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整理 釋蒙光 2021-02-02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瑞默老師大系講義 教卷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講於1998年3月9日

中文翻譯 釋瑞覺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大眾當至心皈依三寶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大家晚安。由於平時的不注意,終於中獎感冒了。從上個月底感冒到現在,因無法推掉已經約定好的法座,就這様一直參加各地的法座到現在,照現在的程度看來,不用休息還可以熬得下去。今天要講的地方是249頁(注:中文本頁碼)的「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這段是相當重要的地方。三經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淨土三部經。不止真宗有三部經,各宗也有三部經,如天台宗也有三部經,真言宗也有三部經。三部經中,不用說最重要的是《大無量壽經》。越純粹的東西,人越不容易接受,反而是雜有不純色彩的東西人比較容易接受,如《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即是,也因爲如此,人們才得以和《大經》結緣。所謂人,一開始是無法接受純粋的東西的,除非是過去世有徹底研習過三部經的人。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此三經又配三願,雖然説有四十八願,但是講到往生的因願只有三願。衆生依什麽往生呢?只有三願。在座有很多年輕的學生,這点要好好地研究研究。

生因的三願,以佛經來詮釋的時候,這即成爲「三部經」。三願即是十九、二十、十八願,這又說是「三願轉入」。相當此三願的是《觀經》、《阿彌陀經》、《大無量壽經》。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我們一開始就頂戴《大經》了,只要是真宗人,都被教育頂戴《大經》,這是受到薰習的緣故。自親鸞聖人以後的淨土真宗才如此,淨土宗的話,則還是以《觀經》爲重。以親鸞聖人爲開山祖師的我們淨土真宗,一開始即是以《大經》爲主。像這樣,一開始即頂戴「真實教」的《大經》,雖然如此却無法頂戴真實教的精神,有許多人反而走到岔路上去。明明頂戴的是真實教的《大經》,不是落到《觀經》的領域,就是落到《阿彌陀經》的領域地繞著遠路走。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這在一般的同朋裏面常常聽到:「你是二十願,你是十九願,還沒有到十八願,聽聞真實教的《大經》,卻還停留在十九願中,或停留在二十願中」,常常聽到這樣的話。其實,真正的十九願、二十願,並不是像他們說的那樣,而是更嚴肅的。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淨土教特依據三部經典,即《大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個叫做「淨土三部經」,又稱做「三部經」。

三部經有「一致門」和「差別門」的看法。「一致門」指,三部經不論何部皆是傳如來的大悲心,說本願的經故,立腳於此如來的救濟精神,立於本願的佛心看時,三經一致,這個叫做「一致門」。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若問爲何說十九願、二十願,這是爲了給與衆生如來的真實。對無法直接接受如來的真實的人,故意地繞遠路,最後終得果遂,這就叫做「果遂之願」,或叫做「假令之願」,最後必令到達此處。此真實的如來的心,貫穿於此三願,因此立於佛心時,三經是一致的,三願皆可說是十八願。

但是站在表相說的話,暫時有十九、二十和十八願之別,這是自力分子很強的人,無法拿掉這樣的心的人,暫時使他帶著自力的執心修行。當他如此修行下去時,慢慢地就會看到現實的自己和所修的行是有差距的。發現到這樣不行的時候,自然就會由十九願轉到二十願,再由二十願轉到十八願來。如此自力的能力完全被打成零分,唯只有靠一佛力、一如來的真實心獲救地,被引導到這樣的世界來。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人是很自大、自負的動物,不論被怎麽說,馬上當天狗,總是自以爲是、自以為最懂。這種習性,很難拿得掉。但是雖然很難拿得掉,在面對往生的問題時,立於如來的面前時,這個習性若沒被拿掉的話,問題就大了。

人跟人在一起,拿不掉沒有關系,人跟人,這種習性是拿不掉的。在人的世界,沒有人比自己還行,即使是已信十八願的人,在人的世界裏,這種習性是拿不掉的。「竟然不聽我的話」、「那個人不行」,這樣的心念,直到一口氣不來爲止都存在著。

凡夫對凡夫時,這種心態是拿不掉的,只有立於如來的前面時,人會被打成零分。這也就是說,如來好偉大,如來的真實是真實。在真實之前,不實的皮自然會被剝掉。同樣是不真實的存在的話,不論說得多麼好,「不真實」是沒有剝「不真實」之皮的力量的,所以彼此才會互相競爭呀。這是沒辦法的事,凡夫跟凡夫之間就是會這樣子。不論怎麽剝,皮剝了還是皮,是對立思想的存在,若沒有立於如來真實的座前,是連這個事實也無法知道的。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扼要地說,立於佛心時,三經是一致的;但是立於「說相」(教相)時,(老師寫黑板,《大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三經,配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三願),如此,明確地立於差別的立場講說三經、三願,另一方面,又將之貫穿、統一,這是淨土真宗的教相。在淨土宗的話,是不這樣細分這三願的。立於如來的「願意」時,三經是一貫的。但是立於「願事」時,依經顯本願的說相時,此時願事是差別的。

比如《觀無量壽經》的說相,願事講「定散二善」。在「散善」中講念佛,且此念佛是諸善萬行中的程度的念佛,從表相看是如此,是萬行隨一的念佛。說孝順父母和念佛,功德是同一的,所以這個念佛的程度是很低的,並沒有特別標榜念佛的功德。講「定善」有十三觀,日想觀、水想觀、地想觀、寶樹觀、寶池觀、寶樓觀、華座觀、像觀、真身觀、觀音觀、勢至觀、普觀、雜想觀等,共有十三觀。十三觀中的第八是「像觀」,「像觀」就是拜見佛,由此土入定,以心眼觀見阿彌陀佛。到了第九觀是「真身觀」,說「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是觀見這樣的阿彌陀佛。「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在這裏,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到此,始真正知道「佛心」爲何,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的,故有「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捨」。到了「真身觀」,這是「定善」的善,要成就定善,沒有修散善的話,定善不得成就,故是定散二善皆得修。到真身觀,始拜知佛心。在這裏,佛身是用「觀」字,佛心是用「見」字,「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衆生」。到這裡,觀和見為一。如天親菩薩這樣的大菩薩是有修觀法的,在《淨土論》是修觀法的,是嚴格的修觀法見到佛心,同時亦見到此大悲心的。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問題是,這個觀法誰都能夠成就嗎?

要想修定善十三觀,首先要修日想觀,面向正西方,禪坐觀見落日,閉目開目,皆令明瞭觀見。據說,如此修去時,最初所看到的是烏漆抹黑的太陽。之所以看到烏漆抹黑,那是罪障深重的證據。因爲罪障深重的緣故,太陽被烏雲遮住,看不到火紅色的太陽。因此要不斷地懺悔。如此繼續修下去時,雲的顏色會起變化。

日想觀有兩個含義:一是示正向西方,一是見行者的罪障。罪障重的人首先看到的是黑色的雲。如此不斷地懺悔繼續修觀下去,即會看到黃色的雲。又繼續不斷地懺悔下去,就會看到白色的雲,這時還看不到太陽。再繼續地修持下去,閉目開目,皆能明瞭看見火紅的太陽落下。這樣才是初觀的日想觀成就。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如此過了一觀,然後二觀、三觀、四觀……到了第八觀「像觀」,才能大致地拜見阿彌陀佛。「像觀」是指像那個樣子。第八觀完,才是第九觀的「真身觀」。這樣的修法,凡夫一樣也沒有辦法做到。所以,《觀經》所說的內容,不是勸一切衆生修之而講的。

雖然如此,自認爲自己可以做到這些觀法的人,對自己如此自信自負的人,讓他們去試試看。能做得到的人,就可以到這裏(真身觀)來。做不到的人怎麽辦呢?做不到的人就到念佛來。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提到觀,《觀經疏》中說:「識飛神颺,觀難成就」。我們的心是識飛神颺,因此無法勸我們修定善,而勸以「稱」代「觀」,這就是《觀無量壽經》。所以這個「觀」是聖者的世界。因此,天台、真言等聖道門的人轉到淨土教來的時候,入口即是《觀無量壽經》。因爲他們修定故,所以《觀經》對他們來說易於下手。《觀經》的觀法比他們所修的真如三昧還要容易,《觀經》的修法比世尊的三昧還要容易,誘導彼等衆生是《觀經》的使命。

善導大師自身亦修過此觀法。剛才說過的天親菩薩也修過此観法,而著作了《淨土論》。日本的法然上人在念佛得到安心後,依法味愛樂在念佛三昧中實證了觀佛三昧,這些相都觀見了。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有本叫《西方指南抄》的書,這是親鸞聖人的著作,在這本書裡面提到,是法然上人六十六歲左右的時候吧,仔細的描述了法然上人花了一年的時間修這些觀法,看到阿彌陀佛,看到觀音、勢至菩薩,聽到諸色聲音等等,這些内容非常詳細的記述著。親鸞聖人從法然上人的著作中親筆抄錄了下來,法然上人自身以法味愛樂修了觀法,但是並不是在勸我們也要照著做,這點是很重要的。

稍微修了高級修法的人們,自己所修的真如三昧這樣高級的修法很難,因此選擇像淨土門這樣比較容易的修法,觀見阿彌陀佛的淨土,拜見佛心。誘導著這樣的眾生來修觀法,是《觀無量壽經》的使命。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觀無量壽經》有兩個主旨,一是觀佛三昧,一是念佛三昧。「以觀佛三昧為主,以念佛三昧為主」,這是《觀經》的願事,這和《大經》不太一樣,這對自力修行的修行者是相當有魅力的,這很有趣哦!

像釋迦牟尼佛修的真如三昧是很難,但是如觀佛三昧的話好像可以修得來,所以在中國的善導大師之前,非常盛行《觀經》,所以關於《觀經》出現了很多個人的註解。為了明示這些皆非《観経》的精神,因此,善導大師著作了楷定古今的《觀無量壽經疏》一書,依佛的加持,把正確的《觀無量壽經》的精神在此書表露無遺道:這不是我個人的見解,『願使含靈聞之生信,有識覩者西歸,以此功德廻施眾生,悉發菩提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菩提眷屬,作真善知識,同歸淨國,共成佛道,此義已請證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減,欲寫者一如經法。應知』。由此可見《觀經》的著述在當時是如何的盛行。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善導大師

法然上人的淨土宗非常盛行用《觀無量壽經》,但到了淨土真宗,不太講《觀經》,取而代之的是依止《大經》。

《大經》最重要在講什麼呢?在講法藏菩薩的發願修行,依法藏菩薩的發願修行,以法藏菩薩的發願修行的因位,成就為彌陀成佛的果德的佛,這就是所謂彌陀成佛的因果。此彌陀成佛的因果原封不動為眾生往生的因和果。這就是《大経》。因此上卷是四十八願,長長的敘述了法藏菩薩的發願和兆載永劫的修行,然後成就了彌陀的正覺。彌陀成佛大開而為十二光: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無對光、光炎王、清淨光、歡喜光、智慧光、不斷光、難思光、無稱光、超日月光等。法藏菩薩成就為阿彌陀佛,這就是功德,此功德原封不動為一切眾生往生的因和果,往生的因位就是信心。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阿彌陀佛為我們說本願,成了阿彌陀佛的這種念力、慈悲、佛智、功德,成為我的「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的信心,頂戴淨土的果,這就是《大經》的內容,這就是十八願,即佛的力量,佛的因力、果力原封不動為我往生成佛的因和果。法蔵菩薩成阿弥陀佛的話,我也能被往生成佛,佛成正覺的話,我即能獲救,這是《大無量壽經》。是靠佛的力量成佛的,靠法藏菩薩成就為阿彌陀佛的這個力量,一切眾生皆得往生成佛,這個就叫做:

 彌陀成佛時已來

   至今十劫已經歷

   法身光輪無限際

   世之盲冥照攝也 (No.3)

意思即無明之闇被破,而得能成佛。佛一露臉,一切衆生皆得成佛,這就是第十八願,是依佛的力量成佛的。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依佛的力量,使一切眾生皆得往生成佛,這就是本願,同時這就是大悲,這就是《大經》。但是《大經》的真精神因為太純粹的緣故,反而那些對自己很自負的人、自力分子很強的人,当他聽到「佛一露臉,大家皆能成佛」時,会心想:哪有這麼好的事?而無法相信。他們認為還是得靠自己這樣修、那樣修才行,所以《觀經》讓他們走遠路。

三經一致門和差別門

當他們真的照著做時,就會發現凡夫是識飛神颺,觀難成就,凡夫的心根本靠不住,無法定於無念無住。因為人的心變化無常,變化無常的話就無法修觀。請問你能在佛前一個小時心不要動嗎?不要說一個小時,就像大家剛才在一起誦經的時候,自己的心是不是像猴子一樣跳來跳去啊!所以看到的太陽才會是烏漆抹黑的。

在《観無量寿経疏》中的「定善観」処,善導大師寒中流汗的懺悔著自己的業障,所謂「通身懺悔」。没如此修的話不行,這是我們無法做到的。(原錄音至此)

參:

大藏經的統一眼

一默如雷|淨土真宗與淨土宗的不同

淨土真宗與淨土宗的相異

三願轉入

教相問答:真宗與淨土宗·三願轉入

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三部經之差別·一致

《大無量壽經》和親鸞聖人

佛典物語| 《佛說無量壽經》

佛典物語 |《佛說觀無量壽經》

佛典物語 |《佛說阿彌陀經》

梵文本《無量壽經》十八願与願成就文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07-20 22:27
Next 2021-07-20 22:56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