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與「真宗眼」

原創 同朋 整理 釋蒙光 2024-04-19

「三心」與「真宗眼」

蒙光:

怎樣纔能往生必定?

以自己「能否往生」、「要往生」爲中心的淨土教,是以自我的欲望爲中心,此稱爲「欲生中心說」,屬異安心,不能往生真實報土。淨土真宗的「信心中心」說,不是以自己「相信與否」「信到什麽程度」爲中心,而是以如來的「慈悲」、「功德」、「本願力」爲中心。

方青:

慈亲在,家就在。

慈亲在哪,家就在哪。

阿弥陀佛如慈亲。

祂在,净土就在。

祂在哪,净土就在哪。

儿思念的到底是家还是慈亲呢?

儿说:妈妈,我想回家!(妈妈,我想你了!)

妈妈说:儿呀,回来吧,到时我去接你呦。(儿呀,我一直想你啊!)

母亲多少回的思念,才换来儿的一次思念啊?!

蒙光:說得好。

很多人只想回家,卻不知是慈親在,才有家。

若忘了慈親,家也只是徒有其表而無其實的建築物。

往生是往生到佛心,與佛心相應。

不知佛心的人所到之處,只是煩惱妄念營造的業報之地而已。

方青:老师说的是!带着贪心想着家的舒适和妈妈的无限包容,最后或被诱拐(到哪呢,真是危险啊),或消磨时光,忘记妈妈,可怜又可悲。阿弥陀佛

「三心」與「真宗眼」

德歸:老師,拜讀該文(怎樣纔能往生必定?)后有個疑惑:

三心是以信樂爲中心,以“欲生”為中心則淪為異安心。既然至心是信心之體(本質),信樂是相(無疑),為何三心不是以至心為中心呢?請老師開示

蒙光:至心是佛的真實心,即佛智,亦即是名號大行,至心回向入凡夫心成爲信心。凡夫是在聞其名號的一念信心處領受佛德。

至心是佛的世界。講凡夫被救度,唯有以與佛心相應的信心爲體、爲中心,如何能把自己擡到佛的世界與佛平起平坐呢?那是自力聖道的極致。

德歸:原來如此。弟子拜讀本典信卷的時候,也有類似的疑惑,現在清晰一些了,弟子再好好思惟。感恩老師。

覺心:感恩徳归同朋提問,而得到䝉光師清晰的解答,打破自我在文字上表面化。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德歸:感恩覺心師!確實如此,計度的當下忘記了慈親心是為何,所以被文字所困。

「三心」與「真宗眼」

蒙光:南無阿彌陀佛

德歸同朋的問題,其實就是真宗教相中最重要也最難的“行信”問題。

“至心、信樂、欲生”三心,到底如何領解?這在宗學已經有非常嚴密周到的討論了。托歷代祖師善知識的福,我們現在能用較簡單的文字,大略說明。

大體來說,三心的內涵,有全約佛說,全約機說,與佛凡同具說。此三說相通而各有側重。

約佛方說。三心爲佛之誓願成就,至心為一乘大智願海故是智慧,信樂是滿足大悲圓融無礙的信心海故是慈悲,欲生是論註的巧方便廻向故相應於方便。至心是如來所證的實智,信樂是二利圓滿的大悲,從此大悲,出欲衆生往生淨土、同成正覺的回向方便。三心是佛一心的開說,三心即一心。

約機方說。機方領受佛德,成淳心、一心、相續心。淳心相應至心,一心相應信樂,相續相應欲生,淳、一、相續之心,都是佛德的映現,是念佛人的信相,統一於一信心,即一心。

在機方說,則機方亦領受了“至心”,故如來的真實智慧,亦顯現於念佛人的三業。但“至心”的源頭是佛方,佛方是所施,機方是能受,並非機方自行成就證得了真實智慧,機方只是領受少分真實功德而非全然顯現,故“至心”不可單就機方而論。

所以三心最方便理解的,是佛凡同具說,三心分配爲佛一凡二,即“至心”是佛心,佛心映入凡心,則現爲“信樂、欲生”之心。即至心的真實佛智,回向衆生成就,衆生於聞信一念領受,即名“信心(信樂)”。“欲生”爲信心之相續相,是以往生為目標的每天的宗教生活,報恩稱名行亦在此中。故欲生不是獨立的心相,其體爲信心。信心以名號爲體,但在凡夫方,則唯以信心爲體。

再以法雷轍的三心配五願來看,至心配十七願的名號,信樂配十八願的信心,欲生配十一願的必至滅度之願,我國配十二、十三的光明無量、壽命無量願。

有人可能會問,三心不是“至心、信樂、欲生”的三心嗎?怎麽這裏又出來個“我國”?

答曰:“欲生”不是與所生之處相隔離的獨立心態,所以說“欲生”,是確知所生之處而生起的清淨欲,即被淨土的真實功德吸引而自然生起的嚮往。“我國”是如來身心土不二的示現,不是從凡夫自我出發的充滿欲望煩惱的想象和投射。很多念佛人以爲往生是自己要“願生淨土”、“欲生淨土”,重點都放在自己的“願生”、“欲生”,其實即是自我的欲望,不知從自我出發的染汙欲望如何能與“淨土”的功德相應?亦不知如來所說的“欲生”不是我執中心的意願,而是清淨信心的相續。

若明乎此理,則知三心配五願之深義,同時即能知親鸞聖人法眼之偉大。《教行信證》中,至心配十七願的名號,即“行卷”。信樂配十八願的信心,即“信卷”。欲生配十一願的必至滅度之願,即“證卷”。“我國”配十二、十三的光明無量、壽命無量願,即“真佛土卷”。“行卷”的“行”是如來的大行,是如來成就的正覺功德,是聖道自力修行完全成就的終點。這一終點,才是淨土門建立的起點。如來正覺成就,才有回向衆生成就,才有衆生的信心成就。所以淨土門的根本,在於信心。大行在如來,凡夫唯依回向的信心,方得入證的世界。信之一字,振興一宗,其義深遠。

蒙光:我盡量在用簡明的文字來說明了,不知我說明白沒有?同朋如有疑問,歡迎再提出。

這些地方,都是淨土教的關鍵,也是當今淨土行人常見的誤區和盲點。

「三心」與「真宗眼」

德信:谢谢老师的解答和同朋的善问,最近顶戴《本願海涛音》也提到这个问题,“行信”论的确是真宗的关要,要花上一辈子的功夫来体味才行,老师的解答恰是瑞剑老师这段法语的注解:

「三心」與「真宗眼」
「三心」與「真宗眼」
「三心」與「真宗眼」

本願海涛音(1—110)

德歸:感恩老師開示!之前不知“全約佛說、全約機說、與佛凡同具說”,所以總是混淆,偶爾有所領解也是浮於表面。經老師解釋后,清晰多了,感恩老師的大說法。

德歸:

淨土真宗四十八要點

——此文也有涉及:

【五】佛心以名號的方式來入凡心 

(23)見佛身者,即見佛心。佛心即是大悲心,救度眾生出離輪迴。然而,罪業煩惱的凡夫,無法見佛身。於是,阿彌陀佛以名號方便法,讓我們得聽聞。當我們一聽聞到名號,彌陀的大悲心即入凡夫心,此即成為淨信。 

(24)名號進入我們内心,成為淨信,此即是往生成佛之因。名號之外,無有信心可言。 

(25)名號令生淨信;淨信令出念佛。 

(26)在佛方,佛要令一切眾生聽聞名號,以救度一切眾生。 

(27)在凡夫這一方,凡夫因信心獲救,故說信心是往生之因。 

能頂戴如此傳承清淨的妙法味,唯有感恩、托福,我亦在彼攝取中

「三心」與「真宗眼」

行者:老师这篇开示非常精当透彻,末学尚有一处不明,烦请指教:

~“機方只是領受少分真實功德而非全然顯現”

真实功德即是誓愿尊号,大经说“闻信一念,具足大利无上功德”,信受者现生已圆满具足,当来于净土全然显现,为何老师说“只领受了少分”呢?意思是不是“所领受的真实功德只有少分能于我等三业上显现”?

蒙光:說機方就是指凡夫當下。即現世利益。包括三業,也有冥加。說見現生十種益

機方只是領受少分真實功德而非全然顯現

——從全句整體來看,就不會卡在某個詞上。因爲“非全然顯現”,所以說是“領受少分”。並不是說如來所施、衆生所受的不是圓滿功德。如聖人說“不斷煩惱得涅槃”,此“涅槃”指“涅槃分”,是同樣的道理。但如果只將領受的功德限於機方的三業說,反而不全面了。

如果覺得“領受”一詞有歧義,就改成“受用”好了。

行者:感恩老师指教,末学只就机方三业来说,确实忽视了冥加、护念等现生诸益。如此说来,这所谓的“少分”,今生已是受用无尽了,感恩南无阿弥陀佛

德信:

领解亦不止于机,领解者,还佛愿之体。”结合今日老师的解答,同朋们的法谈,觉得这句法语真是妙味无穷,“南无阿弥陀佛”的独运,不可思议。

再来体会“南无阿弥陀佛地往生”,这句法语,真是字字千钧,是亘古不变的真言,值得一辈子体会吟味。

行者:

感恩同朋引用法语,以开末学如下领解:

“领解亦不止于机,领解者,还佛愿之体。”

——机方领解,究竟来说,亦是愿力推动,即名号功德于意业显现。

“南无阿弥陀佛地往生”

——机方口称,究竟来说,亦是愿力推动,即名号功德于口业显现。

蒙光:是彼此三業不相捨離離如來無我,離我無如來

行者:是否可以如此领解:如来三业摄于名中,名号彻入我等身心,如来三业即时融于身心,而后显现为三业报恩行,此谓“三业不离,生佛一体”?

蒙光:名號如何徹入?唯聞而已。聞不具足,莫盡在凡夫的思惟計度上打轉。

行者:是,唯闻!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與「真宗眼」

蒙光:昨天有同朋問我問題:

安護:南无阿弥陀佛老师,早安!

请老师开示世尊出生时所讲的四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感恩老师

蒙光: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説彌陀本願海。

安護:是 感恩老师!

——話題進行到此沒有後續。不知安護同朋看到這回復,真的明白了沒有?還是不明白卻不敢再問?

不明白卻不敢再問不好,但不動腦馬上就問也不理想。最好是老師回答了,自己不懂,那就要去動腦筋。把問題想破了頭,還不懂的話,就再問老師。托佛的福,多幾次這樣的經驗,就會開竅。

我的回答,當然不是在搪塞她,但要懂不容易。如果沒有後續的思惟吟味,只是從此擱置,很可惜就錯過了。借此因緣,我把問答的用心和意思再說清楚些,作爲示範,希望大家以後能多聞、多思。信從聞生,也從思生,自己不動腦,只想要現成答案,得到的也只是概念,不是真實信心,名“信不具足”。

同朋問我釋尊出世的典故,我回復她《正信偈》中揭示釋尊出世本懷的聖句,就是要她培養真宗眼。即在佛法中不論見到任何法義,要時時回到聖人的法眼和宗義上來,才不會迷失方向。否則就像經上打的比方,富家的兒子盲眼,無知闖入寶庫中,不但沒有辦法欣賞受用這些寶物,反而因爲盲眼,處處碰撞跌倒,這些寶物反而成了傷害他的存在。

釋尊出世說的四句偈,重點在哪裏?

一,是釋尊的尊貴——唯我獨尊。

二,是釋尊出世的目的,亦即爲什麽說釋尊尊貴?其理由爲何?——我當安之。

三最重要的,讀佛書永遠要記住,佛來到世間,給我們說教、令我們聽聞的,不是別人家的故事、與己無關的傳奇,而是我置身其中的現實。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在哪裏?“三界皆苦”,我置身何處?我該怎麽辦?

如此才知釋尊的尊貴,是爲我一人,是爲這個在三界中流轉無安的“我”,釋尊說“我當安之”。所以隱藏的關鍵問題,到這裏才水落石出:釋尊用什麽來“安”這“無安”的“我”?原來,釋尊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無本願,則我不得救,三界難安。「如來以無蓋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大無量壽經)真實之利,即是本願名號。

真宗門徒,見佛法皆是本願海之化現者,方具真宗眼。

归去来:尊貴的法談啊!祖師、聖人亦囅然微笑,牽我們的手,搭我們的肩,同參如來行。感恩老師、御同朋。

「三心」與「真宗眼」

參攷:

離苦得樂

離苦得樂,不是往生以後的事

“爲樂願生”的陷阱

“佛”教?還是“我”教?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4-04-21 21:07
Next 2024-04-21 22:08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