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師開示|淨土真宗與淨土宗的不同

原创 瑞默老師 整理 釋蒙光 2019-09-20

默師開示|淨土真宗與淨土宗的不同

問:老師是否能夠給我訂一個適合我自學的課程?在自學過程中有問題我隨時好向老師請教。

師:首先,你要把你所有的想法捨掉。要先破掉你所有的框框,畢竟你現在受到一般佛教的觀念框框影響很深,要先破這個,破掉這個才能入淨土真宗,入親鸞聖人的教法。就是在日本,日本淨土宗的人要入淨土真宗都很難。因爲他們被既有的思想框框束縛住了。所以你要先開“真宗眼”,先開眼。開眼以後才能入淨土真宗的法門。這個不要急。有問題先提問題出來。在這裏的時間有限,以後可以透過網絡聯系。

問:開真宗眼是意味著什麽呢?

答:如果沒有開真宗眼,用中國淨土教的思想,善導大師、道綽禪師我們可以領受,可是用這種頭腦,這種知見來看《教行信證》,你會看不懂。我們都說十八願十八願,可是淨土真宗的十八願不是從願文入門,是從成就文入門。

說十八願,站在阿彌陀佛的立場來詮釋十八願的,是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立場,所以他們講念佛往生。親鸞聖人是站在佛陀的立場來詮釋十八願,這就是信心往生。

十八願是“彌陀言”,是法藏菩薩發願的內容。成就文是“釋迦如來解說”,釋迦佛的印證。十八願講“三信(心)”、“十念”。但是到了成就文,說:“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成就文已經不講“行”了,在成就文,是“行除卻”(師手書)。成就文的重點在“聞”字,“聞”即“信”。在“聞”(信)裏面,已經包含著“行”。聞信中已經攝行,行包含在聞信裏。所以淨土真宗爲什麽講“唯信”,原因就在這裏。

當你“唯信徹底”的話,“信”一定會有“行”出來。有人以爲是“信”加上“行”,把“信”和“行”對立,淨土真宗不說這個,成就文不講這個。

默師開示|淨土真宗與淨土宗的不同

問:十八願似乎是“信”+“行”?

師:願文的時候是“信”+“行”,(師於“信”+“行”上打叉)這樣衆生就會迷路,會不徹底。所以我們要一心一向,“二”的話,凡夫就會迷路,心會動搖不定。

“一心一向”,對凡夫來說,是“絕對必要”的。

所以爲什麽要朝向西方?我們說西方淨土西方淨土,就是要讓我們的心在平時養成“一心一向”。如果你東西南北都講的話,就會在那裏迷轉。可是當我們真正往生西方的時候,西方即十方。

佛是完成者,是禪定的完成者,對諸佛來說,十方皆淨土。凡夫則只能定西方一方而已。當我們是凡夫的立場的時候,就要徹底唯信。(師書:“唯信徹底”)

我們說“唯信獨脫(解脫)”。知道自己是凡夫的,就會依成就文爲主。

如果我們走“信”+“行”的話就會迷路,這是佛陀親切的心,爲我們解說此事。這個很危險,很容易不徹底。

默師開示|淨土真宗與淨土宗的不同

問:十八願是否能夠理解爲從凡夫的因地向佛果,成就文則是從佛果向凡夫地呢?

師:成就文是釋迦佛的解說,所以是佛教化的立場,是“相應教化法”,相應凡夫的機而說的法。十八願本願文,是講“願意”,不是教化的法,不是直接教化我們凡夫的法。本願文是阿彌陀佛在講他的“願意”。所以本願成就文,就好像是佛陀牽著我們的手,“往這裏走,往這裏走”。

站在修行、實修的立場,凡夫如果沒有一心一向的話,就會失敗。但是完成者是不用受此限定的,他們是十方皆淨土。像龍樹菩薩這樣的大德,從哪一方都可以去淨土。即使像善導大師這樣的大德,道綽禪師也不行。連曇鸞大師也說,我是未入地的凡夫。所以他們都是朝向西方。從曇鸞大師開始,就是立西方一方。對佛來講,這裏也是淨土啊。

所以禪宗是模仿佛、模仿聖者的教法,但是你不論怎麽模仿,你說這裏是淨土?如果是達摩祖師才可以說這裏是淨土,這是他的境界。我們是凡夫,你再怎麽說娑婆是淨土,還是沒辦法。真正禪定的完成者才能說十方皆淨土。不是禪定的完成者,就只是嘴上說說而已。要入十地階位的人才可以這樣說。

默師開示|淨土真宗與淨土宗的不同

問:善導大師、道綽禪師證到了三昧,他們可以算是聖者吧。

師:善導大師雖然是有所體證,他都說自己是“信外輕毛”,是十信之外的地位。菩薩修行五十二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善導大師在十信以下。他們雖然是有所體證,但他們不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他們示現的是凡夫相。

問:那麽證到念佛三昧,是指以上所說的哪一個段位?《觀經》定散觀,要證到哪一觀才算是證入念佛三昧?

師:法藏菩薩是八地。入念佛三昧的人是不提這個(指證到什麽果位,登第幾地)的,因爲這是菩薩的階位。真正“聞其名號”的人,是已經入不退轉地,真正的念佛三昧是入不退轉地。如果是自力的念佛三昧則不然,他會退轉。

現在的佛教界,入念佛三昧的人沒有。爲什麽可以講這個話呢?連法然上人修自力念佛三昧,到四十三歲,都無法得到成就。法然上人修自力念佛,一直都沒有辦法得到成就,所以他一直很苦惱。直到他四十三歲時遇到《觀經疏》,才把眼光轉向本願。當他真正回歸到本願的當下,就是真正不退轉的念佛三昧。

晚上會和大家講到念佛的問題,很多人念佛都是表象而已,不是十八願的念佛。

默師開示|淨土真宗與淨土宗的不同

問:為何那麼多佛中,我們只拜阿弥陀佛?

答:因為只有阿弥陀佛的本願是為救凡夫而發。

又問:浄土真宗和浄土宗有什麼不同?

答:同様是念佛,不同在於浄土真宗講的是慈親心(佛心),就如孩子感受(信心)到父母的愛時,会主動找父母、叫父母(念佛)一様,這(念佛)是很自然的情感流露。不是刻意要念多少佛才能得救,才有功徳。浄土宗則強調要多念佛,視念佛是自己的功徳。浄土真宗講要聴聞名號的名義(生起本末),凡夫是被念佛(被回向)的存在。浄土宗的念佛人是一直追著佛跑,故心一直是焦慮不安的。浄土真宗的念佛人是被佛抱著,被佛憶念著,不論何時皆是「阿弥陀佛看著我、護著我、等著我」的心境。

両者雖然都有講十八願,立足点不一様。

浄土宗着重於十八願的因願文,即「乃至十念」(強調念佛)。浄土真宗着重於十八願的成就文,即「聞其名號,信心歓喜,乃至一念」(強調信心正因)。

默師開示|淨土真宗與淨土宗的不同

淨土宗與淨土真宗不同處是:淨土宗是只看到「名聲」,以為要念佛才可以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故強調念佛。

淨土真宗則從阿彌陀佛的「佛心」開始。

只看到「名聲」會是以祈求心態求阿彌陀佛救度,這與阿彌陀佛的本願相違背。因為阿彌陀佛在眾生尚未祈求前,即已看到眾生的「貧苦」而發願主動伸出手要接引眾生。

故一樣修淨土法門,不要只看到「名聲」,還要看到「佛心」!

阿彌陀佛為何而出現?「南無阿彌陀佛」是為何成就?這是很重要的地方。

在佛堂或在家、工作或路上,為何「南無阿彌陀佛」會不知不覺地跑出來呢?是你已經感受到「阿彌陀佛的慈悲」,名號才會不知不覺地跑出來。所以我們聽到本願救度的法門,而對阿彌陀佛能一心一意地「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出來,不是我們有修行能對阿彌陀佛一心一意,而是在於「阿彌陀佛的佛心」對眾生是一心一意地要救度眾生,所以阿彌陀佛的「念力」透過「名號」,到我們耳朵時,自然而然,眾生會一心一意地對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出來。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5)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07-18 10:05
Next 2021-07-18 15:13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