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瑞劍老師 譯文 釋淨覺 2023-08-15
《教行信證》的綱領
親鸞聖人的《教行信證》共六卷。在第一卷,聖人以世尊釋迦牟尼佛《大無量壽經》所說為一代真實教,聖人亦因此開淨土真宗一門,以信心為救度的真實宗教。
在第二卷,他教說真實行(阿彌陀佛的名號);第三卷教說真實信;第四卷說真實證;第五卷說真佛真土,彌陀淨土;第六卷教化佛,化身土。
首先,真實教是指阿彌陀佛的功德與功德力,及其佛土種種莊嚴,此亦即《大無量壽經》所教。在此經中,大雄世尊釋迦如來弘說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大願,其中以第十八願為至要,因為彌陀如來以此願顯現其無上智慧和無等慈悲——一個只有佛與佛始能明了的事實。透過此願,一切眾生得以從自身的罪業中得救。
第二,真實行是淨土佛法的「修行」,這是《大無量壽經》所教。「真實行」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聖名,或稱念其名號。即是說讚嘆歸命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意義是無量光·無量壽。因此,阿彌陀如來就是無量光壽佛,也是無量智慧慈悲佛。依淨土真宗的宗義,讚嘆稱念阿陀彌佛的名號,就是名號的功德本身。《大經》把阿彌陀如來的名號顯露了出來,經中第十七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譯者補:經中又言:「我至成佛道 名聲超十方 究竟靡所聞 誓不成正覺 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寳 常於大眾中 說法師子吼」。又十七願成就文言:「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讚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他的名號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是一切功德的具足圓滿。所以如果一個人以此為行,或歸命讚嘆彌陀的名號,必定會往生到他的佛國;又如果這個人於此「行」堅信無疑,他必將往生淨土,於彼取證無上正等正覺。
第三,真實信,是相信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是令我們往生彌陀如來佛國的真因或力量。這就是對彌陀第十八願的信心,此願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無疑地接受此願,全心交託於彌陀願力的人,自然會領受到阿彌陀如來的(即其名號的)一切功德,得以往生他的佛土。
第四,真實證,是依上述的「真實行信」而得到的無上智慧。這個「證」是因為第十一願的功德力獲得,此願說: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此「真實證」又稱「常樂」、「涅槃」、「法身」、「實相」、「真如」、「一如」。其他宗派是要依賴自己的力量去達到證悟,所以叫「自力教」或「聖道門」。這樣的宗教不是一個真實的宗教,而是一個哲學性的宗教。相反,淨土真宗教導我們相信阿彌陀如來智慧慈悲和願力的救度,它是救度的宗教,我稱之爲「他力教」或「淨土門」。「自力教」要求我們用自己的力量,以釋尊爲榜樣,步他的足跡,行他所行;「淨土真宗」則教我們真信阿彌陀如來,於死後往生他的佛土。
我們生到彼土後,會立即證得無上正覺,與真如一體(「如」者,即無生滅)。這樣的道理非我等凡夫所能了解,我們唯可信之。非輪迴(非生死輪迴)世界只可以在阿彌陀如來的佛土證得,非輪迴世界的真實就是真如的覺證,覺證的意義是活於真實。感官經驗的世界只是現象的世界,並不真實。無明煩惱(迷惑)的凡夫無法真正於世法中體悟實相。「實相」只可以從波羅蜜多行的甚深功德三昧中突破出來的超越性智慧(即般若)證得。三昧中的洞察,能見我們所稱的實相:「如」。「如」是盡虛空遍法界,十方諸佛,一切善,一切教,皆由此而生的真實光壽。彌陀與他的佛法也不例外,由「如」而生。
但是我等罪惡凡夫,以迷惑無明分別自他,由此自他的分別相而生起惡欲、貪婪、愛憎、我慢、穢染及種種罪業。為了扶正此歪風,彌陀如來以化佛釋尊降生於世,說示無常無我的真理去除眾生的我執,以顯有為世界的幻化。也就是說,他在世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由此無上智慧流出無等慈悲,於此,他成就佛果,即覺悟。在這個境界中,沒有欲念、貪婪、惡業,沒有苦惱。要達到這境界,佛陀教導我們要有真正的智慧和清淨的行為。而能夠有這樣的智慧行為,則要受持戒律來修正自己的習氣,直到安住三昧之中。因此,佛陀教導我們依八正道而做人,它們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又教我們以六波羅蜜為修道之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
不過,任何人都不難想到,這些修行方法不是我們一般人可以像佛陀一樣,老老實實地持續實行的。唉!我們凡夫是不可能持續修行的,這些教法是給上根利智的聖者們的啊!
然而,釋尊對愚者、惡者、邪者、罪者平等慈悲,所以他特開淨土一門——淨土真宗——去救度這類眾生。我們的開山始祖親鸞聖人在比叡山修了二十年自力的難行道,最後轉入了淨土真宗。真宗是易行救度之法,是釋尊真實之教。一切眾生,不管是愚是智,是正是邪,是善是惡,都透過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無上力用,從煩惱迷惑中得到解脫。
透過釋尊的教化,親鸞聖人的詮釋,一切眾生得以被救度往生到彌陀浄土,於彼親證真如,這就是真實證。
釋迦牟尼佛虛廓廣大的覺證,具足圓滿光壽,在此覺證中釋尊發現了佛中至尊的阿彌陀佛。在他的一生中,釋尊說法無數次,但他特別喜歡說阿彌陀如來,因為彌陀是他覺證中所得的真實。佛陀原本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自身就是阿彌陀佛。
第五,真佛與真佛土:真佛是一位有無量光和無量夀的佛。阿彌陀如來為了滿自己所發的四十八大願,成就了八正道和六波羅蜜的修行,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於是他成為了一位無量光和無量夀的佛,特別顯現於他的第十二和第十三願。
第十二願說:
「設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第十三願說:
「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如來的佛土充滿無量光明和夀命,不但如來是這樣,所有往生到他的佛土的眾生也是這樣,命終生到彼土後立即成佛。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他的無上願行確配稱真佛之名,他的佛國也因其大願功德莊嚴而堪稱真佛土。
阿彌陀佛國或極樂世界是涅槃國,往生彼國的眾生獲大般涅槃,享永恒之樂,永脫生死的枷鎖,然後不倦地回入苦惱的娑婆世界,救度有縁的無明惡習眾生。
第六,化佛和化身土:《觀無量壽經》上面寫著,阿彌陀佛會以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高的身相,出現於觀想無量壽佛身和他的佛土的信行者面前。依親鸞聖人之意,真佛是無形相的,不可以數目量度。因此,那怕如何高大,可量度的佛都不是真佛或真身佛,而是化佛或化身佛罷了。聖人的見解是,當我們修觀想無量壽佛和他的佛土時,所出現在我們眼前的佛菩薩都是化身。從這方面來看,聖人與善導大師和淨土宗高祖法然上人是有所不同。真佛阿彌陀佛把自己融入了自己的名號當中,因此他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聞信名號比見到化佛更為殊勝更有功德。基於這個道理,聖人判定《觀經》中第九觀和經中所說的佛土從顯義上說只是化土而已 (當然從隱義上說,它也是真佛土),而真佛、真阿彌陀佛、真土,要在《無量壽經》才得到顯示出來。(只有如天親菩薩一樣的聖者,才能於三昧從化土中見到真土,因為他們已與真如一體。)我們真宗行者唯有慶喜感恩於阿彌陀佛的願力使我們得聞佛名,由聞名而於大悲心生信。這就是能往生彌陀樂土——如來無上正覺——的真正原因。
第九觀的全文如下: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此想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
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
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
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
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
但當憶想,令心眼見。
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
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
是故智者,應當系心,諦觀無量壽佛。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瞭;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
是為遍觀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觀。」
化佛土者,即《菩薩處胎經》所說真佛土的「邊地」。
真佛土和使我們往生的真實信,在《大無量壽經》裏得到宣示。我們也可以從天親菩薩的《淨土論》和曇鸞大師的《論註》中,見到阿彌陀佛的真佛土與真宗佛法真實信的精神。
《教行信證》中的七位祖師
日本淨土宗由法然上人正式宣佈成立,而以親鸞聖人盡顯其神髓,其教理則全彰於《教行信證》一書之中。《教行信證》的理體依淨土三經而立,引證於七高僧的論釋。
親鸞聖人先宣說前所未見的大義,爲淨土真宗奠下基石。此義即彌陀的無條件功德廻向。此功德有二義:〈一〉往生淨土的往相廻向;〈二〉回入娑婆的還相廻向。
然後,聖人亦是前所未有地示以「教」、「行」、「信」、「證」四法取證涅槃,同時也為後學分辨出真實的「教」、「行」、「信」、「證」與假的或方便的「教」、「行」、「信」、「證」。
他分析了阿彌陀佛和被救者(我們)的「人格」,解釋了我們的罪業如何被消除,又教了我們如何得入「大般涅槃」——無上正等正覺。
現在讓我們先從歷史上看一看淨土真宗的教義。在《教行信證》的總序裏,聖人歡喜抒懷,為能夠讀到印度、中國、和日本的祖師們的論著而慶喜感恩。在「行卷」的結尾「正信偈」中,他細說了淨土真宗的歷史,道出了七位高僧的理論傳承。(七高僧就是印度的龍樹菩薩A.D.100-200,天親菩薩420-500;中國的曇鸞大師476-541,道綽禪師562-645,善導大師613-681;日本的源信和尚942-1017,源空大師或法然上人1133-1212)。在「化身土卷」裏,聖人也再次表示出對七位高僧的感激讚嘆。這說明了聖人並沒有自創新說開宗立教。他並非一位「新教徒」或一位「異見改革派」,他只不過是一位淨土宗的忠實信行者而已。他只是經過精細嚴肅的分析後,把淨土宗的教義有組織地系統化罷了。
到了《教行信證》的第六卷,聖人又再一次重申自己承傳了法然上人的精神,他雀躍於淨土教的興盛,毫不含糊地讚嘆法然上人是重振淨土宗義的偉大祖師。他說到《選擇本願念佛集》時有這樣的體會:「真宗簡要,念佛奧義,攝在于斯。」他這樣說,表示出對得到祖師付囑抄錄《選擇集》的至極歡喜。他撰寫《教行信證》,以讚嘆彌陀及報謝師恩。由此而知,《教行信證》是以法然上人《選擇集》的思想為基礎而出發,把淨土宗念佛的深層意義,依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中表現的信心和觀念,自然發揮出來的。
親鸞聖人終其一生謙恭備至地尊崇他的老師。我們在他的「和讚」中可以見到他把法然上人視為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的權化。他在『嘆異鈔』的第二章說:
「我親鸞,只知道遵從恩師法然上人的教誨,深信只有彌陀的本願力,才能救度念佛的眾生。」
因此我們可以說,親鸞聖人一生只知把老師法然上人傳承下來的念佛法門弘揚於世。法然上人承傳了中國偉大祖師善導大師的念佛。大師註《觀經》,楷定《觀經》為明證念佛之經。他說此經有兩重意義:一是要教觀佛三昧,二是教念佛三昧。其中觀想分為十六種,而此十六觀又分為兩種善業:一是定善,即息慮凝心;二是散善,即去惡修善。此二業是往生淨土的表因。大師深究此二業後,判定深心或深信的念佛才是真正往生之因。他的重點放在「深心」二字上面。
善導大師把修行放在稱念名號上,特別稱之爲「正定業」,以其他的修行為「助業」。如此分別後,他宣告念佛是《觀經》所引述種種修行中的主要修行。不但如此,他更判定念佛為釋尊一切教法中最重要的修行。
念佛是不是開啟淨土大門的最重要和最有力的鑰匙呢? 善導大師認定確實如此,因為念佛有別於其他的修行,念佛順應佛願也。
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之意是:「一個人即使十聲甚至一聲稱佛名,他都會生到我(彌陀)的淨土。」大師在他的《往生禮讚》說到「專修」和「雜修」時,強調 「專修」比「雜修」有力重要得多,因此他一生勸化眾生專門稱名念佛。
法然上人承傳了善導大師的遺教,著作《選擇本願念佛集》一書,把善導大師的理論都寫了上去。親鸞聖人於不忘兩大師的教誨下,把《大經》中念佛的微意徹底無遺地表露出來。善導和法然兩位祖師的著眼放在《觀經》上,而聖人則注意到《大經》才是釋尊的本教,因為彌陀的「願」都詳盡地在此經中彰顯明白。因為這個緣故,善導和法然兩位祖師都只勸人念佛,並把「行」和「信」分別解說。親鸞聖人則根據了念佛的真正意義,分清了稱念佛名,和從願力中產生出來的「真實信」的差異。
聖人在「教卷」的前端寫到《大經》的經題時這樣說:「大無量壽經 真實之教」。他把「願名」都放在書中每一卷的卷首。例如在第二卷(行卷),置第十七願「諸佛稱名之願」於首;又如在第三卷(信卷)寫上第十八「至心信樂之願」於首等等。在最後第六卷(化身土卷),他把《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的經名置於前,表示出淨土真宗一方面建基於經說,同時也立足於阿彌陀佛的本願。
於顯義來說,《觀經》對應第十九願,而《小經》則合第二十願。但是此二願〈十九、二十〉都不是真實願,它們是所謂「假願」,第十八願才是「真實之願」。聖人也分判了《大經》為真實教,《觀經》和《小經》為方便教。
《教行信證》的前五卷為顯真實願的部分;最後第六卷回說假願。聖人說:「…按方便之願有假有真,亦有行有信…〈就方便願有真行真信,亦有假行假信〉」。
《大經》演說阿彌陀佛於未成佛前的法藏菩薩身發四十八大願後,經過歷刧真修實行八正道六波羅蜜等一切功德,終成正覺。《大經》又教說淨土的莊嚴妙相,無非是彌陀正覺大悲的活現。眾生之可以往生淨土,乃緣阿彌陀佛或他的名號之力為因。為何如此? 因為彌陀的願力不可思議,他本來所發的誓願,就是要以他的願力或名號力救度一切眾生,這就是真宗的教理。
龍樹菩薩之後有天親菩薩出生於北印度,他以淨土三部經為基礎,特依《大經》為繩墨而作《淨土論》。三祖中國曇鸞大師解釋《淨土論》,名之《往生論註》,依天親菩薩的規範闡述《大經》精神。大師又依《大經》作《讚阿彌陀佛偈》。在《往生論註》的開始,大師說到龍樹菩薩把佛法修行分為「難行道」和「易行道」兩種:「難行道」是把正覺的事業於今生成辦;「易行道」是期於次生在淨土取正覺。龍樹菩薩的分判,是要讓大家知道有阿彌陀佛的願力。大師在《論註》中說:
「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不退轉)。」
天親菩薩分淨土為三種莊嚴:〈一〉國土十七種莊嚴;〈二〉佛八種莊嚴;〈三〉菩薩四種莊嚴。依此則淨土共有二十九種莊嚴。曇鸞大師說:
「應知此三種莊嚴成就,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嚴,因淨故果淨。非無因他因有也。」
這個道理就是,極樂淨土是彌陀願力的自然流露、結果、成就。此中其實並非荒誕不可理喻,因為心淨則佛土淨,境象不過是心的產物罷了,這是天地宇宙的大道,活潑、清淨且自然。
反之,所有眾生穢惡不淨,不能成就清淨佛土,因為我們的心都充滿了情慾、貪婪、黑闇。正因為有此不淨的罪業世界,我們唯有轉向彌陀的慈悲大願,歸依他的大智慧力,來完成自己的覺悟之道。我們一定要往生到他的淨土於彼覺證。有人認為彌陀的救度說不通、不合法理,因為與佛陀教的因果法則背道而馳。又或者說釋迦牟尼佛是本師教主而非救主,我們要靠自己,用自己的力量按業力的法則去自我解脫證悟。他們認為這才是佛陀的教導,佛法的真理。
當然,我們知道業因果報的法則,也知道自覺的真理。但是彌陀的救度與基督教不同,它並不違反業力和因果。因為彌陀的業力我們才會被他的願力所救;我們的業轉爲阿彌陀佛的業。佛的業力即是其正覺——即名號。這就是真宗佛法救度的道理。曇鸞大師對彌陀救度之法極為重視。救度包含「他力」和「廻向」兩個觀念,於此彌陀的誓願擔當了至爲重要的角色。親鸞聖人說:「他力者,彌陀本願力也。」《教行信證》的義理實大受益於曇鸞大師的《論註》,此書對我們明白淨土教義有很大的幫助,實為融通自力佛法與他力佛法的橋樑。
善導大師是中國最偉大的淨土學者之一,他對《觀經》「三心」的闡釋的確深刻獨到。就《觀經》的顯義,「三心」比於「定善」與「散善」似屬次要的地位,但是大師發露《觀經》的深意,把重點放在「三心」,使它成為本經的主要思想。在深入研究《觀經》後,他最終捨棄了「定善」「散善」,認為他們並不順應彌陀的願意。此後,他教人專門念佛。
《大經》的教理顯露直接,但是善導大師說《觀經》卻有兩重意義:〈一〉顯義,〈二〉隱義。《觀經》亦暗示《阿彌陀經》〈即小經〉有顯、隱兩義。親鸞聖人說:「二經三心 …依顯義異,依彰義一也(隱彰義者,開闡彌陀難思大悲本願)」(化土)。說到「行」「信」二義,聖人特別對「真」「假」辨別清楚。聖人在《教行信證》中多番引用善導大師的《觀經》註疏來作說明,例如他以善導大師的「六字釋」解釋「行」「信」關係,稱名利益,《觀經》「三心」,和《大經》「三心」等等。《觀經》「三心」是:〈一〉至誠心〈隱義指彌陀之至誠心〉,〈二〉深心〈隱義指真實信心〉,〈三〉回向發願心〈隱義指彌陀招喚之至心〉。《大經》「三心」是:〈一〉至心〈真實心〉,〈二〉信樂〈真實信〉,〈三〉欲生。
親鸞聖人雖直承法然上人,但他能以《教行信證》一書開顯真實信心的大義,實在深深受益於曇鸞和善導兩位祖師的教誨。
留言列表(3条)
[…] […]
[…] 傳承與洞見 […]
[…] 傳承與洞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