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海真假

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05-04

願海真假

順著元祖法然上人的指南,大成七祖的聖業,光顯(宣揚)「本願一乘•淨土真宗」的實是見真大師(親鸞聖人)。

高祖的法門,是「願心莊嚴的法門」(依大悲本願力廻向的法門)。探願海(本願海),建立「四法」、「佛土」(真佛土),發揮「真假明斷」(辨別真實和方便)的大手腕,是由「大心海」(自大慈悲海)化現的見真大師的偉勳。如此,「時機純熟(相應時與機)的真教」興起了。

元祖門下的幾位高足,雖然依止法然上人的化導,卻不知「七祖一轍」(七高僧一同以信心為正因),這是因為沒有見到《經》(《觀經》、《小經》)有「隱顯」,「願」有「真假」(真實和方便)的緣故。蓋論「願海真假」不是件容易的事。

願海真假

今順高祖的指南窺願海(四十八願),有「願意一實門」(若立於如來的大智大悲時,各願皆真實)和「願事差別門」(從文面說,各願有真假之別)。終南(善導大師)和吉水(法然上人)的法門是「願事差別門」。

「化身土卷」曰:「按方便之願(四十八願中的方便諸願),有假有真」。「方便願」中的「真」(一貫念佛往生的真精神)是「一實門」(唯信正因)。

善導大師的「玄義分」曰:

「《無量壽經》云,法藏比丘在世饒王佛所,行菩薩道時,發四十八願,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四十八願即一「第十八願」,「念佛往生」的願意,充滿於一一之願。這是「願意」是一實的證據。元祖相承之,著作《選擇本願念佛集》時,於四十八願中不論「方便」(方便願),如以十九願作十八願的機(行者)蒙「來迎引接願」,這完全守著「別發一願」(依第十八願一願開示)的相承(此相承來自善導大師)。

捨「聖道門」入「淨土門」的人們,若如元祖法然上人一樣,洞悉真徹「稱名本願」的實義(真精神),得「唯信正因」的正意,即無必要強論「三願(十九、二十、十八願)的真假」吧。

願海真假

高祖聖人經「三願轉入」(由十九願至二十願,由二十願轉入十八願)的體驗,一方面仰「果遂之願」(二十願)(終令入十八願的本願)意,一方面悲嘆法然上人門下的人們,由不知「願海真假」而失大悲的恩德,故製作《教行信證》,傳「三願真假」的洪範於後世。「以己行兼化他的要術」,是古聖的風格,這就是自信教人信。

元祖和高祖,化風不同。乘淨土門初開之運(機運、時機)而開一宗(淨土宗)的元祖,以「稱名本願」(視十八願為救助稱名者的本願)的法門,適應「時機」(時代和機類),這是對「聖道門」宣言「淨土門」的獨立。

願海真假

高祖親鸞聖人捨「從假入真」(從權假之教令入念佛真實的觀經法門)的調機誘引門,揭舉「真假明斷」的大經法門,完成七祖的聖業。「化身土卷」曰(三願轉入之文):

「是以愚禿釋鸞,仰論主(天親)解義(論述),依宗師(善導)勸化(教導),久出萬行諸善之假門(聖道門),永離雙樹林下之往生(第十九願的化土往生),回入(轉入)善本德本真門(二十願),偏發難思往生(二十願的往生)之心。然今特出方便真門(二十願),轉入選擇願海(十八願),速離難思往生(二十願的往生)心,欲遂難思議往生(十八願真實報土的往生),果遂之誓(二十願,遂令入十八願之誓),良有由哉。爰久入願海,深知佛恩,為報謝至德(大悲的恩德),摭真宗簡要,恒常稱念(懷念、稱名)不可思議德海(名號),彌喜愛斯,特頂戴斯也」。

此文是窺知《教行信證》製作的真意最明了之文。

願海真假

「真佛土卷」曰:

「然就願海,有真有假。是以復就佛土有真有假。由選擇本願(十八願)之正因(真實信心),成就真佛土(真實的報土)(無量光明土)。(乃至)假之佛土者,在下應知。既以真假皆是酬報大悲願海,故知,報佛土也。良假佛土業因千差,土(佛土)復應千差,是名方便化身、化土。由不知真假,迷失如來廣大恩德。」

高祖的「真假明斷」,先對「真佛土」,明「化身土」。不於其「因」(往生之因)而於「果」(往生之果)分「真、化」,是因凡夫易見之故。「化身土卷」中,各述著「要門」(十九願)、「真門」(二十願)的「教、行、信、證」(四法),以區別於前之真實的「教、行、信、證」。「化身土卷」舉「非」(方便)乃為令知「真」故。

願海真假

「願」有三願(十九、二十、十八願)。「經」有三經(大、觀、小)。「法門」有三門(要門、真門、弘願門)。「機」有三機(十八願的正定聚、二十願的不定聚、十九願的邪定聚)。「往生」有三往生(十九願的雙樹林下往生、二十願的難思往生、十八願的難思議往生)。「土」有真、化(真實報土和化土)二土。「化土」又有二,即「疑城胎宮」和「邊地懈慢」。

「第十七願」,是「諸佛稱名(稱讚、稱揚、讚嘆)願」。三世十方的諸佛齊乘十七願的願力,出興於世,稱揚、讚嘆本佛彌陀的名號「南無阿彌陀佛」(「行卷」云此被讚嘆的名號為「大行」)。此名號印現(聞信名號)於機中(眾生的心中)外,一點也不加凡夫自力的心行(不加任何一信一行),這是第十八願的信心,故云「至心信樂願」。

願海真假

如「十九願」的人,違背「十七願」的諸佛讚嘆名號之意。「十九願」的人們無法於「聞信一念」全領「佛智」,故以自力心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彼等願生淨土故,自力的「行」為「淨土的行」,僅少數者能入淨土,但是這不相應法藏菩薩的「選擇本願」的佛心。

如「第二十願」,為雖聞諸佛的名號讚嘆,尚未徹名號之真精神的人們,誓發「植諸德本願」,這即是「名號是德之本喔,稱念此來生我國」的本願。這是以自力心稱念的緣故,所以不是純粹他力即佛智全顯的相。「第十八願」仰「名號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力」(南無阿彌陀佛即招喚的勅命),令信「佛智不思議」「真不思議呀」的本願,這信心亦是如來大悲的廻向。

「十九願」依自己「發願」,定散行(自力)為「淨土行」而能入淨土。即十九願的「發願」,為往生有力的因緣,「二十願」把自己稱念的稱名行廻向給如來,作為有力的因緣。「十八願」的行者深信「如來的廻向」,故由行者方面不使用「廻向」,從行者來說是「不廻向」。

「二十願」,能稱的「名號」是「德之本」,因具諸「德本」故,「法」(名號)是「頓」(有依一念令往生的功德力);稱念的行者,因有誇稱念之功(自己的功勞)的自力心,故「機」(行者)是「漸」(化土往生的行信),之云「法頓機漸」(二十願的相)。

這些皆是聖人過去的宗教體驗,聖人就「三願轉入」,自不誇轉入之功,而慶喜是「法德自然的妙益」(各本願自然的功德力)。若「廢立」的真精神沒有入心的話,即失如來大悲的恩德,故就本願而辨別「真假」,這即是「願海真假」。

願海真假

「願」有三願(十九、二十、十八願),「因」(往生的因)有三因(十九願的行信、二十願的行信、十八願的行信)。親鸞聖人建立之為「三門」的法門。三門,即「要門」(十九願)、「真門」(二十願)、「弘願門」(十八願)。

因此,往生有「三往生」。三往生,即是「雙樹林下往生」(十九願)、「難思往生」(二十願)、「難思議往生」(十八願)。終南大師雖作此分類,但尚不是「真假明斷」。

願海真假

終南大師釋「從假入真的經」(《觀經》),因為是按著「從假入真」(由諸行之假,入念佛的真實)之經的精神作註釋,故就願海沒有直接地明斷「真假」。高祖聖人深探願海,以第十八願的法門眼,看取願海有「真假」,而公開地作「真假明斷」。

首先,以此「願海真假」的法門眼,悟願海法爾自然地有「真假」之旨趣者,即能知道《大無量壽經》「胎生」(二十願化土往生)和「化生」(十八願真實報土的往生)的區別,在明示「信」和「疑」的得失。《大無量壽經》曰:

【佛(釋尊)告慈氏(彌勒菩薩),若有眾生(邪定聚、十九願的機),以疑惑心(將十九願的「至心、發願、欲生」望第十八願而作疑惑),修諸功德(諸善),願生彼國(十九願人的願望)。不了(一)佛智、(二)不思議智、(三)不可稱智、(四)大乘廣智、(五)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自力倫理的報酬),修習善本,願生其國。

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化土的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不見聞三寶)。是故於彼國,謂之「胎生」(二十願的往生)。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行唯稱佛名的大行),信心(信樂)廻向(欲生),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依信不信佛智,而有「胎生」和「化生」的差別,如《大經》所示。即使是疑惑的眾生,亦令得往生(化土往生)是如來大悲廻向之賜。

願海真假

真宗的教判

真宗的淵源

真宗的流傳

三法與四法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4-05-06 17:14
Next 2024-05-07 10:59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