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資與僧魂

整理 蒙光 2022-06-30

師資與僧魂
師資與僧魂
師資與僧魂
師資與僧魂
師資與僧魂
師資與僧魂
師資與僧魂
師資與僧魂
師資與僧魂
師資與僧魂
《爲有荷花喚我來:葉嘉瑩在南開》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22年1月

有同朋在後台留言,感慨自己身爲九〇後,在成長和所受教育的環境中,從來沒有尊師重道的氛圍,所以也就沒有尊師重道的自覺。真正對師道尊嚴有所體會,竟是在學習真宗法雷轍之後,從祖師聖人、老師、老師和我們這些弟子的關係中,才感受到師承的尊貴。祖師聖人與代代相傳的善知識們法重身命輕的自覺,爲法獻身命的精神,尊師重道的風範,讓這位同朋看到了什麽才是真正的傳承和學習。

同朋留言:

最近拜读老师的文章,看到了祖师们学法的精神,学生很惭愧,尊师重道,正是我们特别是90后很缺乏的学习态度(在我身边很难听到有赞美老师的声音,想想自己当学生时,也从没有意识到老师的尊贵),若不遇恩师分享,学生哪来的福份顶戴得到这沉甸甸的恩情。最近学习三国七祖的传承,老师在课中偶尔会列举了祖师们传法的事情(如法人上人被流放,亲鸾圣人在雪地里休息、莲如上人被砍掉3跟脚指头之类的),养尊处优的我们怎么能想象到当时祖师圣人们传法时的艰苦,学生之前要是能认真学习,当初遇到以前莲友的攻击诽谤,如果当时学生能顶戴到祖师们和老师的人格,学生或许会从容几分。这样的法脉传达法雷辙的祖师们身上,一样是舍身为法的精神,一样的尊师重道的精神,学生能遇到这样的传承,此生便再无遗憾了。感恩老师

師資與僧魂

這位同朋的留言,讓我很有觸動。隨著時代變遷,一代代人的倫理、文化,都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而我們身處的信息時代,其改變速度之快、與轉換的程度之劇烈,都超出我們歷史的經驗。在我們這一代覺得理所當然的本分,也許不到十年的間隔,後進的新秀們就有完全不同的觀點和態度。在急速變化的時代,不論任何人,即使拼盡全力地追隨潮流,也時時面臨被時代的風流卷到沙灘上擱淺的危機。因此人人都時時活在不安和焦慮中。

此時更要停下來反思。佛陀早已明示,無常的人事,我們再如何付出努力,得到手的只有苦而已。在這個大變動的時代中,什麽是不變的真實?有哪些我們相隔不遠的前輩還仍然存留的性情、德分,是我們這個時代依然不能抛棄,且有責任守護、以傳遞給後代的珍寶?

文化的延續、人性的培育,要通過教育,以師徒授受、耳提面命的方式實現,因此中國傳統中最重師道。剛好看到顧之京教授一篇文章(見上圖),記述了葉嘉瑩先生與其師顧隨的師生情誼,尤其是在其師過世後,葉先生如何以一己之力整理先師著作、傳續先生之教的努力,文章情見於言,令人動容。顧之京教授是顧隨先生小女,身爲血緣親情的後人,對顧、葉師生在學緣法情上的讚歎,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精神是如何超越肉身而趨於不朽的。

葉嘉瑩先生至今猶講學不輟,先生九十八高齡,可謂大德者必得其壽。而這一段師生傳法的佳話,讓我們見證了活生生的傳統,看到心靈的安頓、精神的力量,通過一代代追求理想的士人,得到延續。

師資與僧魂

道賴人傳,這不是一家的私見,而是普遍的共法,是通貫儒道釋三教的大傳統和共識。老子云:“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二十七章)師者以道教化弟子,故稱師;有弟子始能資助師成就道業,故稱資。佛門相沿“師資”之名,又有“師弟”之稱。《法華文句》曰:“師有匠成之能,學者具資稟之德。資則捨父從師,敬師如父;師之謙讓,處過如弟故。”教養如父子,相處如兄弟,故稱“師弟”。這師資相承,心心相印,生以此世一己之慧命交托,師以後生之法流傳承付囑,師生間以法相結的因緣和情意、義理與人格的傳遞,就是宇宙的大生命在人間活生生的流動顯現。

瑞劔老師曾歎:“現今要看到士魂不易,見僧魂者實難。”蓮實有心應不死,士以傳道爲己任,從葉嘉瑩先生身上可以看到古典的士魂,風雅的精神正是藉此“士”的人格,方得延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於今佛教的安心和學問要如何才能弘揚,法脈繫於何人,法水流向何處,這些問題都可歸納於一個問題:“僧魂”何在?這要留給我們每一位佛弟子來回答。

師資與僧魂

祖師善知識們開顯示現的典範:

見法·入法·住法的人格者:瑞劔老師

老師的存在

老師的身教

淳孝之心

往來八千返

如來的管道——桑原老師的一課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2-06-27 19:07
Next 2022-07-01 10:47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2条)

  • 活的人格_淨土真宗法雷學派

    […] ——師資與僧魂 […]

  • 唯真實師教能令廻轉_淨土真宗法雷學派

    […] 又,「道賴人傳,這不是一家的私見,而是普遍的共法,是通貫儒道釋三教的大傳統和共識。老子云:“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二十七章)師者以道教化弟子,故稱師;有弟子始能資助師成就道業,故稱資。佛門相沿“師資”之名,又有“師弟”之稱。《法華文句》曰:“師有匠成之能,學者具資稟之德。資則捨父從師,敬師如父;師之謙讓,處過如弟故。”教養如父子,相處如兄弟,故稱“師弟”。這師資相承,心心相印,生以此世一己之慧命交托,師以後生之法流傳承付囑,師生間以法相結的因緣和情意、義理與人格的傳遞,就是宇宙的大生命在人間活生生的流動顯現。」(《師資與僧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