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風險與婚姻

原創 蒙光 2022-02-26

隨筆:風險與婚姻

一 風險

在瑞劔老師的著作中曾數度引用一首日本古歌:

人生如下保津川 恐懼不安見風景

若不知背景,難以明白古歌的內涵與老師的深意。

保津川是日本歷史上有名的觀光與漂流勝地,至今名列米其林第一。河川上時而平緩,時而湍急,在河道轉彎、行速最疾最險處,往往風景最美。

隨筆:風險與婚姻

人生亦是如此,若只願一路平緩行去,恐怕人生少了很多變化,因此也少了樂趣。何況,人生的運程與山川河道,都是天然設定,不以自己的意志爲轉移,不是自己只願平安不想冒險,就可以免於險難的。所以,人生之舟交由經驗豐富的船師爲我們掌舵,任船隻在風大浪高,石險流急中出沒,在險灘中穿行,任七難八苦的共業亂流洶湧,穩坐船艙的我們雖感受著驚心動魄,卻不必擔心覆沒,更不用害怕死無葬身之地,而能安心欣賞眼前唯此時此地的險境中方能經驗、事後再難一睹的風景。

隨筆:風險與婚姻

二 婚姻

偶然朋友圈中見到一位法師的隨筆,全文截圖於下。

(蒙光按:由於網站設置問題,直接將圖片中文字轉爲文本。原文一字不改,不代表本站立場。)

寺院里的婚礼
从金戒光明寺出来,计划去南禅寺,步行到公交车站,路过一座神社,就顺道进去参观了一下,才知道这是当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京都)时所建的护卫四神社之一。
日本的神灵太多,所以神社供奉什么的都有。冈崎神社供奉的就是兔子,没错,就是毛茸茸吃草的可爱兔纸儿…。门口二只兔子各一只前爪雕刻成招手状,就跟招财猫一样,被称为“金运招き(ki)兔”,就是能够招来好运的兔子。据说,因为兔子的生育能力特别强,来这里求子很灵,所以很多人来这里祈求兔子神灵送儿送女给他们,大概类似于中国的“送子观音”吧。
神社主殿门口都会有一根粗粗的绳子,上面栓着一个大铃铛。祈求神明的时候,要先摇一下铃铛,然后合掌一拍,虔诚的许下自己的心愿,再摇两下铃铛,就算仪式完成。我问友人这有什么讲究,友人半开玩笑的说,日本的神明平时都在睡觉,摇一下是告诉神明我来了,摇二下是告诉神明我走了,可以继续睡了。我恍然大悟,现代人的门铃大概就是这样来的。
从冈崎神社出来没多远,看到一个小小的不起眼的山门在路边,寺额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们临时起意,进去参拜了一下。
“由绪”在日语大概是“历史”、“渊源”的意思,进去才知道这里是亲鸾63岁流放归洛(京都)最初的落脚点,所以叫“草庵遗迹”。别院很小,穿过短短的石道,就是唯一的殿堂。照例精巧别致、干净整洁,并没有什么特别。引起我注意的倒是他们的宣传册,原来这里是真宗信徒结婚的胜地之一。
虽然早知道台湾佛教界有法师做婚礼证婚人,甚至在寺院举行婚礼的情况,但总觉得怪怪的。佛法是讲离欲的,故佛在经典处处赞叹出家离欲,如《无量寿经》说“舍家弃欲,而作沙门”是上辈根机。就是因为难舍世间恩爱情仇,所以众生才轮回三有,《楞严经》说“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一个出家人去给世俗人证婚,一座 寺 院 去 给 世 俗 人 举 行 婚礼,这到底是佛教适应世俗的进步还是佛教无奈向世俗的妥协呢
我想佛教是不需要跟其他宗教比,也不需要太过世俗化的。佛教的经典当中,佛陀是有指导在家居士如何生活的内容,但并没有赞叹在家生活,更没有赞叹婚姻制度。基督教的教堂婚礼是其教义的产物,《圣经·创世纪》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所以人家要在教堂里,在上帝的注视下,神父的祝福中,步入婚姻的殿堂。中国文化中的婚姻制度也不是来自佛教,而是儒家本身就有的内容,传说周公制七礼,后世遂依“三书六礼”为轨范,就是所谓“明媒正娶”。
中国人是在天地的见证下,高堂的期望中,众人的祝福里,步入婚姻的大院。因为基督教婚姻是神的意旨,所以离婚条件也是非常苛刻的;中国男权社会离婚也不容易,古有“七出之条”,女人是没资格提出离婚的,只能男方休妻。而经典记载,乔达摩·悉达多有过三位妻子,却半夜翻墙出逃,才修道成佛。虽然我不知道古代印度刹帝利离婚的条件是什么,不过这样看来,也是急切到来不及离婚也要逃出牢笼吧。
我一直很好奇,僧人证婚,该跟一对新人说些什么呢?讲“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要过清净梵行的生活,似乎与婚礼氛围不合;讲白头偕老、百年好合,出家人又不能打诳语,而且和离欲完全相反;讲一起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往生这事只能自己管自己……记得以前在寺院还没出家,有一次物流公司的经理来办事,很高兴的跟我们说他刚刚结了婚,我们办公室一位跟他熟络的人听了,很郑重地拿了一本书,“结婚也没有什么好送的,这一本书很好,就送给你吧”,经理很是高兴,接过去连说“谢谢、谢谢”,我一瞥,封面赫然几个大字“欲海回狂”,不知道新婚燕尔的小两口作何感想。
婚,就是女人昏了头做的事情。《无量寿经》说: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孤独是人生的本质,很多时候我们都误以为人生只是孤单,找个伴儿就不孤单了,这就像在苦瓜上撒把糖。孤独,是灵魂的孤单;孤单,是情感的孤独。爱情婚姻不过是一针杜冷丁,止的了痛,治不了病。
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落爱见坑,失菩提路,俗世的热闹实在不必搞到佛门清净地来,应知——红尘虽满三千界到此为止,净土纵隔万亿程应声即来。
苍南金乡中山寺
2019年9月1日

——引文如上

這篇游記寫到親鸞聖人六十三歲回京都時小住的“草庵遺迹”。我第一次從文中知道,此處居然是真宗信徒結婚的勝地之一。

游記的作者是國內一位出家師父,文中引用佛教經典中讚歎出家離欲的文字,對世間婚姻結婚一事,似乎不以爲然,更不要說佛教界現在開始流行的證婚等做法,認爲是太過世俗化了。

看了一下法師的其他文章,應是從日本淨土教的修學入手,又走和中國傳統十三祖融合的路線。其實在日本淨土宗開祖法然上人的時代,對於求道者,最大的問題不是選擇出家還是在家修行,而是時入末法,機教時乖,即使出家努力清淨持戒修定,亦無從解脫的苦悶。

隨筆:風險與婚姻

有無同然,出離無期,並不是在家人才有的苦惱,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中說的那位“三定死”行者,也並未指定是在家人。反倒是在後世流行的《二河白道圖中》,東岸上勸行者回到毒蟲惡獸群中的群賊,必定有好幾位是現出家僧侶的形像。

如善導大師說,“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回來!此道險惡不得過,必死不疑;我等眾無惡心相向。”正是在這種聲稱“無惡心相向”的“外道相善”中,有些初發心從塵勞煩惱中求解脫的行者,起步不久,就被“群賊”喚回,與賊人爲伍,爲毒蟲惡獸(五欲六塵)所吞食。此生雖結佛緣,仍與釋迦、彌陀二尊交臂失之,所謂“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隨筆:風險與婚姻

真宗從親鸞聖人示現的“肉食妻帶”,不是在讚歎和隨順俗世的生活,而是爲我們末代在家的俗衆們示現:一個真正的求道者,無須棄絕自己的世俗身份,全然仰憑如來慈悲加護力,能於汙泥中開出清淨的蓮花。念佛人的身份,非僧非俗,即僧即俗。隨俗須和光同塵,在真則即煩惱爲菩提,不但自身要開出不染蓮花,更能散播蓮花的種子,引有緣者同行白道,爲御同朋·御同行。在家即以家庭爲道場,緣血脈相續爲法脈傳承,轉汙水塘爲蓮花池。

結婚的“婚”字,不論從文字字源還是作爲文化現象攷察,都不能如這位師父那樣解作“女人昏了頭做的事”。這樣說,對婚姻的共業,男人未免也太不負責任了。當然,對於在無明海中翻卷煩惱波的人,婚姻的後果,往往是兩個煩惱人各自的加倍,所以,婚姻和家庭都唯有守道方能圓成。守人道盡人倫,能得人間的幸福;遵佛道求出離,則夫婦同爲道友,婚姻成爲志同道合的共修,家室即是道場。這樣過一生,其成就,也未必是一生孤守青燈古佛而不問人事的隱修者所能知、能及。

隨筆:風險與婚姻

人間社會的基本關切,在夫婦、親情;大乘佛教的精神,在自覺覺他、二利圓滿的菩薩道。淨土教之行者與講師,欲成就佛道,以婚姻、家庭中的慈孝敬愛和合、敦倫盡分爲著手處,而示以純淨無染的慈悲,以情趣入,才是更爲方便直捷的門徑。

至於如文中所說,以禁欲修行爲倡導,向新婚男女推薦《欲海回狂》等,則正是信仰未落地而將修行與現實對立的實例。當今學教傳道者,陷於教條僵化者多,處處在人間社會製造衝突,而能如法示法者何人?

隨筆:風險與婚姻

不退:南無阿彌陀佛 老師,有個問題不解。二河白道圖,群賊中為什麼會有出家人的形象呢?

問心:南无阿弥陀佛,同问,我第一次见到二河白道图的时候也觉得挺奇怪的,请老师开示[合十]

隨筆:風險與婚姻

蒙光:我上面没有説清楚嗎?

有無同然,出離無期,並不是在家人才有的苦惱,善導大師二河白道中說的那位“三定死”行者,也並未指定是在家人。反倒是在後世流行的《二河白道圖中》,東岸上勸行者回到毒蟲惡獸群中的群賊中,必定有好幾位是現出家僧侶的形像。

如善導大師說,“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回來!此道險惡不得過,必死不疑;我等眾無惡心相向。”正是在這種聲稱“無惡心相向”的“外道相善”中,有些初發心從塵勞煩惱中求解脫的行者,起步不久,就被“群賊”喚回,與賊人爲伍,爲毒蟲惡獸(五欲六塵)所吞食。此生雖結佛緣,仍與釋迦、彌陀二尊交臂失之,所謂“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做“群賊”的,很大一部分是那些在佛法中現出家相,卻說外道法,令衆生迷失正道的僧人。

問心:南无阿弥陀佛,谢谢蒙光师开示[合十]

隨筆:風險與婚姻

蒙光:曇鸞祖師在解釋龍樹菩薩《易行品》中“難易二道”時,說難行的原因,舉出五種:

難行道者:謂於五濁之世,於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為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義意:

一者外道相(讀去聲,音“像”)善,亂菩薩法;

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

三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

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

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

首先提及的即是外道的形相說辭看來殊勝,卻混亂了大乘法。

要注意,這些外道往往現殊勝的外相,說似是而非的動人言辭,被人當作佛法來尊敬。如果他們是外道也罷了,卻常常是披著佛教的法衣,現佛教的威儀,用佛法的名相,所以才有迷惑人的力量。這在當今的佛教界,應該是司空見慣了吧。

特別要小心自己還沒有能力去辨别的那些,事事以了義經教和傳承爲依止和判斷,不要被自己一廂情願的好感覺給騙了。

鸞祖此言,實際上是在說依止善知識的重要。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2-09-15 10:27
Next 2022-09-19 11:53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