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蒙光 2022-08-18
一
真的要打坐的人,要有這樣的決心:孩子在哭,就把孩子殺掉,繼續修行。要有這樣的勇氣和決心,才有資格打坐。孩子一哭,你的心就動了,這樣的人怎麼有辦法打坐呢?
上面這段話,會不會有人只看到“打坐”?
老師其實是在說求道的決心。
聖道門之所以爲聖道,是要有這樣的大勇決斷,置生死於度外,才有可能成就的。
所以是聖者修行之道,非凡人所能爲。
雪山童子,爲求一偈而獻身。是生生世世皆如此舍生忘死地求道,才有今世釋迦牟尼佛的成道。
法重身命輕,得一句真實法,能出億劫生死輪回,如何能不重道而輕生呢?
即使淨土教,也要有這樣的認知和決心。
因爲一到生死關頭,什麽是自己這一期生命中最大的支配力量?
如果不是佛力,就只有任憑業力。
所以,要趁活著時,決定自身的信心,靠定佛力,否則臨終時會來不及。
理上講是如此,一般人本來就不是修行聖道的材料,當然就不必真的去死,或殺掉孩子。
因爲在淨土教,如來已經爲我們鋪好往生的白道,無須自己親手披荊斬棘地開路前行。
所以念佛人無須爲開悟和了生死打坐,孩子哭了,可以抱起孩子,以慶幸能與孩子共同頂戴佛德的心情念佛。
二
有人說,學佛是好事,爲什麽很多人學佛與家人、親友衝突不斷呢?
這可能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知見不正,所學不如法,作風教條、生硬、偏執,特別是將喫素、持戒、功課等一些屬於“專業版”的要求,不顧土壤氣候、硬件環境,強行移植到自己“業餘版”的生活中,造成版本衝突,與家人、親友的矛盾就不可避免。
這樣的問題,只要知道問題在自己,及時調整心態和觀念,就能解決。
解決方案,首先是屏除急於求成的功利心態,要知道學佛需要福報,能得利益,皆非一蹴而成,現階段應該先從能做到的地方開始。
其次是要建立正見,尋求共識,不破壞人際的和諧。學佛的根本是“三皈依”,除了不拜鬼神帝仙求保佑,此外沒有其他“非此不可”的教條和清規戒律。例如殺生,學佛後知道不應殺生,能斷則應斷。但家人不能理解接受,則可以勸說、替代,及減少殺生的方式來進行,不必起直接的衝突。與其糾結如何避免殺生的罪過,不如在佛前好好懺悔殺生的罪業,感恩如來照鑒我這樣的根機和時代,依然攝取不捨的大悲。
第二種情況,是所學雖爲正法,自身卻沒有力量自立。身邊邪見、異見迷信的人太多,自身感覺孤立無援,要不斷遷就迎合家人、朋友的感覺才能相安無事。這樣的人,就是善導大師在“二河白道譬”中說的,還沒有走上願力白道的人。
善導大師說,一個有心求道的人,遲早會遇到“三定死”的絕境:
回頭,就是隨波逐流入生死;停步,就被追趕來的業力煩惱吞沒;往前去,以自身的能力,看不到目標,也是死路一條。
在無法遏止的恐慌無助中,此人的想法是,反正是死,與其死得無謂,不如求道而死,所以仍然決定前行。
(“當時惶怖,不復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免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
參:
就在此時,聽到了此岸的釋尊勸他前行,彼岸的彌陀喚他前來的聲音,這叫“此遣彼喚”。這呼喚聲就化爲他面前可通彼岸的白道,也成爲他前進的動力和勇氣。
(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無死難!若住即死。”
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
釋尊已逝,彌陀非凡夫能見,所以行者聽到的“此遣彼喚”的聲音,是通過善知識傳達的。
當他將要踏上白道前往彼岸的同時,此岸群賊惡獸就會招喚他:“回到現實的生活中來吧,不要和大家格格不入啊!大家都對你是好意,你不要那麽想不開啊!”
(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回來!此道險惡不得過,必死不疑;我等眾無惡心相向。”)
所以,如來的呼喚聲在響著,此岸喚回的聲音也在響著。
也有人聽從了此岸一直響著的聽來親切(善導大師名之“詐相親”)的聲音,被招回流轉罪業的故鄉,退失道心。
這既是自身的宿善不足,也是未遇善知識的緣故。
善導大師說:真正的念佛行者,以如來的聲音爲生命的動力和道路,對此岸的勸回之聲充耳不聞,不再回頭,一心一意順著呼喚聲而行。
(此人雖聞喚聲,亦不回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
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回者,即喻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迭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
老師也說過,真正走上白道的人,此岸的聲音是聽不到的。
附:
本典·信卷引
光明寺『觀經義』云: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為行者,說一譬喩,守護信心,以防外邪異見之難。何者是也。
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忽然中路見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闊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邊。正水火中間,有一白道,可闊四五寸許。此道從東岸至西岸,亦長百步。其水波浪交過濕道,其火焰亦來燒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此人既至空曠迥處,更无人物。多有群賊、惡獸,見此人單獨,競來欲殺。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見此大河,卽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見邊畔,中間見一白道,極是狹少。二岸相去雖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到回,群賊、惡獸漸漸來逼。正欲南北避走,惡獸、毒蟲競來向我。正欲向西尋道而去,復恐墮此水火二河。當時惶怖不復可言。卽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種不免死者,我寧尋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應可度。作此念時,東岸忽聞人勸聲:仁者但決定尋此道行,必无死難,若住卽死。又西岸上有人喚言: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衆不畏墮於水火之難。此人既聞此遣彼喚,卽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東岸群賊等喚言:仁者回來,此道嶮惡不得過,必死不疑,我等衆无惡心相向。此人雖聞喚聲亦不回顧,一心直進念道而行,須臾卽到西岸,永離諸難,善友相見慶樂无已。
此是喩也。
◎次合喩者,言東岸者,卽喩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卽喩極樂寶國也。言群賊、惡獸詐親者,卽喩衆生六根、六識、六塵、五陰、四大也。言无人空迥澤者,卽喩常隨惡友不値眞善知識也。言水火二河者,卽喩衆生貪愛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間白道四五寸者,卽喩衆生貪瞋煩惱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也。乃由貪瞋強故,卽喩如水火,善心微故,喩如白道。又水波常濕道者,卽喩愛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燒道者,卽喩瞋嫌之心能燒功德之法財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卽喩迴諸行業直向西方也。言東岸聞人聲勸遣,尋道直西進者,卽喩釋迦已滅後人不見,由有教法可尋,卽喩之如聲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賊等喚回者,卽喩別解、別行、惡見人等,妄說見解迭相惑亂,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喚者,卽喩彌陀願意也。言須臾到西岸,善友相見喜者,卽喩衆生久沈生死,曠劫輪迴,迷倒自纒,无由解脫,仰蒙釋迦發遣指向西方,又藉彌陀悲心招喚,今信順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念念无遺,乘彼願力之道,捨命已後,得生彼國,與佛相見,慶喜何極也。
留言列表(3条)
[…] 爲什麽學佛卻與家人、親友衝突不斷? […]
[…] 爲什麽學佛卻與家人、親友衝突不斷? […]
[…] 爲什麽學佛卻與家人、親友衝突不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