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決定鈔

原创 覺如上人  校對 蒙光 2019-12-12

安心決定鈔

     

1. 淨土真宗之行者,當先領解本願之生起也。

2. 弘誓雖有四十八,以第十八願為本意,餘之四十七者,為令信此願也。

3. 此願,《往生禮讚》(善導大師)云:「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4. 此文之意者:「若我成就十方眾生之願行,令得往生者,我亦成佛。若不得往生者,我不取正覺。」

故佛之成正覺者,當依我等之往生與不往生而定也。

5. 然則,在十方眾生未得往生之前,成正覺者,於理不合也。

安心決定鈔

6. 然,佛已代眾生圓滿願行,成就我等之往生。

圓滿十方眾生之願行,成就往生時,成就機法一體南無阿彌陀佛之正覺。

故佛正覺之外,無凡夫之往生。

十方眾生之往生成就時,佛亦成正覺故,佛之正覺與我等之往生同時成就也。

7. 從佛方雖已成就機之往生,而眾生知此理不同故,有已往生之人,亦有今往生之人,亦有當往生之人。

在機雖三世不同,然於彌陀代眾生成就之正覺一念外,更不須機加添毫末之事也。

安心決定鈔

8. 譬如日出剎那,十方之闇皆霽晴;月出之時,法界之水同影現。

月出而影宿於水,日出則闇不得不晴。

故當思日之出未出,不可疑闇之晴未晴。

當分別佛之正覺成未成,不可疑凡夫之往生得未得。

誓眾生若不往生者不成佛之法藏比丘,成佛於今十劫,已從佛體成就之往生,我等陋拙,迄今不知,而徒受流轉也。

9. 故《般舟讚》(善導大師)云:

「大須慚愧,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慚愧」二字,釋為慚於天,愧於人;亦釋為慚於自,愧於他。

安心決定鈔

10. 何故云「大須慚愧」。

11. 彌陀兆載永劫間,代無善凡夫勉勵願行。

釋尊自五百塵點劫之昔,八千返出現於世,欲令我等知此不可思議之誓願,而至今不聞,故云「大須慚愧」也。

12. 若依機所修之大小乘行者,法雖妙而機不及故,尚可言力不足。

今之他力願行者,行既勵於佛體,功則讓於無善之我等,及謗法闡提之機,與法滅百歲之機,無不成就往生之功德也。

慇懃告知此理而不信不知,故云「大須慚愧」也。

13. 三千大千世界,無芥子許地,不是釋尊捨身命處。

此皆欲令不信他力之我等發起信心,而代修難行苦行,結緣累劫也。

然不知此廣大悲願,故云「大須慚愧」也。

安心決定鈔

14. 欲顯此意故,釋云:「以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言「無上信心」者,即是他力之三信也。

次言:「說種種方便,教門非一」者,諸經隨機之得益也。

凡夫若無所辨別,則難得他力之信心。

然聞自力難成時,則能信他力之易行;聞聖道難行時,亦能信淨土之易行也。

15. 蓋佛方已成就毫無困難之往生,我等爲煩惱所狂,久沈流轉,而不信受不思議之佛智。

故三世眾生歸命之念,亦歸正覺之一念。

十方有情稱念之心,亦歸正覺之一念。

更無一稱一念止於機也。

安心決定鈔

16. 名體不二之弘願行故,名號即是正覺全體。

正覺之體故,即是十方眾生往生之體。

往生之體故,我等之願行無不具足。

17. 故「玄義分」云:

「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18. 下品下生失念之稱念,具足願行者,當知非機之願行,正是法藏菩薩五劫兆載之願行,成就凡夫之願行故也。

19. 領解阿彌陀佛代凡夫成就願行之義,亦云「三心」,亦說「三信」,亦言「信心」也。

阿彌陀佛以凡夫之願行成做名號故,現於口業而言南無阿彌陀佛。

故領解亦不止於機,領解即歸佛願之體。

名號亦不止於機,稱則頓歸弘願。

20. 故淨土法門者,不出詳細領解第十八願之外也。

安心決定鈔

21. 釋(善導大師《觀經疏》)云:

「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釋云:

「此經定散文中,唯標專念彌陀名號得生,三經唯顯此願也」。

22. 言領解第十八願者,即是領解名號。

領解名號者,即是領解阿彌陀佛代眾生成就願行,而先於機成就往生之刻,以十方眾生之往生為正覺之體也。

23. 故念佛行者,若聞名號,當作是念:

噫!我往生早已成就。誓若不成就十方眾生之往生者,不取正覺之法藏菩薩,成正覺之果名故。

又禮拜阿彌陀佛之尊像,當作是念:

噫!我往生早已成就。誓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法藏薩埵,成正覺之尊形故。

又聞極樂之名,當作是念:

噫!我往生之處早已成就。誓眾生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法藏比丘,成正覺而成就之極樂故。

言機者,無佛法、世法二種善根,唯知作惡之機。

從佛體成就恆河沙數之功德故,為使如我等愚癡惡見眾生得樂之極故,言極樂也。

安心決定鈔

24. 雖言信本願稱名號,以為他方外佛之功德,於名號不下功夫,則不遂往生等者,誠可悲之事也。

25. 若發起「佛已成就我等往生之相,言南無阿彌陀佛」之信心者,佛體即是我等往生之行故,一聲之處,往生決定也。

當領解,聞阿彌陀佛之名號,頓知是我之往生,我之往生即是佛之正覺也。

阿彌陀佛成正覺與否,雖或存疑,不可疑我之往生是否成就。

若有一眾生不得往生者,佛則決定不成正覺故。

26. 知此謂之領解第十八願也。

安心決定鈔

27. 誠欲往生淨土者,眾生應自發願勵行。

然今之願行勵於菩薩處,感果成在我等身,是超異世間、出世間因果之理,故和尚(善導大師)讚此云:「別異之弘願」也。

28. 代眾生成就願行,常沒眾生為先,而及於善人。

若有一眾生不及者,則大悲之願不得滿足。

每一眾生之機成就願行時,佛始成正覺,凡夫藉得往生也。

安心決定鈔

29. 誓如此不可思議之名號,言「若有不聞者,不取正覺」。

我等已聞阿彌陀佛之名號,可知我等之往生已然成就。

言「聞」者,非貿然而聞,聞本願他力之不思議而無疑,謂之「聞」也。

得聞名號,亦從本願成就而聞,一向他力也。

雖成就凡夫之往生,若不聞其願成就之名號者,安知其願已成就耶!

30. 故聞名號,拜佛像,不聞做「為我成就往生之名號」,不想做「誓不能度盡我等,則不成佛之法藏誓願不虛,而成正覺之尊像」者,則聞如不聞,見如不見矣。

安心決定鈔

31.《平等覺經》云:「聞說淨土法門,歡喜踴躍,身毛欲豎」者,非漫然之歡喜。

「我雖欲勵出離之行,然無道心,亦乏智慧,缺知目行足之人,唯沈三惡火坑之身,然今願行皆從佛體成就,而成就機法一體之正覺。」作此想故,歡喜之餘欲踴躍也。

大經所云:「爾時聞一念」與「聞名歡喜讚」者,即此意也。

非遣去他處,見聞頓知是我往生已成就之名號,是我往生成就之尊形,謂「聞名號」,「見佛像」。

領解此理,謂信知本願也。

32. 於念佛三昧,信心決定之人,當作是念:

自身亦是南無阿彌陀佛;

自心亦是南無阿彌陀佛。

安心決定鈔

33. 人身以四大和合而成,小乘言極微所成。

碎身至於極微見之,報佛之功德無不染,然則,機法一體之身,亦是南無阿彌陀佛。

34. 心者,煩惱隨煩惱具足,剎那剎那生滅。

析此心剎那觀之,彌陀之願行無不遍故,機法一體,而心亦是南無阿彌陀佛。

35. 彌陀大悲心中,充滿彼常沒之眾生故,亦是機法一體南無阿彌陀佛。

我等迷倒心內,法界身佛之功德遍滿故,亦是機法一體南無阿彌陀佛。

安心決定鈔

36. 淨土之依正二報亦然。

依報者,寶樹之一葉,無不為極惡之我等故,亦是機法一體南無阿彌陀佛。

正報者,自眉間白毫相,至於千輻輪之孔,皆是圓滿常沒眾生願行之尊相故,亦是機法一體南無阿彌陀佛。

37. 我等色心二法及三業四威儀,報佛之功德無不至故,「南無」之機與阿彌陀佛片刻亦不離,念念皆是南無阿彌陀佛。

然則,出息入息,無時離佛之功德故,皆是南無阿彌陀佛之體也。

38. 縳日羅冒地尊者,常作水觀故,被心力所引,而身亦變成池水。

當知,若染其法,色心二法亦還成其法也。

39. 領解念佛三昧,心身亦還成南無阿彌陀佛。

其領解現於口業時,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最勝無上之弘願念佛也。

安心決定鈔

40. 言念佛者,不限於口稱南無阿隬陀佛。

阿隬陀佛之功德,自十劫正覺之剎那,即成入「南無」歸命之機,如此發起信心,謂之念佛也。

領解此意,現於口業,言南無阿彌陀佛也。

41. 此佛之心者,以大慈悲為本故,以度愚鈍眾生為先故,稱名體不二正覺故,佛體亦赴於名,名具體德故,雖淺識平信者,稱名亦得往生也。

然下根凡夫故,漫然平信亦不可得,聞開其理時,方始發起信心也。

42. 雖念佛不得往生者,曇鸞釋云:「與名義不相應故」也。

43. 言「與名義相應」者,思「以阿彌陀佛之功德力,我等方得往生」而稱念也。

領解之信心現於語言,故以善解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言「三心」也。

故思佛之功德已成入我身,而稱南無阿彌陀佛,即是三心具足之念佛也。

安心決定鈔

44. 自力念佛之人,將佛推置於西方,以我身為空白之凡夫,時或念及佛之他力而稱名號,故佛與眾生疏遠。道心稍起之時往生亦覺近,念佛之心倦,道心亦冷之時,往生亦極不定矣。

凡夫之心,發道心稀故,常為往生不定之身;待至臨終,無決定心故,口雖時時稱名號,實難可靠之往生也。

45. 如宮仕時得參見主人,但思如何投合佛意,追從於佛,欲承往生之恩;如此心念,機之安心與佛之大悲各別隔離,是常與佛疏離之身也。類此者,往生誠極爲不定也。

46. 言念佛三昧者,報佛彌陀之大悲願行,本來入於在迷眾生之心想中而不知;今信知是從佛方成就機法一體之南無阿彌陀佛之正覺也。願行皆從佛體成就,故言:拜之手、稱之口、信之心,皆他力也。

安心決定鈔

47. 故顯機法一體之念佛三昧,於第八觀云: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

善導釋此云:「言法界者,是所化境,即眾生界也。」

48. 不言定散之眾生,不論道心之眾生,以法界之眾生為所化。

「言法界者,是所化境」,釋為「眾生界」者是也。

言「正由心到故,身亦隨到」者,彌陀身心之功德,滿入眾生之身心,故說「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也。

49. 信此言者,謂之「念佛眾生」也。

50. 又於「真身觀」釋云:「念佛眾生之三業,與彌陀如來之三業,不相捨離。」

安心決定鈔

51. 佛之正覺因眾生之往生而成就,眾生之往生因佛之正覺而成就故,眾生之三業與佛之三業,全是一體也。

52. 佛正覺之外,無眾生之往生。聞知願行皆從佛體成就,謂之「念佛眾生」。

此信心顯於口業,言南無阿彌陀佛。

53. 故已為念佛行者,雖如何欲離於佛,亦不能有微塵之隔也。

安心決定鈔

54. 從佛方成就機法一體南無阿彌陀佛之正覺故,雖是無知無識下下品之失念稱名,亦得往生者,非稱時始得往生,往生本為極惡之機成就,現於稱名也。

55. 又,大經云:三寶滅盡之眾生,三寶之名尚且不聞,稱一念亦得往生者,亦非稱時始得往生,是從佛體成就之願行所熏修,顯現於一聲稱名之處,成就往生一大事也。

安心決定鈔

56. 如此領解者,我等雖今日今時得遂往生,非是我心賢明,能稱念佛,能信他力之心功;是佛勇猛精進修行之功德,於十劫正覺之剎那,已成就於我等之處顯現而引入也。

57. 覺體之功德,雖同時成就於十方眾生之身,而有昨日顯現之人,亦有今日顯現之人。

已今當三世之往生雖不同,弘願正因顯現引入故,佛願行之外,不須於機別加一信一行也。

58. 言念佛者念此理,言行者,歡喜此而恭敬稱禮念。故佛之正覺與眾生之行,一體不離也。言親者尚疏,言近者尚遠。當知是於一體中,論能念所念也。

安心決定鈔

      

59. 《往生論》云:「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

60. 以得他力之大信心人,言「淨華眾」也。此同於「正覺華化生」也。

61. 言「正覺華」者,以眾生之往生為注,誓「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法藏菩薩,成就十方眾生願行之時,成就機法一體正覺之慈悲心,顯現之心蓮華,言「正覺華」也。

62. 第七觀說此為「除苦惱法」。下下品說為「來迎五逆眾生之蓮華」也。

安心決定鈔

63. 以佛心譬喻為蓮華者,不被凡夫之煩惱汙泥所染之覺體故也。

64. 言云何從佛心之蓮華所生者。

65. 曇鸞釋云:「同一念佛無別道故,遠通四海皆兄弟也。」

66. 善惡之機,九品之位雖異,皆憑他力之願行,同歸正覺之體不異故,言「同一念佛無別道故」也。

67. 又先往生之人,亦歸他力之願行而往生。後往生之人,亦歸正覺一念而往生。到心蓮華之中故,言「四海皆兄弟」也。

安心決定鈔

68.「見佛身者,亦見佛心;言佛心者,大慈悲是也。」

佛心愍念我等,徹入骨髓,染著不離。

如火附炭而起,欲離而不可。

攝取之心光,照燭我等,從身透髓。

心者,至於三毒之心,亦無不染佛功德之處。

69. 機法本來一體處,言南無阿彌陀佛也。

70. 已發起此信心者,雖在口業稱佛,時稱時歇,亦可謂常念佛之眾生也。

安心決定鈔

71. 三緣之中,「口常」、「身常」之釋者此意也。信佛三業之功德故,眾生之三業與如來之佛智同體,而佛長時修之功德,常顯現於眾生之身口意也。

72. 又唐朝傅大士,是深悟大乘,亦通達外典之聖者。其言云:

「朝朝同佛起,夜夜抱佛眠。」

此雖指聖道通途法門之真如理佛,若從修得會者,毫不相違也。

被攝取心光照護之行者,亦復如是:

「朝朝持報佛功德而起,夜夜共彌陀佛智而眠。」

安心決定鈔

73. 佛之功德於機疏遠者,將如何?真如法性之理雖近,於不悟之機者,力所不及。

74. 不須我力,亦不要我悟,久持他力之願行在身,卻爲無由之執心繫縳,還歸流轉之鄉者,誠可悲歎之事也。

75. 釋尊當如何憐愍,往來娑婆八千返之無功。彌陀亦如何悲嘆,難化能化之無驗乎!

安心決定鈔

76. 雖只一人,得信此不思議之願行者,真成報佛恩也。

故《安樂集》云:「既有他力可乘,不得自局己分,徒在火宅。」誠哉此言。

以改自力之迷執,而轉信他力之處,釋言:「努力翻迷還本家」。

又釋言:「歸去來,魔鄉不可停。」

77. 又《法事讚》云:「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78. 此文之意者,極樂是無為無漏之界故,以有為有漏之雜善恐難往生。唯歸無為無漏之念佛三昧,方得往生無為無漏之常住報土也。

79. 言「隨緣雜善」者,是自力之行也。對佛法無真實瞭解,亦未發起信心。

若我所親是律師,則言「戒者於世為尊」。

或為今生祈願,施作真言咒語,結緣不虛,故以「真言為尊」。

凡此皆爲權宜所引,隨緣修善故,言「隨緣雜善」而被嫌棄也。

又雖念佛之行,自力之念佛,同於隨緣雜善矣。

安心決定鈔

80. 尋常所謂念佛者,但以心觀念淨土依正二報,口稱名號時,方有念佛。不稱不念時,則無念佛。

如此念佛者,難言「無為常住」之念佛,稱時始出,不稱即失者,誠轉變無常之念佛也。

81.「無為」者,無所作為也。

小乘言「三無為」。其中「虛空無為」者,譬喻虛空無失,亦無始出,是天然之理也。

大乘以真如法性等常住不變之理言「無為」也。

82.「序題門」釋云:「法身常住,比若虛空。」亦是顯彼國常住之益也。故極樂謂之「無為常住」之國者,不依凡夫之作為或失或出。

83. 念佛三昧,亦復如是。非依眾生之稱念而來,忘失即去之法。

當深思此義也。

安心決定鈔

84. 凡言念佛者,憶念佛也。

「佛以大願業力成就功德,斬斷眾生生死繫縳,令生不退真實報土」,憶念此理,而發歸命之心,乘本願者,三業皆托於佛體,登佛果正覺。

故今所言念佛三昧者,我等雖稱禮念,非屬己行,當知唯是行阿彌陀佛之行。

85. 言「本願」者,五劫思惟之本願;言「業力」者,兆載永劫之行業,乃至十劫正覺之後,佛果之萬德也。

此願行功德,偏為未來惡世無智之我等,代作勤行,欲斷盡十方眾生一一身之生死繫縳,引入不退報土。

此願行圓滿時,成就機法一體之正覺也。

86. 念此正覺之體,言念佛三昧;故更不可止於機之三業。

安心決定鈔

87. 於通途機之作為,當修斷生死繫縳之行,亦應勤入報土之願行。

然今者,超修因感果之道,別異之弘願故,但體念佛以大願業力成就眾生往生之弘恩難得而歸命者,眾生之三業為能乘,登載於上,彌陀之願力為所乘,即我等往生報土之大乘也。

88. 故歸命之心乘本願者,三業皆托於佛體也。

安心決定鈔

89. 佛之願行者,更非他事,一向是我等往生願行之體故,佛果正覺之外,不論往生之行也。

雖聞此理,尚以佛之正覺如公物而置之,唯思如何發道心,淨其行,而期往生者,誠可悲之自力執心也。

佛之正覺即是成就眾生往生之體者,佛體即是往生之願行也。

此行,非依眾生念不念之行,是故佛果之外,不論往生之行也。

90. 領解此正覺在心,言三心,亦言信心。

此機法一體之正覺者,名體不二故,在口稱言南無阿彌陀佛。

91. 故心信亦歸正覺一念,口稱亦歸正覺一念。雖稱千聲,亦不出正覺之一念也。

雖厭煩懈怠之時,不稱不念而度日,若他力信心已乘本願者,佛體即是長時修之行故,更為不絕無間之行體,故領解名號即是無為常住也。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者,即此意也。

安心決定鈔

92. 又今所言念佛三昧者,我雖稱禮念,亦非行己行,唯是行阿彌陀佛之行也。

歸命之心乘本願,三業皆乘於佛體者,身非離佛之身,心亦非離佛之心。

口念是稱機法一體正覺之弘恩難得,身禮是禮他力慈恩滿在我身之歡喜故,我雖稱禮念,非為積機之功行,唯行阿彌陀佛為凡夫所成之行也。

93. 佛體無為無漏,依正無為無漏。然則,名體不二故,名號亦是無為無漏也。

94. 故還成念佛三昧,言令「專復專」也。

「專」之字二重, 先捨雜行而取正行,此是一重之專。

後擱助業而歸正定業,是又一重之專也。

又初之專者是一行,後之專者是一心。

一行一心,言「專復專」也。

95. 此正定業之體者,非是機邊三業之念佛。

不問時節久近,不簡行住坐臥,攝取不捨之佛體,即是凡夫往生之正定業故。

名體不二故,名號亦是正定業也。

還成機法一體之南無阿彌陀佛,言念佛三昧。

安心決定鈔

96. 是故不依機之念不念,從佛之無礙智,成就機法一體故,名號即無為無漏。故顯此意言「極樂無為」也。

97. 言念佛三昧者,非以機之念為本,是以念佛之大悲,攝取眾生為本。

98. 佛之功德本在眾生之處,成就機法一體故,言發起歸命之心,亦非始歸;是成就機法一體之功德,浮出眾生之意業也。

雖稱南無阿彌陀佛,亦非因稱而近於佛體,是機法一體正覺之功德,顯現於眾生之口業也。

信則歸於佛體,稱則歸於佛體也。

安心決定鈔

99. 自力他力日輪之喻。

思以自力往生者,如在暗夜,以我眼欲見物,更無所得。

眼受日輪之光,見所緣之境,此日輪之力也。

但雖有日照之因,生盲者不可見;雖有開眼之緣,在暗夜亦不可見。

如日與眼,因緣和合而見物也。

在歸命之一念,受取本願功德,方可遂往生之一大事也。

歸命之心如眼,攝取光明如日。

「南無」者,即是歸命,此如眼也。

「阿彌陀佛」者,即是他力弘願之法體,此如日輪也。

故受取本願之功德者,是宿善之機,作「南無」歸命,而稱「阿彌陀佛」,六字之中,萬善萬行恆沙之功德,成就於稱名之一聲也。

故不可於此外,別求功德善根也。

100. 四種往生之事。

101. 言四種往生者,一者,正念往生。

《阿彌陀經》云:「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者是也。

102. 二者,狂亂往生。

《觀經》下品云:十惡、破戒、五逆衆生,臨終之初狂亂,手握虛空,身流白汗,地獄猛火現前;遇善知識,若一聲,若一念,若十聲,遂得往生。

103. 三者,無記往生。

104. 此見於《群疑論》。

105. 此人未成無記之時,蒙攝取光明所照,已發歸命之心。

然從受生死之身以來,為應受之業因,而成無記。

得往生者,蒙他力之佛智所引故,往生無疑。

譬如,雖在睡眠,月光依然照之。

在無記心中,攝取光明亦不絕故,以光明之力,雖無記心,亦得往生也。

安心決定鈔

106. 不知因果之人,疑難謂:佛力何以對少少無記,亦任其為之耶?又謂:既成無記,絕不能往生。

是不知聖教,迷於因果之理,疑惑佛智之不思議也。

107. 四者,意念往生。

108. 此見於《法鼓經》。雖不出聲,以心念往生也。

109. 此四種往生者,黑谷聖人之料簡也。

110. 世常不詳知此理,言:「臨終不念佛,又成無記,則不得往生。」言「稱名號則得往生。」雖有此義,尚嫌粗略也。

111. 如五百長者子,臨終雖稱佛名,不得往生。

臨終雖出聲,若不發歸命之信心者,可生人天。

此見於《守護國界經》。

然則唯前四人,發歸命之信心者,皆應得往生也。

安心決定鈔

112. 天親菩薩《往生論》云:「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雖是深法,可以淺喻得解。

譬如:日為觀音,雖受觀音之光,幼稚之時則不識。稍有知識,以爲是我眼自力之光。善知日輪之人告言:「若真我眼之光,在暗夜能見物者,則真我眼之力。」因信其言,而速歸本來之日光,則我眼之光,頓成觀音之光。

歸命之義,亦復如是。

不知之時之壽命,亦是阿彌陀佛之壽命。但稚愚之時,即不知;稍有知識,以自力執壽命爲己有。

聞善知識之教,歸本來阿彌陀佛之壽命,而歸命無量壽覺者,則信己生命爲無量壽。

如此歸命,方釋為「得正念」也。

安心決定鈔

113.  得正念之人,譬如受枷鎖之累,歸命之後,雖成無記,猶可往生也。

《群疑論》已言:無記心得往生者,蒙攝取心光照護故,其無記心即止,而以慶喜心往生也。

又《觀經》之下三品,未歸命時,地獄相現,雖致狂亂,受善知識勸,以歸命故得往生。

又平生歸命之人,在生之時,即蒙光明攝取之益故,臨終心亦不顛倒而往生,此名正念往生也。

又言:歸命之信心發起後,雖不出聲而終,尚可往生。見於《法鼓經》,此言意念往生也。

114. 總而言之,若他力不思議之信心決定者,往生不可疑也。

安心決定鈔

115.《觀佛三昧經》云:長者有一女,於最後處分,付與閻浮檀金,包於穢物,埋置泥中。國王遣群臣奪之,雖步行泥土,不覺而歸。其後此女出而行商,比前更為富貴。

此譬喻也。

言國王者,喻我身之心王。

言寶者,喻諸善。

言群臣者,喻六賊。

被六塵奪諸善,無方可發者,喻無緣出離。

取出金寶,富貴自在者,喻依念佛三昧信心決定者,須臾得生安樂。

包於穢物,置泥中者,喻言五濁之凡夫、穢惡之女人,以為正機也。

116. 點火燃薪,一體不離。

薪喻行者之心,火喻彌陀攝取不捨之光明。

蒙心光照護故,離我心無佛心,離佛心無我心。此故名南無阿彌陀佛。

2022-05-13 重校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07-20 11:06
Next 2021-07-20 22:04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11条)

  • 立定腳跟,圓融知見_淨土真宗法雷學派

    […] 蒙光: 如果我們正確地頂戴師教,看到如金剛薩埵這樣的修法,應該不是只看到聖道修者的自力心,加以評議;而是爲己身不及(不夠格、落第),無力修此難行聖道慚愧,同時也慶喜如我這般劣機,竟然得遇不需我力,亦不要我悟,唯是以慈悲心喚我相應的救度之法。同時也隨喜他人的佛緣,願他們能早日頂戴如來本願的功德,願共諸衆生,往生安樂國。 […]

  • 光明中的悲淚_淨土真宗法雷學派

    […] “十劫安心”也是聞不具足,未依止善知識聞法,見如《安心決定鈔》教典中讚歎法德圓成,以為“十劫正覺之初已成就我的往生”,忘了“機無”,將概念上自以爲的知道當成已領受的事實,由此産生的邪見。 […]

  • “你行,還是不行?”_淨土真宗法雷學派

    […] 而且,真實的信心法喜,不單單表現爲口中“南無阿彌陀佛”讚歎的聲音,還會自然而然顯現為禮拜供養。這是必然的,你見到佛像就會歡喜、會禮拜。為什麼呢?親切啊!《安心決定鈔》說:你看到、拜見到阿彌陀佛的形象,啊,這是救我的阿彌陀佛啊,從頭頂的髮髻一直到足底的千輻輪,都是為救我而成就的功德相(第三十六條)。你知道這尊佛像跟我不是無關的,是為了我的救度而顯現的,這時候感覺完全不同。跟自己有關還是無關,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我們凡夫的天性就是這樣:由近及遠,由親及疏。“親”字怎麼來的?跟我有關。“親”字有“見”,你要常常“見”到。怎麼常常見到呢?父母親不在身邊,也沒有經常見到呀?孝親的孩子是在心裏常常見到,用心眼見到的。當你經常聽聞,經常憶念思惟的時候,你心裏就會經常見到阿彌陀佛,會和佛非常“親”,見到佛像就歡喜、想禮拜,看到寺院、寺院的屋頂都會很開心。有時候在別人面前,特別置身於唯物無神論的空氣中,你不得不要抑制一下,但是你心裡有忍不住想要合掌的感覺,是非常美好的,這是佛教徒的情懷。就像在大庭廣眾之下,遠遠見到父母親,雖然自己是成年人了,不會一下子開心到失態,可是這個心情瞬間是不一樣的,就是這個道理。 […]

  • 《淨土真宗管見》之(五)淨土真宗與淨土宗的相異_淨土真宗法雷學派

    […] 淨土宗與真宗,或者把他們分成自力與他力來看,在念佛的態度上,會顯露怎樣的不同呢?《安心決定钞》說得最清楚: […]

  • 橫超直道_淨土真宗法雷學派

    […] 或者解「稱名破滿」曰:「稱稱念念體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破滿也」,這恐是依《決定鈔》為斯立言吧。《鈔》(安心決定鈔)非今家之直撰,若無指南,必有危險,云「顯於一聲稱佛之處」、云「稱顯往生」、云「還佛體」,又其他釋「歸命」時用「還源之義」等,照一宗的正意,有諸多可疑點。要言之,《決定鈔》未談信體行用、信本行末之奧義。 […]

  • 淨土真宗的內涵_淨土真宗法雷學派

    […] 《安心決定鈔》提到,由於我們凡夫不信佛語、懷疑佛智,我們嘀咕著:「有那麼好的事情嗎?阿彌陀佛真的無條件救度我們嗎?」我們不願意接受,甚至要逃避,而阿彌陀佛就在我們後面追,追到了今天。所以,我們頑固不化,讓阿彌陀佛和釋迦世尊感到悲傷! […]

  • 不能安心的十種病根_淨土真宗法雷學派

    […] 請好好地重複地吟味之,有很棒的味道吧不是嗎!「正信偈」說:「明如來本誓應機」,《安心決定鈔》說:「應每個機,願行具足。」又《御文章》有:「(不能安心是因)為不知如來的本願相應吾等之機是如何的尊貴也。」不是嗎?機講的就是我呀,説十方眾生的話,請記得此指的即是我一人呀。講為十方眾生的御本願,到這裡誰都知道,但是為我一人的御本願,是為我一人的淨土,是為我一人的南無阿彌陀佛,若不知道的話,生死的苦海無法越過喲。如此自會稱念佛,然後太太和孩子的後生要担心再担心不遅。 […]

  • 凡夫智愚皆毒_淨土真宗法雷學派

    […] 秀娟:老师 《安心决定钞》本卷最后一段 (言亲者尚疏 ,言近者尚远。应知于一体中论能念所念也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喜欢这段话 但一直不懂其中含义。 […]

  • 「教行信證」拜讀記(六)_淨土真宗法雷學派

    […] 432 「往生門」,是眾生信心獲得而往生的法門。「正覺門」(安心決定鈔),依如來正覺的功德力,眾生往生的法門。「信卷」的別序曰: […]

  • 常轉無垢輪_淨土真宗法雷學派

    […] 安心決定鈔 […]

  • “義利之辨”本願釋_淨土真宗法雷學派

    […] 安心決定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