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的實踐學

瑞默老師開示 蒙光整理 2007-03-12

被動的實踐學

【一】

一般被騙都會怪對方,其實應該先慚愧自己。因為是我們自己具備被騙的素質,才會為對方所騙。

被動的實踐學

【二】

問:所謂「真心徹到」是指明白慈親心;所謂「金剛心」是指明白慈親時。(瑞劔老師法語)——這是什麼意思?

答:「慈親心」是「真實不變的心」,知道「真實不變的心」的人,自然就能「貫徹身心」,也就不會動搖了。雖然用字遣詞不一樣,「真心徹到」就是「金剛心」。明白「慈親」的時候,自然就會明白「慈親心」了。

問:所以是「身心不二」?(按,同朋領解到,「身心徹到」即「真心徹到」,故有此問)

答:是。真心徹到(透徹身心)是因為真實心,真實心即是佛心,不是凡夫的迷心。覺如上人說:「真心即是真實的心,真實的心即是佛心,不是凡夫迷執的心。」凡夫的心,不論你以為變得如何清淨了,還是有染污。聞法之後如果有「我認為」,「我覺得」的念頭,這個就不是「真實心」了。

*日文的「明白」有「諦知」的意思,「如實知」。

被動的實踐學

【三】

問:「實相念佛」與「信心念佛」有何不同之處?

答:「實相念佛」是聖道的念佛。「信心念佛」是「兩種深信」的念佛,信「機」和信「法」,「懺悔」和「感恩」的念佛。淨土真宗的教法,不管講哪一點,一定要有「兩種深信」,少哪一種都不行。沒有「兩種深信」,即使你講真宗,也不是真正的真宗。不管法講的多好,如果沒有「兩種深信」的話,都不是真宗。為何不離開「兩種深信」呢?因為我們是凡夫,當凡夫遇到彌陀光明的時候,一定會有歡喜和懺悔。凡夫的念佛,如果沒有懺悔,就不是真宗。這是善導大師的教誨。

問:這就是人性?

答:是。淨土真宗和凡夫的連接點即是「兩種深信」,淨土真宗是化為「兩種深信」變成我們凡夫的東西,所以學淨土真宗就是學「兩種深信」。「慚愧·懺悔」和「三品懺悔」相同。

問:老師講法時,每次提到圓融無礙,大乘,真如…都是指彌陀證悟的世界,不是我們的程度嗎?

答:對,沒有錯。但是,不同的是,一如·真如的德分凡夫會得到一些。我們無法如實的成為「一如」,但是可以稍微嘗到「一如」的滋味。

問:「一如」是「機法一體」,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世界?

答:是佛心的世界。

問:老師講過「當你念佛念到『我的阿彌陀佛』的時候,會得到大滿足,因為這是人性。」請問「人性」跟「佛性」有何關連之處?

答:當「人性」徹底的時候會「無我」。當你念佛念到「我的阿彌陀佛」的時候,不是你佔有阿彌陀佛。今晚講「我的阿彌陀佛」,大家很容易產生偏差,把聖道門和淨土門搞亂了,用聖道門的想法來聽的話,就會一頭霧水。九十歲老菩薩(按:平生聞法始終不安心,在一次意外跌倒後,「找到我的阿彌陀佛」的那老菩薩)所體證的「我的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的「無我」,不同於凡夫這種我執概念的「我的阿彌陀佛」。

問:這種感受只有老菩薩自己知道吧?

答:在領受的當下,個我的「我的」和大無我的「我的」已經成為一體了。個人的「我」,如同剛才講法舉例的五歲男童,當妹妹出生時,男童會說媽媽死了,因為媽媽是「妹妹的媽媽」,這就是個人的「我」。

問:當小男孩說「我的媽媽」的時候,跟媽媽的心是一體的嗎?

答:對。是在那樣的世界。

被動的實踐學

【四】

人不喜歡去有執著的地方,都喜歡遠離塵囂。塵囂是最執著的地方,置身於塵囂之中,它會想盡辦法剝削你,自然而然,你就不會想去那種地方。但是人很愚癡,因為有欲望,所以會一再的回到市俗塵囂裡;因為執著、欲望重,明知不好還是會一頭栽進去。比如有些場合,人明明知道去了之後會被說壞話,但是因為有利益,還是會去。人如果沒有時時迴光返照,會迷失自己。

人喜歡到大自然的地方,是因為大自然「無我」、「沒有執著」,你看青山一眼就全身舒暢,又不必花錢。無償(免費、無條件)是最可貴的,但是人很難去做「無償」的事情,都是有求回報,都會在心裡盤算,吃虧的事是不會做的。

生:會想親近「無我、無私」的地方,也是佛性的策動吧?

師:是的。是真如法性的策動。做事情「無怨無悔」就能感動人,因為「無怨無悔」的當下就是「無我」。像弘法一開始都是無怨無悔,所以感動很多人來,當來的人越來越多,就會動腦筋想要留住這些人,例如寄通知函、辦活動等等,這個時候就有「我」了。

生:這好像也無法避免。

師:從這裡你就知道,人的罪業有多重,沒有辦法從頭到尾「無我」。水、空氣都是無條件讓我們使用,人的世界就不能像水、空氣一樣無條件的付出,水和空氣不會向我們收服務費,人會喔!人不管如何修、如何做,始終不能像水、空氣一樣的無我。像講法,如果沒有人佈施也會活不下去,到最後,沒有人比寺院的和尚欲望更重的了。

被動的實踐學

【五】

(途經迎神賽會的場合,老師有感而發。)

像這樣殺豬演戲,搞得很熱鬧才會高興的神,也跟你差不多,一個半斤,一個八兩。你拜這種神有什麼用呢?一般人不了解,會去求這樣的神。可以解決我們苦的,才是真正的神。當你有苦的時候不能救你,還要搞得熱熱鬧鬧,去討他歡心的神,這種神不拜也罷。你去討好他,他才要救你的神不拜也罷。

像這麼簡單的道理卻不知道,所以人真是「阿呆」,這些(道理)用人的思維就可以想清楚了。其實這些都是人的意思。

被動的實踐學

【六】

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

我們這顆心昨天、今天、明天(三世的心)不斷地變。無常,一直在變的這件事情是不變的。當你說「現在」的時候,一說完,這個「現在」就過去了,當下說完,當下就過去了,所以是「不可得」。剛剛才吃飽,現在又餓了,三世心不可得,昨天的心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現在的心像風車一樣,明天的心也不可靠,三世心不斷在變,不變的是彌陀的大悲心。我們能夠仰信彌陀的心也是托彌陀的福,不是我能夠遇到彌陀,而是彌陀讓我遇見他的。

「不可得」這件事情也是不可得。當你說「這個」的時候,它已經改變了。雖然說「不可得」,但是不能去執著「不可得」,諸行無常,念念都在變化。心無常,身體也無常,肚子才剛吃飽,一下子又餓了也是「無常」。所以你明明記得,又忘記了,「又忘記」也是不可得。寫在筆記本的東西會遺失也是「不可得」。

釋迦牟尼佛很有智慧,能夠跟我們講人生的真理,不變的是「無量壽·無量光」,永遠的真理是不變的,但是真理顯現的方式卻不一樣,是會變的。當我們遇到這個「不變的真理」時,自然而然就會被改變了。

不要以為用石頭蓋的建築就堅固,因為它也是無常。因為世間多變,所以人才會一直找尋「不變」的材質來建築,在變中求不變,這是人之常情。不論怎麼尋找不變的東西,都找不到,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會改變;所有的東西都會改變,也包括現在這個尋找不變的東西的色身,一樣也會改變,一樣也會老、病、死。不管你現在多年輕、多健康,你看看我,我也有過年輕的時候,但沒有想到這個年齡就變成這個樣子…一切都是在跟我們說法,若以為有什麼東西是不變的,有「絕對不會變」的想法是不對的,所有的東西都會改變,教給我們這個真理的,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會變的東西不變,這是南無阿彌陀佛。

被動的實踐學

生:「會變的東西不變」?

師:無常是不變的。我們為什麼會有理想呢?因為現實是善變的,所以才會有理想去尋找這個「不變」。在這個世界上,不斷地尋求不變的東西,最後會發現,「所有的東西都會改變」這件事是不變的。「大家都會死」這件事也是「不死」(不會改變)的,很有趣!諸行無常,「所有的東西都有生滅」這件事情是「不生滅」的,所以才說真理它是不變的,這個才叫「真理」。不要以為有個東西叫做「真理」,然後「存在著」。

生:不要以為有個東西叫做「真理」,然後「存在著」。是什麼意思?

師:「真理」是講「法」(它自身),不要把「存在」當作「真理」,把真理當作存在。「真理」是「非有非無」,所以《心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真理的語言,就是真理。當我們聽到「真理」的時候,會把它想成一種「現象」,以為有一種東西叫做「真理」。

生:「真理」不是「物質」,不是「形象」,它是「法」嗎?

師:對。「空即是色」,因為它是「空」,所以能夠「無所不有」。「空」是「因緣所生法」,所以能夠成就任何「色」。「法」是「空」,「法」不是「有」,也不是「無」的存在。「法」是「非有非無」,是「空」的存在,所以「心經哲學」也是必要學的。如果沒有成就像觀世音這樣的(大士),就沒有辦法領解阿彌陀佛的佛心了,真正知道阿彌陀佛佛心的只有觀世音菩薩而已。『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唯有證得法的空性,才能瞭解阿彌陀佛的佛心。彌勒菩薩也好,地藏菩薩也好,沒有辦法如實地知道阿彌陀佛的佛心。

被動的實踐學

生:《大經》中,世尊以彌勒菩薩為當機眾,講說阿彌陀佛的本願和淨土,為什麼說彌勒菩薩無法如實知道阿彌陀佛的佛心?

師:

五十六億七千萬 

彌勒菩薩歷是年

真實信心獲得者 

此回即可開覺證

(「正像末和讚」No.263)

親鸞聖人說,彌勒菩薩要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才能成佛,但是信心的念佛人,領受彌陀大悲心的人,往生就能成佛,所以比彌勒菩薩成佛還要快。

彌勒菩薩要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成佛之後才能知道釋迦牟尼佛在講什麼。我們凡夫在「一念」信心的當下,「聞其名號,信心歡喜」的人,能如實地領受佛智。在概念理論上去思維佛陀所講的話,沒有辦法如實領受佛心。所以念佛的行者比彌勒菩薩還要早成佛。彌勒菩薩如果沒有老實地領受(聽)佛陀所講的話,他也沒有辦法知道阿彌陀佛的大悲心。

生:《大經》說「次如彌勒」是什麼意思?

師:雖然是講「次如彌勒」,像彌勒菩薩一樣的話(多生多劫的修行)就能成佛,但是我們等不到那個時候,因為生命無常,你現在不被阿彌陀佛救度,要等何時才要被阿彌陀佛救度呢?信心的領受當下是被彌陀救度,這是很不可思議的!

生:從《大經》中的「胎化得失」段,彌勒菩薩問,世尊回答「明信佛智」和「疑惑佛智」的經文看,彌勒菩薩也沒有「明信佛智」嗎?

師:彌勒菩薩的智慧很高,注重理論的人也想像彌勒菩薩一樣。彌勒菩薩示現布袋和尚「大肚能容」,「聞其名號」的人,雖然沒有「大肚能容」,可是卻能「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不論多麼聰明,都會害了你;談空說妙,終究會障礙你。

(按:彌勒菩薩的境界不是凡夫可知,更非薄地凡夫可比。這位同朋的問題,實際上是執著於彌勒菩薩以慈悲方便的利他示現,而忘了聞法該關注的重點,是自身現在何處,與相應此機的法德是什麽?以信一念,罪惡無智的凡夫,能同等覺菩薩一樣次生成佛,如此的佛德,不知頂戴,卻在那裏妄論菩薩之高下,豈不是愚癡之極嗎?我們常常掉入此類陷阱中而不自覺,唯有慚愧懺悔。)

被動的實踐學
被動的實踐學
被動的實踐學
被動的實踐學
被動的實踐學
被動的實踐學

【七】

生:《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大勢至菩薩是因為十二尊如來相繼出世勸他念佛,最後才證得念佛三昧。大勢至菩薩的信入是不是一劫一劫、生生世世聽聞而來的?

師:是的,你的理解沒有錯。為什麼大勢至菩薩的念佛被稱為「智慧的念佛」,因為知道阿彌陀佛的功德,會念佛的就是大勢至菩薩。一樣是有智慧的人,有的就不會要來念佛,像很多菩薩都是修別的法門。大勢至菩薩之所以被稱為「智慧的念佛」,是因為他的智慧已經到了足以領受,可以知道阿彌陀佛的悲心。《和讚》當中如是讚嘆大勢至菩薩。(按:聖人《淨土和讚》中有“依《首楞嚴經》作大勢至菩薩和讚”八首)

不是偶然能聽到這個法門,是有因有緣的。在我們看來以為是偶然,在佛來看是必然,這是佛跟凡夫不同之處,凡夫因為是阿呆,所以不知道,凡夫沒有走到那個地步是不知道來龍去脈,因為沒有慧眼,但是佛眼來看,已經知道你是必然的。

你看這條街上,為了「生活」奔波的人很多,卻沒有為了「生死」奔波的人。因為彼此的業力牽引,他們都為了生活奔波,只有我們正坐著這輛車要去聽聞佛法,要去解決生死大事,這可不是人的力量,是佛力喔!因為是佛力,所以我們知道要去什麼地方。

沒有遇到佛法的人,他們不知道要往哪裡去,在那裡頭出頭沒。有的人就逛街消費、吃美食、找朋友聊天…,你看街上的這麼多人,同貓狗沒有兩樣。我們之所以不會跟他們一樣的逛街,追求世俗物質的滿足,是因為佛力使然,如果不是佛力,我們不可能這麼殊勝,要去聽聞佛法,所以曇鸞大師說「五種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本願力是佛法不思議中的不思議。

* 五種不思議:眾生多少不可思議、業力不可思議、龍力不可思議、禪定力不可思議、佛法力不可思議。

被動的實踐學

【八】

生:《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兩個念佛的方法,「如子憶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兩種是一樣的嗎?

師:這兩種不一樣。「如子憶母」是他力的念佛,因為孩子會想念母親,是因為母親的力量。孩子會想念父母親,不是孩子了不起會念父母親,要明白:「孩子會想念父母,是父母的力量。」你這種感受很深刻,才可以說是明白佛法。

一般會將這個解釋為自力,認為孩子想念媽媽是因為天性,是動物的本能。當你再往更深處探究,這個本能是來自母親的力量。孩子會找媽媽、想念媽媽是生命的本源,是宇宙的法則。如果用人性來看「孩子會想念媽媽」,還不能入宗教的門。孩子會想念媽媽(如子憶母)是宇宙生命的根源(法則),宇宙生命的根源再往上推究,就是「無量壽、無量光」,所以真理追到最後就是「無量壽、無量光」,就是「阿彌陀佛」,這個才是真正的「宗教論」,究極至高的宗教論。如果沒有到達這裡,就會落於「人類的宗教」。找到宇宙真理的人,人生的真理自然就能定。

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不是聖道門的念佛?

師:「聖道門」和「淨土門」念佛的差別在於有沒有「托彌陀的福」的感受。如果你有「我」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話就是自力、聖道,凡事都以「我」為主的都是自力。跟自力不同的是「被」,「被念佛」。「我」在念佛,「我念佛」是自力,我「被念佛」是他力,是「被動的」,他力的世界是被動的。

被動的實踐學

一般念佛的人都認為是他在念佛,他不會認為是「被」念佛,所以是慢心的念佛。因為都是以慢心在做每一件事,所以才會有吵架、爭執。真正的念佛人都是「托福」,「托佛的佛」,「托你的福」,「托大家的福」,所以吵架吵不起來,不管任何事都是「托福」,一直都是處於低姿態。當他被欺負還會懺悔,他會覺得「很抱歉,因為我讓你生氣了。」他力念佛都是「托福」,不論何時都是「負」(輸,被施予)的心態。自力的心態因為慢心重,都認為沒有我你們就活不下去,把自己擺在第一,都站在「勝」(給予者)的立場來看待每一件事,一旦別人不如己意就會受不了。

大家要記得,處世的心態要有「恩海無量」、「托佛的福」、「托眾生的福」,不要不可一世,不可一世的人就是「邪見憍慢」。我們是「被引導」、「被領導」,是「被動」的。即使失敗,吃虧上當也是「托福」,也是活在「恩海無量」裡。人有可能吃虧上當一次,很少會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很多次,所以才說「失敗為成功之母」。人生有失敗很好,因為嘗過挫折的人比較會替人著想。人生一帆風順的人反而比較可怕。生過病的人才會注意健康,沒有生過病的人就很可怕,因為他比較不會在意養生。

從剛才講到這裡,足夠你們用了。這些不輸《臨濟錄》,因為這是「實踐學」,是實在的,不是理論、口號。你們像這樣一直精進,不斷地,到五十歲、六十歲,一定可以領受到什麼是「佛法力不思議」。

《和讚》:

經說五種不思議,

佛法不思議。

所謂佛法不思議,

彌陀之弘誓是也(高僧和讚·曇鸞祖師,No.151)

被動的實踐學

【九】

(白隱禪師的故事)

我們即使遇到誤會,也不要急著辯解,學佛的人要有共同分擔眾生煩惱的悲心。

一位富翁很尊敬白隱禪師。一天,他的女兒未婚懷孕了,富翁非常生氣,追問女兒肚子裡的孩子到底是誰的?女兒因為害怕,不敢講實話,就謊稱是白隱禪師的。

本來很尊敬禪師的富翁,就帶人去臭罵禪師,並將小孩丟給禪師,白隱禪師只回答「哦,這樣子啊。」禪師是很受人尊敬的高僧,卻抱著一個嬰兒,到處找婦人化緣奶水來養育嬰兒。

日復一日,富翁的女兒眼睜睜地看著白隱禪師蒙受不白之冤,還每天沿街托缽奶水給自己的小孩吃。最後受不了內心的煎熬,終於跟父親坦承,說明事情的原委。富翁聽到之後震驚不已,竟然誤會白隱禪師,就趕緊帶一些人去跟禪師懺悔道歉。白隱禪師聽了之後也沒有生氣,只是「哦,這樣子啊。」就把孩子還給他們。

白隱禪師的公案教我們:當我們遇到誤會,總會想要去辯解,其實有時候是業力,業力來的時候,默默的承受就會沒了。當你越是辯解,反而形成「舊業未消,更造新殃」。人都喜歡被讚美,很少有人被誤解了還受得了。

被動的實踐學

【十】

問:諸佛都是平等,為何獨尊阿彌陀佛為佛中之王?

答:佛有法、報、化三身,站在「法性法身」的立場是諸佛平等、佛佛平等,這就是佛的世界。若站在「方便法身」的立場,阿彌陀佛則是諸佛之王。不是因為我們凡夫才這麼說。

佛佛平等的話就沒有本願了,講本願的時候是站在「方便法身」的立場,因為要度眾生,所以才要示現本願。

問:是為了要方便度眾生,讓眾生能夠接受,才示現為佛中之王?

答:對。這個「方便」是慈悲、智慧圓滿而現的慈悲相。為什麼要說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因為是站在無條件、平等救度眾生的立場。在「方便法身」的時候,有「淨土」,有「本願」。但「法性法身」的時候就沒有「淨土」,是「諸佛平等」。佛的世界是「法性法身」,一旦出來救度眾生就是「方便法身」。為什麼要「方便」?為了要示現「名號」,示現「佛像」,示現「本願」。

被動的實踐學

【十一】

鹿兒島以前叫薩摩,曾經一任的藩主很討厭淨土真宗,當地的念佛人只要被抓到就砍頭,當時叫做「禁止念佛」。人很奇怪,越是受到迫害,教法就越興盛,因為大家會越團結。當時鹿兒島有所謂的「秘事念佛」,為了躲避當政者的迫害,念佛人挖山洞聚在一起誦『正信偈』和念佛,這些遺跡現在都成了觀光景點,老師也有參觀過。到了明治時代,從鹿兒島出了許多政治人物,自古以來,鹿兒島的藩主勢力就很強,每次作戰都打勝仗,明治時代之後,日本的政治幾乎由他們所左右。

鹿兒島曾經反對淨土真宗,但是到了明如上人以後就一反過去,轉為支持真宗。和明如上人同時代的藩主叫島今壽光,是一位篤信真宗的人。壽光雖然篤信阿彌陀佛,卻一直無法安心,不論如何努力,就是不安心,所以很煩惱,為此而苦惱不已。壽光決定去找明如上人,解決心中的不安。

在當時,藩主去見門主是大事。壽光的學養知識很好,關於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教理都知道,但就是心不安;講阿彌陀佛十八願無條件救度眾生,要救度我,都沒有實質的感受。因為知見很多,越談就越不明白,本來以為懂得,現在卻越談越不懂了。最後明如上人就使出殺手鐗:

「真宗不是凡夫能夠信的教法,阿彌陀佛的本願也不是你知道就能往生。真宗所講的信心,不是你以為信了就是信心,不是你念佛了就叫念佛,凡夫的心能夠信、能夠念佛的,都不是真正的信,不是真正的念佛,都不是他力的念佛。不論你怎麼努力,都是地獄必定,救『地獄必定』的就是本願,就是阿彌陀佛!」

明如上人不斷地重覆這些話,壽光聽到之後就說:「我們只要把自己交給阿彌陀佛就好了。」會這樣說當然還是概念,所以明如上人接著再把壽光的概念打破——

「這些還是你內心的想法,不是你能夠把你自己交給阿彌陀佛的!」

不管如何,壽光就是有一個「但是…」跑出來,越談壽光就越苦惱。最後明如上人就說:

「不論你怎麼努力地聽聞,你還是覺得無法被救,還是很苦惱。必定救現在正苦惱著的島今壽光,阿彌陀佛就是要救此時此刻的島今壽光!」

「壽光!你從頭到腳沒有一個地方是可以獲救的,沒有一處有獲救的資格,而且從頭到腳都是地獄必定!」

「從頭到腳都是地獄必定的壽光,阿彌陀佛說必定救你,就是必定救你!」

——就這樣重覆大聲地說。

當壽光第一次聽到的時候,還是概念上的想,所以是「啊?」第二次,壽光還是會意不過來,仍然是「啊?」到了最後壽光終於聽懂了,就「南無阿彌陀佛!」當下痛哭。

當壽光把明如上人的話當作「人」在講的時候,就只有「啊?」(還會想一下)當這個聲音聽成是佛的聲音時,當下的感動實在不可言喻!原來這是佛的招喚聲!於是就五體投地,痛哭流涕。

這個典故是老師十多歲時和父親一起去聞法聽到的,直到現在,像銘刻在腦海之中。

記得當時聽完法之後,回家跟父親分享今天聽法最感動的地方就是這個,父親就笑:「你才十來歲,你知道什麼?」真實的法,即使是十幾歲的小朋友也是聽得懂的,聽進去就是聽進去了,也是可以打動小孩子的心。

這份感動,到現在依然存在,但是大人不見得聽得懂。雖然當時父親笑我,「你才十來歲能懂得什麼?」至今,父親的話仍在耳邊迴盪。真理的話就是真理的話,絕不會隨著時空而磨滅。

被動的實踐學

【十二】

問:《毒語心經》是在講什麼?

答:主要是斷人的「迷執」、「情執」。「把所有的講法者都殺光,把所有經教都燒光,真理是不滅的。」這是《毒語心經》裏面的名句。讀佛經要讀火燒不掉的佛經,交朋友要結交火燒不死的人。火燒不死的人就是證得真理的人,也是所謂「殺不死的人」。凡夫都喜歡結交「會(隨著)因緣變化的人」,今天愛你愛得要死,明天翻臉就對你恨之入骨,我們都為這些人在忙忙碌碌,在牽腸掛肚。

問:「殺也殺不掉的人」是不是「良人」(善知識)?

答:對。因為他跟法證得一體。要聽「殺不掉的」、「破壞不掉的」、「抹滅不掉的」的說法。讀經要讀「燒不掉」的佛經,要讀「真理」,不是讀文字,「依義不依語」。

問:用「毒語」的原因是什麼?

答:其實「毒」就是「藥」,「毒性」不會消失。我們褒獎一個人,他很快就忘記了,可是你罵他,他會一輩子都記住,這就是「毒語」。如果對人說「你早死早好」,這就是「毒語」,聽的人會一生忘不了。臨別時說「請保重自己」,聽的人很快就忘記對方要他保重的心;如果改成「像你這種人,早死早超生」,他一定會記住的。世間法也是這樣,對我們越嚴肅的人恩惠越大。每個人都喜歡聽「和顏愛語」,往往「和顏愛語」我們都是當成耳邊風。

佛教的真理是「空」,「空」即是「般若」,學佛的人記得越多有時候反而造成障礙,那就是「毒」。對於「毒語」我們都耿耿於懷,注釋《心經》的書很多,可是不見得有作用,白隱禪師的『毒語心經』,用「毒語」讓你受不了,你就記得了。

「毒語」有什麼妙處呢?以前京都有一位很有名的禪師,外地寺院的老和尚派弟子去拜見禪師。這位弟子見到禪師,便恭敬地轉達和尚問候的話語,臨行前,弟子就問禪師有什麼話要我轉達老和尚,禪師就說:「你這個臭傢伙,你還活著嗎?」請這位弟子轉達。弟子回去之後就如實轉達禪師的話,老和尚聽了很生氣,就怒氣沖沖地去找禪師理論,禪師回答:「我不是咒你去死,我是問你還好嗎?」「我用這種措辭,你才會記得我有問候你啊!」我們聽到「愛語」都會忘記喔!

被動的實踐學

【法師補充開示】    

「血液聞法」,就是身口意三業都在聞法。一般都是停留在「知見」聞法,也是從知見開始,你才能接受。當你失敗幾次,跌倒再跌倒,破功再破功,知道知見不管用的時候,最後就會身口意三業都聞法。所以「破功」也很好,聽懂老師的法的人,如果沒破功是聽不下去的,不會老實地坐在那裡聽法,他會有很多想法、很多意見。

2007-03-12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1)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08-20 05:58
Next 2021-08-20 06:51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