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行信

原創 瑞劍老師 譯文 釋淨覺 2023-09-01

真實行信

稻垣瑞劔 英文著作

釋 淨覺 中譯

釋 蒙光 整理

《教行信證》的目的

傳承與洞見

真實行信

真實教與方便教

淨土真宗的七位祖師都持有一個共同點,認為《無量壽經》裡的「第十八願」代表了所有的「願」(即《經》中其他四十七個願)。亦即是說,所有的「願」都包含在「第十八願」中,因為在第十八願裡,說明了彌陀的無盡慈悲智慧和往生淨土的條件,而這一「願」也最清楚地顯現出他的「願力」。

不用多說我們也知道印、中、日三地的祖師們都徹知釋尊教導五戒、八正道等重要的道德理念和作用。他們都是行持穩重,充滿宗教情懷,精誠求取無上涅槃的大德。但是考慮到人身無常苦短,眾生念念不離貪瞋痴,他們自我如實反思後,最終都只有投歸「第十八願」為自己救度之舟。

真實行信

淨土真宗的學匠,細心研究了往生淨土的修行或條件。其中四祖道綽禪師,綜合一切佛法修行為兩大類:(1)「念佛」,和(2)「諸行」。

真宗五祖善導大師(道綽禪師的弟子),追隨先師的判教,再把往生的條件分為(一)「正行」(為往生彌陀淨土的修行),和(二)「雜行」(所有基於戒律的修行)。

六祖源信和尚開講(一)「專修念佛」是為往生真佛土而行;而(二)「雜行」則是為往生方便土而修。

源空法然上人則鑽研善導大師的「正」「雜」二行。

親鸞聖人也追隨諸位祖師,學習研究他們的理論,以彌陀的誓願為依歸,於「正行」「雜行」中加以選擱取捨。

真實行信

親鸞聖人特別留心三個大願:第十九願,第二十願,和第十八願。他認為在第十九願中,阿彌陀如來誓言要救度一切「修諸功德」的眾生。第二十願誓要救度「專修念佛」的眾生,此「念佛」,是行者以「自力」稱念名號的念佛,行者執此視之為己功德。

在第十八願中,彌陀宣示救度一切信憑他「名號功德」的眾生。此種「念佛」(稱念佛名),即是以「真實信心」歸依「名號」。第十九、二十願是方便之願,行者滿足此願的條件,得生「化土」。而那些深信第十八願為「真實願」的,則生「真土」。因此親鸞聖人把信心完全放在第十八願,而傍其他兩「願」為「假」。他撰寫《教行信證》,正是為了說明從「正行」中取捨「正業」、「助業」的道理。

親鸞聖人在書中卷五「真佛土卷」說:「就願海有真有假,是以復就佛土有真有假。

他把第十八願發展成「真實五願」,即是「第十一願」:「必至滅度之願」;「第十二願」:「光明無量之願」;「第十三願」:「壽命無量之願」;「第十七願」:「諸佛稱名之願」;和「第十八願」:「至心信樂之願」。

如此分析後,聖人把重心放在第十八「至心信樂之願」,堅持「至心信樂」(即「真實信」)就是往生淨土的唯一正因。於此,「念佛名號」亦就等同「真實信」,又或「稱名」乃「真實信」的自然產物。

第十八願乃顯現彌陀悲心本源的弘誓。第十九、二十願,是彌陀為了接引眾生入第十八願的善巧方便,這就是所謂「假」的意思。有些人被自己前生業力所障,不能一下子直入第十八願,所以阿彌陀佛悲憫他們,為他們特發這些「假」願。對於那些立即信憑第十八願的人,第十九和第二十願便沒有作用了。

真實行信

第十九願被稱為「修諸功德之願」,願中彌陀誓言行者要修各種功德(才能得度)。釋尊教導我們行善業持戒律是證入涅槃的必要條件,這當然是對的,因此很多人都不能把這個意識放下。正因為這個緣故,彌陀才為這些眾生而發第十九願。彌陀又在第二十願中,誓言「稱名念佛」作為往生淨土的條件。因此,那些先接受第十九願的,應捨此願而轉入第二十願。而接受第二十願的,應放下此願而轉入第十八願。親鸞聖人自己確實體驗了這樣一個宗教歷程,從靈性上說,這個「轉入」,乃是阿彌陀佛的力量使然。(化土卷)

第十九願契合《觀無量壽經》。親鸞聖人認為《觀經》有「顯」「隱」雙重意義。「顯義」是字義、表義、假義;「隱義」是深義、內義,真義。《觀經》的「顯義」即《大經》的第十九願,而「隱義」即第十八願。釋尊教導我們的真實動機和給我們的真實信息,就是為了引出第十八願。

真實行信

親鸞聖人在「化身土卷」說:

釋迦牟尼佛,顯說福德藏(即《觀無量壽經》)(第十九願)誘引群生海,阿彌陀如來,本發誓願普化諸有海(生死輪)(第十九願)。」

阿彌陀佛在第十九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發願成佛之心),修諸功德。」

在這一願裏,他勸導眾生修持種種自悟覺證的戒品業行(聖道門)。第十九願中所講的修行,是上面所說的「正行」以外的修行(即「非正行」或「雜行」)。

相反,《觀經》的「十六觀」中,描述了「雜行」和「正行」兩種修行。第一至第十三觀是觀想彌陀和他的淨土,故屬「正行」,後三觀(十四至十六)並彰「正」「雜」二行。而第十六觀是為罪惡眾機而設,內裏專推念佛(稱誦彌陀名號),因此它是「正行」。一切專修阿彌陀佛及其淨土者,都是「正行」。然而,第一至第十三觀雖是「正行」,它們並不契合第十八願,所以都只是(「正行」中的)「助業」。這些都是釋迦牟尼佛為了誘導眾生入「正定業」——「念佛」的方便。

一個人如果沒有真正明白「念佛」的意義,不能領會淨土真宗的「他力」教理。修持「助業」的人並不知道他們正在「假」修:因此他們察覺不出「正行」中「正業」和「助業」的分別。自力的「聖道門」行者,接受釋尊教導我們一切的戒品為「正行」。但是淨土真宗並不以此為「正」,因為以「自力」所修的,不能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應,也不能與他的願力相提並論。

如果念佛是以「自力」去做的,又或如果我們對自己念佛修行的功德有所執著,這樣的念佛只會被視為「助業」而已。第十九願裏面的念佛,是「雜行」之一。

真實行信

有些人摒棄其他修行,專門念佛。為了這些人,釋尊發了第二十願。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係念我國,植諸「德本」(即念佛),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屬於第二十願的行者,並沒有歸依到阿彌陀佛的無量慈悲,而是依靠自己稱念佛名的功德,也即是說,他們以自力去念佛,想生到彌陀的國度。

《阿彌陀經》正是宣說此種念佛。此經說:「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者……即得往生。」經中亦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自力」教所修之「雜行」),得生其國。

因此,以往生淨土為目的來說,修持一切善業戒品的功德與念佛比較便顯得「少」了。《小經》特讚念佛功德「多」於其他修行,因為它不是「少善根福德」。但是《阿彌陀經》中的念佛是自力的念佛,所以是方便念佛,稱不上是真正的念佛。一個人如果以方便念佛,不能生到真佛土,他們或許會生往化佛土。在這種念佛的情況下,「自力」是指人們以念佛號的數目多少,作為一種「滿足榮耀」的心態。一個有「清淨信」的人永遠不會以此為「足」,他只會永遠感激阿彌陀佛的無量慈悲、智慧、和力量而已。

真實行信

《阿彌陀經》說:

……善男子善女人…… 執持名號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有些人於臨終時,希望見到阿彌陀佛和菩薩來接引,所以自己努力念佛。這種念佛叫「真門」,《阿彌陀經》的念佛便是屬於這一門。 這與第十八願(即「弘願門」)的念佛有所不同。善導大師依第十九願、二十願、和十八願,開了三個念佛門,它們是:(一)第十九願「要門」;(二)第二十願「真門」;和(三)第十八願「弘願門」。《觀經》說「要門」;《阿彌陀經》說「真門」;《無量壽經》說「弘願門」。

「要門」的人雖然念佛,但是沒有放棄修「雜行」,他們以念佛號為「雜行」之一來修。「真門」的人專修念佛名號,不依賴其他善業觀想等作修行,他的信心建基於以自己努力稱念佛名為功德。他與第十八願的念佛相近,但是他的信心並非絕對清淨,他的念佛充滿了自力的成分。第十八願「弘願門」的念佛人絕對依賴阿彌陀佛的無量慈悲智慧願力,他全心全意仰憑彌陀的至誠與慈悲,皈依佛法僧三寶,從清淨信中發出洪名的稱念。真正的念佛不夾雜其他,只是稱揚、讚嘆、敬仰、感恩佛名號。「正定業」,就是讚嘆這個功德圓滿的佛號,因此,他的行只是他「至心信樂(「真實信」)」的充溢流露而已。這樣的「正定業」(念佛),這樣的「真實信」,就是往生淨土的正因——二者不能分割。

我們不應以物質觀念去解釋淨土,只能用靈性精神去感觸。淨土確實是阿彌陀佛覺證的依報莊嚴,它的體是彌陀的無量慈悲、智慧、願力、和名號,它也是彌陀弘願的成就。換句話說,極樂世界佛土即是阿彌陀佛的光(智慧)和壽(慈悲)。

真實行信

我們在《阿彌陀經》最後一部分讀到:「當知我……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這一段與《無量壽經》如出一轍:「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斯經」指第十八願的法理。《阿彌陀經》中所說的一日七日的念佛,從方便說是第二十願的念佛。但是從「難中之難」的隱義說則是第十八願的念佛。

《阿彌陀經》和《觀經》的教法都是《無量壽經》的序,與此同時也可以說《無量壽經》是此二經的根幹。在「化身土文類」裏面親鸞聖人這樣說:

釋迦牟尼佛,開演功德藏〈第二十願〉勸化十方濁世。阿彌陀如來本發果遂之願〈第二十願〉悲引諸有群生海。

真實行信

「行」「信」的關係

在淨土真宗一派,「行」「信」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很多書也有寫過這個題目。「行信」有兩方面:〈一〉「真實行信」;〈二〉「方便行信」。「方便行信」就是第十九和第二十願的內容,在《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有明顯詳盡的解釋。為了救度對「真實行信」未熟之機,佛陀在他的方便教化中時常以「方便行信」作為導引。如果有眾生因緣成熟,能對「真實行信」生起信心,「方便行信」便會被捨去。雖然在弘揚「方便行信」,其實是爲令眾生更接近體會「真實行信」和真實本願的精神。

真宗的實義在第十八願和盤托出。正如我們上面說過,親鸞聖人仔細研究了第十八願的內容後,把它展分為真實五願,它們是:第十一願、第十二願、第十三願、第十七願和第十八願。「第十一願」是「證大涅槃之願」,「第十二願」是「光明無量願」,「第十三願」是「壽命無量願」,「第十七願」是「諸佛稱揚之願」,「第十八願」是「至心信樂之願」。五願同歸「至心信樂」一願。

聖人以此五願開展《教行信證》一書。「教」(即真實教)源於《大經》;「行」(即真實行)由第十七願而來;「信」(即真實信)因第十八願而生;「證」依第十一願而得;「真佛土」從第十二、十三願而成。淨土之體是無量光和無量壽,而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佛、無量壽佛。「光」代表了佛陀的無上智慧,「壽」代表了他的無限慈悲,而光壽正是彌陀的名號。「化身土」因第十九、二十願而有,與「真佛土」有別,化身土是如來無上正覺的方便功德力。

真宗六法之中最重要的是「行」「信」二法。「行信」不可分離,是「行即信」。「行信」是往生真佛土的正因,所以真宗學派信徒都以終生的歲月注心力研究此法。

真實行信

第十八願說:

「世自在王佛,當我(法藏菩薩)可以取得無上正覺時,除了那些犯了五逆十惡罪和誹謗正法的人以外,十方眾生,只要有十念乃至一念,對我至心歡喜信受,欲願生到我的國土,都可以成功。如果做不到,我就不成就正覺了。」

從這個願,阿彌陀佛只要求我們有(一)至心(即接受彌陀的真實和誠意);(二)信樂;(三)欲生;和(四)十至一念的念佛名號。第一至三個要求即是「一心」,「一心」代表「真實信心」;而第四點則代表「行」。亦即是說,第十八願可以由「行信」兩字代表了。

親鸞聖人超越了自己狹隘的小我,將自己完全融入了大願的悲智,卓然洞見「乃至十念」一句,即「十至一念念佛名號」,並不是我們凡夫自己狹隘小力的「行」。他認為第十八願的念佛,完全是彌陀的願力經眾生從口中自然流露出來。他認為「(一念)乃至十念」才可以被稱「真實行」,因為這樣的念佛,實在是彌陀的佛力使然。

真實行信

這個「行」——彌陀的佛力——在第十七願的名號中更能顯現出來,願說:

「世自在王佛,在我(法藏菩薩)取得無上菩提時,如果十方世界無數諸佛都不稱讚我的名號:即不一同宣揚我的功德的話,那麼我便不取正覺。」

他的願已成就,他的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已在世間各處被弘揚讚嘆,十方眾生聽到佛號者都歡喜踊躍。他的「願」是用名號力來救度惡業眾生,因為在他的名號裏,已無量壽地存蓄了他無盡的智慧和慈悲。

在人世間,名與物並不等同。儘管我們對著食物飲料的名字喊破喉嚨,我們也不會因此而止渴除饑。戰士武器的名字,也不能防兵殺敵。

在佛法裏,佛菩薩的名字卻有無比的慈悲力,充注聞信者以喜樂,在他們內心培育長成得救的信心。遺憾的是,精神世界不能以物質理論認知和驗證。聖者的名字與聖者本身,有同一力用。

淨土真宗的教法,是彌陀的聖號即阿彌陀佛。同時,名號即其智慧慈悲力、即其功德海力用。其名號即是其誓願成就;其名號即其誓願,願欲往生他的淨土而讚嘆其名號者,皆可乘其本願而得入。

稱念其名號,就是讚嘆其無量光壽,讚嘆其功德力。佛的功德可破除無明闇。第十七願所讚嘆的名號就是「行」或「行」的體,亦即是「真實信」:只有這個以名號為體的「信」,才可以把我們帶進彌陀的佛國。此以彌陀聖號為宗教者,世未曾有。

真實行信

阿彌陀佛示現給世人知道他的存在的方法,是用他的名字「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而他的「力」,亦即是他的「願力」,就是念佛行的活動。他的「名號」是救度之法,是彌陀「願行」的代表與力用。因此,「名號」就是阿彌陀佛本身,而「名號力」亦即是他的「願力」——他的「慈悲力」。正因如此,他的慈悲與眾生形影不離,深入眾生心內。他永恆的慈悲,以其誓願、名號、佛、經等相示現出來,顯耀於「教、行、信、證」和他的極樂世界。

彌陀的名號常響震十方世界,以其願力使諸眾生聞信讚嘆。當他的「願力」滲透深入罪障凡夫的心,真實信心便由此萌芽。他的名號和我們的信心一而不異,只是名稱地位不同而已。當「信心」從口顯現,就叫「念佛」或「稱名」。「信」與「念」無非彌陀名號的力用。

名號的顯現或對名號的感恩,是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這樣的稱名也叫「行」,因為這行為也是名號力所使然;它是名號本身,等同「真實信」。

真實行信

關於這個「行」,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都說念佛或稱名是「行」。他們都說「行」,指有「信」之「行」,是往生之本。為什麼念佛有如此威力呢?「順佛本願故」。因此,它叫做「行」,或「選擇本願之行」(阿彌陀佛以他的本願所選取的修行)。

親鸞聖人認為「行」是彌陀的力(光),他說彌陀名號本身——彌陀的功德果海,就是「行」。當然,稱佛名號也可以叫「行」或「念佛」,但是光是口念名號而沒有真信心也不可以說是「行」。口念名號與信心等者乃「真實行」。深解之,「行」即「名」,我們稱名與否也是「行」,因為「名號」本身有力息滅貪瞋痴,帶我們到彌陀佛土。

從佛教的「自力門」理論來看,「行」是指五戒、八正道、六波羅蜜、其中包括禪修和各種道德宗教律法的受持執行為本。但是淨土真宗的「行」,是指圓融萬行功德果海的彌陀名號。「自力門」行者按「業力」法則的運作,以己力去種善因收善果。也因此,他們最後會發現是執著於自己在精進。「淨土門」的行者則發現他們的所謂「行」,原來就在阿彌陀佛的名號中,他們因此只有感恩彌陀的餽贈施予。這就是「他力」之道。

真實行信

阿彌陀佛見到眾生無力真修實證,又缺乏根器徹悟深邃的義理,唯有超發獨一無二的弘誓,把自己的名號迴施眾生以救度之。他誓把一切眾生帶入正覺涅槃,唯一條件是眾生全然無疑地信受仰憑他的本願和願力,以此信心稱念他的名號。

阿彌陀如來在他救度眾生的悲願成就中,找到了自性,亦即證得了光壽。在他所有的願未成就之前,在他的修行未圓滿之前,他從不以阿彌陀佛示現眾生。他的本願成就時,就是一切眾生的願望成就時。他雖然證得了無上正覺,但是他走了菩薩之道,以他慈悲的臂膀懷抱著無邊眾生。因此他的正覺成為眾生的希望,決定了他們往生淨土的事實。他的正覺,他的名號,甚至他以阿彌陀佛身的存在,都是在證明給眾生知道他們在佛土的投生。當凡夫確信他的願力和名號(行)時,彌陀正覺的一切力用都成爲他們的力用,因此他們得入浄土。                       

阿彌陀是無量光佛,是無量壽佛。他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他的光明滲透了宇宙每一有情無情:溫暖了過去現在未來眾生的心。信行者的念佛聲,都只不過是彌陀的無量光壽吧!

我們的信心並非屬於自己,而是彌陀的。他的智慧、慈悲、力,都在名號裏,以信心相顯現在人的心中。因此我們的信心是彌陀的。

一個真實信的人,每天都有意無意地念佛,時而精進感恩,時而懈怠散漫,直至命終。如果他的信心真實,他於有生之年都會念佛,這是名號的作用,願力的作用。他的念佛聲中充滿著信心。不論他念佛時間長短,他都念念歸依著名號的威力而非自己的微力,或自身的功德。

當他念佛號的時候,他是信心充滿的。然而口誦名號並不就代表著信心。他常無疑地慶樂自己在浄土定得正覺的安心,因而超越了生死輪迴而無所畏懼。

真實行信

善導大師和源空和尚特尊《觀無量壽經》而立淨土一宗於中日,他們雖然都一齊樹立稱名念佛之法,卻未曾分時段(按:指依本末次第)分別解說「信」和「行」的道理。他們都以真實信中的念佛「行」為「正定業」,作為往生的正因。「信」之一字,並未從「稱名念佛」中得到獨立的對待。

在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的論理中,「信一念」與「稱名」是一。因此他們的「一念」即「一聲稱名」。善導大師在他的《往生禮讚》中說:

「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及稱名號。下至十聲一聲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

法然上人在他的《和語燈錄》說:

「善導大師解釋『下至十聲一聲等』,指這是信稱名號的心態。但是如果輕視稱名,其實是『信』不够深而障礙了『行』。《觀經疏》中所說『念念不捨者』(正定之業),指稱名之心態。但是如果懷疑十聲一聲功德不足以往生淨土,那便是『信』爲『行』所障礙了。因此大師鼓勵我們相信即使第一聲稱名(一念)已可帶我們到淨土,基於這樣的信念,於有生之年都行稱佛名號。」

從此段「一念」之義,上人不是說出聲稱名前的一念或一念信心,而是指第一聲的稱名(一稱)。

真實行信

親鸞聖人的理念與上人有點不同,他說:

凡就往相回向行信,行則有一念,亦信有一念……

心中所生起的「信」,是寂而不動,非外露於聲。這個「信」,才是往生淨土的正因。他在《教行信證》說:

夫按真實信樂,信樂有一念。一念者,斯顯信樂開發時剋之極促,彰廣大難思慶心也。

「信之一念」,是彌陀名號顯現在人的心中時生起的當下。在此一刻,往生淨土的因(業)已決定了,跟著來的是第一聲的稱佛名號。這就是親鸞聖人發展出淨土真宗的本義,教導只有「真實信」才足以成為往生淨土的「因」。

獲得「真實信」的一刻,並不能清楚地被我們意識得到,也不能斷定是在哪一刻發生。因此沒有理由要我們去記著自己是什麼日子獲信。(譯註:此是糾正有異端說,「真實信」是可以自己確定知道在什麼時候獲得的。)

真實行信

在善導大師的時代,「自力」門的佛法非常盛行。他的周圍都是資深的學者,他們浸淫於經教哲理和禪修,以一己之力去求證開悟,誓取無上正覺。他們捍衛著自力的修行,因此聯手抨擊善導大師的淨土宗,其主要論據就是他們認為淨土行者缺乏了修行。

有鑒於此環境,大師把念佛的重點放在念佛行(即稱名),而少談信心的道理,此與親鸞聖人有別。大師高舉念佛的旗幟,去提醒只知迷於「行」的學者們,希望他們知道「淨土門」比各種「自力門」的方法更為殊勝。法然上人追隨善導大師之後,教人念佛,沒有顯明「信心救度」之法。這個工作,要留到親鸞聖人來朗然向世人公佈:阿彌陀佛以「信」救度眾生。他撰寫《教行信證》,正是為此。

「教行信證」拜讀記(一)總序之文

「教行信證」拜讀記(二)

「教行信證」拜讀記(三)

「教行信證」拜讀記(四)

「教行信證」拜讀記(五)

「教行信證」拜讀記(六、七)

「教行信證」拜讀記(八)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1)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3-08-31 09:53
Next 2023-09-07 16:58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