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原創 瑞默老師 【2001-2004香港說法系列】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大家好,今晚來了很多人,其中不少是年輕人,所以今晚講「大乘佛教的真髓與淨土真宗」。時間關系,無法講得很細膩。

釋尊在世間證悟後首先開講《華嚴經》,所謂「華嚴最初三七日」。但是華嚴非常高深,阿羅漢們都如聾如盲,只有等覺菩薩能與會。最後開講的是《法華經》,教法和華嚴一樣,都是世尊自證的境界,法界的究竟眞理,許多聽眾(五百羅漢)無法領受,中途退席。其時發生王舍城的悲劇,所以佛陀同時又開講《觀無量壽經》。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老師)手上所示的這張華嚴宗的圖表,是大乘佛法的真髓,但是對於無法依此自力聖道教法開悟的眾生,佛陀又另開顯淨土法門,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教法。

釋尊在金剛座上證悟後,很猶豫是否要把如此的妙法演說出來,因為眾生愚痴矇昧,無法了解。此時梵天下來請法,所以佛陀初轉法輪,講的是《華嚴經》。因太殊勝高妙,連阿羅漢也聽不懂,因此佛陀降格以求,接著講《阿含經》。《華嚴經》中有言:「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然眾生愚痴矇昧不自知」。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這句話用淺白的話來講就是:佛陀證悟後用佛眼觀看眾生時:「原來眾生都是佛啊!」然再深入觀看,眾生皆愚痴矇昧,不自知具如來智慧德相,而生活於煩惱中,故猶豫是否要說法。此時梵天下來請佛轉法輪,於是佛就講「己證」的法。果然如佛所擔心,來聞者都如聾似啞,於是佛才講《阿含經》。

《華嚴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是什麽意思?成佛時用佛眼看眾生皆是佛,看山川、草木、地獄也皆是佛。佛證悟後,佛眼所見一切都是佛,因此佛陀之證悟又稱「平等覺」。然凡夫用凡眼看一切都是「差別」、都是三毒幻象,也因此才有山川、草木、地獄等。

佛陀證悟後用佛眼觀看眾生,皆因愚痴矇昧而不知自具如來智慧德相,故而起分別心。因此佛慈悲欲救度眾生離苦得樂。如何做呢?唯有將凡夫的凡眼轉成佛眼,凡夫才能真正從生死苦海中解脫出來。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釋迦如來成道初講《華嚴經》,但是來聞者如聾似啞,所以降格講《阿含經》,再逐次提昇講《方等》、《般若》,最後講《法華》、《涅槃》,講完《涅槃經》後就入滅。

為何如此呢?是為「調熟」眾生!應機說法,由淺入深,慢慢引導眾生入佛智的世界。

大家在華嚴法界圖中會看到一些名相,例如,在《華嚴經》裡講「法性」,在《法華經》裡講「實相」,在《大乘起性論》裏則講「一如」或「真如」,其實是一樣的。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如上圖這些法門,從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等,皆是「聖者之道」。例如開講般若時講「空」,在講整個佛教的哲學,這都是為聖者而講。

而《法華經》講到一半時,發生王舍城悲劇,不孝親者阿闍世王子弒父逆母,其母韋提希夫人向佛陀哀泣求救,佛陀示現神通到王宮裏為韋提希夫人講《觀無量壽經》,即念佛法門,這是真正為在「現實人生苦」裡哭泣哀號的凡夫所講的經。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雖然佛陀在證悟之初即已看到眾生「愚痴矇昧而不自知」,然因緣尚未成熟,無法講到這樣的法。直到發生王舍城悲劇,因緣成熟,才得以應凡夫的根基,為愚痴矇昧而不自知的凡夫宣講「凡夫的法」,就是這部《觀無量壽經》,即念佛法門。

其實,佛陀初轉法輪講《華嚴經》,其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第一位善知識就已講「念佛法門」。最後參學到普賢菩薩,在「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勸一真法界的大士導歸極樂。然因大眾中沒有遇到現實生活苦者,故沒有需要而不被重視。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而在講《方等經》時期,其中雖講到《無量壽經》,然聽眾皆尊者、菩薩,無一凡夫,沒遇到「現實人生苦」,所以也不知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尊貴。

直到講《法華經》時,發生王舍城的悲劇,因緣成熟,佛陀才同時講《觀無量壽經》,二經是同時教。

所以遇好的因緣很重要。佛陀雖欲說法度眾生,然因緣不成熟,眾生聽了也是一頭霧水。在座各位雖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於此聽聞佛法,可能前生也聽過佛陀講《華嚴經》,然而不知所云,一頭霧水。

佛陀最初講大乘的《華嚴經》是「成佛之道」,大眾根機不相應聽不懂,就降格方便開講小乘《阿含經》。然而小乘教只能證得阿羅漢果,是方便教,不究竟,無法成佛,所以佛陀又慢慢再提昇講《方等》、《般若》、最後講《法華》,是為了引導眾生入佛知見。但是,這些都是聖者之道。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正信偈》:「得至蓮花藏世界,即證真如法性身」,其中「蓮花藏世界」是引用自《華嚴經》,此世界在淨土法門即是「西方極樂世界」。「往生即成佛」就是「即證真如法性身」,此「法性」佛陀在《華嚴經》既已講到了。

佛陀三十五歲講《華嚴經》,一直到八十歲才能講到他想說的法,因為之前時機不成熟,眾生聽不進去。為了讓眾生能「聽入」,佛陀說法從三十五歲說到八十歲,所以佛陀要救度眾生也不是那麼容易,要耐心地等。因此我們直到「遇人生苦」而碰壁時,才發自内心感嘆:

今(現在)始知釋迦如來出世御恩」!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因緣不成熟時,我們無法知佛恩。雖然釋尊已於《華嚴經》點出到蓮花藏世界(阿彌陀佛國)的路了,但機緣不成熟,眾生聽不進去,執意走聖者之道。直到遇人生苦,生活碰壁時,才甘心接受「念佛法門」。

《華嚴經》裡,佛眼看眾生是迷失的佛,「一切眾生皆兄弟·親子,無他人。」沒有一個衆生和自己無關,都是自己累劫生生世世的親人,自然會生起大慈悲心。所以大智慧即大慈悲眼。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佛眼所看的一切,依華嚴的哲理,就是「四法界」:

一、事法界:「事」就是指有形象,看得到的。

二、理法界:「理」是指法。

三、事理無礙法界:「事」和「理」彼此是互相交流沒有障礙的。

四、事事無礙法界:「事」和「事」彼此也是互相交流沒有障礙的。 

老師戴上眼鏡能看到大家,能提筆寫字,板書説法,舉杯喝水,就是因為「事事無礙」。自己和這個眼鏡、筆、杯子、大眾等等,萬物是互相交流「無礙」的,也就是因為「無礙」,所以眾生方能成佛、能接受佛的教法,是「無礙」才可貴!

對念佛法門而言,《華嚴經》和我們最有關係的是「無礙」的哲理。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本尊阿彌陀佛又稱為「無礙光如來」,為什麼呢?因為阿彌陀佛看待一切眾生皆是「生生世世的父母、兄弟、姐妹,無有一人是他人」,因此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要救度一切眾生。

其中十八願文中:「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若不生者」是指我們凡夫眾生;「不取正覺」是指如來。即眾生和如來是不可分的,是一體的。我獲救,如來亦獲救(成就);眾生苦悲,如來亦苦悲。

此本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二利圓滿的哲理從何而來?就是從《華嚴經》的「無礙」而來的。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此「無礙的哲理」佛陀最初於金剛座上開悟時即已看到了,所以於《大經》中一開始就講佛陀入「彌陀三昧」後開講《無量壽經》。

因此佛陀無礙的真理從何而來?是從「阿彌陀佛」而來。是佛陀入「彌陀三昧」而講《無量壽經》、講四十八願、講十八願。

因此不明白華嚴的哲理,就不明白阿彌陀佛教法的偉大及其世界的寬廣。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最可貴的是「事事無礙的法界」。

第一個「事」是指「我」的話,第二個「事」就是指「如來」。「眾生安樂我安樂,眾生苦惱我苦惱」,所以是「事事無礙」。即眾生如果獲救,佛就會說:「啊!你終於被我救到了!」,眾生如不給佛救,佛就傷心地說:「你怎麼不聽話,不給我救呢?」。

而「事事無礙」的真理也就是本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根本。

因此要真正貫徹淨土法門的人應該要研究《華嚴經》,這部經對於念佛者是非常重要的經典。

開山祖師親鸞聖人很重視此經,其代表作《教行信證》也引用很多《華嚴經》的經文。

生在「無佛」世界的眾生,需要閱藏、讀經。因為佛經的可貴,在佛經不同於一般的書本,佛經是佛智慧的顯現,佛的智慧、慈悲、法身,用人的文字流露出來,就是「佛經」。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四法界是「佛證悟的世界」,是「真理的世界」,是「果上果海」。從「果海」發光出來的是《華嚴經》,因此《華嚴經》是果海顯現的法門,所以有讓眾生可以「證悟」的力量!

所以要知道,「佛法」是佛陀開悟後從「果海」流向「生死海」,而以凡夫的語言所顯現的「智慧法門」,能引導眾生入佛果海的世界。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何謂「真理」?「真理」是能入到「迷執」的世界而來引導迷執眾生進入「真理的世界」,這是「真理的力量」。不能讓眾生「離迷得悟」的真理,就不名為「真理」。

真正的「真理」是真金不怕火煉,十遍、百遍,不斷地聽聞下去,會讓迷執的眾生發現「原來如此」,而不得不低頭,乖乖地跟著「真理」走。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聞法」最大的陷阱就是「我聽過了!」、「我懂得了!」,這是理論上(腦袋瓜)懂了、知識上記得而已,爾後就不再精進,這是慢心,不是遇到真正的「真理」。

真正遇到真理的人是看到自己滿身的污濁及無明,有的只是:「啊!我的貪嗔癡又來了!」「我的邪見又來了!」。如果高高在上,唯恐別人不知,是慢心,不是真正遇到真理的人。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問:凡夫如何入念佛三昧?

師:這個問題要回到原點,原點為何?牽涉到昨日所講的因緣、宿善。如果自己的人生是苦不堪言時,就不得不入念佛法門。

瑞劒老師九十七歲往生,他的心境如何呢?老師每天一張開眼就在佛前說:「啊!好高興呀!」而留下道歌:

今日又能夠歡喜拜見  光顏巍巍的佛顏  南無阿彌陀佛

本願的念佛者,是身在念佛三昧中,而不覺念佛三昧。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很慚愧,瑞劒老師在我五十六歲時留給我這首證道歌,我卻一直要到七十八歲(去年)才有此感受。當時生了一場大病,飯都吃不下,從未如此,心想大限已到。每天晚上洗澡時,都當成在淨身,每天早上醒來時,看到阿彌陀佛像就會感覺到:「好高興哦,今天又能拜見阿彌陀佛,好欣慰!好欣慰!南無阿彌陀佛……」。晚上臨睡前做晚課時,就會:「感謝阿彌陀佛,又給我一天的生命,南無阿彌陀佛……」然後入睡。

學本願的念佛人,不強調「形式的念佛」,而是「自己起心動念都在念什麼?」也就是自己的人生你領會有多深,念佛就有多深。

但是很慚愧,凡夫還是凡夫。雖然能領會到瑞劍老師道歌的心境,但是因為之前動了白內障手術,今早戴上覺心師為我配製的眼鏡,能很清楚地看到各位時,心裏一高興,就把阿彌陀佛忘記了。實在很慚愧,凡夫終究還是凡夫!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所以凡夫的念佛三昧不是指每天從早到晚都在念佛,凡夫是「愚痴矇昧而不自知」,境界一來,心就被轉。

所以親鸞聖人《正信偈》言:「已能雖破無明闇,貪愛瞋憎之雲霧,常覆真實信心天,譬如日光覆雲霧,雲霧之下明無闇」。

雖然凡夫已能感受到阿彌陀佛的慈悲(已能雖破無明闇),但是貪瞋癡如雲霧般地遮障我們,會讓我們忘了阿彌陀佛,忘了念佛(貪愛瞋憎之雲霧,常覆真實信心天)。

雖然如此,「譬如日光覆雲霧,雲霧之下明無闇」,還是會被阿彌陀佛拉回來,再無不安的念頭:「是不是沒有念佛,阿彌陀佛就不救度我」,因為阿彌陀佛知道眾生是「愚痴矇昧的存在」,所以我們對阿彌陀佛的信心才能不變,也因為對阿彌陀佛的信心不變,故言:「獲信見敬大慶喜」。

從「已能雖破無明闇」至此句「獲信見敬大慶喜」其含意很深,當好好地去體會。凡夫如何能入念佛三昧?答案就在這裡面。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將阿彌陀佛喻為「大悲母」,是因為媽媽教育小孩,即使生氣責罵孩子時,現「忿怒金剛相」,也不是為生氣而生氣,而是為孩子好而生氣;

阿彌陀佛也是如此,所以當我們了解阿彌陀佛的慈悲心後,即使境界來忘了念佛,也不會擔心:「啊!我沒有念佛,阿彌陀佛是否就不要我了?」因為阿彌陀佛「視我如一子」。

剛剛提到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訪求善知識,其實是在講佛陀過去生求道成佛的過程,最後是依「念佛三昧」成道。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除了《華嚴經》外,《般舟三昧經》亦有:「三世諸佛皆因念彌陀三昧得成佛」等法語散諸經中。佛陀為何散說「念佛三昧」,一點一點地提講呢?那是因為當時的修行者注重坐禪、禪修,然而當其用功禪修不得力時,只好靠「念彌陀三昧」成佛。

《般舟三昧經》説的「三世諸佛」中包括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大經》下卷是彌勒菩薩為對告衆,有「佛語彌勒」之文。可見彌勒菩薩也聽聞過彌陀念佛法門,然因注重禪定禪修,故只能於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才能成佛。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一切經中很多處講到「念彌陀三昧」,「念」有「觀念」、「稱念」、「憶念」彌陀之别。天親菩薩即是「觀念彌陀」成就的;善導大師是「稱念彌陀」得到成就;我們則是「憶念彌陀」。然不論哪種念佛法門,阿彌陀佛才是法門之主,在淨土教的立場,彌陀是法門之主。

禪宗立場是以「禪」看一切經;真言宗的立場,則一切經都是為說真言宗而有。故一切經都是以當事者的角度去看的。

其實「機教相應」才是最重要的!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學佛的目的是成佛,眾生應走哪一條路,佛是最清楚的,眾生自己不清楚而已。眾生自認修禪好就去修禪,等修了五年、十年才發現修不動,走冤枉路,那時就知道什麼是「機教不相應」、「機教相應」了!

例如瑞覺師來日本前在台灣依止臨濟宗,六年才發現「機教不相應」。例如吳師兄也是學密多年,遇到瓶頸才發現「機教不相應」而轉入淨土法門念佛被阿彌陀佛救,所以「機教相應」很重要!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問:何以《無量壽經》以「第十八願」為最重要呢?

師:真正要了解「無礙」,要先了解何謂「因緣」,何謂「空」、「一如」?

要知道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所生法,執「有」是邪見,執「無」也是邪見。破邪見、離有無的教法就是「空」的教法。「因緣法」用哲學術語來講就是「矛盾的統一」,「離有無」就是「無我」,「無我」就是「大我」,這都是在講「因緣」、講「無礙」、講「空」。十八願從何而來?是從「無礙」而來,「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在講「矛盾的統一」。什麼是「矛盾的統一」?以佛語而言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若不生者」指眾生;「不取正覺」指佛,即眾生若不往生,阿彌陀佛就不成佛。

如親子關係,父母與孩子是「矛盾的統一」,因為父母有社會經驗,孩子則無,因彼此關係密切,父母的經驗和資源就能利益到孩子;阿彌陀佛與眾生亦如是,有佛就有眾生,有眾生就有佛,如同有父母就有子,有子就有父母,這都是「矛盾的統一」。

本願成就的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也是「矛盾的統一」。沒有「南無的機」就沒有「阿彌陀佛的法」;沒有「阿彌陀佛的法」就沒有「南無的機」。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南無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把眾生頂在頭上、抱在懷中,阿彌陀佛與眾生是一體的。這和「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地藏王菩薩」不一樣的,眾生念這兩位菩薩時,是在二菩薩之外求二菩薩救度自己。

一言以蔽之,「第十八願」就是在講「如來的生命」,「阿彌陀佛的生命」就是「不離眾生」,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很重要,也很難,所以善導大師特別講「六字釋」。沒有第十八願,阿彌陀佛就不存在。不懂第十八願,即使念佛,也會把阿彌陀佛念死。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念佛者為何會不安心?就是不了解十八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大家聽了一百遍、二百遍,才能稍稍知道「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意義,因為這個法門不是用凡夫知見可以理解的,是「不思議」!

第十八願「南無阿彌陀佛」有多難懂呢?祖師七高僧中,道綽禪師講《觀經》二百多遍,才出一位善導大師而已,可知一般。

佛教國家中弘揚第十八願者唯有日本而已,但在日本也因為太專門了,故對今日所帶來的這四張圖表(講大乘佛法的真髓)反而陌生。其實十八願很深、很廣、很難!

為何《無量壽經》以第十八願為重?一言蔽之,即第十八願在講「父母心/慈親心」,在講「佛心」。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以佛眼看眾生,佛與眾生是同一命運,「眾生若不往生,我就不成佛」,佛與衆生是同一體的。所以真正懂十八願者是非常非常孝順的人,在日本不懂十八願就是不孝順的人,無論多努力念佛、精進學佛,如對父母不孝都是虛假的。

聽聞十八願,懂得「慈親心」、「佛心」的人,「啊!原來阿彌陀佛是這樣疼愛我!」這樣的人就是懂得十八願,是真正的念佛人。

在座有許多媽媽,請自問:「我會不要我的孩子嗎?」當這樣自問時,就懂得「阿彌陀佛對眾生的心」。

因為女眾較能體會慈親心,所以來學佛的女眾比較多。一樣是父母親,對孩子的心是不一樣的,但是到底是爸爸的教育法好還是媽媽的教育法好,很難說。

要講的法很多,然而時間有限,如果還有生命,會再來與大家結法緣。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同朋問真宗在日本的發展,老師開示:

真宗創始時,平民信徒眾多。信者愈多,相對的比叡山貴族佛教的信徒就愈少,但因為擁有權威,就打壓念佛,流放帶頭者。

其中法然上人被流放到四國土佐;親鸞聖人被流放到越後,是偏遠荒野之地,靠近港口。很多念佛人被冷死、凍死、餓死。聖人在被流放地,反而教導不少農夫、漁夫念佛。又時值中國南宋元初,政治動亂,有中國高僧來此避難,宋版《大藏經》也被運送至當地港口,聖人因而就有因緣拜讀《大藏經》,因此念佛的種子開始流佈出來。聖人也於此關東之地完成《教行信證》大作。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淨土真宗分成十個流派,因歷史背景相同故,雖然教法風格不同,但是很難得地都是在講阿彌陀佛的本願。

真宗十派的中心真精神,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如果離開這一精神,會被視為異端。

日本佛教界以真宗的人數最多。在真宗的歷史上,異端很多,不管流派多少無所謂,只要精神不變就好。

在真宗史上為了堅持法的純粹性,而有這樣的事件:門主家人拜神祈願,老師就請門主服毒藥,自己剖腹負責。類似的為法捨身命的事迹、典故很多。

我獲救,如來亦獲救

在日本「僧魂」很可貴,為了弘揚教法,捨身命來傳達真實的教法。在座各位來這裡也要學習「真實的教法」,同時有義務將此真實的教法,傳達給你的孩子,把孩子也帶到阿彌陀佛的佛國,這是大家的使命。

佛弟子要做「真佛弟子」,就是要正確地學習教法,正確地把教法如實地傳遞下去。

在日本把阿彌陀佛本願的教法如實地傳下去的,就是法雷轍,所以我們叫做法雷「轍」(按:轍,有軌轍、規範之意)。

時間到。

【2001-2004香港說法系列】

一、淨土是什麼

二、什麼是阿彌陀佛

三、阿彌陀佛的「救濟教」

四、人生的真實義

五、淨土法門的「菩提心」

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七、「身心徹到」才是真正的佛法

八、「無所求的宗教」

九、爲信心的聚會

十、身心學道

十一、媽媽的德分

十二、親心勝過思親心

十三、阿彌陀佛有多大?

十四、人生最大的問題

十五、佛教是什麼?

十六、我獲救,如來亦獲救(本篇)

十七、歸去來,還本家

十八、法雷轍的真髓

十九、大乘佛教的精神

二十、佛入衆生心

二一、極大慈悲母尊

二二、自利利他二圓滿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07-29 21:35
Next 2021-07-30 06:35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1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