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不需要改變身份和職業

原创 蒙光 2019-11-14

念佛,不需要改變身份和職業

問:談到關於“八正道”中的“正命”(正當職業)時,佛陀何以要譴責商隊貿易这種職業呢?(此問出自休斯頓•史密斯《人的宗教》一書)

念佛,不需要改變身份和職業

答:有特定時代的因素,也有普遍性的理由。其普遍性的方面,到今天仍值得我們深思警醒:

爾虞我詐的常態,唯利是圖的動機,瞬息萬變的市場,跌宕起伏的心情……這些都時時令我們遠離正念,動搖善良,在道義和欲望的鬥爭中有太多陷阱,而煩惱和惡業,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累積……

所謂“寧攪千江水,莫動道人心”,在一般情況下,從事商貿很難説是適合求道者的職業和生活方式。

念佛,不需要改變身份和職業

當然,正命的前提,是有選擇的自由。

宗教的戒律,高於世俗的道德。很多在世俗道德層面可接受的行爲,在宗教戒律中被視爲非理。由此,宗教信仰與日常生活,往往會存在某些不協調。現實中,很多在生存中掙紥,自身能力條件有限,卻背負家庭重擔的人,只要他們的謀生方式不違背人世的道德風俗,本應該給與同情。但有些布教師就會基於宗教的立場,要求信衆改變生活方式或謀生手段,理由是不合於信仰層面的戒律。所以,布教者要求信衆必須改變,作爲換得精神救度的條件。這樣的宗教觀,本質上是屬於倫理的宗教(以善惡二元相對爲支點的信仰),而非超倫理的宗教。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要求往往既不切實際,也顯得過於生硬冷酷,缺乏慈悲,沒有共情的能力。

佛陀的教法,有倫理的部分,即斷惡修善的教導。但真正構成佛法的核心,令佛教冠冕於一切宗教之上的,是佛親證了泯除善惡,超越主客二元對立的“不二”、“一如”的三昧境界。佛對真如的體認,就是六祖教導惠明的“不思善,不思惡”的“本來面目”。

瑞劔老師曾說,講“三昧”的宗教,唯有佛教而已。這是佛法的獨到之境,也是佛教所以尊貴殊勝之處。佛的所有教法,都從此“三昧海”中流出。此三昧海,即“真如一實”的功德寶海,時時閃耀躍動著功德,向衆生界運作。因此,佛教中法爾自然,有自力斷證的教法,和他力回向的教法。因爲親證“不二”之境,佛的功德就不會止於自身,而自動、自然(無作)地回向衆生,成爲衆生往生的功德。

真實之道不昧因果又超越因果,從絕對界來的力量,可以突破相對世界中的種種限制,給與衆生真實的救度。所以,慶幸的是,佛法中有他力救度之道,所要求於一切行者的,只是信順仰仗之心,而不需要改變身份和職業。(參《御文章•漁獵章》,見下)

以造罪之身的自覺,跪泣於如來的慈悲吧!凡夫活在人間,能安心地素位而行,過著有尊嚴和希望的生活,是因為有無礙一道的保證。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念佛,不需要改變身份和職業

御文章 第一帖第三通

漁獵章

當流安心之旨趣,非止吾心之惡,亦不須斷妄念妄執之心,令不生起。

唯或*1經商、或奉公、或漁獵,深信彌陀如來的本願,是誓願救助我等這般,朝夕唯是被無知膚淺的罪業所纏的徒然者*2;一心無二意地纏住*3彌陀一佛的悲願,心思「救度我」的一念之信若真實,必預*4如來之救助也。

此外,應以何種心態念佛呢?

往生是依今之信力而得救助,為了無以為報的御恩報謝,有生之年,應思為報謝而念佛也。

如此可謂當流安心決定之信心行者也。

慚愧慚愧 敬具

文明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念佛,不需要改變身份和職業

*******註釋*******

*1:或,此處講我等每天的現實生活。業不重不生娑婆,不論是從事何種行業的人,唯以一信心,皆能受到阿彌陀如來的救度。

*2:徒然者,日文原文用的是「徒者」的漢字,意謂白費心機,徒然。《歎異抄》説:「煩惱具足的凡夫,火宅無常的世界,萬事皆空言戲言,無有真實,唯有念佛是真實。」人為不急之事而忙,却對自己的後生一大事漠不關心,如此之人的人生是白費心機、是徒然,故説「徒然者」。

*3:纏住,小朋友在遇到陌生人或是害怕的事物時,很自然地會緊緊纏住、抱住父母,不肯放鬆。這是親子間的信任、互動。因為小朋友對父母是絶對的信賴故,方有此纏住不放的肢體語言出來。念佛人對彌陀慈親也是絶對的信賴故,故説「纏住彌陀一佛的悲願」。只有蓮如上人這樣的體證者,才會用如此生動的字眼表達。

*4:預,在日文中有存放、保管、託付、委託之意。自己的慧命完完全全託付給彌陀慈親,謂之「預」。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07-20 11:01
Next 2021-07-20 11:06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