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瑞劍老师 2020-02-03
歎 異 鈔(文言版)
譯者敬白:
本書譯自稻垣瑞劔老師的英文著作:《親鸞聖人的〈歎異鈔〉及讚歌》(Shinran Shōnin’s Tanni-Shō with Buddist Psalms)(法雷會昭和58年版)。
瑞劔老師的英譯,與日文原著的文辭表面上頗有不同。基本上,老師是盡力以現代人能夠理解的思想和文字,重現親鸞聖人及其忠實的親隨弟子,唯圓房的人格;原文簡略幽微之處,老師常以括號小注的方式說明,有時則直接就原文作更詳盡明確的發揮,字裏行間,融入了老師信心的體證與師承的吟味。
唯圓房作《歎異鈔》時,面對的念佛信衆,有許多是一字不識的白丁。瑞劔老師英譯此書,則是爲了現時代知識和心智模式更爲複雜的我們。時代在變化,根機因緣不同,不變的,是如來的大悲心,與我們深重的煩惱罪業。通過老師的手筆,《歎異鈔》這部經典,成爲當下的信仰之書,爲我們指示念佛的奧義,生命的歸依。
此次翻譯,譯者完全以瑞劔老師的英譯爲本。瑞劔老師在語譯的正文中間以括號加註釋,中譯亦如實呈現,不另作說明。初心希望藉此機會頂戴師教,並與有緣同朋分享。譯者的行文,力求在現代與傳統之間找到平衡點,文言與白話二譯,可相互參照,讓華文讀者能更容易地頂戴到這一部震撼人心,親切深刻的聖教。
原本希望在忠實達意之上,盡量再現祖師的人格和風格,但在研習試譯的過程中,筆者深感自身教理學養之不足,與中英文程度之不如人意,頗覺力不從心。而聖人通過文字顯現的人格,更令人有高山仰止、言語道斷的感歎。
謹以此試譯未定之稿,呈於祖師同朋前,爲一份微薄的供養。
釋蒙光 合掌敬白
序
恭惟深案,鑒古察今:誠可悲歎者,同門徒衆已異於先師親鸞聖人口傳之真實信心。恐後學不解聖人言教之正義,困於歧說。非幸遇善知識指授,實難領解如來慈悲救度之易行道也。
凡我同朋,不可以自覺之異見,變亂他力之教。此卷謹錄往日於先師處聞受,常憶常新之教語,爲有志往生淨土、證無上覺之同行信衆,除其疑惑。
第一節
巍巍乎!不思議哉!阿彌陀如來大願之威神力!誓願無等無倫、真實不虛,吾輩依之,自罪業與永劫惡報中獲救出離。
頂戴如來所賜信心,心生讚仰聖號之一念時,即被攝取重生,常住於如來慈父光明中。
煥乎大哉!如來功德!不檢老少、善惡,皆依信心獲救,且唯依信心。如來誓願如是。蓋如來成就救度之力,正爲懦弱至極,重負煩惱惡業之我等。
信憑佛力時,不需更求他善。如來尊號(圓具無量光壽故)爲諸善中尊,衆德之德。進言之,縱因心志劣弱造罪,信心亦不受動搖障礙。無有罪惡可障阿彌陀如來本願威神力故。
先師親鸞聖人如是說。
第二節
諸同朋不惜身命,遠邁十餘國山界,駕臨寒舍,惟爲聞往生極樂之道。
然愚於稱念(信憑)如來聖號之念佛外,別無所知。愚謂得生淨土,唯此一道而已。或以爲,愚尚有更爲得力且深奧之教,則大謬矣!若欲聞念佛以外之聖教,還請往詣南都北嶺之碩學,詳詢得生極樂之道。
於愚親鸞,唯遵善知識法然上人,信一切人念佛(或:信憑聖號),唯依佛力,皆可得救。念佛之行,將導我入淨土,抑牽我入地獄,我實不知也。
設愚因全心信憑念佛,竟歷地獄之極苦,亦不以爲受善知識法然上人所誑。何以故?若愚智明堅勇,堪修苦行,且善解深義,則愚當悔聽吾師念佛之虛言,甚且睥睨以目。
然反躬自省,愚不能起絲毫悔意。蓋除念佛外,愚全無一行可修。如此之人,必以地獄永火爲歸趣長住之處。
若阿彌陀如來誓願真實,則釋尊之教不誤;若釋尊教確定,則善導疏非妄;若善導疏可憑,則法然教不虛;若法然教法可信,則愚親鸞所述,非空言也。
總之,愚一人之信心如是。於今,信念佛或否,任各自決。
先師親鸞聖人如是說。
第三節
“善人尚且獲救,況惡人乎!”
然人之常情有異,云:“惡人尚且獲救,況善人乎!”其說似善,然其意與阿彌陀如來悲願之旨不合。
其故,依自力作善欲生淨土者,實未信憑如來之悲心與願力。反之,捨無謂之我慢與自是,謙敬信憑如來慈悲願力者,得生如來慈父功德成就回向衆生之真實報土。
我等煩惱惡業充滿心中,所行無一善能離生死。如來鑒之,垂憐我輩惡人,宣說他力救度之悲願。故歸命如來悲願,隨順他力之惡人,最是極樂之貴賓。
此故,師云:“善人尚且獲救,況惡人乎!”
第四節
於佛教,慈悲依自力開悟之聖道,與信他力救度之淨土二門,而有不同。
聖道門之慈悲者,憐憫一切有情,慈悲加護之,令行證悟之道。然欲如願利他,實難哉!淨土門之慈悲,非憑現生之精進,乃於念佛往生淨土後,頂戴大力大悲,圓滿自利利他之大業。
於今生,縱然悲深愛重,皆不得善終;雖精進,不免逆緣來障故。此故,爲諸有情之真實慈悲,在先為自身獲救而念佛。
吾師親鸞聖人如是說。
第五節
我親鸞,不曾爲追薦父母念佛一聲。
愚切望往生淨土與佛合一後,於次生救度一切有情。蓋一切有情,無始以來輪回生死大海,皆曾爲我父母或兄弟姊妹。
愚若以自力之善而救助者,則必樂於爲利益亡親而念佛,然此實非吾力所能及。
愚誠祈諸同朋,舍自力爲善之虛榮,歸佛父慈悲他力,往生淨土證無上覺;如此,則四生六道之眷屬,不論於何處受苦,皆得以神力救度之。
吾師親鸞聖人如是說。
第六節
信阿彌陀如來而報恩念佛之徒衆中,竟起攬人為己門下弟子之爭端,誠爲憾事!
愚親鸞無一弟子,一人亦無。
同朋若因愚之教化而行念佛,其或可自認為愚之門下。然若愚自稱其為弟子,則大誤矣!蓋其所行之念佛,皆如來之御啟,非愚教化之功。
有相聚之緣,亦有離散之緣。悉任自然。然人爭奪弟子,稱背師者雖念佛亦不得生淨土,此真不可言喻之非理也!
彼等將索回人之信心,視同己物乎?誠大謬也!獲信唯憑佛恩。
此故,真實頂戴信心者,知報佛恩,亦知師恩,此自然之事。
吾師親鸞聖人如是說。
第七節
念佛乃自由(無礙)之一道。
此義云何?
蓋堅信如來之念佛者,天神地衹皆敬伏;惡魔不能加其威;外道不能妨信心;罪惡不招感業報;亦無善能勝念佛也。
(此故,云念佛乃自由無礙之道。)
吾師親鸞云。
第八節
念佛,亦云“稱讚如來名”,於行者不名爲善或德。
何以言之?因名號即萬善萬德,能稱之者,全爲如來所啟,非出禮讚者之自意也。
念佛之行,皆因如來他力所感,捨依憑自身功德之執。此故,念佛說為“非善行”,於稱者一方,即名為“無功德”。
吾師親鸞如是說。
第九節
有門徒名唯圓者,嘗問其師親鸞聖人:“我雖念佛,而少有歡喜;甚且不樂速生淨土,何以故?”
親鸞答云:“唯圓乎,愚亦曾有此惑。
“然愚試思,正因無踴躍舞蹈之歡喜,己身念佛獲救,必生淨土一事,信彌堅也。本應歡喜而未能體得者,自心煩惱罪業所障也。如來早知此惑,而宣佈爲煩惱罪業所縛衆生解脫生死。大悲本願,正爲迷倒罪惡之我等,醒覺於此,乃愈能全心將己身交付於如來手中。
“我等為煩惱愛執所縛故,無樂生淨土之心,每念及死則感不安,稍有不適,即恐喪亡。此身全爲煩惱執著所纏迫,無量劫流轉之苦界,不肯捨離;未往生淨土受用之極樂,不生欣慕。然生死結解,一息不來之際,雖悲哀煢獨,不忍離世,已爲迎至淨土。
“如來之慈悲,專爲煩惱深重、毫無盡速往生真實報土意願之輩。我等愈自覺於自身之罪惡,愈可信憑本願,安住於必得往生之確信。
“若吾輩竟能常住於歡喜之巔,並切盼速生淨土者,則應深恐己身竟無應具之煩惱,亦無罪業,於獲救一事,疑有未安也。”
吾師親鸞聖人如是說。
第十節
念佛教法無需信者出離生死之發心與精進,唯舍自力歸如來不思議力,依如來之計度與恩德,得生真實報土。
此說看似非理,然貌似荒誕中,有超一切理之真理在。蓋名號之真實,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故。
吾師親鸞聖人如是說。
(此下章節視爲第二部分)
當年親鸞聖人猶在世時,衆多門徒自藩國遠來京都,唯爲求得師耳提面命之親授。彼等崇信師教,全然無疑,歡喜期盼次生得生極樂淨土。歲月流遷,老幼信衆雲集,隨彼忠心之徒衆念佛。然,可悲歎者,聞有人於此衆中,流布新說,全異親鸞聖人之所傳,愚將盡力於下文披露。
第十一節
近來耳聞,彼等僞信徒,於親鸞聖人真實教義毫無所知,接近目不識丁之念佛人,以淆亂之辭纏惱之,曰:“同朋乎!汝如此念佛,爲信如來誓願不思議,抑信名號不思議耶?”彼等舉此問,亦不明言誓願與名號關係,意在迷惑愚直徒衆。此故,吾輩當詳審此事,並闡明親鸞聖人真實教義。
(此異端譴責彼信依名號不思議力獲救,以稱名爲己善根功德之人;其自身則標榜信誓願不思議,故不需稱名。然真理在中道。)
阿彌陀佛之廣大弘願與名號威神力,不可區分爲無關之二物。如來爲圓滿不思議大願,宣說易知易行之名號,聲言接引稱念者往生真實報土。此故,信自身爲大悲本願所救,得出離生死道者,其所稱名,非出自力,乃如來之所回向,依佛所言,接引至真實報土。信本願即信名號,二者其實一也。
或以行之善惡,於往生有助礙;執此定見者,致力於爲往生淨土而積善累德。因其不信誓願,甚且以念佛爲己之善行功德。
此人不信名號自體即至善至德,雖以自力心稱名,未全信憑本願,亦不漏於如來之大悲,而被迎往化土。於此經時,然後導引至真實報土。因如來爲淺信者發方便誓願,行者雖稱念名號以爲己之功德修行,亦將漸次引至無上正覺。即雖淺信者,名號亦與本願符契相聯,二者融而爲一,不可分也。
第十二節
愚聞之,有人云不學經教注疏者,雖念佛,往生不定。此言荒唐之極!
一切經中言佛力救度之真實道者,皆無二致,教曰:凡信憑誓願讚歎名號者,皆可於次生證得佛果。絕無一語道及,欲往生淨土者,當以學問爲要。
然,於淨土教之真淵源無知者,爲如實領解如來大願之慈悲本懷,實應研習聖教。彼異見者,雖亦研討經論疏注,而錯會大乘教典之本旨,誠爲憾事!
稱念聖號,本爲目不識丁,聖教文字亦不能解一行者而開。故念佛(稱名)謂之“易行道”,即淨土教。聖道門教如何研習經教、修心以獲得證悟,是爲明達才智之士而設,故稱“難行道”。
然如我輩凡夫俗流,與聖道教了不相關。親鸞聖人於著作中明示,若念佛人研習聖教,唯圖以學問獵取名聞利養,則其來生能否被迎至淨土,誠可慮也。
如今,彼專修念佛之輩,常與修聖道難行教期證悟者諍論,堅執自宗,揚己流之勝,顯他流之劣。因此爭端,而法敵蠭起,誹謗佛陀善法亦隨之。此故,我諸同朋當知,稱揚自宗,其實正爲謗毀己法,非關他人也。
雖他流門徒皆來告云,念佛教法本爲無知之輩而設,故平庸淺易;亦決不與諍,唯淡然應曰:
“汝所言或實,然我輩愚昧無學,獲救之道,除念佛教外別無所知。爾等明智博學之人或鄙之,於我則爲無上教法。他教或超勝吾所習,奈何無力行持,猶抛珠玉於豚彘前也!不論教法之難易深淺,皆佛應衆生根機令脫生死繫縛之無上方便。尚祈勿以諍論煩擾我等。”
若如此應對,不以嗔心相向,彼等誰復能以麤惡言行敵對乎?當知,經教中有此真言:“諍論之處,起諸煩惱;是故智者,當避諍所。”
親鸞聖人常言:
“釋尊授記,當來衆生,有信此法者,有謗此法者。今日他流門徒輕慢我等全心信奉之念佛教,正應此語。此故,念佛得生淨土一事,彌可憑也。若無人謗此教,我等不免疑惑何以釋尊預言不驗,復疑及念佛教之真實。然莫謂愚必欲念佛教之受謗也。愚意唯在,釋尊言此法有信有謗者,正爲遣吾等之惑也。”
依愚所見,今日研探聖教者,多爲揣銳其器,以制伏輕鄙淨土者,或爲諍辯而諍辯,實無益也。
應竭盡所能探求如來本懷,以徹底領解如來之大悲誓願,亦可爲往生信心未決定之劣根者,示本願普攝群機,不揀善惡淨穢,有學無學。如此之人,方無愧學者之名。
彼等恐嚇依本願念佛之愚直信衆,言“未習聖教經論,不得往生”之輩,實佛陀之怨敵,聖教之惡逆也。如此之人,不但自身未能頂戴他力真實信心,復造誤導衆生之大罪。彼輩違先師親鸞聖人之教者,當加警防,復應憫哀,爲其背如來慈父之誓願也。
第十三節
嘗聞人云,仗彌陀本願不思議慈悲而忍造惡者,不得往生真實報土。
此亦異端之見,緣其未全然信憑如來大願,亦未解業道因果。
善念源於宿世之善業,惡意則緣宿世之惡業,此業道也。
親鸞聖人常云:“當知,若非宿業招感,雖小如毛尖微塵之罪惡,亦不得造。”
一時,問門下名唯圓者:“唯圓乎!汝信我所言否?”
唯圓答:“然也,恩師。”
師命曰:“若然,汝於吾所命皆能從否?”
唯圓敬答:“然,是所願也。”
師又云:“假令愚聲稱,汝殺千人即得往生,汝能行否?”
唯圓躊躇曰:“雖本師之命,我實一人亦不能殺。”
師責曰:“汝前不云於吾命無所不從乎?”
“唯圓,汝知之乎?若我等能隨意所爲,爲往生淨土,雖殺千人亦不少遲疑。
“然我竟不能殺一人者,非因心善而不爲,是無宿業能感此行也。
“否則,若定業已成,雖違本心,我等亦將殺百人,乃至千人,亦未可知。”
同朋聞此聖人言教,所得如何?
聖人意謂:衆生不揀性之善惡,唯依如來誓願不思議威神力往生;彼等思己之善惡行於往生有助礙者,未明此事也。
嘗有門徒錯會信心,以爲如來本願專爲惡人,故有意爲惡方能得生淨土。
聞此謬見流傳,吾師作一書劄,中云:雖有靈藥,亦不可服毒。
聖人此說,非謂諸惡爲往生之障,爲摧破邪見也。
若信本願者須嚴持戒律,無力持戒如我輩者,如何得脫生死?
然究其實,雖無助如我輩之有情,唯依信誓願亦得往生。
明乎此,誰能不歸命他力本願。
雖然,非令吾等躭溺惡行,蓋造惡皆由宿業。
吾師又有云:“有漁者,有獵者,有商者,有耕者,彼此皆同,各自爲業所驅而從事者也。”
然今時流俗之見以爲,彼等爲後生而舍棄現世福樂之善人,方可行持念佛。
日常亦可見告示懸於會堂門前,言有某某行逕者,不得入此堂。
此誠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者之所爲。
再者,知如來誓願不思議大悲而造惡,固爲人所訾。
然諸惡之作,實不自由,皆因宿業所感。
此故,善惡皆任業緣,往生全憑本願;如此方稱“他力救度”。
聖覺法印於《唯信鈔》中言:“若憂懼罪惡深重不得往生淨土者,敢問汝以佛力須幾何方救得我等?當知此憂懼起於未全然領解他力之威神功德也。”
愚誠祈諸同朋,雖爲業力逼迫造惡亦勿恐,唯謙敬信憑無罪惡能障之不思議本願力。
如此,則信心決定。
若待徹底舍欲斷惡後方信本願,則此人已離惡業而無煩惱。
若人已脫盡煩惱惡業,則非人矣,是爲佛爾!
於佛者,阿彌陀如來五劫思惟成就之救度力,無所施也。
警誡吾等勿恃本願造惡者,自身亦是煩惱罪業充滿,行事乖違。
彼輩獨非恃本願造惡者乎?
如此,則何罪應予譴責,何罪能得原宥,誰能辨之?
總之,恃如來不思議慈悲而造惡者,不得往生淨土一說,似是而非之陋見也。
第十四節
有人云:“當信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以來生死重罪,故當勵行多念。”
此異見源於誤解《觀無量壽經》之文。
經文略云:“犯十惡五逆罪,生平未聞勝法,不曾念佛一聲之人,臨終值遇善知識,依教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十聲則滅八百億劫罪,得生極樂。”
如來聖號,攝無量功德,能斷罪鎖,自不待言。
然經文非謂稱名多則滅罪多,唯以稱名數量示五逆罪重於十惡而已。
若爲滅罪而勵稱名念佛,無視經文真意,則彼信心,迥異於吾輩所持。
吾輩所信者,蒙如來無量光長時照育,心光破曉之時,即已獲賜金剛不壞之信心,入正定聚,此生終了,即爲迎至淨土,消盡罪業惡行,圓證菩提。
若非如來本願之恩德,如我輩罪苦之人,如何能出離生死?
諦思此事,爲表深心,唯盡此一生念佛,以報他力之廣大恩德。
彼以聲聲念佛皆滅罪者,欲以念佛修行成一己之往生也。
然當知我等在生時,心心念念除煩惱外無他,故爲生死所縛。
此故,爲自身之往生,依彼說,當念念稱名直至臨終,以償一切時中所造罪。
然,或因病苦,或因宿業所感之緣,臨終者心常不安,難以念佛。
若臨終不能稱名,則彼時所造之罪即不得消,罪既未消,如何得出生死、入極樂乎?
同朋乎!當信靠如來本願堅實可親,捨無益無利之自力修持,必蒙如來慈父接引至常住不壞之無量光土。
雖臨終遇不測,爲罪惡所障不能念佛,亦無疑無慮,得生無量壽國。
若諸事順遂,則歡喜於往生淨土證無上覺之時節將近,沈醉於念佛,愈深憑如來,念報如來大悲之恩。
反之,力求依稱名滅罪者,其實所憑爲自力。祈臨終能一心不亂稱名者,不信他力故;不知他力攝一切衆生入無量壽土,而於衆生無所求。
第十五節
有人云,雖煩惱罪業滿身,一信如來及稱名號,即能於現生證無上覺。
敢告諸同朋,此說之謬,乃至不足以言其非淨土教。
現生證佛果,乃修真言秘教(真言宗)者致力之目標。
爲成此志,需修三密行業。
此義云何?
一謂身密,身姿手印擬於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
二謂口密,即稱念信受具不思議神力之真言曼陀羅;
三謂意密,即觀想毗盧遮那佛。
又有天台教法(天台宗),宗《法華經》;此經亦稱《蓮華經》,群推爲開悟(無上正覺)之唯一舟車(一乘),教清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可得視、聽、嗅、味、觸、思之神通力。
欲感此德,需修四安樂行:
其一,舉止賢善,居處安適;
其二,離一切口過;
其三,離一切意惡;
其四,終身慈悲利衆。
現身證悟佛果及清淨六根,分別爲真言與天台所教,爲難行道,惟睿智賢善,入深禪定者能修。
反之,淨土教(淨土宗)期來生證悟,教如來誓願以不思議威神力救度一切有情,依此恩德往生至淨土證佛果,非憑自力。
此故,名之爲相應劣機之易行道,或不檢善惡之救度法。
難行道與易行道,爲佛教法分判之二門,同朋當審諦辨析,不可混淆。
人欲於現生依自力滅除煩惱罪業,幾無可能。
雖隱修僧侶,依真言或天台教法行難行苦行,祈往生阿彌陀如來淨土,證無上覺、圓滿智,尚不可得;
況志幹劣弱不能持戒,且無高明深智之我輩,何能爲此!
慶哉!如來大願船,渡我出難度生死海。
一至淨土彼岸,煩惱闇雲頓散,智珠輝耀榮光。
與盡十方無礙光之如來合一,蒙授大悲心,爲救度法界一切有情而勤行。
此即往生淨土後所期獲證之無上覺。
彼堅執欲於此生證悟者,試問:
能如釋尊開示聖諦時,爲利有情,顯現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否?
能應所教化衆生之機,示現身相變化否?
若可者,則彼所執甚善。
然,嗚呼!此全非彼力之所及也!
吾師親鸞聖人和讚云:
金剛堅固之信心
待得此心決定時
彌陀心光常攝護
永隔生死出輪回
信如來之心決定時,即爲其光明攝取不舍,永離六道之生死輪回。
此信心之業成,似爲異見者誤判爲開悟。
親鸞聖人於和讚所言,彼等未能正確領解,憾之甚矣!
吾師常云:“真實淨土法門(淨土真宗)所教,於今生唯可信如來本願,往生淨土即證無上覺。”
此愚自本師親鸞聖人處所聞也。
第十六節
有人云,信如來而稱念聖號者,於惱怒、造惡,或與同朋法侶紛諍時,皆當回心懺悔罪業。
若謂以懺悔得往生,則是以自修善德滅罪,無與如來之本願。
其實,一向專修念佛者,生平唯一度回心。
所謂“回心”,即聞阿彌陀佛本願及如來以不思議力救度一切有情,爲生淨土,而決然捨向來之自力慣習,全心信憑他力。
此回心,爲其人生平信仰之更新,非出行者自意,實佛智入心之冥加或顯應。
若如異端所言,爲往生淨土,朝夕皆當回心懺悔罪業者,則大難矣!
人命危脆,出息不待入息,或未及悔罪謙讓,既已命終。
如此,則不得入淨土。
而如來攝取不舍,令我等往生淨土之本願,亦成虛言。
彼等揚言全心信靠他力,內心實以爲如來誓願雖偏爲惡人,然淨土本所應機實為賢善之人;
此故心懷疑懼,不願信憑他力。
彼等僅得入化土而非真實報土,何其遺憾!
一旦信心決定者,往生淨土,非憑自力,全仰如來之恩德。
每一念及己身罪惡,則注目如來,憶念佛恩叵窮盡。
如此,則心亦柔軟謙卑。
爲往生故,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而常應憶念如來恩德無盡,念佛自然隨之而出。
所謂“自然”,機方無作也。
換言之,“自然”即他力。
有自恃聰明者,否定“自然”之真義而立異解,愚哉!
第十七節
有云往生化土者,終墮地獄,不得入真實樂土。
聖教中何處有此證文耶?
如此言說,出於僞冒之學者,誠爲憾事!
彼等能解聖典教語否,愚甚惑焉!
我所聞者:彼專修念佛,而於如來無真實信心者,因懷疑如來本願,往生邊地;於邊地償盡疑如來誓願之罪後,爲引入真實報土,證無上覺。
直入報土者極希有,真實信者難得故。
然往生化土邊地者多,因雖稱佛名,心存疑懼故。
此故異見者謂彼往生邊地者,是訴如來之虛僞不實,應予嚴譴,且當墮地獄也。
第十八節
又有一說,稱於淨土成佛時,佛身之體量,依布施三寶之數量與價值而定。
此是逢迎施主之說,荒唐不忍言。
首先,佛身不受形量之限。
阿彌陀佛爲極樂教主,《觀無量壽經》言其身量大小,然此非世間物類可比。
如來以此化現,令人得見。
如來真身,與法爲一,無形之方圓,無度之長短,亦非青黃赤白黑之色,於此如何言其身形大小?
我輩成佛,身亦如是。
稱名憶念時,或見化身,如《大集經》言,“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
因曲解經義,異見者或據此而誤說,以往生淨土成佛,顯現佛身之大小,相應其布施物之數量與價值。
其次,爲往生而行奉獻,名檀波羅密,即布施(六度之一)。然於淨土教中,布施無助於往生。
人雖厚供佛壇,於上師處作大布施,若缺信心,亦不得入淨土。
然,若隨順他力,至心信憑如來者,雖貧無片紙半文行布施,依佛本願,得生淨土。
總之,此異端以佛教外相恐嚇信衆,爲遂其貪欲也。
结文
以上種種列敘並駁正之異見,蓋源於信心之誤。
親鸞之恩師法然上人在世時,門下弟子甚衆。然皆以自見曲解師教,希有得真實信者。
一日親鸞與御同朋就此而有諍論。
其曰:“我善信(親鸞之別號)所受之信心,與恩師無二無別。”
勢觀房,念佛房等衆,以親鸞之言極悖謬無理,衆口一辭非曰:“汝善信不過爲門下弟子,何德何能,與本師信心相同?”
親鸞應曰:“若愚謂智慧學識與師等,則誠大謬過慢也。然於信心,則師與我全同,皆信爲如來之慈悲他力所救也。”
然同門皆堅持己見,曰:“如何可能?”責之不已。
於是此問呈於上人前,以決是非。
就此,上人宣告:“我源空(法然上人別號)之信心,乃如來所賜,善信房(親鸞)之信心亦然;故彼與我,同一信心。信心與我不同者,不得入我死後所生之淨土,愚甚憾焉!”
此度憶起聖人口述之往事,愚恐當年追隨聖人,隨其教化一向專修念佛之衆中,亦有信心異於本師者。
以上所言,不過老生常談。
然愚斟酌再三,仍以草成此鈔爲是。
我歲已暮,年命如馳,枯草滴露,不久相保。
愚一息猶在,即當爲同行信衆解惑,示以聖人耳提面命之教;
然念及瞑目之後,聖人門下皆在惑亂中,深爲悲歎。
此故,勉成此書鈔。
同朋乎!若遇如上述異見者,欲導入歧途之際,當仔細拜讀聖人親許傳心之聖教。
一切經有隨緣方便說,亦有真實純粹之教。依聖人之讀經眼,能揀別諸教,領受真實而舍方便。
於此,尤當謹慎,莫誤聖教之真義。
茲摘錄聖教之要文,附於書後,爲真實信心之圭臬。
親鸞聖人常述懷云:“深案之,五劫思惟之悲願,非關他人,唯爲親鸞一人耳。救我出惡業苦報之輪回,如來此恩何極!”
於今憶及,覺師説與善導(聖人所受七高僧之五祖)名文同出一轍,文曰:“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親鸞聖人於此感懷,喚醒我等迷夢,令自覺於己身罪業,與如來之大悲。
其實,我輩所常言者,非如來之慈惠,乃自身之善惡。
因此,聖人云:“善惡二字,其真實義如何,我實不知也。若我有如來之真知,則可云知善;有如來之徹見,方可云知惡。然我輩凡夫,本來煩惱具足;所居復爲火宅無常之世,困於生死,故人生萬事皆徒然無益,虛假不實,唯念佛是真。應常稱讚如來聖號,以報謝無盡大悲。”
如聖人言,衆生實皆互欺;
此中尤可悲歎者,念佛人相互就頂戴之信心法談問答,或指導他人時,有人以謬誤教語,詭稱聖人親授,以此息異議而於論辯中爭上鋒。
此故,當警覺斯過,而辨明教義之真僞。
以上所述,非一己之私見。
下愚無知,未能圓滿詮釋聖教,達其深義,故所言不免有誤。此處所述,於所憶及聖人之教,百分中一分而已。
因見有緣衆生,幸能稱念佛名,竟以信心有誤,不得直入極樂報土,唯停留邊地,憾莫甚焉!
爲令同朋住於同一信心,於茲含悲草此書卷,名曰“歎異鈔”,意謂“悲歎異端之書鈔”也。
願莫輕易外見。
(《歎異鈔》全書 終)
留言列表(15条)
[…] 歎異鈔(文 言 版) […]
[…] ——親鸞聖人《歎異鈔》第二節 […]
[…] 歎異鈔(文 言 版) […]
[…]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0 1 Generate poster 歎異鈔(文言版) Previous 2021-07-21 11:48 真宗教旨(上) Next 2021-07-21 […]
[…] 歎異鈔(文言版) […]
[…] 歎異鈔(文 言 版) […]
[…] 參:歎異鈔(白话版);歎異鈔(文言版) […]
[…] 親鸞聖人也說:念佛到底是往生的因,還是墮地獄的業,我真的不能以自己凡夫的頭腦知道。但我只相信法然上人的教法而相信依念佛得救。假如是爲法然上人所騙,也不後悔。因爲依因果的道理,我這樣的罪人,地獄本就是必定的歸宿。所以,如果阿彌陀佛如來的誓願真實,釋尊的教導就不會錯。釋尊的教導不錯,善導大師的著作就是真實。善導大師的著作真實,那麽法然上人的教法就可信。如果法然上人的教法可信,我親鸞所傳述的師教,又怎麽會是虛言呢?參(《歎異鈔》第二節(白話版)(文言版)《歎異抄》) […]
[…] 歎異鈔(文言意譯版) […]
[…] 文言譯本 […]
[…] 於『歎異鈔』(後序)言: […]
[…] 因此,聖人云:“善惡二字,真實義如何,我實不知也。若我有如來之真知,則可云知善;有如來之徹見,方可云知惡。然我輩凡夫,煩惱具足;所居又爲火宅無常之世,困於生死。故人生萬事皆徒然無益,虛假不實,唯念佛是真,應常稱讚如來聖號,以報謝無盡大悲。”(文言版) […]
[…] 文言直譯: […]
[…] 歎異鈔(文言意譯版) […]
[…] 歎異鈔(文言意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