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 親鸞聖人 注釋 釋蒙光 2025年8月26日

一乘海釋文
敬白一切往生人等:
弘誓一乘海者,成就無礙無邊、最勝深妙、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至德。
何以故?
誓願不可思議故。
悲願喻如太虛空,諸妙功德廣無邊故;
猶如大車,普能運載諸凡聖故;
猶如妙蓮華,不染一切世間法故;
如善見藥王,能破一切煩惱病故;
猶如利劍,能斷一切憍慢鎧故;
如勇將幢,能伏一切諸魔軍故;
猶如利鋸,能截一切無明樹故;
猶如利斧,能伐一切諸苦枝故;
如善知識,解一切生死縛故;
猶如導師,善令知凡夫出要道故;
猶如湧泉,出智慧水無窮盡故;
猶如蓮華,不染一切諸罪垢故;
猶如疾風,能散一切諸障霧故;
猶如好蜜,圓滿一切功德味故;
猶如正道,令諸群生入智城故;
猶如磁石,吸本願因故;
如閻浮檀金,映奪一切有為善故;
猶如伏藏,能攝一切諸佛法故;
猶如大地,三世十方一切如來出生故;
如日輪光,破一切凡愚癡闇出生信樂故;
猶如君王,勝出一切上乘人故;
猶如嚴父,訓導一切諸凡聖故;
猶如悲母,長生一切凡聖報土真實因故;
猶如乳母,養育守護一切善惡往生人故;
猶如大地,能持一切往生故;
猶如大水,能滌一切煩惱垢故;
猶如大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
猶如大風,普行世間無所礙故。
能出三有系縛城,能閉二十五有門。
能得真實報土,能辨邪正道路。
能竭愚癡海,能流入願海。
乘一切智船,浮諸群生海。
圓滿福智藏,開顯方便藏。
良可奉持,特可頂戴也。

詳解:
敬白一切往生人等
「敬白」,恭敬稟告(下對上的謙辭),體現對往生眾生的尊重。
「一切往生人等」,涵蓋所有願往生淨土者,包括六道眾生,顯明淨土法門「他力平等救度」的根本精神。
此句為開篇禮敬,強調說法對象為一切發願往生者。
弘誓一乘海者
「弘誓」者,廣度眾生的宏大誓願,指阿彌陀佛以第十八願(至心信樂願)為根本的四十八大願。
「一乘海」,比喻阿彌陀如來大悲願力深廣無邊,如大海包容一切功德,能滌煩惱、載凡聖,圓融無礙,攝取化導一切根機,不分漸頓,直歸佛果,是唯一能度眾生至佛果的教法。
此願海超越善惡、利鈍等二元分別,是絕對不二之教。
成就無礙無邊、最勝深妙、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至德
「無礙無邊」者,願力廣大無邊界,超越時空界限,普被一切根器。
「不可說·不可稱·不可思議」者,「不可思議」非謂玄奧難解,而是凡夫思慮所不能及。佛願功德超越凡夫言語思辨,屬如來之「秘密藏」,唯依信心領受可入。
此句總讚阿彌陀佛願力殊勝,因其本質不可思議。
何以故?誓願不可思議故
「何以故」,設問原因。
「誓願不可思議」,直接點明核心要義:佛願自身超越凡夫思維境界。

二十八喻解
下以譬喻類比,述佛願功德力用:
(一)悲願喻如太虛空,諸妙功德廣無邊故
喻願力如虛空般無邊際,涵蓋一切眾生,無有遺漏。
「廣無邊」者,指功德無量,如《觀無量壽佛經》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二)猶如大車,普能運載諸凡聖故
如大車運載眾生,不分凡聖皆同歸淨土。
化用《法華經》「大白牛車」之喻,表一乘願力能載凡夫與聖者同登淨土,破除小乘「唯求自度」之局限,體現「本為凡夫,兼爲聖人」之救度觀。被「唯除」之「五逆十惡」,正是如來大悲偏憫之一子。
(三)猶如妙蓮華,不染一切世間法故
「不染世間法」者,蓮華出淤泥不染,喻念佛者雖處五濁惡世,得佛願加持,如蓮出淤泥不染,不為塵勞所汙。佛願使眾生超越世間垢染,呼應「凡夫乘佛願力,得生報土」的淨土之德。
(四)如善見藥王,能破一切煩惱病故
「善見(現)藥王」,是妙藥之名,能治一切病。晉譯《華嚴經》三十七「離世間品」曰:「譬如雪山有大藥王名曰善現,若有見者眼得清淨,若有聞者耳得清淨,若聞香者鼻得清淨,若嘗味者舌得清淨,若有觸者身得清淨。若取彼地土,悉能除滅無量眾病,安穩快樂。」《往生要集》上末曰:「善見藥王滅一切病。」
佛爲大醫王,佛號如靈藥,能根治貪嗔癡等根本煩惱。《觀經》稱「聞名滅罪」,即此意。如藥王除病,佛願能滅眾生煩惱。
(五)猶若利劍,能斷一切憍慢鎧故
如利劍破甲,佛願破除眾生驕慢。憍慢為修行障道因,名號如智慧劍,如善導言:「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法事讚》)。如來揮他力名劍,破我慢鎧甲,令心生慚愧懺悔,能知如來恩德。
(六)如勇將幢,能伏一切諸魔軍故
如軍旗降魔,佛願可破外魔(天魔)與內魔(妄念)干擾,降伏內外魔障。
(七)猶若利鋸,能截一切無明樹故
無明為輪回根本,佛願如鋸斷其根,斬斷無明根本,顯「橫超生死」之頓教特質。
(八)猶若利斧,能伐一切諸苦枝故
生如樹而世間八苦(生老病死等)如枝杈,佛願直斷無明苦業因,成就「無有眾苦」之極樂境。依如來之斷德守護衆生不爲苦所壞,如斧伐枝,佛願除滅苦難,於現生即爲守護。
(九)如善知識,解一切生死縛故
阿彌陀如來為究竟善知識,以願力解眾生業系之縛,令究竟解脫生死輪回。如《無量壽經》云:「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
(十)猶如導師,善令知凡夫出要道故
如導師指路,佛願導凡夫出離生死。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心為愚惡凡夫出離生死最要之法,即「易行道」。
(一一)猶如湧泉,出智慧水無窮盡故
信心即佛智,信受佛願者,自得佛智加持,於現生智慧如泉湧不竭,能破「凡愚癡暗」諸煩惱。
(一二)猶如蓮華,不染一切諸罪垢故
重申蓮華喻,強調罪業凡夫亦得清淨罪業而往生,彰顯「他力攝受」。
(一三)猶如疾風,能散一切諸障霧故
凡夫業障如迷霧,佛願如疾風能速散之,令疾得往生之證。
(一四)猶如好蜜,圓滿一切功德味故
如蜜圓滿眾味,佛願功德之圓滿,總攝萬善,回向衆生令成就一切功德。
(一五)猶如正道,令諸群生入智城故
佛願引眾生至佛智,眾生依信之一念,正道得入淨土。此淨土乃佛智慧所成之城,非方便化城也。
(一六)猶如磁石,吸本願因故
如磁石吸鐵,佛願力攝受眾生,自然成就信心之往生正因。此信心非凡夫自發,乃如來功德之回向攝受成就。
(一七)如閻浮檀金,映奪一切有為善故
閻浮檀金於金中爲最勝,映奪眾色,喻佛願功德超越一切世間有爲善法,非衆生自力修行所及。凡夫修行功德如塵沙瓦礫,他力名號功德是真金。
(一八)猶如伏藏,能攝一切諸佛法故
如寶藏含攝萬物,佛願一乘海含藏一切佛法功德。
(一九)猶如大地,三世十方一切如來出生故
如大地生長萬物,佛願為諸佛出生之基。一切佛道於願力中成就,此即《無量壽經》中所說「華光出佛」深義。故凡夫唯當樹心弘誓佛地。
(二〇)如日輪光,破一切凡愚癡暗出生信樂故
如日光破暗,佛光破凡夫根本無明,令生信心(「出生信樂」),成就往生正因。唯依佛心,方得成就佛果。
(二一)猶如君王,勝出一切上乘人故
如君王於人中超勝無倫,佛願功德一乘法門超越聲聞、緣覺諸乘,為「上衍之極致」。
(二二)猶如嚴父,訓導一切諸凡聖故
如父訓子,佛以威德攝眾,示修行典範,以智以嚴,教化凡聖導歸願力白道。
(二三)猶如悲母,長生一切凡聖報土真實因故
如母育子,淨土以情趣入,佛大悲大慈,調熟化育衆生,令生信樂,學佛大悲心,成就往生報土之正因。
(二四)猶如乳母,養育守護一切善惡往生人故
如乳母養育,佛願守護善惡眾生,令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同得往生。
(二五)猶如大地,能持一切往生故
重申大地喻,強調承載一切衆生令往生之大願大力。
(二六)猶如大水,能滌一切煩惱垢故
如水滌垢,本願名號之洪流,能一時沖刷盡洗淨衆生罪垢煩惱,非次第修證斷惡之法。
(二七)猶如大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
如火焚薪,佛願能破壞一切邪見令生正見,起正信。
(二八)猶如大風,普行世間無所礙故
如風行無阻,佛願功德圓滿,融化一切障礙,無所不至,遍滿世間。
以上地、水、火、風四喻,地喻願力承載一切往生者;水明滌除煩惱;火言焚毀邪見(以「諸(邪)見」爲薪);風表佛願遍及無礙。合為「四大」化用,顯佛願周遍法界。

總結六德:
能出三有系縛城
解脫欲界、色界、無色界(三有)之束縛。
能閉二十五有門
二十五有,三界生死迷境之細分。由業因而有果報生,故果亦名為「有」,三界之果法,分為二十五類,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惡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禪天為四有,另大梵天、五淨居天、無想天為三有。無色界四有,即四空處。
佛願能關閉此二十五種生死輪回之門,《大經》言:「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
能得真實報土
往生阿彌陀佛的報身淨土。真實報土指彌陀願力所成之果報土,非化土或方便土。
能辨邪正道路
頂戴佛心者,知往生之正道爲願力白道,信領佛智時,能分辨餘道爲「邪路」。
能竭愚癡海,能流入願海
能枯竭衆生無明愚癡之生死輪回大海,令萬善同歸淨土,以信心匯入佛願功德寶海。

終讚
乘一切智船,浮諸群生海
「一切智」,特指佛智能知一切之意。《善生經》曰:「如來即是一切智藏。」六字名號即是「一切智」成就之方便法身,念佛人信憑稱揚名號當下,即以佛智為船,浮於生死海上而不沈沒。
圓滿福智藏,開顯方便藏
「福智藏」者,指名號圓滿福德、智慧,以十八願信心領受之,即是大功德藏;自十八願之福智藏中,出十九、二十願之「方便藏」,開顯度生方便,令三願轉入。
良可奉持,特可頂戴也
結勸修行者應至誠奉持(信受)、頂戴(尊崇)此一乘法門。

釋文以二十八喻,讚歎阿彌陀如來願力(弘誓一乘海)殊勝:
一普遍:運載一切善惡眾生到彼岸。
二平等:大小凡聖,皆舍自力,共依如來本願力得度。
三超勝:願力不可稱說、不可思議,世間虛假,唯佛獨真。
四究竟:圓融滿足,頓極頓速成就佛果,非權宜方便之教。
按:聖人此文,載於本典《行卷》末,《正信念佛偈》之前。其讚歎之深義,可於《正信偈》展開之全體吟味之。
又此文原本於《大無量壽經》卷下,《往覲偈》後,釋尊告阿難尊者,生彼淨土菩薩之德其後半。以經文對照,自得因行果德不二、歸入一乘海而往還無盡之妙趣:
佛語阿難。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系。隨意自在。無所適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於諸衆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軟調伏。無忿恨心。離葢清淨。無厭怠心。等心勝心。深心定心。愛法樂法。喜法之心。滅諸煩惱。離惡趣心。究竟一切。菩薩所行。具足成就。無量功德。得深禪定。諸通明慧。遊志七覺。修心佛法。肉眼清徹。靡不分了。天眼通達。無量無限。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慧眼見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以無礙智。爲人演說。等觀三界。空無所有。志求佛法。具諸辯才。除滅衆生。煩惱之患。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善知習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修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煩惱。二餘俱盡。聞甚深法。心不疑懼。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遠微玅。靡不覆載。究竟一乘。至於彼岸。決斷疑網。慧由心出。於佛教法。該羅無外。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淨。超踰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圓滿。猶如雪山。照諸功德。等一淨故。猶如大地。淨穢好惡。無異心故。猶如淨水。洗除塵勞。諸垢染故。猶如火王。燒滅一切。煩惱薪故。猶如大風。行諸世界。無障礙故。猶如虛空。於一切有。無所著故。猶如蓮華。於諸世間。無污染故。猶如大乘。運載群萌。出生死故。猶如重雲。震大法雷。覺未覺故。猶如大雨。雨甘露法。潤衆生故。如金剛山。衆魔外道。不能動故。如梵天王。於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類樹。普覆一切故。如優曇盋華。稀有難遇故。如金翅鳥。威伏外道故。如衆游禽。無所藏積故。猶如牛王。無能勝故。猶如象王。善調伏故。如師子王。無所畏故。曠若虛空。大慈等故。摧滅嫉心。不忌勝故。專樂求法。心無厭足。常欲廣說。志無疲倦。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癡闇。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進。心不退弱。爲世燈明。最勝福田。常爲導師。等無憎愛。唯樂正道。無餘欣戚。拔諸欲刺。以安群生。功慧殊勝。莫不尊敬。滅三垢障。遊諸神通。因力緣力。意力願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聞之力。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力。正念正觀。諸通明力。如法調伏。諸衆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恭敬供養。無量諸佛。常爲諸佛。所共稱歎。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願三昧。不生不滅。諸三昧門。遠離聲聞。緣覺之地。阿難。彼諸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我但爲汝。略說之耳。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