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瑞默老師 整理:釋蒙光
二〇〇七年瑞默老師香港講法筆記
同朋:現在的狀態,也不知如何念佛,也不知如何聞法。
師答:這是懈怠的心,懈怠的心不好。
日本有“耳慣雀”的説法。農夫在稻田樹起會發出聲音的稻草人,想嚇走麻雀。但是等麻雀聽慣了聲音,就不受驚嚇,照啄稻穀不誤。我們當了“耳慣雀”,不害怕墮地獄,也不忻慕淨土,就不會認眞聞法讀經。所以聞法者要“不忘初心”。
同朋:老師説要頂戴佛心,不妨如法然上人般,一天三萬五萬地念佛看看。可是自己根本做不到,有没有其他的路可走?
師答:那就要“憶念之心恒不斷”。
(注:淨土和讚“卷頭和讚”No.1
彌陀名號常稱持
信心真實獲得者
憶念之心恒不斷
報謝佛恩長在心
此首談信心之德相,作爲真宗信心之准繩。
因詩歌體裁,要注意語序之間的關係,不可錯會。此首從文字上容易錯會爲“稱名”在先,“信心”在後,實則不然。正確的領解,是以“信心真實獲得者”一句爲核心前後呼應:真實獲得信心者,自然會有“彌陀名號常稱持”的報恩行,這是“憶念之心恒不斷”的相續相,歸結爲“報謝佛恩長在心”的用心。
憶念之心不斷,不是凡夫自力運心的結果,是相續聞法,如來光明相續攝取的德用。所以重要的是相續的聞法。)
即使有“憶念之心恒不斷”了,也不要忘記自己是底下凡愚。凡夫就是稍稍做到點什麽,就覺得自己不同凡響,忘了自己是底下凡愚。
莫忘了是“南無阿彌陀佛”招喚不斷的聲音來到凡夫心,才有凡夫我的憶念稱名。
同朋:自己的心很散亂,佛法聽久了就成了“耳慣雀”,精進不起來,有時甚至沮喪得想放棄佛法。
師答:不用太擔心自己的心,我們是怎樣的心,如來早已知道。就是因爲我們凡夫是這樣的心,如來才慈悲發下救度的誓願。
師説:今天有從日本安城來的同朋。安城出過一位名人,多田鼎,早年師從清澤滿之,到街頭勸人念佛。清澤滿之是從哲學的角度談本願,有偏差。他們的領解是,阿彌陀佛的十八願是要大家“稱我名字”,以爲稱名是得救的條件。後來他才醒悟,“稱我名字”不是往生的條件,而是最易行的方便,其本質是彌陀的大悲。當他醒悟於此時,又出了一本書,懺悔自己過去的錯誤。
在日本也好、台灣也好,很多人誤會淨土的教法,是要稱名才能獲救。多田鼎一開始的想法,就是念佛才能獲救,所以念佛時是祈求的心。這樣的念佛不是本願的念佛,他發現自己以這樣的心念佛無法安心。後來才發現,原來在自己還不知本願、不知稱名之前,阿彌陀佛已經先來呼喚我了。我們聽到阿彌陀佛的呼喚聲,對阿彌陀佛心生感謝,此時的念佛,對如來是感恩、慚愧的心。
清澤滿之教的是向阿彌陀佛祈求,這樣的教法是錯誤的。多田鼎是認真的修道者,當他照著師教努力實踐時,發現這樣的心是在追著如來跑,無論到何時也無法滿足,不能安心。原來“稱我名字”,是如來大悲的顯現,不是自己能念佛,是大慈悲的至極,是如來來招喚我。當他發現這點時,就與老師決裂,而回到本願真實的教法。
原來認爲念佛是向阿彌陀佛求救的心,後來才發現不是自己向阿彌陀佛祈求,而是“念佛即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是佛回向衆生的大悲心的流露。大悲心來到衆生心,衆生自然會向佛心生感謝。
多田鼎之前曾經出版過一本《正信偈講話》,當他發現自己的錯誤時,就到書店將自己的著作全部收回。又游行全國,向大衆公開宣布,將自己的書購回,凡是買過自己書的人,“請您還給我”。
日本、台灣有不少人,大多數的佛教徒,念佛都是從自我出發,向阿彌陀佛祈求。阿彌陀佛已經賜予衆生的救度,還要向佛祈求,這不是很矛盾嗎?佛心並沒有要求“你們至少要念一遍的佛哦!”而是“來啊來啊,你們來讓我救啊!”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充滿著“我能護汝”的大悲心。
淨土真宗以外的念佛人,幾乎都是祈求的念佛。媽媽已經把孩子抱在懷裏了,孩子還在“媽媽,求求你救救我呀!”這樣的心,不是與媽媽相違背嗎?阿彌陀佛的佛心,有的只是“拜託,給阿彌陀佛救吧!”沒有一點開條件的心。“來阿彌陀佛這裏吧!給阿彌陀佛救吧!”只是這樣的心。
很多人不知佛心充滿大悲,想著自己每天都念很多佛,阿彌陀佛會很喜悅自己的精進。不知佛心有的只是“來,讓阿彌陀佛救!”
多田鼎值得我們讚歎。當他知道祈求心的念佛錯誤,不是本願的念佛;當我們向阿彌陀佛求救之前,阿彌陀佛已經先找到我們了,他就公開懺悔。
念佛不是向佛祈求“救我!”的心,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久遠劫來“救度衆生”的慈親心。
二〇二一年九月十七日上午 聞法筆記
光按:恩師此講,涵容廣大而意味深長雋永。整理筆記時,因斟酌其主題,而以“耳慣雀”名篇。人雀皆同,所以“耳慣”者,在習以爲常而鈍其感,固其心。碌碌諸輩中,亦有如多田鼎者,能不忘求真理、了生死之初心,行道誠篤精勤,故學有進境、不自設限,終能自見舊說之謬,而幡然易轍,收回成言,一歸於正。其心不受名利之誘而唯以真理是從,故行事有清明之智,有擔當之勇,而終得見無我之大道、獲真實之利。耳慣雀之我輩,當以此等先驅爲鑒而知所不足,則有以立矣!
留言列表(4条)
[…] ○佛法一義有著無量的意義。聽聞了咬住,成聽慣的麻雀,真可怕。 […]
[…] 耳慣雀 […]
[…] ○知識通同行,千遍萬遍地,耳朵聽慣了。 […]
[…] ——耳慣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