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蒙光 2021-10-11



觀影薦言:
以春夏秋冬四季時節轉換爲敘述的次第,在天然與人工相融的古寺書齋中品味美食,影片自然的布局和絕美的畫面,是從日本文化傳統中淬取的情致。
日本傳統詩歌俳句,就是以季節爲必要的背景,有“季語”的專名。


用一個季節來界定時間,甚至都覺得太長,因此多用“旬”,十天爲一個週期,是稍不留心即會錯失的生命。
源自中國的“筍”字,還有幾人知道,這是”竹“與”旬“的合體,指的是春季初生十天的新竹呢?農人在前一年的冬天,已經爲這春日的珍味準備著。

萬物同爲宇宙生命的分身顯現,於無常而有序的時間中漂流。來到自己身邊的一事一物,皆是恩賜。易逝的時間之流中湧動著對品物的感恩珍惜,這是浸透於民族性的無常觀的表露。
聖德太子說“日域是大乘相應之地”,在這樣的地方看出。
也唯有深念無常,所以對“無量壽”、阿彌陀佛的信念,才能如此深入人心,化入了點滴的日常生活。

最感動的,是片中解説詞反覆出現的字眼:傳承,一期一會,主客相互的用心,料理人的使命,珍視傳統,時間,喜悦,幸福感……這些言説與匠人的實踐、食者·觀者的感受相配合呼應,是浸潤着眞切生命體驗的活潑潑的字眼,而非自我標榜的空洞宣傳。

茶室中掛軸曰:”百鳥獻花無路“。何以故?無我無心者,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百鳥覓他不得,他自與花與泥一體,相看兩不厭。無位真人,赤條條一絲不掛,坐享萬類品物之莊嚴。於無心中,成淨佛土,有花嚴大千。(注:此中意,請君自於文後鏈接中,瑞劔老師說禪示法身處會取。)
回看彼等鼓吹只須口稱名號、有念佛就好的虛妄之輩,真是言語道斷。不要說信仰,那是連基本的文化、人情素養都不及格,得是何等荒涼、麻木的心靈,才會如此矜誇自我,而不知萬物即法身的恩惠啊!
慚愧慚愧 敬具

瑞劔老師《臨濟錄講話》:

瑞劔老師《金剛經講義》系列:
留言列表(3条)
[…] 【薦影】時流如斯,品物莊嚴 […]
[…] 【薦影】時流如斯,品物莊嚴 […]
[…] 【薦影】時流如斯,品物莊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