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行信證」拜讀記(三)

瑞劍老師九十二歲

「教行信證」拜讀記(三)

「教行信證」拜讀記(一)總序之文

「教行信證」拜讀記(二)

即得往生與難思議往生

即得往生

184 信心很難,往生是不可思議,《御文章》曰:

「獲得信心者,指領解第十八願,領解此願者,領解南無阿彌陀佛之相(名義)也。」

185 頂戴信心往生者,是指「依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往生」。《大經》下卷第十八願的成就文(釋迦如來敘述阿彌陀如來的第十八願的真意者)言:

「聞(聞信)其(第十七願的)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一念的淨信),至心廻向,即(於一念信喜者,在其時、其地,往生決定,住正定聚不退轉之位)得往生,住不退轉。」

十八願的真意顯於「成就文」,盡於「成就文」。成就文是真宗安心的極致,又是真宗的面目。

186 聖人於「信卷」曰:「一念者斯顯信樂開發時剋之極促(最短時間),彰廣大難思慶心(如來的至心信樂之願意)也。」

又聖人在「行卷」釋「即」言曰:

「經(大經)言『即得』,釋(龍樹菩薩之釋)云『必定』。『即』言,由聞願力光闡報土真因決定時剋之極促也。『必』言,金剛心成就之貌也。」

187 又聖人於「信卷」讚「即得往生」(願成就)言:

「橫超(即得往生)者,即願成就(十八願成就文)一實圓滿之真教,真宗是也。」

本願成就文的「依信一念,即得往生」之宗義,是淨土真宗的眼目,亦是淨土真宗的面目。

「教行信證」拜讀記(三)

188 「即得往生」者,指即(於其時其處)得往生(住正定聚),住正定聚、不退轉之位。「即得往生」與龍樹菩薩說的「即時入必定」之語是相同意思。善導大師釋南無阿彌陀佛說:「以是義故,必得往生」。在《大經》的本願成就文,曰:「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一念亦無疑心者,其信的一念時,在其時其處得往生。」

189 這時候的「往生」是「現益」,指在此娑婆尚有命時的往生。這往生我稱爲第一次的往生。「住正定聚不退轉之位」叫做往生。第二次的往生是「滅度」,指命終往生彼淨土的意思。應知道「往生」之語有兩個意思。

190 此第二次的往生叫做「當益」,是命終後所得的利益。即雖是講的「往生」,「現益」之時指入「正定聚」或「不退轉之位」,而死後往生報土的叫「當益」。故在真宗有「現益」和「當益」二益。認為這只有一種的是「一益法門」,這是異安心。不論怎麼想立場、立足地,當流是二益。

191 其他的宗教淨是「自力」或「半自力」的宗教故,一度信仰,或是說入信仰了,那信仰又會消失、冷淡。與之比較起來,當流真實的信心,之云「金剛心」或「金剛不壞的淨信」,直到死為止,決不變化、消失沒有。即得往生的人,住正定聚不退位故,必至滅度,即死後必往生報土。

「教行信證」拜讀記(三)

192 淨土真宗是論「三願」(十九、二十、十八願)、「三經」(大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三機」(正定聚之機、不定聚之機、邪定聚之機)、「三往生」(雙樹林下往生、難思往生、難思議往生)的宗教。

193 阿彌陀如來的本願是四十八願,其中最重要,代表其他四十七願的本願是第十八願。故第十八願叫做「王本願」。淨土宗依第十八願一願開宗,善導大師名之「念佛往生之願」。法然上人用此願名,亦別名「選擇本願」。

194 親鸞聖人,一樣重視第十八願,更將此願名「至心信樂之願」、「本願三心(至心、信樂、欲生)之願」、「往相信心之願」。之所以如此,是為示往生的正因是一信心。又聖人為明「信心正因」,開第十八願為五願(十一願——必至滅度之願、十二願——光明無量之願、十三願——壽命無量之願、十七願——諸佛稱名之願、十八願——至心信樂之願),由《大無量壽經》作「教卷」,由第十七願作「行卷」,由第十八願作「信卷」,由第十一願作「證卷」,由第十二、十三願作「真佛土卷」,更為了把第十九願和二十願的人拉回十八願,亦為了批判偽(邪偽)的宗教作「化身土卷」。如此一部六卷的《教行信證》誕生了。《教行信證》出現,於茲「淨土真宗」被開說。故可說「淨土真宗是教行信證,教行信證是淨土真宗」。

195 親鸞聖人批判一切的宗教分佛教與外教,別「真偽」。批判一切的佛教分「權實」(權的宗教與真實的宗教),分別「聖淨」(聖道門和淨土門、難行道和易行道)。於淨土教部内,就本願辨別「真實的本願」和「假的本願」,這是「真假」的批判。《教行信證》是一大宗教批判書。

196 「三願」者,指第十九願、第二十願和第十八願。於「顯」(表面的意義)義,《觀無量壽經》相當第十九願,《阿彌陀經》相當二十願,《大無量壽經》相當第十八願。就「機」(信的人)說者,十九願(要門)的人(位)云「邪定聚之機」,二十願(真門)的人云「不定聚之機」,十八願(弘願)的人(位)云「正定聚之機」。就往生說者,十九願(要門)的人的往生云「雙樹林下往生」(雙樹林是釋尊入滅的樹林)。二十願的人的往生云「難思往生」,十八願的真實信心之人的往生云「難思議往生」。

197 親鸞聖人的歷程(從聖道門入淨土門),從十九願進到二十願,從二十願轉入十八願,這就叫「三願轉入」(在「化身土卷」)。三願轉入,不止聖人的歷程,自前生或在現生,任何人都非經驗不可的過程。立足於佛力者,是法德自然的妙益。「三往生」是善導大師在《法事讚》所說的往生的種類。「即得往生」,不是往生的種類,作為聽聞願力——名號的利益,是釋尊說於信一念時往生(入正定聚)之信心的利益。故「難思議往生」和「即得往生」不可同列地論。

「教行信證」拜讀記(三)

198 「難思議」者,是阿彌陀如來的尊稱,又是「不可思議」的意思。往生般的一大事,不是用凡夫的小智(妄念、自我意識、分別意識、存在意識、善惡·有無·愛憎之心)能解決的。凡夫能往生是難思議(不可思議)。難思議往生是大經往生,即十八願所誓願的往生。

199 什麼是不可思議?什麼是難思議法呢?

(1)法界(大宇宙、天地萬物)不可思議。真如(絶對的真理、法性、物自身)不可思議。

(2)心(心性、意識自身)不可思議。

(3)佛(佛陀、正覺如來)不可思議。《華嚴經》言:「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4)法則(法)不可思議。三論宗說「八不中道」,說萬物「不生不滅、不一不異(非一非多)、不斷不常(萬物非斷絶、非連續)、不來不去(萬物非神造、非從何處來、非沒了往何處去)」。這是真理,這是不可思議。《般若經》的「空」(非有非無)的真理亦是不可思議。

(5)佛法不可思議。凡夫往生成佛之道(真理)是佛法故不可思議。故佛智、佛心(大慈悲)、佛力、佛的功德、力用(光明)不可思議。

(6)如來的本願(本願力)名號的功德力用不可思議。十七願讚嘆南無阿彌陀佛是「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7)信心不可思議。「信卷」曰:「大信心…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信樂」。知道的不是信心,想的不是信心。

「思能往生而無法往生的淨土

不能往生的人往生不可思議」(瑞劒)

(8)住正定聚是不可思議。成就文曰:「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廻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依信一念被住正定聚是不可思議。

(9)依信一念住正定聚者,命終至滅度(涅槃)是不可思議,是由十一願(必至滅度之願)的願力者。

(10)淨土不可思議。彌陀的淨土云「第一義諦妙境界相」,淨土的莊嚴(廣)的原樣是第一義諦(略)(實相)。「實相」者是真如。淨土的莊嚴的「廣」和實相的「略」,廣略相入微妙難思議的淨土是彌陀的淨土。「妙」之一字是示廣略相入之語。

200 「滅度」云「生即無生」,思往生了時,早已入「佛智顯現」「佛性顯現」的涅槃之世界。是云「生即無生」(往生的是無生的涅槃界)。又從第一義諦上說者,聖道淨土的區別亦無,娑婆和淨土的區別亦無,雖如此說,凡夫要成佛一定得往生淨土方可。說往生也有,此云「無生即生」。「無生即生」云「難思議往生」。

「教行信證」拜讀記(三)

201 佛法實是廣大無邊、難思議。接觸如來的人格、接觸高僧的人格、接觸善知識的人格處,能被信不思議是不思議。是即信心。信心是人格的接觸,人格與人格的感應道交。信大人格的言語處信心發起。

202 親鸞聖人於「化身土卷」掲「三願轉入」之文曰:

「久出萬行諸善之假門(聖道門),永離雙樹林下之往生(十九願的往生、修諸功德往生的化土的往生)。回入善本德本真門(二十願。法頓機漸,思念佛為己修的功德),偏發難思往生(二十願的往生,化土的往生)之心。然今特出方便真門,轉入選擇願海(十八願),速離難思往生(二十願的往生)心,欲遂難思議往生(大經十八願的往生,死後真實報土的往生),果遂之誓(二十願之力)良有由哉。」

實是「難思議往生」是大經的往生,是第十八願的往生。「聞名信喜」的一念登正定聚不退轉之位(現益),死後得遂「難思議往生」(滅度)(當益)。

203 第十八願的願文誓以如來的「智慧」(至心)、「慈悲」(信樂)、「方便」(欲生)之三心救度眾生。此如來的三心來到眾生手中時,成了眾生的「至心」、「信樂」和「欲生」的三心。因此,願文說具三心者能往生。但是,眾生如何頂戴如來的三心呢?這可是個大工程哩,不論什麼樣的眾生沒有人不為頂戴此三心而迷惘。於是,天親菩薩濃縮「三心」為「一心」,教「一心」歸命的話能往生。此云「三心即一的信樂」,亦云「行者歸命的一心」。「一心」者是「無二心的心」。能往生嗎、墮地獄嗎地脚踏兩條船者是二心、是疑。

204 如來的三心即是如來的勅命,之云「三心勅命」,是「就那樣地來,必定救汝」之金言。在如來的勅命下,信順、老實地接受說「謝謝」的是「行者歸命的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的真因」(信卷)。此處蓮如上人說:「信憑一念之時,往生一定救度治定」。這是真實的信心。

205 天親菩薩如本願的勅命接受,披瀝自身的大信心曰:「世尊(對釋迦如來)!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淨土真宗的信心正是此,這是真實的信心。

「教行信證」拜讀記(三)

206 本願的「三心」(至心、信樂、欲生)亦勅命的話,本願的三心成「南無阿彌陀佛」顯現故,南無阿彌陀佛亦是勅命,呼喚著:「南無阿彌陀佛就那樣地來,不讓汝下墮喔」。如何領受這「呼喚聲」呢?「謝謝,南無阿彌陀佛」地領受即是。那是真實的信心。不是把「信心」當車票接受、拿到那樣。

207 到寺院聽聞佛法的人,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是要稱「念佛」才可往生,或是要拿到「信心」的車票才可往生,這些都是不正確的想法。真實的信心是,如來的勅命太大故,名號的功德力太廣大無邊故,被其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名號(佛智的大悲、大悲的佛智)打動再打動,被徹底的打動,自己的愚痴無智也忘,罪業深重也忘,自己也忘,唯只有信憑本願名號之力、信憑功德力、仰信本願力,徹底的仰信而成為不動的信念者,就是如來的大慈悲心徹入了。這也是所謂的大悲佛智徹到我的心,佛智大悲之月光映在我的心。這就是「真實的信心」,是「一念的淨信」。

208 第十七願中,諸佛如來讚嘆無量壽佛(南無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南無阿彌陀佛,之云「行」,是為眾生的「真實之行」。

第十八願中,如來的「三心即一的信樂」(一心歸命、歸命的一心)作為如來的勅命、如來的呼喚聲授與給我。信順勅命是「信心」。

209 認為「十七願的行」和「十八願的信」不同,並非如此。十七願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南無阿彌陀佛之「行」到我的心的是十八願的「信」。故「行」和「信」一點也不相離。「行卷」的「行」到達我的心,是「信卷」的「信」。此處的滋味云「行即信」,亦云「信即行」。換言之,「行卷」的「行」成為「信卷」的「信」。只認為稱念佛是「行」的是膚淺的想法。

「教行信證」拜讀記(三)

210 以為「行」和「信」不同,並非如此,故之云「不二」。以為「行」和「信」是各別的東西,並非如此,故之云「不離」。故「行」和「信」是不二不離。稱名念佛時,信心(信)就那樣地出現於口的是念佛(行)。此時也是信和行是不二不離。又雖說「信心信心」,真實的信心是,常仰信南無阿彌陀佛(行),徹底仰信的信心故,云為信心的「信心」就那樣是「行」。此處也可以看到「信即行」、「行即信」。行和信,信和行是這様的關係。非一非異。歸本的話,皆是第十八願的「願力」所使然。第十八願的「行信」是深且廣,廣且深,是云「選擇本願的行信」。

211 如來以「選擇本願的行信」救度眾生,眾生依「選擇本願的行信」往生。

212 選擇本願的行,之就第十八願的「成就文」看的話,有:

「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其名號」是十七願的名號。「聞」是「信」。其信是十八願的信心。「即得往生」,是十八願(選擇本願)的往生。此往生是「現益」(在此世受的利益),云「即得往生」,是在此世入正定聚不退轉之位。已是往生人的候補者。命終即往生真實報土,這是「當益」(於未來受的利益)。此「當益」云「難思議往生」。「即得往生」是「現益」,不是死後往生入滅度(涅槃)。雖然兩者都使用「往生」的字眼,有現益的正定聚的往生和死後到滅度的往生之二益,不可混為一談。即使是「即得往生」,尚在此世時的往生(正定聚)故,淨土的利益不是全部能身受。完全地接受淨土的利益,是死後滅度的往生之曉,不可混淆之。

「教行信證」拜讀記(四)

「教行信證」拜讀記(五)

「教行信證」拜讀記(六)

「教行信證」拜讀記(七)

「教行信證」拜讀記(三)

佛教關鍵詞:

皈依

八正道

因緣法

法性·真如

貪嗔癡三毒

五正行

法報化三身

他力

自力

“信心”與“安心”

行信之義

三願轉入

四重廢立(三重廢立)

往生成就五重之義

回向:

(1)往還回向

(2)從本回向·約末回向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1)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08-29 20:02
Next 2021-08-29 20:29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1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