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六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2021-07-06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六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第九章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

經宗經體

古來講經說法之習慣,如前所述,先論大意,次論「經宗」與「經體」,這樣才能了解一經的根本義。現在來說明三部經之「經宗」與「經體」。在這之前,需要先了解「經宗」「經體」之字義。

「經宗」在天台大師「法華玄義」之一說云:

「宗者,要也。」

即指一經所說的法門義理之中,最肝要者。即指一經所說教法的中心點,譬如紙扇的結要。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六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其次「經體」,如天台大師「觀經疏」上說:

「體者,主質之義也。」

就是亙於全體的本質,也是貫徹一經始終的根本精神。以紙扇喻之,紙就像「經體」。

自古以來,對經宗體之比喻,是以「房屋的樑柱爲宗,房屋所有的木材爲體」爲慣例,這是很好的比喻,故附記於此。

(光按:宗即宗旨,體即所依之質地、材料及精神。如紙扇所有扇柄交會於扇軸,如一經處處指歸之主要思想。紙扇全體以紙爲質地、材料,亦以紙爲其特質,故言紙扇以紙爲體。)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六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大經的宗體

先說「大無量壽經」的「宗」和「體」。吾祖聖人在「教卷」說:「說如來本願爲經宗致,即以佛名號爲經體也。」言大經一部上下二卷,所說雖然甚廣,但其中心點,不出四十八願,此四十八願即「本願」,爲「經宗」。

再於四十八願中,一一願的根本精神是在於名號。此名號不但爲四十八願所有,且是徧於大經一部總體的本質,所以以此「名號」爲「經體」。尤其是本願與名號是不可分離的,僅是因(本願)果(名號)的差別,其體是一。然四十八願是總,名號是別,以此總別之異,舉出經宗與經體,如前所出「教卷」之文即是。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六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光按:大經以本願爲宗,名號爲體,此意即大經的主要內容在如來本願,本願之全體皆歸名號。此處“體”專指所依之體,大經是依名號而說,故大經全部,可說是名號的容器。本願是總,名號是別,即四十八願(總)歸於一名號(別),如《六要鈔》所言:「願願所詮,偏在念佛(名號),以之爲體。」本願即名號,名號即信心。故稱念名號不能如實領解本願者,非如實稱名,不能滿往生志願也。)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六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觀經的宗體

「觀無量壽經」的宗體,在善導大師的「玄義分」:「今此觀經即以觀佛三昧爲宗,亦以念佛三昧爲宗。以一心廻願往生淨土爲體。」

此至第十章會述及,觀經有隱顯二義:於「顯」但說定散二善;於「隱」含有他力念佛之義。所以一經有兩宗,在「顯」看,是以觀佛三昧爲宗;在「隱」看,是以念佛三昧爲宗。

觀佛三昧就是凝想觀佛的相好莊嚴,念佛三昧就是心向彌陀一佛,不雜餘念,一心稱名念佛之意。卻說「觀經」一部,從「顯義」來看,是說十六觀法,此十六觀法,統說就是「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更進一層徹底來說,是觀「無量壽佛」。故此經之中心點,可說是觀無量壽佛,即觀佛三昧。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六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從「隱義」來看,第七華座觀「住立空中」之文,第九真身觀「念佛衆生攝取不捨」之文,下三品稱名等之文來推究,此經是唯說「念佛三昧」爲中心點,更可明白看出。

次,經體在於一心廻願往生淨土。何以故?在觀佛三昧與念佛三昧,其目的是一心願往生淨土。故此「一心廻願往生淨土」,是貫徹著一經始終的精神,就是經體。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六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小經的宗體

就「阿彌陀經」的宗體,從列祖之判釋上來看,雖然不能斷定,若依善導大師與吾祖聖人之判釋述:

「小經以善本德本爲宗,亦以本願名號爲宗。一心執持往生淨土爲體。」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六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小經」也同「觀經」有隱顯二義。於「顯」,勸自力念佛,於「隱」,勸他力念佛。所以在顯義說善本德本,即善根功德之根本的自力念佛爲宗;在隱義,以本願念佛,即他力念佛爲宗。

說自力他力二種念佛的目的,是一心執持念佛往生淨土,故貫徹小經一部前後之根本精神,是在於一心執持往生淨土更不待言。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六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三經一致的宗體

以上是述三部經各別的經宗經體,現在更以「大經」的宗體望「觀經」和「小經」的隱義,以做對照時,可以看出三經一致的宗體。即可言:

「三部經同是選擇本願爲宗,名號爲體。」

所以吾祖聖人在「化卷」說:今據「大本」超發真實與方便之願,亦在「觀經」顯彰方便與真實之教,在「小本」唯開真門,無方便之善。是以三經之真實,以選擇本願爲宗也。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六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又遠溯至曇鸞大師之「往生論註」說:「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衛國於大衆中說無量壽佛之莊嚴功德,即以佛之名號爲經之體。」

言「王舍城及舍衛」等,就是指王舍城說「大經」「觀經」,舍衛國說「小經」,而以三經斷定名號爲體。

就此三經一致的宗體,雖有異論,今依右述「化卷」及「往生論註」爲指南,故說如上。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六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第十章 淨土三部經之隱顯

廢立與隱顯

要說明二種物品中,其中一種物品較優秀,通常有三種說明方法。

設有甲乙二物,要讚美甲物時可用:

⑴甲物是非常好的東西,此是一種說法。

⑵說明乙物不好,甲物較好,這也是一種說法。

⑶乙物雖然好(尚有隱含意)等種種說法。

如上述⑴是直接讚美甲。⑵甲乙相比較來讚美甲。⑶雖然讚美乙,但暗地裡讚美甲。

像上述三種方法,可以說:第一種是「直接法」,第二種是「比較法」,第三種是「反顯法」。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六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我淨土三部經的根本精神,是以讚美他力念佛的信心去勸人信受。然釋尊說法有三種:

⑴最初讚美他力念佛的信仰,以直接法說明。

⑵以自力諸行與他力念佛比較,貶捨自力諸行而取他力念佛,用比較法來說明。

⑶雖讚歎自力諸行或自力念佛的信仰,但暗中讚歎他力念佛的信仰,而以反顯法去說明。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六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元祖法然聖人以第二比較法之說明,名爲「廢、立」,吾祖聖人以第三反顯法之說明,名爲「隱、顯」。

言「廢立」就是以諸行與念佛做比較,廢捨其劣的諸行,以立念佛之勝的說明方法。又「隱顯」就是:「顯義」雖然說自力諸行或自力念佛的信心,但其「隱義」卻暗示他力念佛的信心最勝之說明方法。

換句話說,廢立是以「明顯」去比較二法,而隱顯是以「內密」去比較二法。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六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大經的廢立隱顯

廢立與隱顯之義,如上所述,讀者大概會明瞭其意義。此後將就三部經之中,來敘述那一部分有此種說法。

「大無量壽經」大部分是以「直接法」來說明,從最初就勸他力念佛的信心,僅下卷之三輩段的色彩,有小小的不同。即在三輩段中,列出出家、持戒、建立塔寺、修諸功德,一向專念無量壽佛等之說。此於元祖聖人「選擇集」的三輩章斷定說:

「爲廢諸行歸於念佛而說諸行也。」

又說:

「諸行爲廢而說,念佛爲立而說。」

此雖是窺善導大師之「觀經疏」的釋相而說,其要在於大經三輩有廢立之意義。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六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其次,隱顯之義是如何解釋呢?在大經全無此事。抑說隱顯之義,在表面雖說方便自力的信心,但其內涵卻是暗示真實他力的信心。然在大經中,無論看任何經文,都看不到這種說法。如彼三輩段,仍在表面並列方便自力諸行與真實他力的念佛,而不是反顯暗示的說法,所以全不見隱顯的說法,何況其他的部分,當然也是沒有。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六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在「化卷」或「略文類」中說:三經大綱雖有顯彰隱密之義,實彰信心爲能入。」

又「御傳鈔」下卷之平太郎段也說:「三經雖有隱顯,文義共明。」

此文句是出於三經的大體上所說之語。

詳細來說,唯有「觀經」「小經」才有隱顯的說法。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六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觀經的廢立隱顯

「觀無量壽經」如第七章所述,初說定散二善十六觀法,至終,讚「唯稱南無阿彌陀佛」一法。於此,在善導大師「散善義」之終言:

「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元祖聖人承此義,斷定「廢立」之義,定散諸行爲廢而說,唯念佛爲立而說。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六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太子殿,傳爲聖德太子出生地

又於隱顯之義,吾祖聖人在「化卷」說:

問:「『大本』三心與『觀經』三心一異云何。」

答:「依釋家(善導大師)之意,按『無量壽佛觀經』有顯彰隱密之義。言顯者,即顯定散諸善,開三輩之三心。然二善三福非報土之真因。諸機之三心者,自利各別而非利他一心。是如來異方便,欣慕淨土之善根也,是此經之意,即是顯義也。

言彰者,彰如來弘願,演暢利他通入之一心。緣達多、闍世惡逆,彰釋迦微笑之素懷,因於韋提別選之正意,開闡彌陀大悲本願。斯乃此經隱彰之義也。

『大經』、『觀經』依顯義者異,依彰義者一也。」

此即在「觀經」有說及至誠心、深心、廻向發願心之三心,此在「顯」言,是自力諸行的信心;其「隱」是暗示他力念佛的信心之解釋。所以吾祖聖人在「觀經」看出隱顯的說法。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六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小經的廢立隱顯

如前第五章說「小經」之時所說,認爲「阿彌陀經」是敷演「觀經」之終的說法,所以應該廢捨的諸行之情形,一點也不說,僅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不得往生故,勸持多善根多福德的念佛。雖無諸行念佛並說的比較法,其意卻是充分的含著。所以雖不顯說廢立之法,但若詳細探究,也說及廢立。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六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又隱顯之義在「化卷」中說:

准知「觀經」,此經亦應有顯彰隱密之義。言顯者,經家(釋尊)嫌貶一切諸行之少善,而開示善本(在因)德本(在果)之真門,勵自利之一心,勸難思之往生,是以經說多善根多功德多福德多因緣;於釋,說「九品俱廻得不退」,或云「無過念佛往西方」,「三念五念佛來迎」。此是此經示顯義也。此乃真門中之方便也。

言彰者,彰真實難信之法。斯乃光闡不可思議之願海,欲令歸無礙大信心海。良勸既是恒沙之勸(諸佛),信亦恒沙之信也,故言甚難。釋云:「直爲彌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斯是開隱彰之義也。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之六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將此而窺,小經在「顯」言,是勸自力念佛的信仰;在「隱」言,是勸他力念佛的信仰。

淨土之教雖有種種流派的解義,然多止於元祖聖人的廢立之義,但對其隱顯之義毫無了解,所以不能會入經文的真義。幸因有吾親鸞聖人一人,在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地立隱顯之義,所以才能使經文中所遭遇的難題,得以如冰釋於旭日之下。故弘願行者,實不可忘記淨土真宗對隱顯之義所獨闡深妙的解釋法。

相關鏈接:

第一章 淨土教史概觀

第二章 淨土宗與淨土真宗

第三章 淨土真宗之大綱

第四—六章 淨土三部經之選定·說時·翻譯

第七—八章 淨土三部經之梗概·大意

第九—十章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本篇)

第十一章 淨土三部經之資格

第十二—十三章 淨土三部經之差別·一致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2)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07-18 21:26
Next 2021-07-18 22:17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