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年09月12日
瑞劔老師著
標列
顯真實教一
顯真實行二
顯真實信三
顯真實證四
顯真佛土五
顯化身土六
從本垂末和攝末歸本 《大無量壽經》是一代經中的王經,是根本法輪。《觀無量壽經》的教義即「念佛往生」,以《大經》的「唯信正因」的法門為根本,由此流出末之教義,故說是「從本垂末門」。故末的「念佛往生」義,須歸本的「唯信正因」義才行。攝末(念佛)歸本(信心)的教義,叫做「攝末歸本門」。即《觀經》裏說「定」、「散」二善,終廢定散而結歸念佛(稱名的一行),示往生之業是念佛一行者是《觀經》。以此法門為表,弘宣淨土教的是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親鸞聖人稟承龍樹、天親、曇鸞之三大師的精神,直依《大無量壽經》,公開地說「唯信正因」(信心往生)義。然「念佛往生」的深意(真意)是「唯信正因」故,兩大師和親鸞聖人之間,信心並無相違。「觀經法門」(念佛往生)應歸「大經法門」(唯信正因),其歸處即是親鸞聖人的淨土真宗。故親鸞聖人決不是廢師自立的異端者,反而是開顯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的真面目,隨著如來的願心之流,完成法門自然的開展。「攝末歸本」是自然的進展。既然如此,為何兩大師沒有直接建「唯信正因」的法門呢?那是時代的影響和環境的差異。當時的學者迷惑於「行」故,對彼等之行,而說此也有念佛之「行」。為「行」和「行」的對抗而說「念佛往生」。若知道念佛是「易」而「勝」,其次才是對「疑」而示正確的「信心」,這即是「唯信正因」的法門。
就六字釋法門的展開 就六字釋看法門自然的展開時,善導大師說「南無」有:(一)歸命、(二)發願廻向的二義;「阿彌陀佛」「即是其行」。親鸞聖人於「行卷」探其深意,釋曰:「歸命者本願招喚之勅命也。言發願廻向者,如來已發願回施眾生行(南無阿彌陀佛)之心也」。又釋:「言即是其行者,即選擇本願是也」。如來於信順本願招喚的勅命處廻施南無阿彌陀佛的,而南無阿彌陀佛是眾生往生的行體,又是信心(南無阿彌陀佛地信憑),又是本願(建立叫南無阿彌陀佛之本願)。
接著「即是其行」的「其行」,是對「歸命」的行,對「發願廻向」的行,即是南無阿彌陀佛。親鸞聖人述「本願即名號,名號即本願」之意 (法雷學派)。說「言即是其行者,即選擇本願是也」。
此處有爭議,視「選擇本願是也」,為「選擇本願之行是也」之略的是一般學者之說(此義於第三卷六字釋再詳說之)。
又「南無」是「機」,對此機的「法」是南無阿彌陀佛,不是稱名。念佛往生,或稱名往生的深意,是必歸命南無阿彌陀佛(行)而往生,這就是所謂的「唯信正因」。故親鸞聖人於「行卷」裏釋「念佛往生」說:「歸(歸入)選擇大寶海(南無阿彌陀佛),念佛成佛」,這是探念佛往生真意的契機,是念佛成佛的眼目,是真精神。以此能見親鸞聖人所開的法門自然展開的真意與根據。隨之,「攝末歸本」的意思也跟著明顯起來。
所行與能行 論行信時,用「所行」和「能行」相對是通例。所行,指「被行的對象」即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能行,指「行」,或「依行」之意,即是稱名(念佛)。古來,判斷「行卷」的中心思想時,主張「行卷」是示名號(所行)的學者(學派)叫做「所行家」;主張是明「能行」(稱名)的學者(學派),叫做「能行家」。
從本垂末的末 「行卷」有「大行者,則稱無礙光如來名」,此意味「大行」是稱如來的名,所以說「大行是稱名」。這是就「從本垂末」(從本——大經法門,唯信正因;垂末——觀經法門,念佛往生)的「末」(念佛、稱名)表示。單看此文,不能速斷「行卷」的中心思想是能行(稱名)。「末」的稱名必歸「本」的名號(信心)才行,即稱名必須歸信心才行。
全用歸體 在法雷學派,教稱名的「用」應歸「體」(信心),而講「全用歸體」。
淨土真宗,若問名號是中心(骨幹)呢,還是稱名是中心呢?「名號」(本)是中心,而不是「稱名」(末)是中心。雖然各處可以看到「稱名者得往生」「念佛能往生」這樣的用語,「末」必須歸「本」才行。即稱名必須歸名號(往生的真因)、歸信心(往生的正因)才行。把「行卷」當作是「信救度稱名者」的法門,即當作是「就行(稱名)立信」的法是錯誤的。
「行卷」的「大行者」必須到「極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寶海,故名大行」*為止,才是一個文段。著眼於「功德寶海」(名號)之字眼,即能明確地知道大行是南無阿彌陀佛。
*注:大行者,則稱无㝵光如來名。斯行,卽是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眞如一實功德寶海。故名大行。
南無阿彌陀佛超越能所 南無阿彌陀佛是大行。南無阿彌陀佛是超越被稱(所行)、能稱(能行)的能所(能動、所動),直歸不可思議如來的本願力,歸不可思議的大悲佛智,應仰信之。說「靠自己的力量信」、「唯信是自己的力量」等,尚還在自力的圈內。不思議地信受不思議佛智的信仰,是純粹信仰,超越道德的宗教,是冠絕世界一切宗教的真宗之大信心。
能信和所信 接著講「能信」和「所信」。「能信」,是「信」;「所信」,指「被信的對象」,即是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本來,南無阿彌陀佛是「被聞」、「被信」,看成「被稱」不是其本義。因此,從本來(大經法門)說,「救助稱念的人」不是「所信」,說「救助信名號的人」是真宗的本義。此時,「名號」成了「所信」,信是「能信」。釋迦如來及諸佛發遣(勸聞信名號哦)的正意,在「聞其名號,信心歡喜」。此「本願成就文」才是「一實(一實真如)圓滿的真教」,是淨土真宗的本面目。
招喚的體 於二河白道的譬喻,東岸的發遣(勸聲)是釋迦如來的教法。西岸的招喚(喚直來之聲)是阿彌陀如來的「呼喚聲」。其招喚的體是南無阿彌陀佛(即本願)。「招喚」不一定只限於凡夫的耳能聽得見之聲(音聲)。南無阿彌陀佛(本願)呼喚著我們。
六字的勅命和行體 「南無阿彌陀佛」的「南無」,是「歸命」的心,是「歸命者本願招喚之勅命」;「阿彌陀佛」,是為我等往生的行體。信順招喚的勅命處(歸命),即是歸(歸順、歸入)「選擇大寶海」。在「總序」之文說之,於歸命的一念,全領了「圓融至德嘉號(名號)」的是「難信金剛信樂」。真宗行信論的基礎,已定於此處。
「行卷」攝末歸本的法輪 高祖聖人的「行卷」,原本是大經法門(信心正因),所以常攝念佛往生(稱名往生)之末,歸名號(信心)之本。要言之,必須知道「行卷」是攝取末(稱名)回歸本(名號、信心)的「攝末歸本」的法輪(教法)才行。聖人「願心莊嚴的法門」(依大悲本願力被救的法),是「從本垂末」(從信心之本垂念佛之末)的法輪,須持此信念看觀經法門(善導、法然的宗教)是「攝末歸本」的法輪才行。
《教行信證大意》的從本垂末之文 《教行信證大意》說:
「言真實之行者,指前之「教卷」所明淨土之行也,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乃至 行此者(稱名號的話)得西方的往生 云云」。
這是能行所行對的法門,立於從本(大經的信心)垂末(觀經的念佛)的「末」述說。這是「觀經法門」(念佛往生、稱名往生),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宗義是此。
《教行信證大意》的攝末歸本之文 又同《大意》中有:「信此(南無阿彌陀佛)者得無上的極證也」,是「大經法門」(唯信正因的教法),這是就攝末歸本的「本」所言。
甚深的智慧海 又同《大意》說:「以第十八願為眾生生因(往生之因)之願,明如來甚深的智慧海,說唯佛獨明了的佛智故」。
以此愈能明確知道,淨土真宗願心莊嚴(唯信正因)的法門,是信不思議的佛智為報土往生的正因。
行卷及信卷的真意 又同《大意》說:
「言真實之信者,指上所舉的南無阿彌陀佛的妙行(行卷)為真實報土(酬報本願而顯現的淨土)的真因(往生的真因),如此生信的真實心(信卷)。此是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願之意也」。
此文可知道不論是「行卷」也好,「信卷」也好,皆共是為說唯信正因的本願的真意。
信行不離•機法是一 《六要鈔》曰:「信行不離,機(信)法(名號)是一」,此亦示唯信正因,即「行」(南無阿彌陀佛)的當下是「信」,「法」(南無阿彌陀佛)的當下是「機」(金剛的信心),所以是「信行不離」、「機法一體」。換言之,「機」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法」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是機法一體。
五願六法 《教行信證》由「教」、「行」、「信」、「證」、「真佛土」、「化身土」的六卷構成。「教」是《大經》。「行」(十七願)、「信」(十八願)、「證」(十一願)、「真佛土」(十二願、十三願)之中,有真實五願,有六法,所以叫做「五願六法」。五願六法又分類為往相和還相(二十二願,由證卷開)。
真實五願和方便願 「教」(大經)、「行」(十七願)、「信」(十八願)、「證」(十一願)、「真佛土」(十二願、十三願)的五卷,是依真實五願而說的內容,第六卷的「化身土卷」,是依方便(假)願的「十九願」(《觀經》表面之意)、「二十願」(《阿彌陀經》表面之意)而說,這是為了反顯「真實的信」(真佛弟子的態度)。
真實之證•難思議往生 第四卷的「真實之證」(覺證、滅度、涅槃),叫做「無上涅槃的極果」,是悟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的世界。法身是無色亦無形的無上佛,又指絕對的真理。這是酬報十一願(必至滅度願)而顯現的證果,此叫做「難思議往生」。
真實智慧 「真實智慧」,指的是真智、無分別智、無二智、觀照絕對,體達主客未分的真境,與絕對冥合,完全成了絕對處的智慧,這是佛智。凡夫只有知道對象的智慧,即只持有相對的智慧。
無為法身 「無為法身」,指滅度、真如、實相、法性等的真理自身,又指絕對的真理。「無為」,是對「有為」(變化)的詞,是無變化常住的意思。「法身」,指「法」自身。「無為法身」(理)(壽命)與「真實智慧」(智)(光明)不二一體,即是理智不二、光壽二無量的彌陀正覺。此亦是我等依第十八願的真實信心(往相的心行)所得的證果。
阿彌陀如來的「證」亦是此證果,又我等往生所得的「證」亦是同一的證果。此證與彌陀久遠的真證(一如之證)歸一。從此一如的世界,阿彌陀佛也好,諸佛也好,化佛也好,亦皆示現。
真佛土 普通講的淨土、極樂,指的是「無量光明土」,或是「真實報土」。光明無量(十二願)、壽命無量(十三願)的彌陀佛國即是「光壽莊嚴海」,此叫做「真佛土」(第五卷),即是指的「真佛」(對化佛)「真土」(對化土)。「真佛土卷」是為了明「真實之證」(第四卷)。又「光明莊嚴界」與「實相」不二一體。
化身土 第六卷「化身土」是「化身」「化土」之意。「化身土」是彌陀正覺的化用,為不能直接往生真實報土的人,彌陀由大慈悲發方便願(十九願、二十願)而為我們顯現了化身土。
顯化身土的理由 顯化身土的理由是,為了明真佛土,為了鮮明真佛弟子(信卷)的態度,又誡自力的「計度」,為令入真實信心(十八願)。
教行信證的開合 從《教行信證》的「證」(無上涅槃的極果、真實之證)開「真佛土」(真佛真土,正覺光壽的世界),「化身土」(化身化土)是彌陀正覺的化用,所以從「真佛土」開。故捲六卷一看的話,為「教、行、信、證」的四法,這更為「教行證」的三法,又為「教證」、又為「行信」,為「行」,又依「信」之一字,能代表「教、行、信、證」。世界的宗教雖多,其他教以他力廻向的純粹信心至涅槃的宗教則沒有。因為凡夫想用迷執的智慧和小力量去獲取、抓取信心故,才會迷失廣大的大悲。
唯信正因的書 《教行信證》,從「信」通到「證」,依「信」得「證果」(涅槃的覺證),此是真宗的本義(大經法門,願心莊嚴的法門)。不可以稱名念佛見往生的正因(善導、法然兩大師見稱名是業因,見是正定業)。雖然如此,唯依一信心至涅槃是真意。《教行信證》的學徒,為光顯「唯信正因」必須努力才行。
教行信證大系·要論:
留言列表(1条)
[…] 《教行信證》法門的真意與根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