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原創 瑞默老師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我們不知道阿彌陀佛是無所不在的佛。我們原本以為阿彌陀佛是遠在西方,就像俗語說的:「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天邊。」這就是不了解什麼是阿彌陀佛。

從不知道阿彌陀佛,到聞法之後發現:原來,阿彌陀佛像空氣、像陽光一樣,無所不在,我們就活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中。雖然聽了只是概念知道而已,但不知不覺中,不斷聞法後,突然,有這種領會出來的時候,你的娑婆人生已經結束,淨土之旅從此開始。這就是「平生業成」。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我們就活在好大好大、好圓好圓的佛的光明中,可是我們本來不曉得,沒有發現到。我們學佛為了什麼?是為了佛子的自覺,也叫佛子的發現。

發現阿彌陀佛的人,也就是發現自己是佛的孩子的人。所以佛的發現,也就是佛子的發現。就好像剛出生的嬰兒,嬰兒看到媽媽的時候,就是他安心的時候了。知道媽媽、發現媽媽的孩子,就是發現了自己;發現了自己,也就是知道了媽媽。我們之所以覺得孤寂,就是因為沒有媽媽。心中有媽媽的孩子,就不會有孤寂。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阿彌陀佛就是我們永恆的母親。當你找到這位永恆的大慈母的時候,——不只是現在,以後她也還是我們的母親,——真正領會到阿彌陀佛是自己的大慈母的人,當下就是「平生業成」。因為這時候,你已經不再焦慮:「糟糕,我還沒有念佛」,「哎呀,我還沒有安心呀,阿彌陀佛會不會要我?」已經沒有這些焦慮了。

什麼是自己的本來面目呢?

什麼是真正的自己?

被抱在阿彌陀佛的懷抱裏的才是真正的自己。這就是佛子的自覺。

不論生也好,死也好,我們都有阿彌陀佛這位慈母在。我們要去發現這位大慈母,發現大慈母的懷裏抱的就是自己。這就是自己的發現,佛子的自覺。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下面講二河白道,這個非常重要。

(老師在紙上作圖示並解說)這邊是大眾,一般人待的地方,不知道佛教、沒有學佛的人,不求自己解脫的人的地方。這些人都是醉生夢死的人。原本我們都是在這裡生活的人。

對這樣的生活沒有辦法得到滿足的人,就會從這人群裏走出來,為了求解脫,離開醉生夢死的人群。但是當你要出來學佛法的時候,以前的那些朋友就會跟你講:「回來呀,回來呀,你別那麼想不開啊,這裏也很好啊!」那些親人也好,朋友也好,就是要叫你回來。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但是有心求道的人,沒有聽從他們的呼喚,一心要求一條解脫的路。當他出來尋求解脫的路後,走了一段路會突然發現,前面有一條河。一條很大的河,他沒有辦法越過的河。

這是條什麼樣的河呢?他注意一看,這條河一邊是火在燒,充滿火焰,一望無際的火河;另一邊是水,波濤洶湧,一望無際的水河。他只好停在河岸邊,沒有辦法向前走了。

回頭一看,看到以前的那些朋友,認識的人,都來追他,要把他帶回到以前的地方去。他想要往前走,但是一望無際的水河和一望無際的火河,讓他沒有辦法過去。所以他很痛苦。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就在他痛苦不堪的時候,忽然,他聽到聲音了,忽然聽到彼岸有聲音傳來,呼喚他:「來啊,來啊。汝一心正念直來。不要怕,不要怕!」在他站的這頭,也有聲音,是釋迦牟尼佛的聲音:「去吧,去吧,快點去吧!」佛陀勸這個行者:「去吧,去吧,去阿彌陀佛的國土吧!快去吧,快去吧!」

「二河白道譬」中的這個聲音是忽然聽到的,忽然聽到阿彌陀佛的聲音和釋迦牟尼佛的聲音。這個叫做「水火二河」。這個行者,這個求道的人,他本來是沒有看到這條河的,也沒有聽到佛的聲音,當他痛苦不堪的時候,也沒有辦法前進,也沒有辦法後退,不曉得該如何是好的時候,他忽然聽到佛陀的聲音:「你去阿彌陀佛的國度!」也聽到阿彌陀佛在召喚他:「來吧,來吧,來這裏,我來救你!」然後看到這水河和火河,這都是忽然看到的。

「忽然」,用我們的話講,就是突然發現、注意到,以前沒有看到,現在看到了。「忽然」這種心境沒有出現之前,他並沒有把佛的話當作話聽。不是沒有聽到,是沒有聽進去。也正因為沒有把佛的話當話,所以他也沒有辦法看到火河、水河。因為他沒有看到水河、火河,自然而然也就沒有辦法聽到彌陀的「汝一心正念直來」的呼喚聲。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2018年在“大悲願船”公號文章下的留言

有心要了生脫死的人,他會碰到這樣的瓶頸:要向前進,走不了,因為有水火二河在,他過不去;但是又沒有辦法退,因為退的話只有死路一條。可是生命無常,又不能一直站在這裏等。所以:無法進,無法退,又無法停止在那裏。所以他的心中苦不堪言。一般稱此為「三定死」。這就是指人已經跌到谷底的那種心境,進退兩難。

碰到「三定死」的人,才只是入門。沒有碰到「三定死」的人,都還在睡覺。沒有碰到「三定死」的人,對佛法都還只是概念而已。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碰到「三定死」的人,就會很認真的求道。因為這個時候,他心中有的只是:「我會死,我會死,我會死!」你進也是死,退也是死,那怎麼辦呢?真正碰到「三定死」的人,他才會拼命學佛。沒有碰到這個瓶頸的人,他的學佛都只是概念而已。

問題來了。也沒有辦法進,沒有路;也沒有辦法退;又不能停在那裏不動。那該怎麼辦呢?當你在那裏掙扎、痛苦不堪的時候,就忽然聽到阿彌陀佛的聲音,聽到「來,來,你來,你來」的聲音。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原“大悲願船”公號文後留言的截圖)

參:念佛,是被動的世界

真正碰到「三定死」的人,當他聽到阿彌陀佛「你來,你來」的聲音時,他就忘我了,忘記自己,順著聲音來的方向走過去。這「三定死」,他不曉得該怎麼辦,該如何是好,苦不堪言。掉在谷底,不曉得何去何從的時候,聽到阿彌陀佛的呼喚聲:「來啊,來啊,來啊」,他忽然聽到這個聲音,很感動,忘記了自己,順著聲音來的方向走去。這當下,他是不用大腦想的。已經忘記自己了,就只是朝著聲音來的方向走去。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正非常專心地做某事時,忽然有人叫你,你本能的朝聲音來的地方轉過頭去。那個當下就是忘己。當我們聽到有人叫我們,那個回頭的當下,是沒有凡夫的知見的。沒有思維,就只是一種很自然的反應。進入這種忘己狀態的,就是碰到「三定死」的人。沒有「三定死」心境的人,很遺憾,他不論怎麼計畫、用盡腦筋,都沒有辦法真正進入阿彌陀佛本願的法門。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二河白道」的教法,最重要的地方是「三定死」。碰到「三定死」,突然聽到阿彌陀佛的呼喚聲,當下忘記自己,朝著聲音來的方向走去。這是最重要的地方。所以,我們是被阿彌陀佛的聲音吸引而往前走。

有一首歌:

沒有聽的我,而能聽見的自己。

這當下就是無我的世界了。當下就只有呼喚的聲音而已。他沒有說:

「啊,我聽到了」,「啊,我知道了」,「啊,我明白了」,

沒有這些。這就是沒有聽聞的「我」,而能聽到的世界。這當下有的只是聲音,唯有聲音,唯有彌陀的呼喚聲。有的只是呼喚聲的作用。有的只是聲音的運作,只是聲音的力量。我們只是被彌陀的呼喚聲吸引,往前走。

是聲音來召喚我們,不是我們聽到的。這個世界是無我的世界,沒有聽的「我」,而聽到的世界。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如果以為,「我從現在起,好好的念佛,好好的讀佛經的話,我就能聽見阿彌陀佛的聲音。」有這種心的話,是聽不到的。這是很難的地方。

火河和水河,本來我們過不去,但是當行者聽到阿彌陀佛的呼喚聲的時候,他就朝著聲音的方向走去,聲音就變成了路,變成一條行者過河的路。

聲即道也,道即聲也。走在道上的人,已經不求信心、不求念佛,而是當下就有信心,當下就不斷念佛了。如果不是這種無我的心境的話,以為「是我念佛了」,「是我在信佛」,學一百年都沒有用。

被聲音吸引去走這條路,這件事用我們人類的語言很難表達。為什麼我們會忽然看到水河、火河?是因為你認真去修行,就會發現自己的貪瞋癡。

水河就表示自己的貪心,也表示順境。我們看到順境就會很開心,這就是水河;所以我們都被水河弄濕了我們的身體,弄濕了我們自己。火河表示瞋心,也表示逆緣,所以我們遇到逆心的事就會火冒三丈,火就出來了。我們遇到逆境的時候就感到苦,遇到順境的時候就感到樂,所以我們不是在苦中就是在樂裏。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修道的人,他會發現,自己的心不是苦就是樂,水火二河不斷的在心中起伏交替。所以他發現自己沒有辦法過這個河,靠自己的力量沒有辦法過這個河。

當他在這種痛苦中掙扎的時候,忽然聽到「南無阿彌陀佛」的聲音,這「南無阿彌陀佛」的聲音來自阿彌陀佛。聽到阿彌陀佛的聲音,他就不管自己的什麼水河、火河了,就順著這個聲音來的地方,「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的過去了。

火河是逆緣,水河是順緣。所以不論我們是如意也好,不如意也好,阿彌陀佛的聲音都在呼喚著我們。但是我們一如意,就忘記阿彌陀佛了;當我們得意的時候,常常是把佛拋在一邊。在逆緣的時候,在你火冒三丈的時候,也聽不到阿彌陀佛了,也是忘記佛了,所以火才冒得出來。

阿彌陀佛的呼喚聲是不被水河、火河能障礙的,他一直在給我們發訊號:「來啊,來啊,來啊,來啊…」,不管凡夫的心是苦是樂、是順是逆,阿彌陀佛還是不斷的呼喚我們。不論你是大人是小孩,不論你是有錢是沒錢,不論你是善人是壞人,阿彌陀佛從不指責眾生,他只是不斷的呼喚:「來啊,來啊……」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如果不曉得阿彌陀佛的真實,不曉得阿彌陀佛是這樣的佛,就沒有辦法被阿彌陀佛救度。什麼樣的人沒有辦法聽到阿彌陀佛的聲音呢?認為「我有修行了,所以我往生沒有問題。」「我一天有念多少多少佛,我是很精進的,所以我往生沒有問題」。不斷在打著如意算盤:「我有怎樣怎樣了,所以能夠怎樣怎樣了…」打如意算盤的人,是沒有辦法聽到阿彌陀佛的召喚聲的。「我是出家人,我每天都在修行,所以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救我」。這種心態也是沒有辦法與佛心感應的。這是慢心,慢心能做什麼呢?

不瞭解「二河白道」的人,不知不覺,都會掉入這些陷阱。僧人以自己出家修行有功德,瞧不起在家人;相反地,在家人會認為「我每天都在造業,殺生,罪業深重,我沒有修行,這樣阿彌陀佛會來救我嗎?」而感到自卑,對自己沒有信心,這叫「自信不及」。

一邊是自信不及的人,一邊是認為「我已經修道,已經出家,功德很大,有在誦經,有在念佛,所以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救我」,慢心很重的人。人很麻煩,怎麼做都是偏一邊,所以叫做「邪見憍慢」。

一邊是自信不及,一邊是邪見憍慢,兩種都是偏見。我們人,稍微有做一點事情就憍慢,聰明一點就傲慢于自己的聰明,自卑一點就覺得自己是「阿呆」,沒有救。所以人很麻煩,不是假的麻煩,是真的很麻煩。

所以阿彌陀佛,他的本願就是要去除我們這個自卑,去除我們這個慢心。「不要緊,不要緊,來啊,來啊」。但是我們人,稍微有點能力,慢心就很重;沒有能力的,又很自卑,自卑自己什麼都不會。這是無始以來的習氣。一般的出家眾慢心都很重,高高在上;而在家的人,一般都是比較自卑。真是傷腦筋、傷腦筋。所以阿彌陀佛不揀善惡、智愚,只要是念佛的人,都會受到彌陀光明的攝取。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我們人,做什麼就執著什麼。所以一般人,都落入邪見憍慢,不是憍慢,就是自卑:「我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什麼都比不上人家」。就是為了去除我們這種慢心和卑心,阿彌陀佛說:「放下,放下,放下你個人的知見,來讓我救度。」「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你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地來,不要怕墮入水河、火河。從心裏對阿彌陀佛完全的信賴,聽到阿彌陀佛的呼喚聲,就走過去的人,就被阿彌陀佛救度,這就是淨土教。

但是我們人,不是掉進這個坑裏,就是掉到那個洞裏。我們都會用自己的知見來揣測阿彌陀佛的心。有的以為「我有在修行,我有念佛,我怎樣怎樣了,所以阿彌陀佛會來救我。」這就是邪見憍慢。還有的人,他認為「我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都沒有什麼修行,阿彌陀佛會救我嗎?」自信不及,所以他看自己、用自己的心看阿彌陀佛,非常的焦慮。

阿彌陀佛的救度,不是要我們用眼睛看自己,而是去聽阿彌陀佛的聲音。當你仔細傾聽阿彌陀佛的聲音時,你會聽到阿彌陀佛對我們說:「你笨也好,聰明也好,都是愚癡。」阿彌陀佛看我們,我們都是嬰兒。不論孩子多聰明,在阿彌陀佛的佛眼看來,都是孩子。所以,在阿彌陀佛面前,我們都要「還愚癡」,「還愚念佛」。所以法然上人開導弟子:「念佛的人,是還愚往生淨土。」

因為很多人以為,學佛就變會聰明了,會變好了,法然上人就說:「不是,不是,要還愚。」越笨越好。笨笨的念佛,讓阿彌陀佛救度。在日本就說:「阿呆好,阿呆好,阿呆才肯乖乖的被彌陀救。」而聰明的就容易掉到陷阱裏。越聰明的,阿彌陀佛越擔心。

碰到二河白道的人,才能夠真正接受彌陀的教法。很多人都以為自己有念佛,這就是邪見憍慢。真正的念佛人,他對阿彌陀佛的心,就是「我什麼也不懂,我什麼也不會,什麼修行也沒有,業障深重,但是托阿彌陀佛的福,沒有修行的我,也能讓阿彌陀佛救度。」所以對阿彌陀佛有的只是感恩的心。是用報恩的心來念佛。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問:二河白道原文裏,是行者先見到白道,正在猶豫的時候,忽然聽到聲音。那老師剛才為什麼說是先聽到聲音,然後順著聲音走,聲音變成白道?

答:你不要執著於文字,要了解佛心究竟為何。對行者來講,就是因為聽到阿彌陀佛的聲音,這聲音化作白道,讓我們行者來走,我們才有路可循。

是阿彌陀佛先發出這個聲音來,我們才有路可循,才知道要這樣子走過去。所以不是我們能夠聽到這個聲音,而是聲音進到我們耳朵裏來。

問:行者走在道上的時候,聽到親友叫他「回來,回來」。意思是說我們走在白道上,還會受到水火的侵犯嗎?

答:會聽到親人、夥伴叫你「回來,回來」的聲音,是在走上白道之前。是在「三定死」以前,在河邊、河岸,還沒走上白道之前。走上白道的人是聽不到的。

走上白道的人,還會受到水火二河的侵襲,這是從我們的心、從我們的人生來講的。因為我們直到一口氣不來之前,都是煩惱不斷。但是雖然煩惱不斷,阿彌陀佛「來,來,來」的呼喚聲也不斷,不停止,也是不變的。

順緣也是煩惱,我們遇到順緣,每天開開心心、悠哉悠哉,這個也是煩惱。逆緣本身就是苦的,更是煩惱。所以水火二河就是在描述我們的人生。不論我們朝左邊也好,朝右邊也好,都是煩惱,離不開煩惱。好也是煩惱,不好也是煩惱。有錢也是煩惱,沒錢也是煩惱。有也苦,沒有也苦,「有無同然」。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問:曾經作了個夢,夢見水火二河,但是沒有什麼感覺。

答:因為那是夢,所以沒有恐懼。夢還是夢。遇到這樣的夢,如果自己會感到恐懼,然後念佛。這個夢就夢得有價值。如果什麼感覺都沒有,那就只是夢而已。

二河白道聽起來好像很容易,但是值得我們花一輩子來體驗裏面的內容。真正的佛教,僅僅二河白道就夠我們受用的了。我們可以用一生來好好的品味二河白道。我們會認為「這個我看過了,這個我讀過了,這個我知道了」,這種心都是假的。用一生來品味二河白道的人,到最後,「啊,原來是阿彌陀佛的力量,才讓我這個過客、旅人,走上真實之路!」而生起感恩的心。

真正是白道行者的人,他不會掉到河裏。有的人畫二河白道圖,畫有人掉在河裏,那不是真的二河白道。真正走在白道上的人,是一定不會掉到河裏去的。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問:二河白道喻裏,出現過很多“忽然”的字眼,是什麼道理?

答:二河白道喻中的“忽然”有兩個,“忽”有一個,共有三個。“忽然”是“驚覺”的意思。本來沒有發現到,突然發現到了,就是“忽然”。“忽然”拿來用在我們身上:本來我們都沒想到自己會死,可是突然「我死了怎麼辦」?「我死了會去哪裡」?有這個心境出來,就是“忽然”。

我們都知道人會死,可是沒有想過自己會死。我們都把死當作身外之物,看作與己無關。本來是這樣的我們,突然就會去想:「我會不會死?我死了會到哪裡」?本來沒有去想的問題,突然會想了,這種心境,就叫“忽然”。

其實死一直都存在,只是我們都當作是別人的問題,和我們沒有關係。(雖然)知道自己終有一天會死,可是我們凡夫只是概念上知道,其實並沒當作一回事。沒有把它當作一回事的自己,突然會去考慮這個問題,這就是“忽然”。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日本有個詩人,作了個很有名的俳句:「迄今為止,都以為死的是別人;原來我也會死。哎呀!不得了」。這是很難的地方,能夠突然警覺自己的生命很無常,很難。突然警覺到自己生命無常的人,他學佛很快入門。我們都是概念上知道自己會死,那種實際的感受我們沒有。

大家有沒有為這樣的事情煩惱過呢?為“我會死”煩惱過嗎?有的話,學佛進步很快。沒有這種感覺的話,到死了都不會有這種感覺出來。如果沒有面對自己死亡的人,不知道自己會死的人,佛法對他來講,只是一種概念上的知道而已。

當你聽到“會死哦”、“會死哦”,你作何感想?如果把它聽成“只要是人都會死”,當作身外之物,用客觀來看待死的話,那樣學佛很難;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真正想到“我會死”,有這種念頭的人,連晚上也睡不著,煩惱到睡不著覺。晚上睡到會打鼾的人,都是不瞭解自己會死的人。得了大病,面對死亡的人,晚上都是睡不著的。

真正感受到無常,一直心繫無常的人,才是真正的出家者。如果只是概念上知道“只要是人都會死”,想要瞭解佛法,不容易。

佛教說「無常迅速」,是言之有故的。如果你知道自己今天晚上就會死的話,那麼所有的事情,你都管不了了。真正知道無常迅速的人,他就會很認真的面對他的人生。

知道自己會死的人,不會站在那裏唱高調。不會喫一頓好喫的,就得到滿足,沒有辦法滿足的。知道晚上會死的人,給他準備再豐盛的晚餐他都喫不下。當人知道自己要死時,受到的打擊是很大的。沒有直接面對死亡的人,佛法對他來講,只是概念而已。

“忽然”這兩個字是很重要的,要深思。

參:

我勸學佛重抖擻

死生大事

樹心弘誓佛地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5)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2-02-23 20:25
Next 2022-02-23 21:40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6条)

  • 衆生於何處遇佛_淨土真宗法雷學派

    […]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

  • 宇宙的聲音_淨土真宗法雷學派

    […]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

  • 一如的世界_淨土真宗法雷學派

    […]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

  • 痛苦的背後有愛_淨土真宗法雷學派

    […] 【光按:元喜同朋從心理諮詢的角度所說的道理,與佛法完全相合。在衆生是黑暗的業力之海,在佛則是清淨光明的法性真如之海。善導大師又以“二河白道”爲譬喻,“二河”是我們因貪瞋而熾然興起的煩惱,“白道”是如來慈悲願力回向的救度和解脫。真實的人生,不是只有自己和眼前的世界,還有如來與我同行。我們在自造的水火二河上,有爲我而成的白道,“南無阿彌陀佛”的呼喚聲。所以,要覺悟人生,不要只固執在自我的立場看到的幻象,就以爲是全部的事實,更要學會借佛眼看到背後的實相,看到如來爲我的大悲。大悲是如來與我的直接聯接,聽聞大悲的人,會看到不止是自己,事事物物,同爲如來的大悲心所莊嚴,而向我傳遞“愛”的真諦。每個人的“生活”,連結爲一大“生命”,無量光壽的生命。在我們還未知此事實之前,這大生命早已在向我們發出呼喚,引導我們這一滴水回到大海。我們是否聽到了呼喚聲?若是只聽到自己心中的煩惱聲,就辜負了。 […]

  • 爲什麽學佛卻與家人、親友衝突不斷?_淨土真宗法雷學派

    […]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

  • 不惜生命_淨土真宗法雷學派

    […] 「水火二河」與「三定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