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即一乘

原創 蒙光 2023-07-22

大乘即一乘

《正信偈》講讚(六)

【正文】

(二)

法藏菩薩因位時

阿彌陀如來為了濟度眾生,成了法藏菩薩。當「菩薩」「發願修行」(願行),功德圓滿成就為阿彌陀如來。同時亦成就圓滿了「南無阿彌陀佛」。因此,托阿彌陀佛的福,眾生一定能往生淨土。

「因位時」,指修行時代。法藏菩薩的老師即是世自在王佛(饒王佛)。有人說「神」創造了萬物。事實上並沒有創造的必要,又創造的目的為何呢?並沒有人知道。故知神造萬物,純是人捏造出來的。

「本願一乘」(淨土真宗)的構造,「自然」且「雄大」。

大乘即一乘

法藏菩薩之所以能夠成為阿彌陀佛,是因為他發的願。阿彌陀佛是依願力成就的佛。這個願是為了誰呢?是為了濟度眾生。法藏菩薩不只是法藏菩薩而已,他本身就是阿彌陀佛再來,化現為法藏菩薩。當年有人問瑞默老師:法藏菩薩成佛之前的眾生要怎麼辦?不用擔心,十劫之前也有阿彌陀佛和法藏菩薩。經上說,“法藏菩薩,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這是為了照顧我們人類的時間觀才這樣說的,其實佛已超越了時間。

按照我們凡夫的理解,難道不是法藏菩薩為了濟度眾生而成阿彌陀佛的嗎?為什麼這裏說是“阿彌陀佛為了濟度眾生才成為法藏菩薩”呢?超越因果的佛為了令活在因果世界中的眾生了解信受,所以示現發願、修行、成佛,這樣完整的一系列程序。這樣,凡夫才能相信法藏菩薩修行成爲阿彌陀佛是合理的、真實的。也真是委屈阿彌陀佛了,為了我們要重新走一遍。

淨土宗裏講“信、願、行”。這“信、願、行”的內涵是什麼呢?很多人講淨土,都是講“我要相信阿彌陀佛”、“我要發願往生淨土”、“我要修念佛行”……這都是在自己身上打轉。請問,你的發願和修行有多少分量?你有沒有看到,阿彌陀佛已經發願、修行、成就了?就是法藏菩薩發願的那個當下,他也已經是八地菩薩了。八地菩薩的願行,你不把它放在心上?卻展示著自己那一點所謂的發願修行,沾沾自喜、念念不忘,甚至到處向人炫耀?請問,你的發願、修行有什麼實際成果嗎?阿彌陀佛的發願是能夠成就淨土,成就對眾生救度的。你的發願卻連自己的習氣也轉不了。

大乘即一乘

所以,“信心”是誰的信心?“願力”是誰的願力?“修行”是誰的修行?這些問題沒有搞清楚,以為在修的“淨土”,其實只是在強化這個“自我”。

淨土是怎樣的淨土?是無我、清淨、平等的淨土。而我們修來修去,口中講的都是“我的信心”、“我的發願”、“我的修行”……這樣修的時間越長,越是我執強大、自信滿滿,生出錯覺,以為自己是“老修行”了。

即使你真的修得很好,往生也不是靠你自己的力量。不信的話,你念其他佛(菩薩、神)試試看?為什麼偏偏是念阿彌陀佛才有這個力量?因為是阿彌陀佛願意救你,才有這力量。是阿彌陀佛發願修行的力量,才能讓我們這些全身陷在煩惱罪惡中、無法持戒修定、也開不了智慧的眾生往生淨土啊。阿彌陀佛對我是無條件的。但如果覺得自己很厲害,即使阿彌陀佛來接,往生的也只是因自己的執著,障礙佛德顯現,所變現的方便化土。因為我們的“自我”很大,進不了清淨無我的真實報土。帶著那麼大的自我,得先在邊地好好呆著,懺悔自己的疑情。因為我們懷疑阿彌陀佛、不相信阿彌陀佛,只相信一個“偉大的自己”。這樣的心與佛心是不能相應的。

我們看那些接引圖,佛菩薩的身相都非常高大,而眾生很小。因為在阿彌陀佛面前,我們本來就是渺小的存在,除了感恩和慚愧以外,沒有別的想法。但是很多人就會覺得“我有修行、有功德”。一旦有這樣的念頭梗在心裏,就不能和佛心相應了。

問:阿彌陀佛鉤招圖,也算接引圖嗎?

答:這幅圖其實要表達的是凡夫的懺悔。你看,圖中阿彌陀佛在使勁地拉,旁邊觀音菩薩在勸說,還需要大勢至菩薩到背後把凡夫撬起來。而凡夫還在使勁掙紮,好像在說“我不去!我不去!”就像個小孩在耍賴皮。凡夫這傢伙是被法的繩索綁著走向佛道的,是西方三聖的努力,要把我們拉回淨土。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圖出來?就是聞法後我們發現,自己就是這樣的人。看這幅圖的當下,要看到自己就是那個頑劣掙紮的孩子,是與佛心不相應的孩子。那個當下是有慚愧、懺悔的。同時,看到自己讓慈親這樣地辛苦,也會有感恩的心出來。就是這兩種心,這叫“不斷煩惱得涅槃”,凡夫的煩惱就是煩惱,可是念佛人的煩惱也會成為菩提的因緣。欲望、煩惱一生起,被看到原來自己就是這樣的人,當下就是慚愧,也感恩。所以,有念佛人寫詩:“阿彌陀佛和煩惱一起出來了。”就是這種感受。

凡夫再怎麼修,其實都還是凡夫。當真正看到這樣的事實,面對阿彌陀佛無條件救度的大悲心,我們只有低頭而已。

大乘即一乘

“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南無”就是我,也是“我的煩惱”。而“阿彌陀佛”是佛清淨的大悲心。所以,我們都不是孤獨的,念佛人的煩惱都和佛在一起。完全只有佛,那是在淨土才有的境界。完全只有煩惱,那是沒有學佛者的狀態。念佛法門,妙就妙在“佛凡一體”。沒有“阿彌陀佛”的時候,我們是在“南無”自己的無明煩惱。“阿彌陀佛”一出來,我們就只有“南無阿彌陀佛”而已。

所以,為什麼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名號呢?因為它代表了眾生和佛“機法一體”的大生命。只有這樣,它才是完整的。在這個處處陷於相對衝突的娑婆世界中,我們尤其能體會到這樣一種妙味的難得可貴。

法藏菩薩為了救助眾生,示現為菩薩,發願修行,功德圓滿成就為阿彌陀如來。這一過程,在《大無量壽經》裏有完整的講述。因為他成就了阿彌陀如來,因此也成就了“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這句名號就是阿彌陀佛對眾生的救度法,是佛與我共有的生命。阿彌陀佛與諸佛不同之處,在祂不是自己一個人成佛,而是與眾生共成佛。所以祂的成佛就意味著眾生救度的完成。理解了這一點,才能明白,為什麼托阿彌陀佛的福,眾生一定能往生淨土。

明白這一點,我們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對阿彌陀佛功德的領受、稱揚、讚歎和感恩,而不是祈求。這需要通過不斷聞法吟味,才真正成為自己內心的事實。

大乘即一乘

「因位時」,指修行時代。法藏菩薩也是有老師的,即是世自在王佛(饒王佛)。在《無量壽經》裡很詳細地講述了這段因果。

瑞劍老師在此,對一神教和神創論,也提出了批評。

很多人說,淨土教尤其是淨土真宗,很像基督教。因為日本佛教對西方的影響,一是禪宗,一是淨土真宗。真宗在很多國家都有道場,在西方世界有很大的影響力。

但是,我們東方文化講“空”講“靈”,大家很好理解。而西方人本身缺乏一種空靈的文化氣質,沒有形成這樣的文化傳統,對佛教的理解有時很難契入。他們接觸到真宗,看到有一個阿彌陀佛可以拜,就把阿彌陀佛當成上帝、當成神了。因此,經常可以看到有人在比較淨土真宗和基督教有什麼區別,把親鸞聖人的教義和新教的馬丁·路德進行比較。

宗教既然是人性中共通的東西,總是有可相通之處。可是在層次上,佛神二者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最根本的區別:佛教中的佛,是真理的化身,並不創造什麼原來沒有的東西。而神創論說的是神在神之外創造了萬物。

神要如何創造萬物呢?是從神自身分出萬物的嗎?如此分出一部分後,神有沒有少掉一點什麼?萬物被創造出來之後,萬物和神又是什麼關係?萬物還是不是神?就像你的頭髮剪掉後,頭髮還是你身體的一部分嗎?如果以我們現在的眼光來看,現存的萬物遠遠談不上理想,簡直可以說是太糟糕了,那麽多的醜惡現象存在著,看不出一絲一毫的神聖性,不應該是神,說明至善神和不善的萬物是隔離的。那麼,神創造出和自己隔離甚至對立的事物,目的是什麼呢?製造對立對神有什麽益處嗎?這很難講通。

但不這樣說,非要說所造的萬物與創造的神是一體,那又沒法解釋那些罪惡又是哪來的?作為一個圓滿的神,你本不需要去創造。如此,世上只有一個神,罪惡也就無處藏身了。但是神卻創造了一個自己不在其中的東西,反而令罪惡得以藏身其中、發揮肆虐的東西,這完全講不通嘛!如果你非要說萬物裏也有神,那麼罪惡又是哪來的?這也講不通。只要你認為這個神是創造者,它就始終陷在這樣的自相矛盾之中。

而且,神創造世界的材料又是哪來的?神如何從自身之外,找到材料呢?製造的目的又是什麼?恐怕神自己也沒法說服自己。只是以人自己的頭腦來推理想象,到一神教也算是達到某種極致了,可是在理性上就有太多無法自圓其說的矛盾和漏洞。

大乘即一乘

而在佛教裏,世間萬物本就是光明無染的法身佛。在佛的境界裏,本沒有罪苦。那麼罪苦是哪來的?是從“無明”中來。因為“無明”,讓我們迷失了本來清淨平等的無我世界,生出自我的幻象和執著。再從自我的利益出發,與宇宙的“大我”割裂對立,生出種種貪嗔癡的造作。雖然這一切都是如夢如幻,可是我們也因此受到如夢如幻的罪苦。

佛在覺醒的境界中,他不會認同我們眾生所看到的那些罪苦存在。就像清醒的人,不會再被夢中出現的種種境界所迷。這兩種狀態,佛法稱之為“一心開二門”,一是“真如門”,一是“生滅門”(詳見《大乘起信論》)。本來只是一心,為何會開出二門?因為眾生的“無明”。神以爲自己創造萬物,就是無明的表現。無明引起迷惑,繼而造作種種錯誤的事情。這就形成了一個不斷擴散的因果鏈,眾生就不得不爲自己的無知和迷惑受苦。因此,佛也不得不從真實的世界中,向迷惑世界的眾生伸出援手。

在佛的世界裏,不存在佛與萬物對立的問題。有相對而無對立。之所以有“相對相”,是在眾生這一邊造成的。而佛能從“絕對界”中進入到“相對界”,這是佛的生命力和功德力;當佛以其大生命向衆生處運作、給予衆生生命時,即是“救度”。這樣的境界,不是我們人的頭腦想象出來的,也不是釋迦牟尼佛學過當時所有學問後,再融會貫通出一門獨家的學問。而是真理自身顯現於衆生界,才有我們這個世間佛法的流傳。

因為佛法是徹底的真實,所以站在佛法的立場,對一神教義存在的問題,真是一目了然。我們只要有學佛,稍微嘗到佛法一點真味,對於其他宗教,你就能夠看到問題所在。這不是我們很厲害,而是所站的位置使然。以相對的高度比較,一座山再低也比我們高;可是,當我們站在最高的峰頂,自然就一覽眾山小了。

大乘即一乘

「本願一乘」(淨土真宗)的構造,「自然」且「雄大」。“一乘”就是“大乘”,就是統一一切,心與物、真與妄、迷與悟、佛與眾生……都要得到統一,而不能有對立。有對立就不徹底。“乘”就是運載我們的舟船,能把一切人都渡到真實的彼岸去。用什麼來救度呢?只有“智慧”還不夠,因為有些人在迷惑的世界裏久了,不能很快相應佛的智慧。人生短暫,你要什麼時候才能成佛呢?所以,需要阿彌陀佛發下本願,把佛智的成就凝結爲一個,即六字名號,直接回向給我們,令我們與佛同一。大乘之大,是其量無邊無限的同時,必歸於“一”,故大乘即一乘,是統一之道、不二法門。

任何宗教,只要沒有徹底於一,都是虛假邪偽的宗教,也就是迷信。只有在大乘佛教,才有這樣的徹底性。只要是大乘的了義法,都是“一乘”。但是,對於我們眾生來說,真正能夠受用的只有“本願一乘”。“本願一乘”是從真如化現而來,是真如自體的生命運作,沒有任何人為的做作,故“自然”;沒有一個眾生會被遺漏,故“雄大”。

因此,不要擔心掉到地獄怎麼辦?掉到地獄,你也在淨土裏,也在阿彌陀佛的慈眼觀照、寶手攝取中。其實,地獄不是你想掉就掉的,淨土也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與其擔心自己會去哪裏,爲什麽不想想自己有慈親呢?任憑慈親帶我們走,不就好了嗎?

真宗有位妙好人,名曰莊松。有一次,他和同朋一同去參拜,航行在琵琶湖上時,突然風浪大作。船上的人都驚慌失措,只有莊松睡得鼾聲大作。風浪平息後,大家一邊驚魂未定,一邊驚奇他怎麼還睡得著?莊松醒來後,睡眼惺忪地問到:“誒?我們還在娑婆嗎?”你看,他完完全全不擔心啊。因為我們都在阿彌陀佛的懷裏,什麼時候死了,睜眼就在淨土。這是何等美妙的心態。

大乘即一乘

講這個典故,不是要讓我們去羨慕和模仿,而是要去體會這樣一種心理——不用操心自己會到哪裏去,交給阿彌陀佛,讓慈親帶著走。我們要操心的,不是我能不能去淨土,而是我有沒有認到慈親?淨土是我們的目標,但從根本上說,是要和慈親的心相應(信心)。

趁著還有人身,心智還清醒的時候,要徹底地聞法,建立信心,知道原來自己是如來慈親的孩子。這個沒有徹底,往生就不可靠。我們真正要擔心的,是自己有沒有把佛法當真,有沒有真的怕死?可能你還覺得在娑婆生活也挺不錯的,甚至還在計劃十年之後要有怎樣的成就?二十年後還要去哪玩一玩?唯獨沒想到,明天可能就是無常和淨土。請以明天就生到淨土的心,來過好今天這一天。

二〇二〇年十月二十九日

講於心天下書院 聞濬整理,蒙光校訂

大乘即一乘

《大乘起信論》與淨土教

自己的問題

真理的存在

敬信佛祖傳承

無明長夜之燈炬

慈親物,即兒物

最高的“神”

真宗與基督教的比較(鈴木大拙)

破“一神教才是真信仰”之謬說

眞宗和基督教有什么區别?

信心與罪惡(辨真宗與基督教)

對基督徒傳教的回應——佛子的反思

佛教講的救度和基督教一樣嗎?

佛格與神格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1)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3-07-24 16:53
Next 2023-07-24 17:41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