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的照育

整理 蒙光 2022-11-18

佛心的照育

一 佛心的照育

這次法緣要結束了,明天就要離開香港了。

因緣果報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同時,是難。很難,不以為意的事,其實很難。没有因緣,來不了香港。佛陀與耶輸陀羅,也是有很深的宿世因緣,才能結為夫妻。《佛本行經》就講到佛與耶輸陀羅的宿世因綠。他們很多世都結為夫婦,互相較勁,直到佛成佛這一世,才真正度到了耶輸陀羅。要度一個人,不是容易的事。

《金剛經》記載,佛陀前世為忍辱仙人隱居修行,歌利王因妃子向他求法,起嫉恨心,將仙人節節支解。仙人以慈悲回應歌利王的嗔恨,説:你因煩惱將我的肢體節節支解,我將來成道,要以智慧支解你的煩惱。

我們嗔恨他人的心,時時會冒出來。耶輸陀羅過去都以嗔恨心破壞佛陀的修行,歌利王也因嗔恨支解忍辱仙人的身體,唯有慈悲心能降服嗔恨。

佛陀過去世是認眞的修行人,耶輸陀羅就會起嫉妒嗔恨,誘惑他,障礙他修道。佛陀每次都被障礙,耶輸陀羅就很歡喜。但佛每次失敗,都發願要度障礙他修道的女子。他發願要降服對方的嗔恨心,而不是傷害對方的身,這才是真正的慈悲。現在的男女夫婦,也有這樣的情況:一方想精進修行時,另一方就起嗔恨障碍。

佛心的照育

當歌利王支解忍辱仙人身體時,忍辱仙人首先懺悔:是自己的宿業,譲你這樣傷害我。傷害者的心,也不會安樂。我這一次被你切掉耳朵、鼻子、手足…,因此我成道後,要以證悟的力量切掉你的悪心。

“我必碎你的悪心”的當下,就是慈悲。這是佛之所以為佛的地方。反觀自身,我們當此境地,會如何反應呢?

不是以牙還牙、以嗔恨回應嗔恨,今生遇到傷害的因緣,是自己的宿業。又對方傷害自己,是悪心、宿業的驅使。因此要接受業報,學佛大悲心。無始以來,自己不知道造了多少悪業,所以悪業現前時,要默默承受業報,這是佛的態度。且更發願要破除對方的煩惱悪心。

睚眦必報,這是我們凡夫的心。佛心者,大慈悲是。默默承受業報,破碎衆生的悪心,佛心無始以來就這様照育着我們,我們都受到佛心的照育。

2007.06.24 瑞默恩師講於香港法雷會

2022.10.13,蒙光筆記於心天下書院

“哦,這就來了呀!”

媽媽的心

媽媽的德分

佛心的照育

二 無知之知

幽兰:老师,今天看很多遍则盈师姐跟您请教称名不計称功这一段您的解析,感觉自己能大致理解,挺高兴,虽然看了很多遍。

另外:

問:如果我起畏難的情緒,想只要阿彌陀佛救我,我念阿彌陀佛就好了,有這樣的念頭:我只要自己解脫就好了。我一心一意地念阿彌陀佛。這樣的心能夠往生報土嗎?這樣行嗎?

(光按:此問出自“佛教徒的心態”一篇,是恩師瑞默與我的問答。)

能自顾,只解脱自己,算不算是小乘?小乘是佛法吗

因为之前看过有印象,小乘就是自渡。

按(瑞默)老师的回答,自渡也是成不了佛的,能这样理解吗

幽兰:我的无知,让老师费心了(害羞)

佛心的照育

蒙光:

能自顾,只解脱自己,算不算是小乘?

——這是受我原來提問影響,才生出的問題。那是我初遇老師時提的問題。當時三十出頭,到那時爲止,人生的軌迹都只是從學校出來又回到學校,人生之路順風順水,偶然遇到些小挫折,卻不改一貫的意氣風發、自以爲是,對人生、人情的理解都很膚淺表面、概念化,還活在追名逐利、愛欲牽纏的世界中,樂此不疲。既不知佛法的真實難得可貴,也不知人生艱難、衆生疾苦,更不會真正去想生死事大。名爲學佛,其實更多只是佛學,將學術界裏沾染的玩弄文字概念的習氣轉移到佛法學習中來,所以會問這樣的問題。其實自己當時連“佛”字的一撇都還沒沾到,根本不知道解脫的功德從何而來,就自己往臉上貼金,塗上什麽“大乘”“小乘”的標記,現在看來真是輕浮之至,令人臉紅。

小乘是佛法吗

因为之前看过有印象,小乘就是自渡。

——小乘當然是佛法,是人世間有過的最高真理。大小乘,到最後其實是一致的,只是因緣和對機的不同。在我們是不夠資格來談論,只是站在教義的立場,需要分判大小乘,明白自己要走的路,不是爲了批判小乘。

說實在,能真的“顧好自己,解脫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不給人添蔴煩,就是莫大的功德,可稱爲人生的成功者。實際上我們一毫也做不到。從出生到長大成人,現在的日常生活,不都一直在領受著父母莫大的恩德,頂戴著身邊親友眷屬、認識不認識的人種種的恩惠;很多自己習以爲常的獲得,都來自他人心血的賜予,這些我們真的有顧好嗎?想起來,只有慚愧。更不要說佛道的修行,真正要成就,不論大小乘佛教,都要付出怎樣的血淚!

人生實苦,不論出家在家,在苦中爲求得解脫之道來學佛,都不是件易事。現在五十之年,回頭看走過的路,發現不是因爲自己能夠努力才能堅持,而是一直被如來和恩師守護著,得到無數可見不可見、可知不可知的支持幫助,才能一步步跌跌撞撞走到今天。

所以自度不易,能做到的都是人中頂尖的龍鳳,人類歷史上極少數的聖賢。而自顧不暇的人,還想要度他,更非自己的力量所及。試問,我們如何能只靠自己的力量幫助別人超過我呢?

所以當真要說,我們既不是大乘,也根本沒有資格談論小乘。以自己的德行營營苟苟一生,到老時大概最後只能是被親友子女抛棄,貓嫌狗不理的“狗剩”吧!

佛心的照育

按老师的回答,自度也是成不了佛的,能这样理解吗

——瑞默恩師是親切地在引導我,讓我調整心態,去了解大乘佛教的精神,真正的核心就是要“學佛大悲心”。

我們學佛時會畏難,是因爲在生活中放逸慣了。不知道現在能夠享有的一絲安樂,都是輪回中積了多少善業才有的一點可憐福報,但我們輕易就耗光了,而且因爲無知,還造了無數惡業。等到福報喪盡之後,就會發現,生命沒有歸宿,內心沒有依靠,而一生的虧欠、迫近的死亡,更讓自己恐懼不安。那時才知道,以爲學佛難,其實生死更難,輪回更苦,因爲沒有認真觀察、思攷過人生,不知道其實我們除了學佛,就是死路一條,根本沒得選擇。

學佛時會畏難畏苦,同時還有個原因,是因爲平時有精力時,沒有真正在佛法上下過功夫,嘗過佛法中的法喜滋味。其實就像一般人從琴碁書畫、電玩旅遊、品茶飲酒中獲得樂趣,自發地就會將興趣之道研究得精微深入,是同樣的道理。古人云“玩索自得”,說的就是這種心境。人都能找到心志情趣的寄托,但是所“玩”的對象,有淺深高低、真實虛假之別,於自身的生命格局,影響完全不同。

佛法所帶來的精神上的滿足,價值上的自信,和整個生命狀態的轉化,都不是剛纔所舉的這些世俗之樂所能喻於萬一的。真正甞到過佛法的法喜,就知道世間的飲食、男女等等感官樂趣,文學藝術的精神享受等等,與學法時的清淨法味妙樂相比,都不值一提了。當然,不是說學佛人從此不食人間煙火,只是青燈古佛了此一生。同樣還是活在飲食男女的生活中,也有精神上的其他興趣、愛好,但生命有更高層面的自覺,不會沈溺在一般人所追求的財色名食睡的世間享樂中,也不會滿足於人爲的文藝或思想中,而會被佛道正覺的光明所引導,而走向覺悟,欲罷而不能。因爲從佛法中,他獲得了源源不斷的生命動力,日新又新;也被賜予更強大的心力去面對人生中種種問題。

佛心的照育

蒙光:

我的无知,让老师费心了

——說“無知”,我們是半斤八両。除了證悟無上正等覺的佛,沒有誰能“全知”,都是相對的“無知”。但人生有限,有些知識在這一生爲人的時候必須要弄明白,否則會死不瞑目;有些東西,則知道再多也提昇不了我人生的幸福感,不知道也不影響我們過好這一生。能分出知的輕重緩急、本末主次,人生就有方向。

對生命的問題,能自知“無知”還能發問求教的“無知”,是我們凡夫能夠有的最好的智慧。怕的是對人生無感,對真理無知,渾渾噩噩了此一生,最後掉到地獄中去,還要蔴煩地藏王菩薩來救。

蒙光:

今天看很多遍则盈师姐跟您请教称名不計称功这一段您的解析,感觉自己能大致理解,挺高兴,虽然看了很多遍

——這樣很好!你讀懂了我文章中說的“看不懂也要看”的意思。佛法就是從不懂到懂,從懂到明白,入耳入心,才會成爲自己的。不肯反覆聽聞思惟的人,心不會開竅。請繼續努力,有時需要忍耐,但你會發現,我也跟你保證,這些努力和忍耐,都是值得的。我以自己的人格來擔保此事。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1)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2-11-17 09:59
Next 2022-11-18 15:58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