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的心

瑞默老師講述 2009-03-24

念佛的心

「噫!弘誓強緣,多生叵值;真實淨信,億劫叵獲。遇獲行信,遠慶宿緣。若也,此迴覆蔽疑網,更復逕歷曠劫。誠哉!攝取不捨真言,超世希有正法,聞思莫遲慮。」

南無阿彌陀佛………大家晚安!

今天晚上要講《御文章》。

《御文章》是蓮如上人為我們留下來的著作,他被稱為中興上人,是教法中興的上人,他用一生來學習並發揮親鸞聖人一代的功績。

親鸞聖人和蓮如上人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聖人平生各處弘法,穿草鞋穿到鞋帶陷入腳拇指和食指的肉裡。在日本提到親鸞聖人,他的代稱就是「草鞋的一生」。聖人一生都是穿草鞋行腳弘法,穿到鞋帶子陷入腳肉裡去。

蓮如上人也是為了弘揚聖人的教法,除了草鞋外,腳趾頭還被僧兵切掉三根。即使如此,上人對弘揚親鸞聖人的教法也無怨無悔,這是僧魂。

以前的人都是穿草鞋,蓮如上人也模仿親鸞聖人,一生穿草鞋弘揚這個教法,而且是無怨無悔,雖腳指被砍斷三根也無怨無悔,反而反省這是自己的宿業。

佛教非常重視宿業。佛光寺派的門主了源上人被人殺害時,用流出來的血在白衣上寫遺言:「我之死乃宿業也,勿罪是人。有回心之機,可授之佛法。」(我遭刺殺是自己過去世惡業成熟的果報,不要歸罪於殺手。若他有懺悔之心,可教導佛法令他聞受。)

這在講什麼呢?——當自己的宿業現前時,不要逃避。這句話的當下是了源上人的懺悔。

一切事物都是為了讓我們懺悔自己的。

什麼是佛法的精華呢?「懺悔的精神」即是。

念佛的心

蓮如上人偉大處在哪裡?在於他活用懺悔的精神,生活在真實佛法裡。他留下一句名言:「無懺悔者不能往生。」這不是一句口號,他本身的生活都帶著懺悔的精神。

有一回他走在路上,看到一張紙屑掉在地上,他就撿起來攤平並頂戴這張紙如佛物,其懺悔的精神通過這張紙也顯現出來。

蓮如上人的《御文章》教給我們什麼呢?它很清楚地、很簡單明了地教給我們蓮如上人一生的中心是什麼?——「憶念彌陀佛本願」。

身為佛教徒我們一生的中心是什麼?如不是以「憶念本願」為中心就枉學這個教法了。

生活有中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佛法者。

這怎麽說?不是什麼都拜就行了哦!要一心一意才是有中心點的人。如果也念佛、也念其他,這就不是有中心的佛法者。

休息一下。

念佛的心

瑞覺師述:

昨天在車上有人請教老師:「蓮如上人的《御文章》裡講「行信論」的地方在哪裡?」

老師回答:《御文章》什麼地方都有講到行信,最簡單又最有代表性的是「聖人一流章」,其內文「聖人所傳承教法的勸化旨趣,是以信心為本」這在講「信」,這句話等於「信心正因」。

問者再問:「那老師『行』在哪裡呢?」

老師答:「其故,捨諸雜行,一心歸命彌陀者,依不可思議之願力,由佛方治定往生。」,這就是「行」,所以「行」「信」都是佛方的。

老師繼續念:其位亦釋作「一念發起入正定之聚」。此後之稱名念佛,應領解是爲如來治定吾等往生,御恩報盡之念佛也。

所以學習這個教法有那種要報謝佛恩的心情而念佛出來的,那也是佛方的力量,佛方的「行」。

老師最後講到《御文章》的結束語:「あなたしこ あなたしこ」。《御文章》每章結束語都是如此,中文翻成「慚愧慚愧 敬具」,如中文書信的結語「某某敬上、拜上、敬筆」等等。

至於「慚愧」,老師說《御文章》每篇結尾都是「あなたしこ  あなたしこ」,這是蓮如上人是面對阿彌陀佛,而寫下每一篇《御文章》,所以按照原文的意思是「慚愧敬具,慚愧敬具」,然以中文來看又太累贅,所以建議大家改成「慚愧、慚愧 敬具」,那個味道就更清楚了。

念佛的心

師:剛剛你們在談什麼?

(瑞覺師答:老師昨天在車上談到的「行信論」與大家分享)

「行信論」是《教行信證》的眼目。《教行信證》是怎麼來的呢?《教行信證》是「行信論」展開來的哦!

行信是「一心」的要關。為何眾生可以一心歸命阿彌陀佛呢?一心歸命的眼目在於「行信」。

再講得更徹底的話——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眼目,這個都是基礎。「南無」是「歸命」,同時又是「發願迴向」。「阿彌陀佛」之所以為「阿彌陀佛」處在於「歸命」哦!

「發願迴向」,是阿彌陀佛在向我們招手:「來啊!來啊!」發願迴向是阿彌陀佛的哦!

「南無阿彌陀佛」之意是「南無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阿彌陀佛即是其行」,這是南無阿彌陀佛的教相。如從安心來講,「南無阿彌陀佛」是「每天每天南無阿彌陀佛,我來接你了,我來了,這是真正的攝取不捨,和慈親已會面了。」

「和慈親阿彌陀佛已經會面了」,有這樣心境出來的人才是真正的念佛人。如果大家能夠體會到晚上所講的,那就沒有白來了。

我該說的話都說完了,聽到這裡你們有感到不足嗎?有感到不足的人請提出來。

一心歸命再無不足了。一心歸命是在佛前低頭的世界,這是跟阿彌陀佛低頭的世界。

請大家發問。

念佛的心

問:請問老師,《歎異鈔》說真正的懺悔一生只有一次,這個跟「念念稱名常懺悔」有何不同呢?

師:沒有不同。真正懺悔過一次的人與懺悔五次、十次的人是一樣的,怎麼說呢?就如孩子跟爸爸說「謝謝您」一次之後,日後跟爸爸說「爸爸謝謝您」多少次都是一樣的,沒有不一樣的。所以真正的懺悔是一次,就感到很滿足。懺悔完之後還覺得不夠,那就不是真正的懺悔;「謝謝」也是一樣,謝謝也是一次。真正的謝謝只要說一次就夠了,你不用常常說謝謝。

(師合掌頂禮)真正遇到阿彌陀佛一次的人,當下唯有合掌低頭無限地感恩。感恩雖然是無限的,但是一次就夠了。「謝謝」如果是真正發自內心的話,哪怕是祇有一次也就夠了。

大家雖然口說「謝謝」但不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感動,只是客氣話,連自己也不會感動。

(師喊腳痛。瑞覺師問:老師腳痛可以讓大家發問嗎?)

有問題的可以提出來。有問題要提出來哦!

但是不要問很難的問題哦!不要問理論的問題。

問:請問老師剛剛所講「一心歸命」是在佛方而講,在凡夫來講是理論,是不是這樣呢?

師:跟阿彌陀佛低頭的世界是一心歸命的世界。

(師低首禮敬)對自己的爸爸、媽媽、祖母說謝謝的時候,你是低頭的哦!你是向他們低頭的哦!也就是低頭跟爸爸媽媽「謝謝」的謝謝,才是真正的謝謝哦!

如果你不是用「低頭的心」在說謝謝的話,而問「要怎麼說謝謝啊?」那就是理論了。「謝謝」,就一次而已,一次就夠了。大家有話問嗎?

念佛的心

問:請問老師「《教行信證》有建立沒有解釋」也就是沒有說明理論,那老師所寫的密密麻麻的旁註是瑞劍老師的口傳嗎?

師:《教行信證》雖然沒有解釋,但是你慢慢地去體會它、頂戴它,會有很多「佛心」跑出來給你看。

太陽一出來就天亮,不是天亮才太陽出來。喜歡談理論的人,會問「那爲什麼天亮就有太陽呢?」,「爲什麼太陽一出來就天亮呢?」——這是事實,這是太陽的功德。

其實我們每天都在功德裡面,如果沒有感受功德的人,就無法有「感恩」的心出來,所以感恩是從佛智的功德出來的。所以「每天每天南無阿彌陀佛」這也是托福,也是感恩。頂戴佛心,真正遇到阿彌陀佛一次,感恩的心就會出來。在世界上,不論世間、出世間所有一切事情,懂得「托福、感恩」,你的人生就夠了。

大家影印的《教行信證》旁邊寫得密密麻麻的字,那不是解釋哦!因為解釋是理論,那是瑞劍老師頂戴《教行信證》五十二年的吟味,這些是從「托福、感恩」的心中所流露出來的吟味,所以它不是解釋,不是理論,而是「情」。

淨土法門是「以情趣入」,如把理論搬出來會沒完沒了,所以有宗教哲學,多深的問題都可談,但是它救不了你,這是理論,理論世界是沒有低頭、沒有滿足的哦!

不好的宗教哲學會落到理論去,好的宗教哲學是「以情趣入」的。

請你們再發問。

念佛的心

問:請問《教行信證》與《淨土文類聚鈔》有何關係?

師:《淨土文類聚鈔》與《教行信證》是不一樣的東西。但是也不能說完全不一樣,因為它們有個共通點——都是在讚嘆阿彌陀佛的功德,都是在感恩、托福的情懷下寫出來的。所以它不是理論,是真理的書,是以感恩托福的「情」寫下的書。也就是因為在「情的世界」,我們才稱阿彌陀佛為「慈親」。「慈親」是在凡夫感性的立場叫出來的。

問:師父《教行信證》的口傳好像還沒有譯齊,是嗎?

瑞覺師:我去年不是開刀嗎?給大家的部分是開刀前翻譯的,開刀以後,因為無法用腦,一直到半年後去香港前才完全恢復,翻譯好《歎異抄》。

《歎異抄》非常棒,《大悲願船》也非常殊勝,這幾天老師所講的內容全都在《大悲願船》裡,這是一本非常殊勝的書,淨土真宗的精神全都在這本書裡面,非常地棒,翻譯時很感動。

特別是《歎異抄》第一條翻譯出來時,我法喜三天,沒吃飯都不覺得肚子餓,很高興,爲什麼?因為當我看到日文原文時,中文就整排地跑出來,所以那不是我翻譯的,不是像擠牙膏般地翻譯出它,是它自己冒出來。

裡面有一條講到「本願誇」,這是別人翻譯的,其意是有人仗著本願造惡,為所欲為沒有慚愧,所以有人將它翻譯為「本願誇」或「本願狂」,然而我一直耿耿於懷,覺得不很恰當。當第一條中文跑出來時,《歎異抄》的翻譯就很順,幾乎都是整串中文跑出來,我祇是將它筆錄下來而已。翻譯到這裡時,它既不是本願誇也不是本願狂而是「本願驕」。

這條的內容在講什麼呢?講眾生恃寵而驕,如一般孩子會仗著父母的疼愛恃寵而驕,同樣地念佛人仗著阿彌陀佛的慈悲沒有慚愧,這也是恃寵而驕,所以翻成「本願驕」。當這句話出來時很開心。

所以《歎異抄》翻譯出來時,我整個禮拜都很開心,沒吃飯也不覺得餓,很開心,覺得這一次開刀沒有死,這條命被留下來是為了翻譯聖教,那種感受很強烈。

《歎異抄》翻譯出來以後,《大悲願船》的後文也順利翻譯補上。之前之所以停頓,是因為後面的《證道歌》是用短歌寫出的,心境還未到所以翻譯不出來。因為《大悲願船》裡面都是真理,不是說明,不是理論。這次《歎異抄》翻譯出來之後,《大悲願船》後面的《證道歌》也很順利地翻譯出來。

又因為有這種從來沒有過的心境,所以《御文章》我再重新翻譯,你們會發現到這幾次的《御文章》風格跟以前不一樣,這也是不可思議。《歎異抄》的原稿,出版社已排好版寄給我了,《大悲願船》也請同住在羅東廖居士家的同朋幫忙校好稿,明天就寄給出版社,希望下個月能到大家手中,又怕太趕,弄巧成拙。

又《教行信證大系》,因為昨天老師剛好講到《教行信證》,在我們法雷轍有一部《教行信證大系》共七冊,內容相當棒。在日本學《大系》的人有,看得懂的人少,因為《大系》的教理是站在大乘佛法的立場來講《教行信證》,所以沒有大乘佛教思想的人看《大系》會看不大懂。因為在台灣很多人都有大乘佛教的精神,所以來學《教行信證大系》會比較相應。

老師這一次在香港講《歎異抄》時,不斷地講,如果沒有得到或頂戴《教行信證》的精神,就會有《歎異抄》的「異」出來。聽完這話之後,大家都很想學《教行信證》,所以從香港回來後我就開始翻譯《大系》。

下個月4月17日至21日止,我們要開始在廖師姐的住處講《教行信證大系》,本來這是待會休息時瑞光或瑞照要宣布的,歡迎希望學《大系》的人來。

念佛的心

問:請問「本願驕」是對還是錯?因為書上寫到:你批評別人是本願驕,也難逃自己也是本願驕?

師:既不能說它好也不能說它不好。為什麼?我們有何資格說別人不好。

奈良東大寺落成時請法然上人開示,沒想到法然上人上座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三稱就下座,大家都很驚訝,寺方也很不滿。法然上人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還有何不足?」

兩方就開始對辯,結果是東大寺方辯輸,「南無阿彌陀佛」勝出。

是如何贏的呢?說起來也有點神奇。

東大寺不是淨土宗的道場,是供奉毘盧遮那佛為本尊,故不曉得「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有多大。法然上人說:「既然怎麼說你們都不相信,那不如去秤秤看。」遂當場於一張紙上寫下「南無阿彌陀佛」,放在秤上,另一頭則是放一顆大石頭。沒想到秤往「名號」這邊落下,是名號重,石頭輕。

這是很有名的典故。這不是傳說,是史實。

(瑞覺師再問:老師那本願驕是好還是不好?)

當我們看到這一篇《歎異抄》時,不是去問本願驕好不好,這不對,我們眼睛不可以去看別人,我們有何資格去批判別人呢?如果法然上人說那樣子不好,那就是不好,我們凡夫不可以說。

念佛的心

問:老師啟示我們,親鸞聖人最偉大的地方是找到本願力,那法然上人的精神最偉大的地方在哪裡呢?

師:他是第一個抬出「南無阿彌陀佛是無上尊貴」的人,打出這個口號的人。

我爲什麼要講這個史實給大家聽呢?請問在座的大家:「南無阿彌陀佛在你的心中價值多少呢?」

剛剛講蓮如上人看到地上掉了一張紙,就撿起來撫平,恭敬地頂戴之並放入衣服再使用,這是「惜物」、「敬物」的心,這就是念佛的心。

我們雖然念佛,但是真有「惜物」、「敬物」的心嗎?

就講到這裡。

2009-03-24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1)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08-16 21:16
Next 2021-08-16 21:51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