛智,故說「不思議佛智能信,報土之因佛教言」(《和讚》No.285)。又曰:「佛智不思議若信,正定聚即可得住」(《和讚》No.284)。又曰:「智慧之念佛獲得,法藏願力所成也」(《和讚》No.272)。又曰:「信心智慧即契入,佛恩報謝身自成」(《和讚》No.271)。

獲證真理   「除疑獲證真理」,和「信卷」(本)的「斯心(信樂)者即是如來大悲心故,必成報土正定之因」的意思相同。「信卷」由此展開來。獲大信心者,必悟大般涅槃,冥合法性常樂的真理、一如法界的真理。又信心其實是行即信,其體是佛智,是「真如一實的信海」(信卷),所以信心是真理。

易修真教   「爾者凡小易修真教」,是指「行卷」。「教」和「行」不二。南無阿彌陀佛是「行」,是「大行」。此大行由釋尊為我們宣說,故「行」的當下即為「教」。此處說的「真教」,也就是出現在「行卷」的「行」,即是南無阿彌陀佛。又「行卷」有「本願一乘絕對不二之教」,這個「教」是「行」,指的是南無阿彌陀佛。

機教和行信   對「教」,信其的心(信)叫做「機」(金剛的信心)。對「行」(名號),信其的心叫做「信」。又對信的「機」,被信的南無阿彌陀佛叫做「法」。此故對句地講,云「機教」,云「行信」,云「機法」。這些是真宗學的專門用語。

易往捷徑  「愚鈍易往捷徑」,此處可看到「信卷」的風格。「捷徑」,指近路。「信卷」裏有「世間難信之捷徑」。

「大聖一代教,無如是之德海」,意味在釋迦如來一代的諸教裏,無有勝於名號真實的利益者。「德海」,是「功德大寶海」,即是南無阿彌陀佛。

捨穢忻淨   捨穢(穢土)忻淨(淨土),「信卷」有「忻淨厭穢之妙術」。這是在讚嘆大信心之德。意味大信心為其信力,自起「忻淨厭穢」的心。雖然如此,一方面「久遠劫來流轉至今的苦惱舊里難捨離,尚未往生的安養淨土不忻羨」(《歎異抄》第九條)講的也是現狀。這是煩惱的所為。

一般人的形相   「迷行惑信,心昏識寡,惡重障多」,這是社會一般人的相狀。

行信的尊重   「特仰如來發遣(教卷),必歸(歸入)最勝直道(行卷)(為往生本願之大道),專奉斯行,唯崇斯信(信卷)」。

右文承接至此為止之文,收之於「行信」,令知道《教行信證》行信最為重要,是中心之旨。誠是慇懃的教誨。

依上述,可窺知「總序」之文著眼於「因果」、「機法」和「行信」。又深深地考察右之諸點,可知道聖人實是明確地宣揚了淨土真宗,本願一乘。

總序之文要義

聞法之緣與疑慮之誡   四、顯聞法緣,令人隨喜,及誡疑慮。

「噫!弘誓強緣,多生叵值,真實淨信,億劫叵獲。遇獲行信,遠慶宿緣。若也,此廻覆蔽疑網,更復歷曠劫。誠哉!攝取不捨真言,超世稀有正法,聞思莫遲慮」。

字義   「弘誓」,指本願。「強緣」,指強力、依靠。「億劫」,指非常長的歲月。「宿緣」,指前世的因緣。「疑網」,懷疑之網。「覆蔽」,覆蓋隱藏。「曠劫」,與億劫同。「逕歷」,輪廻、流轉。「超世」,超勝於世。「稀有」,罕有。「聞思」,聞而善思。「遲慮」,慢吞吞,猶豫不決。

弘誓強緣   「噫!弘誓強緣,多生叵值,真實淨信,億劫叵獲」。這是親鸞聖人由悲心所發出的悲淚的叫喊。「信卷」裏說:「無上妙果(成佛)不難成,真實信樂(信心)實難獲」,流露著悲痛的情懷,這是聖人的真心。上來所述的「因果」、「機法」、「行信」,此處云為「弘誓強緣」。弘誓強緣,是為令獲得真實信心。

誡遲慮   故承「弘誓強緣」,告訴我們說「遇獲行信,遠慶宿緣」,又誡「若也,此廻覆蔽疑網,更復逕歷曠劫。乃至 聞思莫遲慮」。受此聖人悲切的言語,就不能再迷迷糊糊了。這些話裏可看到唯信正因的宗風。

總序之文要義

師訓和聞持   五、悅受師訓,述聞持。

「爰愚禿釋親鸞,慶哉,西蕃月氏聖典,東夏日域師釋,難遇今得遇,難聞已得聞。敬信真宗教行證,特知如來恩德深。斯以慶所聞,嘆所獲矣」。

字義   「西蕃」,在西邊的蠻夷之國,指印度。「月氏」,迦膩色迦王支配的國家,指犍陀羅王國。「東夏」,指中國。「日域」,指日本。「師釋」,指菩薩之論和經的註釋。

所依、所修、所得   「敬信真宗教行證」,「教」是《大無量壽經》,是我們的「依處」,即是「所依」。「行」是南無阿彌陀佛,被眾生所稱(修),即是「所修」的法。於更深意的說,南無阿彌陀佛本是被聞、被信。「證」是無上涅槃的極果,是被眾生所悟、所證得,即是「所得」的法。那麼,如何依《大無量壽經》呢,是「信」。如何修「行」呢,是「信」。又如何悟「證」呢,這仍是「信」。即「教、行、證」,各各是「所依」、「所修」、「所得」的法,其依者、修者、得者,皆是「信」。

信能依、能修、能得也   故「信」是「能依」、「能修」、「能得」的法。這裏的「法」,譬如做什麼什麼者、被什麼什麼者的時候,所講的「者」的意思。

能所的意義   佛教經常使用「能」「所」二字。「能」,指「做什麼什麼」之詞,是能動, Active的意思。「所」,指「被什麼什麼」之詞,是被動, Passive的意思。比如說「說明」是「能詮」;「被說明」是「所詮」。又「信」「信者」是「能信」,「被信」「被信者」是「所信」。

三法和四法   「教、行、信、證」,如前所述,叫做「四法」,或「四法門」,表示依信心趣入涅槃之意。故四法門是「機受趣入門」(凡夫信受名號而趣入涅槃之意)。「教、行、證」,叫做「三法」,或「三法門」,表示救濟眾生的完成態,此叫做「法體圓成門」。

三法圓具的妙行   今之「敬信真宗教行證」,是三法圓具的妙行,即是信一南無阿彌陀佛,此外沒有真宗(真實教)。

總序之文要義

成就文和真宗   《大經》下卷有:「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云云」。這是釋尊開說第十八願深意之文,叫做「本願成就文」,略云「成就文」。淨土真宗的根本基調實是在「成就文」,此故親鸞聖人在「信卷」(末)說:

「願成就(本願成就)一實(真如一實的信海)圓滿之真教,真宗是也」。

即聞信名號的由來外,沒有真宗,阿彌陀如來本願的極意在這裏。說真宗是「願心莊嚴的法門」,意即在此。

五願開示   親鸞聖人為顯揚淨土真宗•本願一乘的深意,開一王願(第十八願)示為五願。「真實五願」,是第十一願(必至滅度願)、第十二願(光明無量願)、第十三願(壽命無量願)、第十七願(諸佛稱名願)、第十八願(至心信樂願)。「五願開示」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在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宗教,取一第十八願確立念佛往生之義。但是親鸞聖人的宗教,立於「五願開示」之上開真宗,談法門。不知此差別者,單在文字上起爭論,是傷腦筋的事。一開始有必要好好弄清楚此點。

依經開宗和依願開宗   高祖聖人依《大無量壽經》作《教行信證》,開淨土真宗,此叫做「依經開宗」。又聖人依真實五願製作《教行信證》開創真宗,此叫做「依願開宗」。

由三心五願開示   第十八願的願體(中心思想),是至心、信樂、欲生的三心。此故五願開示,從三心開之為五願,如此建立「教」(大經)、「行」(十七願)、「信」(十八願)、「證」(十一願)的四法,又立「真佛土」(真佛真土)(十二願、十三願)(化身土由真佛土別開),這是大信海的法門。聖人開第十八願為五願,其目的是為了明示唯信正因,即「往生之因唯是信心」。

行和一般的原則   (一)從佛教的一般原則來說,要到涅槃,得修「戒」(戒律)、「定」(坐禪)、「慧」(智慧)的三學。一開此三學,是為「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或「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又要到涅槃,一般是依「發心」、「修行」、「菩提」、「涅槃」的四原則。不論是哪個,皆須用自己的力量發「願」和「行」(修行),這是不可或缺的。

涅槃真因唯信心   然親鸞聖人旗幟鮮明地宣言:「涅槃真因,唯以信心」,誠是青天之霹靂,是哥白尼倡「日心說」以上的大宣言。為明確此,五願開示是必要的。這是《教行信證》的誕生。又「唯信正因」實是真宗的眼目。那麼,真宗是沒有願行而往生成佛的教法嗎?是依信心領受如來的願行,培養成願行具足之身而往生的。此點於「行卷」「六字釋」處再作詳述。

總序之文要義

十八願文   (二)就五願開示,示第十八願文: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十聲一聲的念佛),若不生(往生)者,不取正覺(成佛)。唯除五逆(殺父、殺母、殺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之罪)、誹謗正法(佛法)」。

古來的五願開示   古來的學者是如何分配文字開第十八願為五願的呢?

總序之文要義

 這是一般的定說。

法雷學派的五願開示   在法雷學派,主張由三心開得五願。其分配如下:

「至心」(如來的真實心)的體是名號,故自此名號開第十七願。自「信樂」開第十八願。

「欲生」的生(往生)是生即無生(往生一看,開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生即無生之悟),故是滅度。故自欲生的「生」開第十一願(必至滅度願)。

「我國」是淨土,是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的真實報土。故自我國開第十二願(光明無量願)、和第十三願(壽命無量願)。

信之一字振一宗   以之添為祖師聖人作五願開示的大使命之意。本來《教行信證》是令唯信正因更明確的寶典,淨土真宗是「信」之一字振一宗。「信」的內容,廣大無邊,其中內存著「教、行、信、證」。信心,即是「至心」、「信樂」、「欲生」的,三心即一的「信樂」,故可說是自三心開示五願,此最契合祖意。

總序之文要義

就無明   「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是一乘的因果。「無明」,常指一切的無明,而古來有一部分學者提倡說:懷疑本願的無明是「疑無明」,凡夫的貪瞋煩惱是一般的無明。這不能說是正確的講法。這些學者們說明「正信偈」的「已能雖破無明闇,貪愛瞋憎之雲霧,常覆真實信心天,譬如日光覆雲霧,雲霧之下明無闇」,說「已能雖破無明闇」的「無明」是「疑無明」,於信之一念「疑無明」被破除,雖然其後每天會生起「貪愛瞋憎之雲霧」,這是一般的無明等等。這樣解釋不可以,「行卷」有:「破眾生一切無明」,《真要鈔》有「無始已來輪轉六道的妄業,於一念歸命南無阿彌陀佛的佛智無生的名願力被消滅」。由無礙光的力量,在南無地歸命一念之處,一切無明盡被照破(是密破、密益)。「雲霧之下明無闇」,是無明無的意思,是指信心之人領解後的心中之相狀。「信心天」是「法」,「雲霧之下」是「機」,機法相應著,這是無礙道,是信心的白道。為何無明已被照破後,仍有貪瞋的雲霧呢?那是前生業的持續。若貪瞋煩惱在人生中全部被除掉的話,那已經是佛了。真宗是講「不斷煩惱得涅槃」之妙益的宗教,此叫做「本願圓頓一乘」。二河白道是「眾生於貪瞋煩惱之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信一念)」的譬喻。

現生的利益   「破無明闇」,是現生的利益。「正信偈」有:「攝取心光常照護」,這即是「信心之天」。即使被雲霧的煩惱覆蓋著,亦住於往生一定的信念中,感覺眼見極樂莊嚴,如此心情開朗。這是「無闇」的相狀,亦是「無明無」的意思。「疑」也好、「貪瞋煩惱」也好,同樣是「無明」,然而懷疑本願的疑惑,明「顯」地被照破(顯益),貪瞋煩惱(立於佛知見的話)是「密」被照破(密益)。貪瞋是只要有命在就會生起。要言之,這個問題該以「顯益」和「密益」解釋,而不應造「疑無明」等新名詞來解釋。

總序之文要義

參:

《總序之文》講釋(上)

《總序之文》講釋(下)

本典總序及“教卷”白話述意

總序之御文

「教行信證」拜讀記·總序之文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4-09-10 09:16
Next 2024-09-12 16:33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