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我一人

瑞默老师   2007-11-19

爲我一人

師:大家好!很高興今天有這麼多人來聞法,其中有老面孔,有新面孔,不論新舊,總是很歡喜大家來。今天講《御文章》第一帖第六通。

第六、睡眠章(第一帖·第六通)

今年夏天,不知何故特別嗜好睡眠。我想是往生的日期將近了吧。念及此事就不免沮喪,對離世也覺得悲哀。雖然如此,直至今日,爲往生之期的到來,早已做好了准備。

我在心裡唯一晝夜期盼的,是我往生後,此地教團中信心決定的人能不斷湧現。若能如願,現在就往生也毫無遺憾。

但是我感到有必要警醒大家,不要疏忽懈怠。我還活著的時候,同朋們大概會一直保持現狀,但大家的心態,我多少感到有些不足。

此身之終,不待明日。到命終之時,不論說什麽都是徒然。在有生之年,有疑惑不速速解決的話,一定會留下後悔。願善自思惟。 

慚愧慚愧 敬具           

此信謹致拉門後的人們,望於日後取出御覽。

文明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爲我一人

蓮如上人為何寫此文呢?因當時的佛教徒,雖知道生命無常、隨時會死,然而太小看死了,所以對「後生一大事」毫無準備;當死到臨頭時措手不及,只好隨業流轉。故上人書此文告誡當時的佛教徒,尤其是真宗的門徒。

大家都知道有生必有死,可是只是概念知道而已,其實心並不知道。所以內心放逸,沒有認真對死做好準備。我們都知道人有生必有死,大家都知道五十年後,在座可能只留下一人,過一百年,連一個都不留哦!如果不正視這個問題,打馬虎眼,會碰到一個問題:死了去哪裡?

爲我一人

因為佛教講六道輪迴,縱使現在在這裏高談闊論,晚上一口氣不來,可能明天就投胎去「汪汪」,或不小心就做了「喵喵」。為了讓我們不枉得人身,能聽聞佛法,《御文章》才一再苦口婆心,提醒我們:做好死的準備,後生一大事你準備好了嗎?所以佛陀才說「往生成佛」這條路,提醒佛教徒走這條路。

在得人身聽聞佛法時,不知走往生成佛這條路,走別的路去,你會後悔,後悔就不可收拾了。教我們這條路的是大聖釋尊——釋迦牟尼佛。所以在人道得人身,如不聽釋尊的話,就會到其他道去,後悔莫及。往生成佛是道,為什麽佛陀教此道?因為往生成佛是不死的。教我們不落六道而不死的道,只有佛教而已。

不要小看死。既然人人必死,請大眾想想看,我死了到哪裡去?我死了怎麼辦?這裏有兩個問題:一是你做好死的準備了嗎?二是死往何趣?有定趣嗎?  

善導大師云:

「茫茫六道無定趣,云何安然不驚懼」

爲我一人

在這世間,賺錢很重要,然而比賺錢還重要的,是這個問題:「你做好死的準備了嗎?」為家人幸福勞碌一生很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你找到定趣了嗎?」解決了嗎?

爲我一人

(侍者請師按時服藥)

雖然每天喫很多藥,還是會死。我現在每天能安心的睡覺,不是因爲喫藥的關係,而是我已找到定趣了,在彌陀的光明攝取中,所以能安心睡大覺。

善導大師「無常偈」云:

人間匆匆營眾務,不覺年命日夜去。

如燈風中滅難期,茫茫六道無定趣。

未得解脫出苦海,云何安然不驚懼。

各聞強健有力時,自策自勵求常住。

連善導大師這樣的大德都在找定趣,何況我等;阿彌陀佛已經為我們準備好定趣了,並且招喚:「來!來!」,然而眾生都辜負阿彌陀佛的好意。

爲我一人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這是阿彌陀佛呼喚我們到「彌陀的定趣」的話。很多人知道生命無常,然而卻到臨死才要念佛給阿彌陀佛救,不是阿彌陀佛救不到,而是我們會喪失良機。

最好的是「平生業成」,平生要決定好此這往生成佛之道,不要臨終才來找不到路,這就是「佛法」。這是「佛教」與「阿門」最大不同處,但是現代人信「阿門」很多,反而信「阿彌陀佛」的很少,這都是錯的。

爲我一人

佛陀過去生為雪山童子時,在山中修行,一日忽聞有人大聲誦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心中很震撼!爲求下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願捨身布施能記誦此偈的羅剎鬼。

當雪山童子縱身跳崖,要掉入羅剎口時,羅剎轉變為帝釋天,這才知道是帝釋要攷驗他的道心。寂滅的世界是什麽?即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即淨土。學佛的人,如未領受到「淨土的生命」,則人生枉來一遭。

爲我一人

淨土真宗是教我們往淨土的路,剛剛誦正信偈:「歸命無量壽如來,南無不可思議光……」時,其中一句「不斷煩惱得涅槃」,這是讓我們凡夫很震撼的一句話哦!

凡夫為何能「不斷煩惱得涅槃」,是靠「彌陀的功德力」。「佛法」要到達這裡,才是「佛法」;「阿門」無法到達這樣的世界。好不容易得人身,如沒有來聞法,聞到這樣的真理,是非常非常可惜的事。

爲我一人

在我們之前發現這一真理的是誰?是開山祖師親鸞聖人,所以聖人才被稱為是「慧眼見真,能度彼岸」。沒有祖師的指引,凡夫的我們如何從「迷執」到「涅槃界」呢?我們怎麼去得了?如何去呢?

聞佛法就是要破「迷執」才能到「涅槃界」,這才是佛法。希望「迷執的眾生能到涅槃界」,這是阿彌陀佛的願望、心願,這就是「本願」。

凡夫如果不依「阿彌陀佛的念力」,是無法「不斷煩惱得涅槃」,到「涅槃界」的。如沒有靠阿彌陀佛的念力到涅槃界,我們永遠在六道輪迴,在「汪汪!喵喵!」的畜生道。

爲我一人

請問大家,你要到畜生道好呢?還是到涅槃界好?有人說「老師你說的我都知道了」,光是知道還不夠哦!真正知道我說的人,會來親近阿彌陀佛,給阿彌陀佛救,不會在那裏觀望。

問題在哪裡呢?如善導大師所言:「茫茫六道無定趣,未得解脫出苦海,云何安然不驚懼?」大師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就已說此言,提醒我們,問題是我們聽進去了嗎?

爲我一人

「到底要讓我等到何時?你跟世人說我好傷心喔!」這是日本很有名的長野信州善光寺的本尊,阿彌陀佛托夢給住持的話。蓮如上人在文章中說:「要趕快往生淨土,你還在那裏磨蹭什麼?」

身為佛教徒,當捫心自問要讓阿彌陀佛等多久?讓阿彌陀佛操心多久?阿彌陀佛看眾生都不急「後生一大事」,到底要讓我傷心多久?好不容易得人身,不信阿彌陀佛,反而悠哉悠哉地「阿門」看一看,真理教瞧一瞧。

中國是佛教大國,出了許多高僧大德,七高僧中曇鸞、道綽、善導大師也出生於中國,不要枉費出生在佛教的大國。

凡夫如果不是靠阿彌陀佛的念力,絕對沒有得救之道。有這麼好的教法不信,卻去信別的教,實在太可惜了!不聽佛語的人,臨終一定會後悔。為了不讓自己臨終後悔,平生時就要找對路,走對路,找到自己的定趣哦。(休息一下)

爲我一人

同朋問起信州善光寺的緣起。

此寺是由皇極天皇,一位女天皇所建。善光死後墮到地獄,因爲他還在陽間的父親是虔誠的佛教徒,仰仗其父的功德蔭庇之力,閻王給他續命還陽。在地獄中,善光遇到當時日本的女天皇(皇極) ,她雖然在陽間還未斷氣,但神識已經因罪入獄,在地獄中受苦。

善光發起一念的善心,想:「我回去僅父親一人高興,如能讓改惡從善的女天皇還陽,全日本都高興。」於是向閻王請求讓女皇替代他還陽。閻王說,這不是我能做主的,得請地藏王菩薩定奪。地藏王菩薩覺得像善光這樣的人,怎麼能留在地獄,於是將二人同遣回陽間。

隔天女天皇醒後,深思三日三夜,不發一言。然後派遣人到信州調查,是否有善光父子。詢得果有其人,於是召入宮中,任善光父子開口求賞,即使皇位也在所不惜。然而善光並無貪念,僅請求皇極天皇在信州建一座寺院供養,這是善光寺的緣起。

爲我一人

該寺因為是天皇所建,香火鼎盛,供養豐富,日久之後,寺院的僧人生活開始奢糜墮落。門徒總代(代表,亦即領衆)看不下去,籌劃要往鐮倉去迎請正直的出家僧取而代之。當門徒總代一切就緒,準備隔日前往鐮倉時,當晚阿彌陀佛來托夢,說:「五十鈴川任它清,彌陀願住濁水中。」

「五十鈴川很清澈,清澈就讓它清澈吧,我要宿於濁水中。」持戒清淨、精進念佛者不需要阿彌陀佛操心,阿彌陀佛要住在我們煩惱具足的凡夫心裡,這就是阿彌陀佛。所以大眾不要誤認爲,阿彌陀佛不住在我們不清淨的心裡,心要清淨阿彌陀佛才會來住。

這首偈子是說:阿彌陀佛就住在我們煩惱具足如濁水般的心中。所以請大家不要排斥煩惱,討厭煩惱,擔心煩惱。大家要知道阿彌陀佛是什麼樣的佛?阿彌陀佛是住在煩惱的佛。真正的父母對愈不聽話的孩子付出愈多,真正的父母不會只愛可愛聽話的孩子而已。

爲我一人

問:大經第十八願成就文:「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及付囑文:「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願詳聞其意?

師:雖成就文在前,付囑文在後,然而二者是不離的,成就文的心,就是付囑文的心。很多人會就「乃至一念」以凡夫之見大作文章,其實當凡夫知道「佛是大慈親」時,就如孩子知道「媽媽是自己的媽媽」時,就能領受到媽媽的一切所作所為皆是為自己,這就是「乃至一念」。

當你知道阿彌陀佛是大慈親,佛所做的一切、名號都是為了自己,如此領受時,就無話可說了。成就文的「乃至一念」,是已領受到「佛心」;付囑文的對告眾是彌勒菩薩,他也已知道「佛心」。

爲我一人

成就文也好,付囑文也好,「乃至一念」都是著眼在「大慈親心」,就是「佛心」,「佛心」用文字表示就是「乃至一念」。付囑彌勒的「乃至一念」也是「佛心」。「付囑彌勒」延伸出去就是付囑十方諸佛,即《阿彌陀經》所講的「六方諸佛」也都是領受到阿彌陀佛的「佛心」,也一樣是「乃至一念」。

「佛心者,大慈悲是也」。成就文是根本,得到「乃至一念」,才有付囑文,真正領受到成就文的精神,則付囑文就看懂了。現在問這問題問得很好,這問題在真宗學上佔有很大分量。

爲我一人

問:請問十八願文「乃至十念」與「乃至一念」有何不同?

師:不要被數字綁住。如果注視「乃至十念」的精神,就會回到「乃至一念」上。合則「乃至一念」,開則「乃至十念」,這是不同處。不要執著在「一念」、「十念」的數字,重要的是在「佛的念力」。「念力」在哪?就是「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也」。重點不是在「十」、「一」,而是在「念」!

問的好,這樣聽懂了沒?

問:大慈親心發起是為我親鸞一人,也是為我某某(注:略去實名)一人,感受到這個,是「乃至一念」。是否與「一念發起」、「機法一體」、「信心決定」同為一件事?

師:當你有徹底「彌陀是為我一人而來」,「名號是為我一人而有」時,「乃至一念」、「一念發起」、「機法一體」、「信心決定」是一樣的。當你真正徹底為我一人而有時,不僅是佛法如此,是整個宇宙都是為我一人而有的喔!

所以今天下雨,這雨也是為我而下的哦!因為這樣子所以我活著,宇宙大自然活著就等於我被活著,但是我們都忘記了這個。當你真正有此體驗出來時,自然而然你就會二六時中都有「托佛的福」的心境出來,「托福」、「托你的福」、「托眾生的福」,這樣你的佛法就是活的,不是概念的。

爲我一人

你有「托你的福」嗎?這很重要,如日常生活沒有「托你的福」的心境,你的佛法都只是理論概念而已。一理通萬理通,果真如此,今天的雨你就不會那麼討厭了,今天這場法宴也是為我一人而有,你的佛法是活的話,你就有托福感恩的心,(師雙手合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 。

真正有感恩的心才是真學佛者,你的佛法才是活的,不是概念。忘記托福、忘記感恩的人,都是慢心、憍慢。學佛者學到最後是什麼樣的世界?——「原來阿彌陀佛是為我一人而來」,「原來阿彌陀佛是為我而來到這個世間」,所以自然而然會有「托福的心」「感恩的心」,自然而然會低頭、感恩。

爲我一人

問:我曾欲探討本願文「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時,突然感覺到大悲願船在我腳底下,而往西方在走。請問這算不算「乃至一念」?

師:這是「乃至一念」,如果佛法沒如此就不是佛法了。佛法不論你懂多少,最後都要回歸到自己生死的問題的解決,所以不要離開自己談佛法,因此看到雨,啊!原來這雨是為我而下的,今天出太陽,原來這太陽是為我一人而出來的,所以自然而然會有感恩的心出來。當你有感恩的心出來時,才是真正的佛法,沒有感恩的心出來都是概念理論而已。

爲我一人

問:剛剛休息時到外面,看到對面的101大樓有1/3的部分被雲霧遮住,一會兒雲又開了,整棟101大樓顯現好亮!阿彌陀佛的光明如101大樓照耀著我們,煩惱如雲霧般地覆蓋著光明,無雲霧時感到阿彌陀佛光明照著,有雲霧時也感受光明一樣是照著,就如101大樓的光明與雲霧一般。這是剛剛的感受。

師:這種感受很好,(師比大拇指)因為沒離開自己去看外面的境。佛法要拿來反芻,如離開自己是要不得的。所以佛法不要離開自己講佛法,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不論聽到什麼,不要離開自己去聞佛法,要在自己身上品味佛法。佛法要拿來運用到自己身上才是活的,離開自己觀望佛法那是理論。

如雨天是為我一人而有,好天氣是為我一人而有,太陽是為我一人而有,總而言之,不要離開自己看萬物。當你沒離開自己看萬物時,你會有「原來萬物是為我一人而有」,自然而然會有「托你的福」、「托眾生的福」、「托萬物的福」這種「感恩心」出來。人如果沒有感恩心,憍慢心就會出來。慢心出來就沒什麼價值。

今天就講到這裡,感謝大家。            

2007-11-19

爲我一人

附注:

最後兩問,隱去同朋實名,爲不落入人情是非。同朋將自身體驗報告老師,問老師這是不是「乃至一念」,老師說是。此處請同朋們善會。在自己身上和權威(老師)那裏找的「信心」證據,如何能是他力回向的「決定」呢?這樣的提問,本身方向就錯了,完全是自力修證的慣性思維。

真實信心的關鍵,老師已一再說得明白,細讀自知。老師說的「乃至一念」,是如來的大慈悲心的「一念」;來到衆生處,自身有否相續,有否感恩、托福、慚愧的心,有否好樂佛法「聞法無厭足」……或只是一副我已「信心決定」的大空言的臉?這樣的事,有真實求道心者,自己也可以知道。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07-26 06:22
Next 2021-07-26 06:50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