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覲偈》講義

編校 蒙光 2023-06-19

《往覲偈》講義

《淨土三部經講話》

日·柏原祐義著

游藤 譯

蒙光 編校

【解題】

偈文摘錄自《無量壽經》下卷,在三輩往生的文後,又稱做“東方偈”。“往生”和“往覲”雖然是異名但同義。“往生”屬廣義,通真、化二土,“往覲”則只限定於真土。這個“往覲偈”主在述說十方菩薩來參謁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禮佛作種種供養,並聞佛説法,信受奉行。

《往覲偈》講義

諸佛讚勸

【大意】 

上文念佛往生與諸行往生已經說完;這裏換一個題目,敘述十方諸佛讚歎阿彌陀佛之德,與勸說眾生往生。分為二項:

第一項是長行 長行就是字數不定的散文,分為兩段。第一段敘述諸佛稱讚,第二段「東方恒沙」以下敘述菩薩之往詣。其中含有勸導的意思,就是說連十方諸佛都要歸往安樂國,何況是凡夫,更應該發願往生。 

第二項是偈頌 偈頌是字數一定的韻文,這是把前面長行的意思,以偈頌重複所說。同樣分成菩薩往詣與諸佛稱讚二段。

第一段從東方諸佛國的菩薩到南、西、北、四維、上下諸佛國菩薩,都前往安樂國禮拜阿彌陀佛並作種種供養,還聆聽阿彌陀佛說法;這是諸菩薩往詣之相。

第二段,此時諸佛敘述信阿彌陀佛的廣大利益,勸諸菩薩要信仰,接著說明信仰的困難,勸勵菩薩要精進求道。這是諸佛稱讚之相。

《往覲偈》講義

第一項 長行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歎於彼。

東方恒沙佛國,無量無數諸菩薩眾,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大眾,聽受經法,宣佈道化。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解釋】

(1) 稱歎 稱許讚歎。

(2) 往詣 前往參拜。

(3) 道化 佛道的教化。

《往覲偈》講義

【文科】 

長行分成二段。前段是諸佛稱讚,後段自「東方恒河」以下是菩薩往詣。大意中已說明。

【講義】 

釋尊告訴阿難:「無量壽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真是無有窮極。所以十方世界無數的佛,沒有一位不加以稱讚。

東方恒沙數諸佛國的菩薩,都來到安樂國禮拜供養無量壽佛,恭敬之餘,對淨土的菩薩、聲聞大眾,也同樣禮拜供養。他們又聽聞甚深的經法,受之於心,並一再重複宣說,教化十方。南西北三方,及四維上下佛國的菩薩,也做同樣的法事。」

《往覲偈》講義
往覲偈

第二項 偈頌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東方諸佛國,其數如恒沙。彼土菩薩眾,往覲無量覺。

南西北四維,上下亦復然。彼土菩薩眾,往覲無量覺。

一切諸菩薩,各齎天妙華,寶香無價衣,供養無量覺。

咸然奏天樂,暢發和雅音,歌歎最勝尊,供養無量覺。

究達神通慧,遊入深法門,具足功德藏,妙智無等倫。

慧日朗世間,消除生死雲。恭敬繞三帀,稽首無上尊。

見彼嚴淨土,微妙難思議,因發無量心,願我國亦然。

【解釋】

(1) 無量覺 阿彌陀譯為無量,佛譯為覺。

(2) 天妙華 天是最勝的意思。

(3) 無價衣 無法估量價值的衣服。

(4) 咸然 都是一樣。

(5) 暢發 發出流暢的聲音。

(6) 和雅 和諧幽雅。

(7) 歌歎 以歌唱來讚歎。

(8) 究達 究竟通達,任何地方都無不到達。

(9) 遊入深法門 遊入是證悟,深法門是甚深法門,真理。了悟真理。

(10) 功德藏 功德之藏。一切福德。

(11 ) 等倫 相等之輩。

(12)慧日 智慧明哲好比太陽。

(13)三帀 帀是周,繞三周之禮。

《往覲偈》講義

【文科】 

以下是偈頌,與前項長行一樣,分成菩薩往詣與諸佛稱讚兩段,惟次序相反。菩薩往詣又與長行一樣,分成往覲供養與聽受經法二段,此段是往覲供養。

【講義】 

這個時候世尊說了偈頌:

東方恒河沙數佛國的菩薩,還有南、西、北、四維上下佛國的菩薩眾,都到阿彌陀佛的安樂世界,禮拜本師法王之如來,他們奉獻天妙華、寶香、以及無價的寶衣,供養無量壽佛。他們又一起演奏天樂,發出流暢和雅的聲音,以歌唱讚歎爲供養,向無上尊貴的如來表達最崇高的敬意。他們的讚詞說:「得到通達三世十方的神通、智慧,了悟真如法性的道理,具備一切福德,以無與倫比的智慧光明,消除世間生死的迷雲。」然後他們恭恭敬敬地繞佛身三周,頂禮佛足,拜伏在無上尊的面前,竭誠盡心地發願道:「如今拜見到佛清淨莊嚴的國土,真是微妙不可思議。我也要發起無上道心,願我將來成佛,也成就同樣的國土。」

《淨土和讚》(No.32—33)說:

神力無極阿彌陀

無量諸佛所讚歎

東方恒沙之佛國

無數菩薩悉往覲

自餘九方之佛國

菩薩往覲皆如是

釋迦牟尼如來偈

無量功德讚歎之 

【餘義】 

(一) 往覲就是「往詣覲見」。但是親鸞聖人對《淨土和讚》的「菩薩往覲皆如是」的注讀,則寫成「往生拜見佛」。他把往覲的「往」字解釋為「往生」。有修行的菩薩,能借著神通力,往詣其他佛國,這是一般的說法。但是站在淨土真宗的特別立場來說,就如《善導大師和讚》(No.190·七二)所說的:

 願力成就之報土

 自力心行不能及

 大小聖人皆悉共

 如來弘誓乘依也

阿彌陀佛的淨土是不能依靠自力心或修行前往的。菩薩們也不能藉一般神通前往。所以屬於聖者之菩薩眾,也必須乘如來本願力往生,才能拜見如來。基於這特別的理由,親鸞聖人把往覲的往字解釋為「往生」,認為是依他力前往淨土的往生。

《往覲偈》講義

應時無量尊,動容發欣笑,口出無數光,徧照十方國。

回光圍繞身,三帀從頂入。一切天人眾,踴躍皆歡喜。

大士觀世音,整服稽首問,白佛何緣笑,唯然願說意。

梵聲猶雷震,八音暢妙響,當授菩薩記,今說仁諦聽。

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志求嚴淨土,受決當作佛。

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剎。

知法如電影,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受決當作佛。

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剎。

【解釋】

(1) 欣笑 歡喜而笑。

(2) 頂入 納入頭頂。

(3) 大士 菩薩。

(4) 觀世音 梵名阿縛廬枳低濕伐羅(Avalokitesvara),直譯為觀自在。觀世音是意譯,意思是他能觀(聞)眾生稱其名號的聲音,前往救助。他是阿彌陀佛的左脅士,代表佛的慈悲,與代表智慧的右脅士大勢至菩薩相對。

(5) 梵聲 清淨的聲音。

(6) 八音 極好音、柔軟音、和適音、尊慧音、不女音(令聞者起敬的音)、不誤音、深遠音、不竭音等八音。

(7) 記 佛所授的將來必成佛的記別。

(8) 正士 與大士同。菩薩。

(9) 受決 決是決定,決定何時成佛。從決定一方的佛來說是授記,從被決定一方的菩薩來說是受決,意思相同。

(10) 覺了 覺悟。

(11) 剎 國土。

《往覲偈》講義

【文科】 

菩薩往詣二段中的後段,就是菩薩聽受經法,即從阿彌陀佛聽受佛法。

【講義】 

無量壽佛看到十方佛國的菩薩,都來參詣且心中發願,非常高興,臉上浮出微笑,口中放出無數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並且環繞身體三周,收入頭頂。一切天人眾拜見這種光景,身心歡喜,手舞足蹈。觀世音菩薩正襟行禮,請問佛說:「佛啊!您為什麼微笑?請您教示我們尊意所在。」阿彌陀佛的回答,其清淨聲音如雷響亮,又莊嚴幽雅,有八種音聲功德,微妙而流暢。佛說:「我將為前來參拜的菩薩們授記,請諸位仁者們認真聽清。我對十方來集的菩薩們的願望瞭解得清楚無遺。諸菩薩希望獲得清淨莊嚴的國土。現在他們受記別,不久將成佛,從而得到所求清淨國土。一切諸法本來如夢如幻如響,沒有真正的本性。因此沒有可厭的穢土,也沒有可求的淨剎。然而明知這個道理,卻能觀察到不離無相之有相的道理,而辨淨土、穢土的區別,欲滿足於穢土之外擁有淨土之妙願,就必能建立像安樂國這樣的國土。又一切諸法是如電如影,其理是真實不可得的。因此,沒有可修的行,也沒有可願的佛果。然而明明知道這個道理,卻又能觀到不離平等的差別之理;極盡菩薩的修行,因而俱備諸功德的根本,必定能夠受記別成佛。又一切諸法的本性是空、無我。因此沒有可求的果報,可期的淨土。明達此理,又能知有不離真諦的俗諦,專心求清淨的佛土,就必能擁有像安樂世界這樣的佛剎。」

《往覲偈》講義

諸佛告菩薩,令覲安養佛。聞法樂受行,疾得清淨處。

至彼嚴淨國,便速得神通,必於無量尊,受記成等覺。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菩薩興至願,願己國無異,普念度一切,名顯達十方。

奉事億如來,飛化徧諸剎,恭敬歡喜去,還到安養國。

【解釋】

(1) 安養 安樂世界,得安心養身故名。

(2) 受行 受持奉行,受教不忘不背。

(3) 清淨處 淨土。

(4) 等覺 等正覺。與正覺(佛果)相等之意,指一生補處菩薩。

(5) 不退轉 梵語阿鞞跋致迦(avaivartika)之意譯。既得的功德不會退轉之位,名不退轉位。依菩薩有種種不同。

《往覲偈》講義

【文科】 

以下是兩段偈頌中,諸佛稱讚的一段。又再分成兩段,第一段是舉出得益讚勸,第二段是舉出難信讚勸。這是其中的第一段,即諸佛列舉利益之廣大以讚歎阿彌陀佛,同時勸菩薩往生。

【講義】 

十方諸佛,各自命自己國土上的菩薩,前往拜見安樂世界的佛,並勸說:「聽無量壽佛說法,信樂不忘,依教去修行,能速得建立自己的淨土。如果往詣無量壽佛的清淨國,就能很快得到神通,從本師本佛得到受記成就佛果。彼佛的本願力,是讓聞信名號、願往生的十方眾生,無論是善人惡人,都能往生安樂國。又依自然法爾的道理,使人現在即時住於不退轉。菩薩啊!如果往詣淨土,則己身亦能建立如無量壽佛那樣的國土,並且發至極之願普度一切眾生,因而聲名遠播十方。還有往詣淨土,就能奉侍上億的如來,化身飛徧十方世界,去供養佛菩薩,歡歡喜喜的去,自自在在地回到安樂國。所以要趕快發願前往彼國。」

【餘義】 

(一)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一句,自古以來,特別受到尊重,甚至於被稱為「破地獄文」。根據法然上人的《和語燈》說:從前中國的玄通律師,在旅途中借宿野寺時,聽到有人稱念此段文,聽了之後就忘了。玄通後來破戒墮落地獄,及至見到閻羅王時,忽然想起此文,念了出來。閻王傾冠禮拜,說這是西方極樂彌陀如來總功德之文。這則故事是否真實,無法知道,不過從這裏可以瞭解,這段文字自古以來,淨土往生者皆以此爲鏡以自鑒。我們讀到這段文章,也應體味其精神,這實在是我們的破地獄文。

(二) 親鸞聖人在《尊號真像銘文》中,就這一偈加以批註:

其佛本願力:即是彌陀本願力。

聞名欲往生:聞者,信如來所誓之名號。欲往生是令人想往生安樂淨土。

皆悉到彼國:凡信名號願往生者,一人不漏地都會到達淨土。

自致不退轉:自是自然的意思,自然不是眾生自己的意思,而是被動地被導至不退轉位。也就是自然的意思。致是至,亦是宗旨。即信如來本願名號之人,自然令其達到不退轉位爲旨意。不退是必定成佛之位,也就是必至正定聚之位的意思。

「到彼國,自致不退轉」,一般連貫的念下來時,意思是往生到彼國之後不退轉,亦即入正定聚位,彼土不退之義,但親鸞聖人不這麼念。他的念法是「到彼國。自致不退轉。」「到彼國」是一句,「自致不退轉」是一句。意為不退轉位是聞信一念就能得到的利益,也就是此土不退的意思。

這一段文,可以看成是第十七、第十八、第十一等三願之意,也可以看成只是第十八願之意。

(1) 看成三願意時:

「本願力」是第十七願。

「聞名欲往生」是第十八願的「三信」,

「皆悉到彼國」是第十八願的「若不生者」,

「自致不退轉」是第十一願的「住正定聚」。

(2) 看成是一願意時:

「本願力」是第十八願全部。

「聞名」是聞其名號,「欲往生」是包含三信的往生心,就是信心。

「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是「即得往生」。

要之,這一文是表現淨土他力信仰的重要文句,必須特別注意。

《往覲偈》講義

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

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

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

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惟佛獨明了。

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淨慧知本空,億劫思佛智。

窮力極講說,盡壽猶不知,佛慧無邊際,如是致清淨。

壽命甚難得,佛世亦難值,人有信慧難,若聞精進求。

聞法能不忘,見敬得大慶,則我善親友,是故當發意。

設滿世界火,必過要聞法,會當成佛道,廣濟生死流。

【解釋】

(1) 善本 或稱、或聞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2) 正法 名號。

(3) 此事 阿彌陀佛本願。

(4) 謙敬 謙虛敬法。

(5) 奉行 不忘記不違背而遵行。

(6) 憍慢 自傲淩人之心。

(7) 弊 弊惡,難於聞佛法。

(8) 懈怠 不勤奉教。

(9) 聖心 大聖之心,佛心。

(10) 開導 教導、引導。

(11) 具足 具備滿足。

(12) 淨慧 無漏的智慧,佛的智慧。

(13) 本空 本來皆空。一切萬有皆虛妄,因緣所成,其本性是空。

(14) 聞法能不忘 聞法而信,憶念相續不忘。

(15) 見敬得大慶 見是聞見,聞名號的道理而相信,得是獲得信心。得信仰而敬法,心生大歡喜。

(16) 發意 發心,同發菩提心。

(17) 生死流 生老病死四流之略。使眾生流轉生死不止故名流。

《往覲偈》講義

【文科】 

諸佛稱讚的後段,舉難信而勸精進。這一段雖是釋尊自己在勸信,此處視釋尊為諸佛之一,而把這一段歸入諸佛稱讚段。

【講義】 

人在前世沒有聽過或稱過無量壽佛名號這樣的善本,就不能在此世聽聞此經。又若非在前世持過清淨戒律(布施、忍辱等),就不能在此世聞信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

在前世真實拜過諸佛世尊的人,在此世才能信無量壽佛本願,謙卑敬法,聞而不忘,信而不背,並且踴躍歡喜。若憍慢、弊、懈怠之人,就難於相信此大法。前世拜見過諸佛的人,才會好樂發心願求聞此教法。

即使是聲聞、菩薩聖眾,也無法想像佛的心,就像生來盲目的人,想去引導別人一樣。如來的智慧如大海,廣大無邊,深奧無底。聲聞、菩薩二乘亦不能測量,唯有佛與佛才能明白。縱使世界的眾生,一人不漏地全部得道,都能以無漏智了解世界本空的道理,費上億劫的時間,合力去推測如來的智慧,竭盡全力去研究,直至命終,還是無法了解無際無邊的佛智;如來的智慧既深且廣,達到了清淨覺悟的境地。

壽命難得,有幸獲得壽命難,又遇上佛在世,那就更難了。即使遇到佛在世,能有信心的智慧,更是難上加難的事。如果有幸一度聞教,就要不懈怠地去追求。聞法而信,相續不忘,恭敬且歡喜,那就是我最善的親友了。所以要發起他力大菩提心,進入智慧的信心海。即使大火充滿大千世界,也要衝過去聽聞佛名,這樣的人必定入永不退轉之位。精進勵求,必定成佛,廣度眾生出生死之流,得到自利利他圓滿的大利益。

【餘義】 

這裏說到了宿世善根,意在此世能夠聞到阿彌陀佛名,乃是宿善所致。蓮如上人在《御文》三帖十二通說:

「即使很早以前就掛名入門徒之列,然若是無宿善之機,亦難得信心。誠然是宿善開發之機,自然會決定信心。」

提到宿善,鎮西流說是繫念宿善。繫念宿善就是曾在前世,繫念阿彌陀佛一佛而行的善根;汎爾宿善是非繫念彌陀一佛,只是汎爾(浮淺、普通、一般性)而行的善根。將此配當本經時,則「若人無善本」相當於繫念宿善,「清淨有戒者」「曾更見世尊」「宿世見諸佛」等相當於泛爾宿善。

這項宿善是他力還是自力?關於這點,惠空講師在《叢林集》卷六(宿善遇法)中說:

「攝受之初是宿善,攝受之終是往生。這是同一塗之所談。所以宿善及今之信知,皆是佛願攝取眾生之恩。故宿善與深信非相違之義。」

若以此作議論,恐怕永無止境。這不過只是已得他力信仰者的吟味。得難得信心之人,將過去看成是如來的恩惠而歡喜,這種法味的感受,是知者知之,對不知者恐怕是難以了解的事。

《往覲偈》講義

《讚佛偈》講義

《重誓偈》講義

淨土真宗中文課誦(一)

淨土真宗中文課誦(二)

信心的樣子

安頓人生,希聖希賢

活生生的聖言

被動的實踐學

活於法、死於法

念佛這麽好的事

擇師

淵默雷聲——瑞默恩師行狀

致廣大盡精微

超倫理的宗教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3-06-14 09:48
Next 2023-06-25 18:01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1条)

  • 頂戴大悲心_淨土真宗法雷學派

    […] 先給你起了一個法名叫“信慧”。為什麼“人有信慧難”(《往覲偈》)?因為唯有信心能夠給予我們智慧。生活中為什麼有這麼多困擾呢?其實所有的困擾都是同樣的困擾,就是因為沒有信心。你更習慣是找人、找方法,而沒有找佛;其實佛才有方法,佛才是最可依靠的人。要依佛所回向的信心生出的智慧,才是如實的智慧。如果沒有“信心”的“智慧”,每次跟你講的話、給你的建議,只是當時感動一下,不到兩天失去效力了,因為你的內心沒有活的源頭。所以要以“信心”為本,任何問題你沒有答案、不知道如何是好,這是正常的,因為我們是依無明闇而生的人。在無明闇的人生中,你要找到道路和方法,就要時時回到佛的本願、佛的大悲心,要在信心中建立自己的人生。你每次的問題,其實都是同一個問題,說到底就是由於對佛法缺少真正的信心。為什麼給你取名為“信慧”,是希望你以如來的真實為信心,深信佛教、佛語,從你的法名中找到人生究極的答案。每一個人的法名都是“南無阿彌陀佛”,給你這個法名就是阿彌陀佛守護著你的證明,它在提醒你從哪里才能得到智慧,從哪里能夠找到解決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