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恩為智」第一帖 第十一通

原创 瑞默老師 2008-03-08 台北

「以知恩為智」第一帖 第十一通

噫!弘誓強緣,多生叵值;真實淨信,億劫叵獲。遇獲行信,遠慶宿緣。若也,此迴覆蔽疑網,更復逕歷曠劫。誠哉!攝取不捨真言,超世希有正法,聞思莫遲慮」。

南無阿彌陀佛,大家晚上好。

剛剛誦的這段話,是何意?佛法講因緣,眾生無因緣,不能聽聞佛法;有宿緣,今日大家方能在此聞佛法。能坐在此聽聞佛法,是過去世已經聞到佛法的證據。向大家講佛法,能聽得進去,向歐美人講佛法,他們聽不進去,因為沒有佛法的因緣,只有基督教的因緣。

「以知恩為智」第一帖 第十一通

佛教起源於印度,再傳到中國,所以中國文化有佛法的因緣,在我們大家身上有佛法的血液。佛教從中國又傳到日本。據說,將佛教引進日本的聖德太子,前世是衡山的慧思禪師。太子欲取回前生所用的佛經再讀,派遣唐使前往中國衡山,然而使者帶回的,是慧思禪師弟子所用的佛經。所以太子於夢殿入定,帶五百弟子至衡山取回前生所用的佛經。夢殿現在還在,這次日本朝聖,我們會去。這是在日本佛教史上不可思議的事蹟,有被記錄下來。

中國文化與歐美文化不是同一層次。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很接近,日本文化是從中國文化而來,中國文化是世界最優秀的。中國文化流至台灣,所以大家才能聽聞佛法,佛法的因緣是一直活著哦!光是研究「因緣」二字,就可拿到博士。大家的血液裡有二千多年前佛法的因緣。如何證明?能面對面聽聞佛法,聽得進去,還能接受,這就是證據。不相信,找二、三十個美國人來聽,他們會坐不住。

「以知恩為智」第一帖 第十一通

今日我們能聞佛法是父母的因緣,父母又有其父母的因緣,如此追溯上去,是無量多的因緣結合,我們才能聽聞佛法。

因此學佛的人,首先要孝順父母。何以故?是父母的因緣,我們才能聽聞佛法。坐在此聞法,是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曾曾祖父母等這麼多的因緣,我們才能坐在此哦!有感受到父母的恩惠,聽聞佛法才能契合。不知父母恩者,不論學多久,亦不能相應。所以真正佛教徒,一定是孝順父母的人。忘記父母恩惠者,無法親近佛法。你們能坐在此,是祖先種種的奮鬥,才有今日的你坐在此聞佛法哦!日本文化受中國文化的感化,不只台灣,我們日本也受到中國文化的恩惠,我們都要感恩中國文化。如果忘記感恩,你的佛法就變成理論、概念。

「以知恩為智」第一帖 第十一通

「以知恩為智」,忘記恩惠者,是阿呆。學佛,歷史·傳統很重要。不要以為自己能學佛,而是以父母的德行為基礎,托父母的恩惠才能學佛。首先要知父母恩,知祖先恩,這是學佛的基本。哪怕是博士、大學教授,不知父母恩,都沒有用。我們日本人很感恩中國文化,因為日本文化幾乎都是中國來的。這是東方的思想,是知恩。不只自己要知恩,也要讓孩子、孫子知恩,把這麼好的文化傳承下去,現代人最大的缺點是「不知感恩」。

「以知恩為智」第一帖 第十一通

 問:以前所看日本文獻有「以信代慧」,與老師所講「以知恩為智」是否同出一轍?

師:對!那是一樣的東西,都不是「自我」。無論「知恩」或「知信」,都不是憍慢,是托福的世界。托祖先的福,托父母的福,托先人的福。現代人受西方的影響,不拜祖先,不知父母祖先的恩,不知感恩,很自大、憍慢。父母恩、祖先恩、先人恩、先輩恩……是恩海無量哦!不知恩,行同貓狗。強調父母恩、祖先恩、先人恩的,是中國的孔子。比孔子更高階的是佛陀,進一步教天地、宇宙、萬物的恩。孔子只教現在,佛陀還教我們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學得好,認為是自己了不起,是邪見憍慢,你孩子、孫子不會跟著你哦!

「以知恩為智」第一帖 第十一通

我們的血液裏流淌著印度佛教、中國文化,是血液在聞法哦!忘記父母恩、祖先恩,以為自己能學佛者,是「擔板漢」——挑夫,只挑到一邊而已。孝順父母不是供養物質、享受而已,最重要的,是把父母的「精神」傳下去。

我的父親,父親的父親……,都是佛法第一。我的爺爺被稱為「閻魔王」,何以故?爺爺當村長,神道教欲來村子裏灑淨,都被爺爺轟出去,說:「我們有阿彌陀佛,不用灑淨」。我們都是只有阿彌陀佛一佛而已。我的家教是非常純正的佛教家庭,三餐不誦《正信偈》沒得吃,小時常因不精進佛法被祖母罵。所以大家在家要當好祖母的角色。

家裡如沒有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年輕一輩講究自由,不知會流落何處。所以家裡有正信學佛者很重要。

開場白講到此。

「以知恩為智」第一帖 第十一通

第一帖 第十一通

電光朝露章

靜思人生,不過如閃電、朝露,夢幻般的樂趣;縱使榮華富貴、高官顯赫,能呼風喚雨為所欲為,也只是五十年或百年間的事情而已。若無常之風當下來襲,不知會患什麼病苦死去。

不得不死之時,平時引以自慰的妻子、財寶等,一樣也無法隨身帶走,唯一人隻身赴黃泉,獨渡冥河。因此,唯應深切寄望者,後生一大事也;唯應信憑者,彌陀如來也。信心決定後,當往生者,安養淨土也。

關於此點,近來在這一帶,有本流的和尚,於佛法中起了非常要不得的心念。其緣由,他們稱供養自己的門徒是「善弟子」,是「獲信」的人,這是非常不對的。

又做弟子的人,以為供養和尚是多多益善,即使自己的力量不足,也能靠和尚的力量獲救,這同樣是錯誤的想法。

諸如此類,和尚和門徒之間,絲毫沒有本流信心的體會,實在是很可悲的事。這樣的老師和弟子,無疑皆不能往生極樂,徒空墮地獄而已。這實在不止是令人歎息而已,說悲哀都不足以道盡此悲哀。

因此從今日起,應該去找尋確實知道他力大信心的人,決定信心後,將信心的旨趣也教給弟子,彼此共同成就今生一大事的往生。

慚愧慚愧 敬具

文明五年九月中旬

﹋﹋﹋﹋﹋﹋﹋﹋﹋﹋﹋﹋﹋﹋

「以知恩為智」第一帖 第十一通

「御文章」文字很淺白,大家看了應該沒問題,此文是在講:

你如何對生命有個交代?不要將生命交給人情,當依止善知識。現代人聽到「信心決定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會問:「極樂世界在哪裡?」只會耍嘴皮子,一點也沒興趣學佛;生活為所欲為,在欲望裡打轉。學佛的人也不精進,只會耍嘴皮動知見,這是淨土教的墮落。說自己念佛,其實都是有口無心。學淨土教的目的何在?是要「同生安樂國」。什麼是「安樂國」?為何要往生安樂?安樂國是無煩惱,即往生無煩惱處;且不是自己一人往生,而是與眾生「同生安樂國」。

「以知恩為智」第一帖 第十一通

現代人以凡夫欲望的知見去想極樂,是沒有痛苦,且有百味飲食,是為享樂而欲往生極樂。「百味飲食」不是極樂。

什麼是「真實的世界」?是「無苦無樂」。何以故?因爲有樂必有苦。不信看看,你賺錢時很開心,然而,就是因為有錢才會沒錢,這世間是「有無同然」。

「以知恩為智」第一帖 第十一通

人生很苦惱,「有」怕失去,「無」想要有,都很苦惱,娑婆世界是「有無同然」的苦惱世界。學佛者,應當透過體會「有無同然」,變成「有無皆好」,就超越了「有無」,這才是學佛的價值。

極樂是「有」,還是「無」呢?是「離有無」的世界。

返觀我們,每天生活都是在迷執中過活,不是執「有」,就是執「無」。往生淨土的,既不是有錢人,也不是沒錢人,因為「離有無」故。聽到這裡,你可能會想:「極樂沒有百味飲食、金銀珠寶,既不能當有錢人,也不能當沒錢人……那我不想去了!」極樂是「無生」,無生就無死的世界。凡夫的頭腦聽到這樣,就不想去淨土。這是凡夫知見,認為「無生無死」沒什麼價值。如果是釋尊、阿彌陀佛聽到「無生無死」,會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尊貴。「不想死,不要死」是迷執的世界,凡夫的世界。成佛則「無生也無死」,愣住了吧?

「以知恩為智」第一帖 第十一通

「人生很苦啊!」雖然會講,但是我們心裡很喜歡這娑婆世界。

《無量壽經》講「百味飲食」,不是指好吃的東西,是「無我」,人一「無我」,就不會「想要」什麼或「不想要」什麼,這種世界最清淨快樂。人生所追求的「樂」,為苦本,苦為樂本,這是真實語。然而講多了,人就會越來越少。(按:曇鸞祖師說:「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一般人喜歡聽隨順煩惱、滿足欲望的話,不喜歡聽清淨真實的佛言祖語。真實語多講幾句,來聞法的人就少了。末法相如此,老師亦常感歎,淨土所以易往而無人,非念佛難行,是如此易行的真實道,卻無人教,無人信,無人求。)

「以知恩為智」第一帖 第十一通

真正悟道者,是「無苦無樂」的哦!將「百味飲食」想成豐盛的美食,就錯了。不但沒有豐盛美食,連酒也沒有哦!如果有,也是「無我的酒」。那就不用喝了,「無喝就無醉」,「無好喫就無不好喫」。「離有無」的境界,我們聽了會傻掉。還在此娑婆生活時,不用明白極樂是什麼世界,往生就知道了。還是凡夫時,無論再如何想淨土,都是凡夫的世界,那不是極樂的世界,只要是凡夫的想法就錯了。歡迎提問題。

問:今生依十九、二十願往生化土,是否也是「無生無死,無苦無樂」?

師:此問有語病。你每天的生活,有做到可以往生化土的事嗎?疑城胎宮是佛的方便。你每天生活不是在造「化土」業因,而是在造地獄業。這才比較實際,你有那麼殊勝地在造往生「化土」的業因嗎?這大家都聽不懂,連自己是「地獄必定」也聽不懂。

「以知恩為智」第一帖 第十一通

真正有「機的深信」者,會發現自己連往生「化土」的資格也沒有。不要小看「化土」,不是那麼容易去。

我跟你保證,有個地方一定去得了,就是地獄。我們是「地獄必定」。證據何在?看到錢就喜歡,對不對?看到好吃就想吃,這是餓鬼的習性。聽別人是非,是否津津有味?看別人很成功受崇拜,是否覺得無趣?聽到某人受讚美會忌妒,看到某人事業失敗,會幸災樂禍。我們很冷漠無情,看到朋友生意失敗,會拿一包錢去嗎?看看吧!不出我所料,人沒有真實親切的心。

「以知恩為智」第一帖 第十一通

所謂凡夫,無明煩惱充斥吾身,欲望多,嗔恨、嫉妒心重,無有間息,至臨終一念為止,不止、不消、不絕。如水火二河喻所示。

(一念多念文意·親鸞聖人)

凡夫有的是貪嗔癡(嫉妒心),這是人性。唯有面對「佛」,才能看到人性。被佛的光明照射故,看清人性,才會起懺悔心,這才是「真佛弟子」。人自身不但沒有懺悔心,還會批判取笑眾生。人心唯有遇到「佛的智慧」,才能解剖自己貪嗔癡的心,會發現自己有顆幸災樂禍的心,是無情的存在。看到別人生病、失敗,裝成同情的樣子去探望,內心深處卻「伸出舌頭裝鬼臉」,這樣的心,阿彌陀佛都看得清清楚楚哦!

真正學佛者,越學越會看清自己的心,發現自己是凡夫,當你發自內心知道「自己是凡夫」時,你會同時「知道佛」,這是同時存在的。越知道佛的人,就越知道自己的愚痴,這是一體的,這才是真正信心的人。如不是真正信心的人,只有知道一半。二者都具足,是兩種深信。

「以知恩為智」第一帖 第十一通

善導大師說「機的深信」:「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能起「機的深信」,是「與佛會面」的人才能生起「機的深信」。是「遇佛的人」,自然起「機的深信」。

口說「自己是凡夫」的人,還不是真正知道「自己是凡夫」;因爲知道「自己是凡夫」的人,同時也「知道佛」。佛就如太陽一出來,大地一片光明;沒有太陽光,如何能看清事物。學佛無論學多久,如看不到「自己是凡夫」,就看不到「佛的尊貴」;看得到阿彌陀佛的尊貴,就看得到自己是凡夫、是愚癡,二者是並存的,所有的道理皆如此。今天講到這裡。

「以知恩為智」第一帖 第十一通

學生:聽老師深刻的說法,會覺得自己過去都是以「逃避」與「欲望的投射」心態在學佛,而不曉得什麼是佛,什麼是佛法。

老師:逃避現實的心態,學佛是還沒入門。   

2008-03-08 台北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08-07 08:24
Next 2021-08-07 08:52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