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04-24
瑞劔老師
本佛彌陀「正覺」的大功德力、大威神力,不可思議,無論如何皆不是我等凡愚所可思議的。廻向給我等的「大信心」,亦不外是彌陀正覺的功德力。「大行」亦是彌陀正覺的功德力,故「行卷」裏釋「大行」云:「真如一實的功德寶海」;「信卷」裏釋「大信心」曰:「真如一實的信海」。於佛方成就我等的「大行」、「大信」,顯現「二利(自利·利他)圓滿的覺體」(佛陀),這正是今之「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是「南無阿彌陀佛」(名體不二)。
「二利圓滿的大正覺」(眾生往生的因果和彌陀成佛的因果不二,此云二利圓滿),唯獨「阿彌陀如來」,這是其他諸佛及其他一切宗教的諸神所看不到的。若非「二利圓滿的本願」、「二利圓滿的大正覺」(圓滿眾生往生的因果是彌陀正覺的因果)的功德力,逆惡的凡夫無論如何也無法到「無上涅槃的極果」。並不是我等用自己的力量,行了去接近如來的,也不是信了去接近如來的,而是在「大悲招喚的勅命」(攝取光明)裏,仰信「南無阿彌陀佛的大正覺」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和「本願力的不可思議」,直接超越凡夫的「想法」、「記憶」和「善惡」,永遠地安住在佛智不思議的本願力裏(現生不退)。講「大行」也好,講「大信心」也好,唯是乘彼「願力之道」而已。
真宗的教法,看似很淺,實則不然。如來悲智(大悲·大智)的光明照處,大小乘諸教,悉融化於「本願一乘」的光明中。我等一切眾生的「無明闇」,亦被「無礙光明」照破。本典的「總序」之文曰:「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慧日」。正因為如來的「無礙光明」(光明無量),內藏(內在)「壽命無量」之德,方能起攝化眾生的作用。「本願名號」亦即一於「無礙光明」,使我們發起無上的信心,真宗的淵源實在於此處。
不信如來的「行業果報」不可思議,不仰信如來「正覺」的功德力,不思「十界緣起」之神嚴,亦不思「業道」可懼,亦不留意「無常」迅速,又也不抱持「解脫涅槃」之大理想的人們,無法觸及佛的境界。三塗苦輪的猛火不就正在足下燃燒著嗎?應捨凡夫淺智的「想法」(疑惑),可仰信佛智的不思議。
由機(凡夫)論的話,三世的往生是有不同;由法(如來)論的話,「正覺的一念」超三世、越十方,是「機法一體」的大正覺(機也南無阿彌陀佛,法也南無阿彌陀佛)。雖說彌陀於十劫之前已成佛,其實彌陀是久遠實成的本佛(是報身如來,由此報身佛而出通途佛教所講的法身·報身·應身等一切的佛如來)。三世十方雖有恒沙諸佛,彼等原是本佛彌陀的分身,是末佛。本佛、末佛一立足於「性海」時,唯是「一法身」。一法身的本佛,即名「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
自力聖道的諸教,原本悉是阿彌陀如來大智海的波瀾,然在志願修「聖道門」成佛之處,則說「聖道門」是「權假」的法門。但是聖道諸教,教體自身是佛智(真如的真智),故很殊勝。但是在現代,能如教法完全修得的人,無有一人。思及此處,當知身為凡愚到涅槃之道,唯有「機法一體」、「正覺成就的本願一乘」而已。
八萬四千的諸教,皆由彌陀正覺的果海(三昧海·佛智)流出,此云「從本垂末」。攝(捲收)「末」歸「本」者,唯有「本願一乘」(絕對不二之教)而已,此云「攝末歸本」。然釋尊一代諸教的所歸在樂邦(淨土)。應視諸宗的大師們(還相廻向的菩薩)所說的聖道教法,是「還相廻向」的大悲。
「性海」是「唯佛獨明了」的境地,這境地不是凡夫所能窺知的。釋尊暫為上根的人們講「根本法輪」的《華嚴經》,又以華嚴為「本」,開說「枝末法輪」的諸教,最後卷攝「枝末法輪」,而歸返「根本法輪」的《法華經》。雖然如此,實際上凡夫的獲救之道,除了「生佛(眾生和佛)一體」、「二利圓滿」(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正覺功德力用的「本願一乘」以外無它。所以可說釋尊出世的本懷,唯在說彌陀的本願海。
圓滿「性海」「願行成就」(發心和修行的完成)「二利圓滿」(生佛平等因果)的「彌陀正覺」,是一切法門的根源。「般若」(大智)、「大悲」和「方便」之外,沒有佛法的哲理、救濟的原理。此三門,與「本願」圓融無礙,成為「光明無量和壽命無量的南無阿彌陀佛」(佛是光壽二無量的覺體,淨土亦是光壽海),招喚我等。「本願」即「名號」,「名號」即「本願」,此為「本願一乘絕對不二之教」(行)。「絕對不二之教」(行)的當下即「絕對不二的金剛信心」,這是淨土真宗的面目。
如來攝化的大法「教、行、證」,是「一法身」的「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的大光明,即是悲智的靈波(心波、念力)。
一切眾生,和三世諸佛皆由「一道」出生死。「一道」者,指「無礙道」。「無礙一道」,是令證「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不可思議的「本願佛智」。一念的淨信能乘「無礙一道」,「無礙一道」能使發起一念的淨信,速破「無明」,得生「無量光明土」。
按「發心」、「修行」、「菩提」、「涅槃」的過程修行的人,即是「從因至果」之法,這即是「聖道門」。依「無礙光」的照耀(利益),盡「無明海」的是「淨土真宗」。《文類聚鈔》曰:「夫無礙難思光耀,滅苦證樂」,可仰信之。
釋尊將說《大無量壽經》時,深入「三昧」,此名「大寂定」,又名「大寂滅海」。「彌陀三昧」即是此,這即是釋尊的「念佛三昧」。
佛陀的「三昧海」(請參照《華嚴經》的「入法界品」)不可思議,甚深微妙。「三昧海」映發於法界,與法界歸一,攝法界的眾生,起諸佛如來三世的佛事。入「三昧海」,與宇宙萬有為一如的觀智(證悟)(悟入法界),唯獨佛教說之,唯有佛者實踐、體驗之,此處是佛教與其他一切宗教的根本差異處(佛教不說創造的神)。只有宿因深厚的人,方能信奉如來「三昧海」(正覺)的不可思議功德(本願力)。釋尊的「三昧海」,即是彌陀的「正覺」,一切諸佛與一切佛事皆從此處生。
唯有「正覺」的光明、功德力的「大智」「大悲」,方能救人。依大智大悲的「本願力廻向」,使眾生發起「一念的淨信」。於「淨信」中受領大悲心,眾生方能超斷生死海,培養成「行大悲之身」(常行大悲之益)。通「現在」和「未來」,給予眾生「真利」者,唯有如來的「大悲心」而已。如來的「大慈悲心」實是「佛道的正因」,同時是佛教的生命、苦海的燈炬。
人生是苦。出生於迷的世界,以迷的心,迷執的「認識和意欲」行動之處,必然會生苦出來。又萬物「無常」故,人生是苦,而「業道」可怖(不需要論理證明)。
征服人間苦之道是:(一)在征服「意欲」和其對象的「環境」的不平衡(不調和、矛盾、葛藤、鬪爭)關係。這屬智慧(知)的、實踐(行)的範疇,必須依修道到絕對智(大智、真智、無二智、無分別智)的境地。這不是現代的凡愚能做得到的。(二)少欲知足,盡可能地待人親切,慈悲喜捨。(三)信順已征服宇宙人生的不平衡(葛藤)的大慈悲者、絕對智者(佛陀)所說的話。這是任何人也能做得到的。「大信心」是「佛性」、是「佛智」,且是「大悲心」故,活用現世,活用來世,必令至「涅槃的光明界」,這是本願一乘的真實利益。
高祖親鸞聖人,是凡夫往生的先達,以第十八願的「成就文」(聞其名號,信心歡喜)為真宗的淵源,視《大無量壽經》是教說「彌陀正覺的因果」,其即是「眾生往生的因果」(二利圓滿)之經。高祖大師的大信眼和達觀,完全地如「佛智」地傳達「佛智」,大恩實在難以言謝。
聖人開此大法門眼的源頭來自龍樹菩薩,稟承龍樹菩薩的是天親菩薩,而最能光顯龍樹、天親二菩薩的精神者是曇鸞大師,把曇鸞大師的教法加以發揚光大的是親鸞聖人的大法門。尊崇聖人是淨土真宗的開祖,實是意義深遠。
留言列表(1条)
[…] (二)真宗的淵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