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名」or「信心」?該做個決斷了

原创 同朋 2021-09-09

「稱名」or「信心」?該做個決斷了
真宗大谷本廟

真暗闇(有聲書)

附:真暗闇——安心的極致

自在:

【引文】突然显现重病的前兆。于是,迄今为止的听闻都不知飞到何处,黑暗和绝望吞噬了全身。[合十]

说的太现实了!

念佛者我所作也,往生者佛所作也。

蒙光:

突然显现重病的前兆。于是,迄今为止的听闻都不知飞到何处,黑暗和绝望吞噬了全身。[合十]

念佛者我所作也,往生者佛所作也。

——@自在 師兄不覺得以上所引兩段話在自相矛盾嗎?(按:被絕望籠罩,迄今爲止的聽聞都不見了,還有什麽“我所作”的留得下來呢?這已經是自欺欺人了。)

「稱名」or「信心」?該做個決斷了

自在:称名必生,是佛力所为,不在于自心的化妆!

请师父指正!感恩[合十]

蒙光:十八願所願,依成就文爲定,在信心,不在稱名。

自在:是信称名必生么

蒙光:您上了慧淨的當。

蒙光:臨終時稱不出來,是不是就往生無望?

自在:那是信愿生必生么?

信的内容是什么呢?[合十]

蒙光:什麽是信心,先要明白:信心是佛必救我的大悲心,徹到我心者名信心。不是信自己做了什麽(比如稱名),想了什麽(比如願生)。(參:“爲樂願生”的陷阱一文對“願生必生的解說。)

自在:哦!

「稱名」or「信心」?該做個決斷了

蒙光:在佛前不知頂戴領受,炫耀自己的稱名或者所謂發心、發願,真是令人言語道斷。我們公號上的文章這麽多,哪篇文章有說這種粗鄙之語呢?

自在:佛要救我,是佛建立净土的初衷!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蒙光:看到把自己的稱名、發願當成功德和資糧,將佛心抛在一邊的自力之相,內心充滿悲哀。

佛救衆生,是從心救,不是憑口稱。不然念佛機和鸚鵡比人早成佛。

自在:十八愿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称名必生。

蒙光:在道聽途說之前,先好好研究一下經典,了解祖師的用意所在。不然這樣只是徒然無益地浪費彼此的時間。

可先看此二文:

梵文本《無量壽經》十八願与願成就文

默師開示|淨土真宗與淨土宗的不同

「稱名」or「信心」?該做個決斷了

蒙光:法然上人解十八願,說: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淨土宗的人多注重前一句,真宗則著眼於後一句。

又,稱名,是稱念呢?還是稱讚呢?

如果是後者,請問稱讚是重在外相,還是內心?

再進一步問,凡夫的內心可靠嗎?如果不可靠,那麽怎麽辦?是完全不管內心,只要外在的形相就好。還是仍然要回到內心,但是不以自己的生滅心爲心,而以如來的金剛心爲心?

「稱名」or「信心」?該做個決斷了

蒙光:我的個性,是如果不能徹底說服我,只要我心裏還有疙瘩,纏住你不喫不喝不睡,我也要討個究竟。現實中頭腦反應有時跟不上,消化也還需要時間,那就主動抓住機會不斷窮究追問,絕對不會放過如上面這樣的問題。最初遇到老師我就是這樣問問題,從廈門機場接到三明清流的靈台山道場,兩天時間,在車上一路發問。(部分問答整理,見:靈台路上

所以老師曾說,劉桑最可貴的地方,是見到老師後就打破砂鍋問到底,不達目的不罷休,一定要討個究竟才肯歇手。而迄今能經得起我這樣追問的,唯有老師一人而已。

如今,不要說再也遇不到經得起追問的老師,連像我這樣能死杠到底的學生,也沒有了。

自在:嗯相信

不论如何,佛必救我。

南无阿弥陀佛[合十],感恩老师开示[合十],感恩同朋法谈[合十]

原来听别人讲的都把「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的称名讲成了口称,相信不少人也认为是口称,如果没有真正的善知识来讲,会一直蒙在鼓里,想想觉得可怕,这个时代遇到真正的善知识真不容易啊![合十]

「稱名」or「信心」?該做個決斷了
知恩院(日本淨土宗總本山)

蒙光:稱名是外相,外相的顯現和作用,必有其所依的本體。所以淨土宗雖主張稱名,其實亦不是離信心的“空念佛”,而常以外相之稱名兼指内在信心。

但有人標榜自己是淨土宗,卻將口稱和信心對立,主張口稱不妨,廢棄信心則為大過。真宗也有人主張所謂“一體二相”,但此説與經義和祖典相違。因為淨土教的稱名,成就於十七願,十七願願文中明確是“諸佛稱揚(讚)”之願,此於重誓偈及大經下卷的十七願成就文都再度重申强調,然唯法然、親鸞二祖相承能明此義。

「稱名」or「信心」?該做個決斷了

十七願誓名聲普聞成就,十八願誓信心成就,十七願諸佛稱讚的名聲,來到十八願成為衆生的信心,衆生信心成就,所出之稱名即融入諸佛稱名之大行,此謂“信心為體,稱名為用”,又名“行信不二”。真實本願,其內在理路是如此縝密謹嚴。

將眞宗教理一路尋繹其體用始末,則其他宗派説法之不足,自然洞若觀火。至於在兩岸不明真相的信衆中以“善導流”自相標榜,實則背師自立,錯漏不堪究詰的濫説,更不值一顧。

「稱名」or「信心」?該做個決斷了

蒙光:在拜讀瑞劔老師、老師的開示,尤其是研讀《大系》的過程中,感受很深的是,前輩祖師們對淨土經典的研究,已經精深入微,無所不至了。如桂利劍老師在《大系》中列舉前代見解時,都會以詳實的資料舉證比較,並做出明確的抉擇。當隨著老師的筆觸推進思攷時,就不得不感嘆,真宗在教義上的建構是最高最精純的,尤其是到了法雷轍,令人有歎爲觀止之感。

「稱名」or「信心」?該做個決斷了
《教行信證大系》
「稱名」or「信心」?該做個決斷了
中譯本
「稱名」or「信心」?該做個決斷了
《大系》內容之深廣

對“重誓偈”的理解和重視,這是在日本淨土教中才見到的。漢地淨土教,到現在爲止,連自力、他力的概念、攝生三願(18、19、20三願)的關係都搞不清楚,更不要說重誓偈的意義了。

國內一些大法師,一說到這些關鍵處,都在糊弄,連典籍的閱讀能力都不太經得起推敲,至於教相的整體建立,更無從談起。

客觀地說,中日淨土教的教理建設,層次相差不可以道里計。

「稱名」or「信心」?該做個決斷了

而在日本淨土教中,再比較淨土宗與淨土真宗的詮釋,則淨土宗顯然就顯得粗疏。如依本願文還是依本願成就文,是行信關係分辨非常細膩的地方,淨土宗的教理於此未作深入,所以“行”與“信”常作二元,易落入自力的稱名“行”。

所以不是因爲我們是真宗信徒,就不能用淨土宗的說法。這樣想是狹隘的門戶之見。而是真宗的教理之精,確確實實較淨土宗更上一層樓。我們不是因爲信真宗才說真宗教義高明,而是因爲追求淨土教理的極致和純粹,才來信真宗的。這裏沒有絲毫自大自閉的意思,而完全是以理性的探討、觀念的徹底爲追求。

從「重誓偈」之命名說起

《重誓偈》講義

「稱名」or「信心」?該做個決斷了

蒙光:十七願願文: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很明確的,願文主體內容是“諸佛咨嗟讚歎名號”。聖人於《行卷》題頭稱“諸佛稱名之願”,下文又名之“諸佛咨嗟之願”,稱名者是“諸佛”,稱名的狀態是“咨嗟”(稱揚讚歎)。同樣是行,十七願的行是果上的行業,非爲求證果的修行,故名大行。

十八願願文: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此處願文字面,有“至心·信樂·欲生”這“三心”,又有“乃至十念”之口稱兩件事。但一願只應誓一事,所以十八願到底重點在哪裏?必須要分出本末、體用、主次才行。

這裏要思攷的是,“乃至”的措辭,是強調其形相,還是表示數目不重要?若解爲前者,語意不通。表示數目不重要,文從字順。即是從“三心”發起“乃至”十聲的稱名,都能往生淨土,否則法藏即不成佛。

歷代祖師,尤其善導,解“乃至”都認爲是“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所以口稱的數量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出口稱之用的“三心”之體。

三心如何領解呢?歸於一信心。

證據即在《重誓偈》與《大經》下卷的成就文。

「稱名」or「信心」?該做個決斷了

在法藏菩薩發完四十八願後,又以重誓偈的形式總結重申: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正覺。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正覺。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有不聞,誓不成正覺。

三偈有三重誓約。第一誓成就如來的正覺;第二誓承上,明正覺是爲救度貧苦衆生;第三誓承上最後總結,以“名聲普聞”爲救度衆生之方便。在這一誓中,“名聲”即十七願之諸佛咨嗟願,“普聞”即成就十八願之信心,所以真宗的信心,是“聞即信”。

下卷成就文:

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十一願成就)

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十七願成就)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十八願成就)”

這裏唯有親鸞聖人拈出的“真實五願”(又參:《教行信證拜讀記》(四)諸文),能徹底解明本願文與願成就文的關係。

「稱名」or「信心」?該做個決斷了

十一願“必至滅度願”成就,故衆生得往生,現生住正定聚。(此中已經包含了十二願“光明無量願”和十三願“壽命無量願”成就,此二願成就文,即上卷中述十二光佛名與淨土莊嚴,這在本典《真佛土卷》中已判明。)

十七願成就,故諸佛讚歎,令名聲普聞,此是名號的大行。名號大行是行成於佛體,而行(作用)於衆生,令衆生信心成就。所以十八願願文中的三心和稱名,到了成就文不再講三心,而合三心歸於一信,明確地概括爲“乃至一念”的信心,同時略去了稱名。

十八願願成就文說信心成就,用“乃至一念”,可見重點也不在“一念”的數目和形相,因信心無形相亦不關數目,真實信心,一旦發起,即入大信心海,是佛之金剛心故,信者現生住正定聚,徹至臨終而往生成佛。

「稱名」or「信心」?該做個決斷了
在某旅遊網站上看到一位游客說:“我们去到西本愿寺的时候,正好遇到早课,完全没有游客,
突然觉得自己的词汇枯竭了起来,恢弘,干净都不足以用来形容该寺庙。”
瑞劔老師說,寺院的存在,其功德能教化衆生。

以釋尊金口親釋十八願,略稱名之用而歸信心之體,所以十八願聖人在本典《信卷》中判爲“至心信樂之願”,亦名“往相信心”之願,既不糾結於稱名,亦不爲“三心”之名目所眩,直取其驪珠。

經聖人點出,我們再借助聖人之慧眼來看經文與祖論,才驚覺經文本身就已如此昭然明確,但未經聖人點破,多少人還流連千迷道中不見佛心,糾結纏縛於信心、稱名種種名相枷鎖。聖人,是如來再來啊!

蒙光:以上所述,有疑問者,請提出問題。

有能破者,就出招吧!

那些自命淨土宗、善導流而實則未入法流的人,若有求道之心、也還有些經教基礎者,以上所述,已經足夠其反省所宗之真僞了吧!

有疑不決直須爭,未了吾今爲君決!

良醫能知病與藥

「稱名」or「信心」?該做個決斷了

淨土真宗的信仰

淨土真宗的信心

淨土真宗的精髓

淨土真宗四十八要點

真宗學的奧義

「教行信證」的哲學·教

「教行信證」的哲學·行

「教行信證」的哲學·信

「教行信證」的哲學·證

教行信證之行信關係

真實行信

本願名號眞實教

淨土宗與淨土真宗

淨土真宗與淨土宗的相異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2-02-14 13:26
Next 2022-02-14 14:50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