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劍老師九十二歲 編校 蒙光
522(一)一般的宗教講跟神禮拜、祈禱的話,健康、長壽、其他人生的幸福,神會賜與。
(二)聖道自力的佛教,依「戒律」(五戒、十戒、四十八戒、二百五十戒等道德的生活規則的嚴守)、「禪定」(依坐禪,體達「空」「無我」之域,至主觀・客觀合一〔境智冥合〕之妙境〔大乘禪〕)和「智慧」(禪定的完成)之「三學」至涅槃(寂滅、最高善)為目標。
(三)淨土真宗是,「唯信獨達(脫)」或「唯信別選」,是依一真實信心往生成佛的教法。
大別宗教的話,分為以上三種類。細別的話,為幾十萬種的宗教(或類似宗教)。彼處有「真」有「偽」,又有「權」有「假」的宗教。又有「迷信」有「正信」。
宗教也是沒「真理性」不行。明斷真假,決判真假,提唱「真實之教」的是親鸞聖人。
523淨土真宗是從如來廻施的「廻向的宗教」。嫌「雜行」「雜修」的「自力」心,禁止修這些。「彌陀一佛」「唯信正因」地成為一心一向的,云信者。做「雜行雜修」的人是真宗内的外道。
524分别從如來的廻向的話,有「往相廻向」「還相廻向」(往生之後,又還來現土的相狀)。就以上二相之往相廻向,有「教、行、信、證」(四法)。淨土真宗是「廻向的宗教」,因為忘記這個,所以出自力想要自己取信心,稱念佛求往生。不可忘記有「二種廻向」。
525由如來來的「二種廻向」作為「名號法」(南無阿彌陀佛)廻向給眾生。「信心」也是「南無阿彌陀佛」,「念佛」也是「南無阿彌陀佛」。
526「真實之教」是淨土真宗,說於《大無量壽經》。
527在其他宗教講「到天國」,只有說「往相」。淨土真宗說「往相」和「還相」二面。是為如來的救濟(攝化)永遠無盡地進行。在其他宗教,自己一人到天國,自己一人得永遠的生命,那就結束了。神是「Oneman」,把天地萬物不論到何時都用獨裁主義貫通處,被救的人,不和神一樣給與同樣的權威。說人類永遠不能成神,是一神教的缺陷。
528「真實之教」者,不止和其他宗教比較是「真實」,在釋迦一代的諸教中,淨土真宗也是真實之教的意思。「真實之教」是《大無量壽經》。聖人結嘆此事御言「一乘究竟之極說」「時機純熟之真教」。若無自覺自己是「極惡最下的凡夫」的話,就會撇開自己,做「真實」(真理)、「不真實」的議論。忘記「自己是凡夫」,哪怕排列如來的名論卓說,也是「給貓黄金」(給豬真珠)。不可不立於自己是「極惡最下」的凡夫之事實上論宗教的優劣。如此一來,「真實之教」的意思也懂吧。
529「真實之教」的意思是,比起諸神諸佛的功德,阿彌陀如來的教法有「大善大功德」,和聖道自力之教做比較也是,含著是真理、是「不顛倒」「不虛偽」的意思。
530今日,有某學者種種批判淨土真宗,但是因為是忘記自己是「極惡最下的凡夫」之批判故,所談皆無有可取。親鸞聖人的偉大之處是,真理其自體之高乃不用說,常不忘自己是「極惡最下的凡夫」而立論處,有著聖人的偉大處。真理未登至最高的真理,同時自己的反省未降至「極惡最下」的話,不是真實。世人教「要為善」「要為善人」,但不知徹底低下至凡夫無法為善的話不行。雖然如此,道德必須努力遵守,這是身為社會人的義務,作為報恩行,應為善。和如來做比較時,是「極惡最下」。理想高,欲成佛地起大勇猛心;現實低,「極惡最下」的自覺,沒有不行。
531人的原樣,「就這樣地」被救之道是「真實教」,只有「本願一實的大道」。
532說十八願(真實之教)是釋尊出世的本懷(主要的目的)。聖道門及十九、二十願是為令入十八願的方便。聖道門是為智者、學者的方便。十九願是在聖道門的人入淨土門,開始學的本願,二十願是為修念佛一行欲往生的人說的,此亦是「方便假門」。
533從順序說的話,從外道入聖道門,從聖道門入十九願,從十九願入二十願,從二十願入十八願是順序。
534大眾沒有時間學「聖道門」和十九願、二十願故,直接聽聞十八願,以「自力心」聞「他力」,不知不覺混雜「自力」。故為誡此,一部分有說此的必要。
即使學了佛教,稍微知道聖道門或假權的佛教的人很多,體得十八願的真實之教的人甚以少。
偶爾學了《教行信證》的一部分和《歎異鈔》,也都是獨學故,得其真味的人很少。佛教,不問任何宗派,欲得其真味的話必定得依止師匠才行。良師匠很少是可悲的事。
535佛法深遠且龐大。獨學能知道的宗派可說一個也沒有。分別「自力」和「他力」,不可不辨別「真實之教」和「假權」。不讀《教行信證》的話,其批判眼出不來。
536想知道「真實之教」是如何之物的話,必須知道「假權的宗教」是如何之物、「邪偽之宗教」是如何之物。
537違反普遍的真理(因果)的宗教是「邪偽的宗教」,聖道門及十九願、二十願的教法是「假權的宗教」。能如教修行之人,有相當的利益。「假權」的教法,吾等凡愚無法實踐,又即使能做到一部分,也是不能到大涅槃的「方便教」。
538直到入十八願的真實為止,我們得分別是「真實之教」呢、或「假權之教」呢、或「邪偽的宗教」呢才行。「教卷」的使命在此。
539《大無量壽經》是「喚遣一致」的經。阿彌陀如來立於西岸上呼喚「汝一心正念直來」(拜託請就那樣地來)。釋迦如來發遣「必往,必獲救」。
「去來之中 忘己哉」(瑞劒)
「二河譬」也是如此。「喚聲」亦是本願力,「發遣」亦是本願力。
淨土真宗是「名號的宗教」、「本願力的宗教」。然今日的同行忘記「喚遣」(本願力),自己「取信心」「稱念佛」求往生地被自力根性絆住。根本的錯了。
540安心
(1)總之,傾向理論故不行。自己「知道的」「記得的」「認為的」全都靠不住。
(2)一般是「機的深信」的研究不足。不認真地掘「極惡最下之機」的話,無法成材。
(3)凡夫是無智、無力和罪惡。心淨是「妄念」。
(4)「妄念」是存在意識。「有我」「有物」地從此處生起心的運作,皆是妄念。
(5)聞本願名號,滿足了嗎?尚還肚子餓的話,不入聞中。
(6)「取信心求往生」「稱念佛求往生」「自己信求往生」有故,不滿足。
(7)不可忘記的事:
(一)自己是極惡最下的凡夫。
(二)凡夫的想法淨是妄念。
(8)又,不可忘的事
「念力 願力 南無阿彌陀佛
依南無阿彌陀佛往生」。
(9)聞佛法,沒有聞到「謝謝」和「真不思議呀」二者出來為止的聞不行。
(10)光著眼於自己一方,不知如來的尊貴、高僧們的尊貴、師匠的難得不行。
(11)吟味如來和善知識的「言語」,「言語」變得可貴。
(12)研究和理解是健康時做的事。萬一臨終的話,是唯有「是」地接受而已。
(13)臨終時只有「絶對暗黑」「絶對絶望」「絶對孤獨」和「絶對無力」。
(14)不於強健有力時,聞佛法、信順勅命的話,「萬一」時來不及。
(15)初學者,淨追求「知解分別」。超越此、超越,成為阿呆地順好。
(16)自己的想法「靠不住」。「靠得住」者唯有佛法。
(17)同朋說「啊,我懂了」。不是因為「懂了」就能往生的淨土。
(18)淨是「想安心」「想歡喜」「想要往生的保證」的人。偏偏不是如此就能往生的。
(19)「取信心求往生」地,追著「信心」的兎子跑故,「就這樣地」無法懂。
541雖是十九、二十願,此亦是大悲之願故,輕蔑的話很可惜。
542十八願和十九、二十願不嚴肅地區別不行。
543「教卷」曰:「說如來本願為經宗致。」
就此文,「本願」者限第十八願。「宗」是「尊」之義,「致」是「極」之義。
544「真實五願」(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攝於《大無量壽經》的「宗」(宗致)之中。偈(正信偈)前文曰:
「其真實行願者,諸佛稱名願(十七願)。其真實信願者,至心信樂願(十八願)。斯乃選擇本願之行信也。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往生者則難思議往生(十一願)也。佛土者則報佛報土(十二、十三願)也。斯乃誓願不可思議一實真如海。《大無量壽經》之宗致,他力真宗之正意也。」
「真實五願」即是「第十八願」。宗祖開第十八願為真實五願,以御製作「教・行・信・證」,之云「五願開示」。其目的為顯「真實信」,即為示「信心正因」。
依「五願開示」,《教行信證》出來,依《教行信證》,「淨土真宗」開。思「五願開示」時,「信而往生呢、稱而往生呢」之議論沒必要。當然是依一信心往生。
545又有「以佛名號為經體」。「體」者是「體質」之義。《大無量壽經》一字一句皆是南無阿彌陀佛,此云「名號為體」。恩師曰「教行信證」十字(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應頂戴此是「南無阿彌陀佛」也。
546《大經》曰:
「如來以無蓋大悲矜哀(憐愍)三界(迷界的眾生),所以出興於世,光闡(說)道教(佛法),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利益)(名號)。」
以此知釋迦如來是融本(阿彌陀如來)的應身佛(釋迦如來)。釋迦如來說《大經》時,入「大寂定」,入「彌陀三昧」以後說《大經》。《大經》是二尊一致的經。
547龍樹、天親、曇鸞的三大師的法門叫做「大經法門」。道綽、善導、源信、源空(法然上人)的四大師的法門叫做「觀經法門」。淨土真宗是「大經法門」。說「稱的話得救」之教義是「觀經法門」;說「信的話得救」的法門是「大經法門」。往生的正因沒有兩個的道理。
「大經法門」是根本,「觀經法門」是枝末。《教行信證》是「大經法門」。
在拜讀聖教時沒有確實領解有此二法門的話,大多會混亂不清。
安心
548(1)釋尊二十九歲出家,六年修行,三十五歲成佛,四十五年間傳道,八十歲入涅槃。
(2)釋尊是迦毘羅衛國的王子,十七歲結婚,生有一子名羅睺羅。
(3)釋尊的偉大處,捨家棄欲也很了不起,不過,是「禪定」了不起。
(4)釋尊的禪定謂「海印三昧」。在三昧中三世的事象皆透視。
(5)「海印三昧」中,釋尊洞悉「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
(6)又說《大無量壽經》時,入「大寂定」(彌陀三昧),與彌陀如來合一。
(7)釋尊的「禪定」是法界真理的全體,是最高善,亦是「名號」的内容。
(8)在佛教,最高者是「禪定」,「名號」和「大信心」。
(9)「禪定」,是如此了不起,然對極惡最下的凡夫而言是天上之月。
(10)救極惡最下的凡夫之道,唯有彌陀的名號一個。
(11)禪定的研究有《臨濟錄》、《碧巖集》(臨濟宗),亦有《正法眼藏》(曹洞宗)。
(12)淨土真宗有《教行信證》,不過,誰人皆是《御和讚》和《御文章》好。
(13)佛教的根本真理是法界的根本真理,那是「大智慧」和「大慈悲」。
(14)南無阿彌陀佛的價值,是諸佛如來的智慧和慈悲的全體。
(15)名號之力(運作)謂「光明」,阿彌陀如來以「光明」和「名號」攝化十方。
(16)「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慧日」之一句,真棒呀,不是嗎?
(17)阿彌陀如來的「光明」也好「名號」也好,《教行信證》的大法門也好,皆是法界的真理,是「自然法爾」(性海自然)。
(18)性海自然的《教行信證》的法門,與像其他宗教是凡夫自己說的宗教,本質完全不同。
(19)說「那樣雲裏霧裏的東西誰懂呀」而不讀聖教的人,是可憐的人。
549唯佛知道的佛智、大悲的妙力用(運作、力)謂「功德」,現在謂之「法藏」。開法藏惠賜給今日的吾等。法藏的結晶是「南無阿彌陀佛」。如來的「功德」(妙力用)廣大無邊、甚深微妙,所以凡夫無法懂。依其功德,凡夫「就這樣地」被往生。這對凡夫而言,是真實之利(利益)。
在聞哲學的議論處,對凡夫的利益很少。光是講「要信喲」、「要稱喲」,那樣的教義是「空舞」(呼聲高,實益少)。南無阿彌陀佛是如來功德的結晶,是如來寶藏的全體,是「妙力用」。
因此,一教凡夫「就這樣地」被往生時,會點頭原來如此,而知「南無阿彌陀佛」的尊貴,有「好尊貴啊」的是信心。「信心」是「好尊貴啊」、「好難能可貴」和「不思議喲」地,自然湧起那樣的感情是信心,不是以自己的力量湧起的。這亦是本願力的回向。
550「道教」者指一般佛教,即八萬四千的「假門」(聖道)和要門(十九願)謂「道教」。八萬四千的法門皆是為令入十八願的「方便」。自力的機類千差萬別故,釋尊先排斥(破邪)「邪偽」的宗教,次說八萬四千的「假門」,誘引眾生,最後說「真實教」(十八願),給與眾生「真實之利」。「真實之利」是「名號」、是「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謂「真實之行」。「教」和「行」不二。「念佛」亦是,信者的念佛其原樣是「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善導大師的「正定業」。無信心之人的念佛不能說是「正定業」,亦不是「報恩行」。信者的念佛既是「正定業」,同時亦是「報恩行」。無信心者的念佛,亦因有「自然轉入真如門(十八願)」故,為入十八願的原因,不可排斥。
551「宗體」(本願和名號)。本文曰:
「是以說如來本願為經(大經)宗致(宗),即以佛名號為經體。」
「宗」是「宗尊」之義,「體」是「主質」亦「體質」之義。在真宗,「本願」是「因」,「名號」是果。此時是建本願成就名號故,「本願」和「名號」不二,此謂「本願即名號,名號即本願」。即「宗」和「體」不二。
552同朋說「取信心」、「頂戴信心」,那是信什麼呢?是信第十八願,即是信本願(十八願),即是信「名號」。《御文章》(五—5)曰:
「信心獲得者,指領受第十八願也。領受此願者,指領受南無阿彌陀佛之相也。」
這是信以願力不思議消滅罪障,不斷煩惱得涅槃。這樣信的,謂「信心獲得」。以能知「本願」和「名號」的關係。本願和名號是因果關係,亦是不二一體。故聖人曰:「誓願的尊號」。《御文章》(五—8)曰:「建南無阿彌陀佛之本願…,成南無阿彌陀佛(正覺、名號)。」
安心
553⑴很多人忘記依「本願」「名號」的功德力往生,而想要取信心稱念佛求往生。
⑵「念力、願力、南無阿彌陀佛」。依此功德力往生。
⑶「佛心、佛力、依本願力往生」。自己運作的話「自力」,如來運作的話「他力」。
⑷「他力」指如來的本願力。
⑸自力,指「我如何如何」的出「我」。「我」出的話自力。
⑹凡夫,真正的「自力」(聖道門)也做不到,真正的「他力」也不能的是大多數。
⑺大乘經典高且深,很殊勝,不是今日的凡夫學者這呀那呀可說嘴的。
⑻佛法,分別「佛和凡夫」的不同是第一。
⑼阿彌陀如來為何尊貴呢?同體的大慈悲者故尊貴。
⑽阿彌陀如來,凡夫就凡夫的原樣、人類就人類的原樣救度故尊貴。
⑾想被神救度的話,必須要修善根、祈禱才行。
⑿積善根也好、祈禱也好皆不需要。「就這樣地」救度的佛,唯阿彌陀如來御一佛。
⒀「就這樣地」,指的是人過「人類的生活」的原樣被救度。
⒁「人類的生活」指的是肉食妻帶之人類的生活的原樣。
⒂人類的生活伴著各種的罪惡,罪惡的原樣,就這樣地御救度我們。
⒃真宗人,不道德的事要盡量地謹慎,但是沒有必要去學做「清教徒」。
⒄信心,聞信名號由來是信心。即聞本願的生起本末無有疑心,謂信心。
⒅想離生死苦海之強烈的志願沒有的話,佛法無法聞。
⒆關於離生死,沒有反省自己的罪惡、無智、無力不行。
554「教卷」之終,說佛陀入大寂定,顯現光顏巍巍之相,示現五德。「五德」:
㈠世尊住奇特法、
㈡世雄住佛所住、
㈢世眼住導師行、
㈣世英住最勝道、
㈤天尊行如來德。
世尊、世雄、世眼、世英、天尊等是佛陀的尊稱。
「世尊」意味在世上最尊貴的人。「世雄」指在世上雄健強壯的意思
「世眼」意味引導世之盲冥之眼。「世英」指世上的英雄。
「天尊」意味天中的最尊。
佛陀出現於世間依極其稀有之事,有如優曇華開花般是稀有之事,難值、難見。
天尊「行如來德」是指說《大無量壽經》一事。
555「佛」是什麼意思呢?有「自覺」和「覺他」之二義。「覺」指「悟」的意思。即自己也成佛,亦令其他眾生成佛的人叫做「佛陀」。其他的宗教,神只有一人,其他眾生不能成神。《智度論》曰:
「能自覺一切世間煩惱睡,亦能令覺故名為覺人(佛)。」
「佛」指「佛陀」,是「覺人」的意思。
「自覺」者,自身覺醒無始以來的迷夢,明悟真理,云「自覺」。即如真理的體現法界真理的人。《心地觀經》云佛陀是「大覺尊」,《大乘起信論》謂「救世大悲者」。天親的《佛性論》謂具「智」、「斷」、「恩」三德的人叫做佛。
556「教卷」曰(本願):
「是以說如來本願為經宗致,即以佛名號為經體也。」
557「本願」者何乎?《大經》上卷願前之文曰:
「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558文曰:「即以佛名號為經體也」。名號者,是什麼呢?謂名號的成就是十七願(諸佛稱名之願)。
559名號的意思(六字釋),善導大師的「玄義分」曰:
「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下品下生的往生),即有十願、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這是釋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所具的德義。
善導大師作「六字釋」的因緣是,當時(唐代)攝論宗的學者們,看到善導大師辯護《觀經》下品下生的人(極惡的大罪人)臨終十遍稱彌陀的名號往生,許念佛往生,開淨土宗,而攻撃善導大師曰:《觀經》的十念往生有「願」無「行」,故實際不能往生。
560「攝論宗」是依天親菩薩的兄長無著菩薩造《攝大乘論》而開的宗派。其中說道:「要往生,必得要有「願」和「行」。《觀經》有「惡人依十聲的念佛往生」的是別時意趣。並不是立即往生,而是有朝一日成為往生原因的意思。」以之攻撃大師。善導大師聞攝論宗的學者們的言論,言:「自力的人們如何能懂他力的意趣」,奮然起而作「六字釋」,令彼等知「他力淨土門」的意趣。
561依善導大師的「六字釋」,說「六字」具足「願」和「行」之旨。
「願行具足」是具足於「念佛」呢?還是具足於「名號」呢?謂是具足於「信心」。
六字釋指「南無」(歸命)、「發願回向」和「即是其行」為六字的三義,此三義成為六字釋的骨幹。
562親鸞聖人於「行卷」解釋「六字釋」曰:
「歸命(信心)者本願招喚之勅命也。」
這一句是淨土真宗安心之「肝要」。關於「六字釋」,詳細想於「行卷」作說明,這一句要確實地吟味才行。
行卷
標舉 諸佛稱名之願 淨土真實之行·選擇本願之行
563「諸佛」悉為救一切眾生出現,阿彌陀如來是法王。諸佛為讚嘆阿彌陀如來的名號出現。
「諸佛稱名之願」是第十七願,「稱」是稱讚、稱揚、讚美的意思。
564世界的宗教,或「一神教」、或「多神教」、或「汎神論」。希臘的諸神、日本神道的諸神是多神教,是未開(悟)人的宗教。佛教有很多的佛、菩薩像故,看似「多神教」,並非如此。在真言宗,諸佛的統一者,即根本佛是「大日如來」(法身佛)。在淨土真宗,諸佛如來的根本佛是阿彌陀如來(報身佛)。禪宗如何呢?是「絕對的唯心論」、「絕對的觀念論」。淨土真宗是「絕對的汎神論的一神教」。不是說有很多佛像就是「多神教」,不是尊崇彌陀一佛為本尊就是一神教。不動「心佛及眾生(萬物、一切的生物)是三無差別」(華嚴)的原理,阿彌陀如來是一切眾生的慈親。
565讚揚彌陀名號的是諸佛,被讚揚的佛是阿彌陀如來。阿彌陀如來為令一切眾生信如來的本願名號,使諸佛讚揚名號,這是第十七願。
566雖然聖人說第十七願也是「選擇本願」,在觀經法門(善導大師、法然上人的教義[宗教]),是依「第十八願」開宗故,這時候講「選擇本願」的話,是指「第十八願」。
567「南無阿彌陀佛」之「大行」能傳給人類及一切眾生,是托第十七願的御蔭。傳到,眾生方能聞信之而往生(十八願)。故「十七願」和「十八願」不能分割,是親緣關係。
568信心,「聞其名號」的「聞」(聞信)是信心(十八願)。「其名號」指第十七願的名號。
569(一)石泉師的行信論
石泉師講:
法相的表裡…顯於表是稱名,隱於裡是信心
稟受的前後…信心先頂戴,稱名後出來。
570(二)月珠師的行信論
月珠師說:
稱即名…稱御念佛,其御念佛的原樣是名號。
名即稱…名號其原樣成為稱名顯現。
571(三)空華的行信論
空華指僧鎔、柔遠、道隱、善讓、斷鎧(法雷學派)等諸師的學說。
名號的原樣直接是大行,名號如天上月,宿影於萬水。
在「法雷」,⑴從「三信」開示五願。⑵談「全用歸體」(稱名必須歸體,體是信心)。
572「空華」所說,名號(或本願力)運作,令眾生三信(信心),又令十念(稱名念佛)。
名號常使眾生信、令行(令念佛)、令往生。
即使終日稱御念佛(能行),沒有離所行海(名號海)。
573稱御念佛,信者的念佛有稱讚、稱揚名號的意思,又也有作為報恩行出於口地稱的意思。有人取代御念佛,說「這、這」。「這、這」也是和念佛同等。
574信心顯於⑴「感恩呀」、⑵「不思議呀」之兩種感情。這顯露是御念佛。
575即使做御念佛,認為是自己在稱念佛,不行。是依不讓眾生念佛不行之如來的本願力,被念佛的。我們所稱的念佛,是依「正覺大音,響流十方」(名聲普聞的大正覺)的本願力被御念佛的。
行卷
題號 顯淨土真實行文類
愚禿釋親鸞集
576淨土真宗是以《大無量壽經》為所依的經典所誕生的宗教,亦是依阿彌陀如來的「本願」(五願開示)而誕生的宗教。
「本願」是指「四十八願」。其中「第十八願」是代表的「王本願」。開「第十八願」為十一願(必至滅度之願)、十二願(光明無量之願)、十三願(壽命無量之願)、十七願(諸佛稱名之願)、十八願(至心信樂之願)之五願,製作《教行信證》,以開「淨土真宗」。
577《大無量壽經》生起的因緣是:
一、為顯釋迦如來出現的本意說《大經》。
二、為顯阿彌陀如來超世的願力(本願力)。
三、為令眾生浴於「一乘圓頓」真實的利益說《大經》。
四、為令知諸佛同讚的阿彌陀如來的覺體說《大經》。
五、為嘆眾生往生的廣益說《大經》。
六、為授時機(末代極惡最下的眾生)相應之法說《大經》。
(注:《本典·教卷》:“如來興世之正說,奇特最勝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極說,速疾圓融之金言,十方稱讚之誠言,時機純熟之眞教也。”)
578《大無量壽經》說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和「名號」。為開示、開顯之,寫《教行信證》。
579「真實之教」者,即《大無量壽經》。「真實之行」者是「南無阿彌陀佛」。
580「南無阿彌陀佛」之「大行」入滿眾生心中的是「大信心」。
「信心」,凡夫用自己的力信的不是信心。「信心」的體是「名號」。
聖人嘆大信心,仰「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信樂也」。又曰:「歸命者本願招喚之勅命也」。
581宗教,不論什麼樣的宗教都是顯於「身・口・意」。信神時,「信」的運作是「意」,跟神祈禱的是「身」、「口」。即使「神道」、「基督教」也都有「行」。佛教,說「行」,在聖道門,「戒律・禪定・智慧」的三學是「行」,即是「八正道」、「六波羅蜜」。
淨土真宗的「行」是①「南無阿彌陀佛」(大行),大行入眾生的心中,②成為「大信」(信心),信心又顯於口,③成為「念佛」(大行)。即①「行」(名號)、②「信」(信心)、③「行」(稱名念佛)而展開。
582為何往生呢?「名號」是往生的真因,「信心」是正因、「稱名」是報恩行。
583「信心」和「稱名念佛」的區別是,
①信心是正因,念佛(稱名)是非因。
②信心是前,念佛是後。
③信心是本,念佛是末。
584同行的大多數不知這個故,想「稱念佛求往生」。往生,不論怎麼說都是「信心正因」(唯信正因、唯信別選)。以為「稱而往生」是錯誤。
585思「御助稱者」(注:認爲佛救稱名者)的不是「選擇本願」,「令聞信名號而救度」的是「選擇本願」。
問稱而往生呢、信而往生呢的話,當流是信而往生,即是「依本願力往生」。
586「南無阿彌陀佛」好難能可貴。「聞其(十七願的)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十八願成就文)有故,「名號」是眾生聞・信而往生之佛智的不思議・本願力的結晶故難能可貴。「佛心、佛力、本願力」悉内在於「名號」中。
587「名號」是聞的,是眾生聞(聞信)(信)而往生的。不是因為稱才往生的。
588「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信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十八願成就文),這是淨土真宗最重要的御文,這是真宗的面目。「行信論」難處有很多,但是不可動搖十八願成就文。「信心」的基本是「十八願成就文」。
589今日很多同朋可分為三種類:
①想頂戴「信心」作為往生淨土的車票。
②想稱念佛求往生者。
③想頂戴信心、稱念佛求往生者。
不論何者皆是忘了如來的本願力、忘記名號的功德力,而自己想要那樣這樣的求往生地拿出自力的心,所以不行。忘記佛,想取信心求往生、想稱念佛求往生是錯誤的。
590拜讀聖教,有:
一「依誓願不思議被救度而往生」之御文。
二「依本願力往生」之御文。
三「依名號不思議往生」之御文。
四「唯念佛被彌陀救度」之御文。
五「信憑彌陀」、「信憑一念時往生一定、御助一定」之御文。
說教也是,重點置於①「信心」的人有,置於②「名號」的人有。置於③「念佛」的人有、④置於社會道德的人有,各式各樣。
591因此,「行卷」標舉之文「諸佛稱名之願:淨土真實之行·選擇本願之行」的意思和「信卷」的標舉之文「至心信樂之願:正定聚之機」之二文的意思沒有好好地頂戴不行。
(光按:行卷之「行」在「法」,「信卷」之「信」在「機」。)
592希臘哲學以「真」「善」「美」為理想。康德沿此線著作了三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
佛教以「法身」、「般若」和「解脫」三者為理想。「法身」是絶對的真理,「般若」是真理原樣的智慧,「解脫」是依般若所得的大自由境(涅槃)。佛教的規模很大。
「舊約聖書」以「神造天地」開始寫,「新約聖書」說「信仰」、「希望」和「愛」。
593在「自力聖道門」(佛教)講「行」,是指「戒律」、「禪定」和「智慧」。
594在「淨土真宗」講「行」,說「南無阿彌陀佛」是「大行」,說大行其原樣的信心是「大信心」。信心顯現於口的念佛亦叫做「行」(報恩行)(正定業)。
一般人不知道「真實行」是什麼。即不知「教、行、信、證」的「行」是什麼。
因為不知「行」故也不知「信」。
595於歐美的一般宗教很強調「信仰」,但是沒有如佛教講的「行」。「信心」也是,他力的信心連作夢也不知。
596在真宗很難的問題是「行信」,又最重要的問題也是「行信」。
「行信論」的書也有,不是此道的專家的話無法理解。
行卷(續)
597要學《教行信證》,沒有好好學「行卷」的話,全篇的意思無法懂。聖人於「總序」曰:「專奉斯行,唯崇斯信」。
598「行」一詞,依國民、宗教,「行」的想法有所不同。在大乘佛教,視持戒律是「行」,又修「禪定」,及依禪定產生智慧為止亦視為「行」。
一般民眾,做斷食、被瀑布打、登山、越重重山嶺,視為「行」。在回教,到麥加去朝拜,被視為是義務的「行」。
一般在佛教講「行」的話,是講人為了成佛所做的修行叫做「行」。
599在他力淨土門,講「行」的話,是指法藏菩薩為成正覺,發「願」修「行」,所以是指法藏菩薩所修的「行業」(八正道、大悲六波羅蜜)叫做「行」。
600用《教行信證》講「行」的話,是指「南無阿彌陀佛」是「大行」,又從信心所出的念佛叫做「行」。
601大部分的真宗門徒認為用口稱念佛的話能獲救(往生),這是錯誤的。淨土真宗是「唯信正因」故,不論怎麼說,「信心」是第一義。那樣的話,「行」就不需要了嗎?並非如此。信南無阿彌陀佛(大行)的是信心故,「行」(大行)是必要的。「念佛的行」,念佛被說是「緣缺不生的法」,無法發聲的話就無法稱念佛,故口稱的念佛,不是往生的正因。
真宗的「行」的意思很難。拜讀「行卷」之前,沒有就「行」有所領解的話不行。
安心
關於安心十個條(請參照前號)
「我呀搖搖擺擺内空空」的意思是,體會「妄念是凡夫的地體,妄念外別無心也」之御言語原來如此而說的境地。
又,凡夫的心變化無常,不可靠,此說是「我呀搖搖擺擺内空空」。
又,也曾想過這樣想的是信心,但是淨土不是因自己想了就能往生的。因此,自己的想法,不依靠之的是「内空空」的意思。
又,這不是講「不動的信心」不行,一直動著的凡夫的心就像薄紙一樣。然一被貼到「本願力」的岩石上,「搖搖擺擺」的原樣不動。
不動的心是「佛心」,凡夫的心是一直動著的。一直動著的心就叫做「搖搖擺擺」。
佛法是「闇」(凡夫)和「光明」(佛心、佛力)的闘爭。終於到最後輸給佛力,那是信心呀。
久遠劫來依自力自力到今日為止,在六道輪廻著。
想要信心,光是眺望自己的心的話沒有結果。要仰、仰「佛心、佛力、本願力」。
通標行信(行卷)
【本文】謹按往相回向有「大行」、有「大信」。
602「回向」,是回轉趣向的意思,在佛的手掌心的功德力用(運作)(力)(功德)回向給眾生方,讓眾生得那「妙功德力」就叫做「回向」。又有所謂的「菩提回向」,即把自己累積修行的結果,回向給自己的證悟的回向亦有。
淨土真宗的「回向」,指如來回施「大行」、「大信」給眾生就叫做「回向」。
淨土真宗是「回向的宗教」。
603一般的同朋忘記由如來來的回向,而自己要取信心、自己稱念佛想要求往生。彼處有著根本的錯誤。
604立於高處,俯視宗教界,一般大眾講「心誠則靈」、「天助人助」、「廢惡修善則幸福來」,這是一般民眾的宗教。在聖道門講實踐「八正道」、「六波羅蜜」的行的話能成佛,但是實踐的人(修行)在現代一人亦無是實情。信神的信心不外是人在祈求現世的幸福而已。
605「極惡最下的凡夫」是現實的話。救度,於現世得幸福的不是救度。能體達「涅槃」之最高善,這方是真正的救度。哪怕是被神救,不能成神的話,不是真的救度。
極惡最下的凡夫到極善最上的「涅槃」,得「還相回向」向一切眾生說成佛之道,這方是最高的理想、真的救度。
行卷(續)
606要救極惡最下的凡夫,不依「如來的回向」無救濟之道。
607要救極惡最下的凡夫,如華・天・密・禪,「即身成佛」、「是心是佛」的教法無異是對牛彈琴。「神信心」是人類的理性所不容的教法。
608依如來的回向(廻施),頂戴「大行」(南無阿彌陀佛)和「大信心」,被往生淨土,以「往生即成佛」立即成佛之道一條,是給與吾等凡夫的大道,亦是直道。
609「聖道門」說「教・理・行・果」,亦說「信・解・行・證」,「非行山不得填願海(本願、志願)」是一般的原則。
610要成佛,「行」和「信」需要,這是成佛的原則。
611於淨土真宗的「大行」,是如來廻施的「南無阿彌陀佛」,「大信」是如來廻施(回向)的真實信心。一切眾生遲早頂戴「大信心」往生成佛。「大信心」是「佛性」。
612「行」是什麼、「信」是什麼,就行信,持正確的理解是必要的。
大行之體
「大行者,則稱(稱念)(信心上的稱名)無礙(南無阿彌陀佛)(名義相應的如實行)光如來名。斯行即是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極速圓滿真如一實功德寶海。故名大行。」
613「無礙」者,不二之義。指如來證「惑(迷)智(悟)不二」之理,施此理給眾生,令煩惱即菩提的佛智。此念佛(稱無礙光如來名)不是自力的念佛。
614是「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佛,是曰他力」的意思。
615「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天親菩薩讚嘆如來而附上的御名。稱讚無礙光如來名(念佛),其事全體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是大行,今指的是名號流布十方之相。
616「斯行」指名號流布的原樣是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有三徳:⑴量德、⑵用德、⑶性德。
「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是表示「量德」。「極速圓滿」是「用德」(力用、運作)。「真如一實功德寶海」是「性德」。「善法」指釋迦如來所說的「八正道」、「六波羅蜜」等諸善。「德本」說的是德的根本。常常行善成為習慣,給社會好的影響,那功德就叫做「德」。特別是講「德本」時,指的是「名號」。名號的力用滿足的就叫做德本。
「極速圓滿」指名號的功德極快地傳達給眾生,疾速令眾生往生成佛故說「極速圓滿」。這是名號的力用(用德)。
「真如一實功德寶海」,指全宇宙的根本真理的真如所持的功德皆含在名號中。「真如」即「法性」故謂「性德」。
617有信心的人的念佛,稱名念佛的原樣是名號故,念佛具有三德(量、用、性),其實是名號具有三德。故指「名號」說是「大行」。
618很多人,有信心的人的稱名也好,無信心的人的稱名也好皆不區別,一聽說「念佛往生」,就以為只要稱念佛就能往生,而稱自力的念佛的人很多。那是理解錯了。自力之人的念佛不是往生的正因。「信心」是正因。此信心亦是聞信名號的原樣是「南無阿彌陀佛」。
說聞信名號,如何聞信呢?聞「本願」的生起・本末無有疑心就叫做「聞」。不是光動口念佛就能往生的。「本願的生起本末」即聞如來的「大慈悲的佛智」、即聞「佛智的大慈悲」而滿足的就叫做「聞」。聞的原樣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用・獨立。
619《歎異抄》(第二章)也有「唯念佛可被彌陀救度」之言語也有,此念佛是「他力的念佛」,是從信心上稱的念佛。即是教「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獨用)者。
620「真如」有「空真如」和「不空真如」。「不空真如」,並非指「空・無我」的「空真如」,是指持有「功德寶海」之功德的真如。
「真如」指法界(全宇宙或心性)的真理、法則、功德的全體叫做「真如」。不應說全宇宙是神造,全宇宙是「不生不滅的大自然」。
全宇宙(萬物)是⑴不生不滅、⑵不一不異、⑶不斷不常、⑷不來不去(以上,八不中道),這是自然。道理上沒有造「自然」的神。在一神教,神是「第一原因」,亦是萬物的創造主。康德於《純粹理性批判》說神的存在證明沒有一個是可滿足的。「多神教」的日本諸神也是,無法證明其存在。
621歐美非佛教徒的語言學說阿彌陀佛是印度以外其他地方宗教的輸入,又說是「非歷史的存在」而攻擊。善導大師體驗實證的《觀無量壽經》的「觀佛三昧」是最好的證明。
淨土真宗是⑴真如三昧、⑵觀佛三昧、⑶念佛三昧、⑷「信心正因」地發展而來者。
622於佛教有「三昧相傳的歷史」(師說)。華嚴有「海印三昧」,在三昧中看釋尊一代的事跡。說《大無量壽經》時,釋尊入「彌陀三昧」(大寂定)。於大寂定中,釋迦・彌陀二尊是御一體。
淨土真宗是「大寂定」中的說法。
623信心不是理智,不是知識,也不是凡夫的思念。《教行信證》所說之事,如言語的頂戴是重要的。原樣地頂戴佛教、佛說、佛願的是信心。
現代人講「懂了」、「不知道」、「自己這樣想」,這是自己本位故,無法懂他力。
624《教行信證》是好好地頂戴「總序」之文、不夾雜私見,照言語頂戴是肝要。
625淨土真宗是釋尊、七高僧、親鸞聖人「三昧相傳」的歷史。是佛的偉大,「佛智不思議」是「三昧的不思議」。
「三昧」(大寂定),科學也沒有、哲學也沒有、世界史也沒有。是超越凡夫的「真如」的世界、「心性」的世界。
凡夫以凡夫的思慮分別為基礎看佛教故,不論到何時也不知道。看「佛的三昧」的同時,不思議地頂戴佛智、佛願的不思議處,真實信心發起。
行卷
出願 第十七願
626【御自釋】然斯行者出於大悲願。即是「諸佛稱揚之願」,復名「諸佛稱名之願」,復名「諸佛咨嗟之願」、亦可名「往相回向之願」、亦可名「選擇稱名之願」也。
627淨土真宗從阿彌陀如來的「四十八願」(本願)出生。代表四十八願的本願是「第十八願」,這叫做「王本願」。
第十八願(真實信之願)⑴名「念佛往生之願」、⑵名「選擇本願」、⑶名「本願三心之願」、⑷名「至心信樂之願」、⑸亦名「往相信心之願」。
628第十七願(真實行之願),高祖⑴名「諸佛稱揚之願」、⑵名「諸佛稱名之願」、⑶名「諸佛咨嗟之願」、⑷名「往相回向之願」、⑸名「選擇稱名之願」。
629高祖聖人開第十八願為「五願」(真實五願),以御製作《教行信證》。
第十八願
第十一願、「必至滅度願」…證卷
第十二願、「光明無量願」…真佛土卷
第十三願、「壽命無量願」…真佛土卷
第十七願、「諸佛稱名願」…行卷
第十八願、「至心信樂願」…信卷
630淨土真宗依本願而開,之云「選願開宗」。又依《大無量壽經》而開。此謂「依經開宗」。
「本願」和「名號」不二故,亦可謂依「名號」(南無阿彌陀佛)開。「教卷」曰:「說如來本願為經宗致,即以佛名號為經體也。」
《教行信證》全體是「南無阿彌陀佛」。
631「南無阿彌陀佛」是「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的佛陀之意思。名號是阿彌陀如來正覺的全體,亦實是阿彌陀如來,這叫做「名體不二」。名號不單是阿彌陀如來的「表徵」。阿彌陀如來以「光明」、「名號」和「神通」(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度一切眾生。故「光明」和「名號」亦是「不二」。
本願成就之相是「南無阿彌陀佛」故,「本願」和「名號」不二。「本願」是「因」,「名號」是「果」。
又,阿彌陀如來「正覺」(證悟)的全體是「南無阿彌陀佛」。
又,「阿彌陀如來」(體)和名號(名)是不二一體,這叫做「名體不二」。
名號如前述,是「善本」、德本。「善」者,一切的佛教叫做「善」。
632沒確實地學習「行卷」的話,無法懂《教行信證》。
633「行卷」的「名號」來到「信卷」成為「信心」。雖然講信心,南無阿彌陀佛外沒有信心。
634「行卷」曰:
「以彌陀法王四十八願名號,焉佛事願力度眾生。」
亦曰:
⑴「諸佛稱名之願,《大經》言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讚嘆)稱(稱讚、稱揚)我名者,不取正覺。」(十七願文)
⑵「又言,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究竟靡所聞,誓不成正覺。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常於大眾中,說法獅子吼。」
⑶「願成就文,經言: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⑷「又言,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嘆於彼。」
⑸「又言,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635就十八願,「念佛往生」(善導大師)、「選擇本願」(法然上人,以十八願一個開宗派)。
親鸞聖人的願名是:
①本願三心之願
②選擇本願(繼承自法然上人)
③至心信樂之願
④往相信心之願。
第十七願名如前述。
636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說的「念佛往生」,指的是「稱名往生」。此「稱名往生」是依《觀無量壽經》命名的。此「念佛往生」就叫做「觀經法門」。
「念佛往生」亦名:
①「一行(稱名)往生門」。
②「行中攝信」(稱名之行中攝有信心)。
③「信行通攝」或言「信行融攝」。
淨土宗的念佛是此。
637親鸞聖人的宗教,開十八願為五願(五願開示),然後「唯信正因」愈發明確,而開淨土真宗。欲見「五願開示」和「唯信正因」者,不可不拜見《教行信證》。
638淨土宗的「念佛往生」(稱名往生)正確呢,還是淨土真宗的「五願開示」的法門即「唯信正因」正確呢?八百年來,兩宗諍論不已,今尚未有結局。
念佛往生(稱名往生)的真精神是「唯信正因」。明示此的是《教行信證》。
639古來,真宗的學者評淨土宗(鎮西派及西山派等),說:「鎮西得法然上人的皮、西山得肉、真宗得上人的骨髓。」
640大正年間,淨土宗的學者(圓宣)(德川時代)著作的《教行信證破壞論》一書被重新出版了。這本書出版後,約十年中,沒有被人駁倒。龍大的教授中井玄道師慨歎之。不久大谷派的學者名石川舜台起來應戰,著作了《教行信證破壞論駁言》一書。
淨土宗的人被《選擇集》和善導大師的文字所囚,而石川師敘述的是其真精神,所以沒有結果。
要言之,「稱名往生」和「信心正因」是學徒應研究的重要問題。
頂戴《御本典》的好。
641善導大師說「念佛往生」(稱名往生)是從信心上說的念佛(稱名)。若分開「信心」和「念佛」思考時,是「信心正因」、「稱名報恩」。作為一個思考時,「念佛往生」是念佛的原樣是信心,信心的原樣是御念佛。然現代人的大多數聞「念佛往生」,認為只要口稱念佛的話就能往生,那是錯誤的。
642善導大師的念佛往生是「上盡一形(一生涯),下至一念」(信一念)的念佛。信一念延長的話即成一生涯的念佛。
就第十七願
643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
《和語燈》(卷四)曰:
「言依一念十念往生者,云念佛是疎相,信妨行也。言念念不捨者,思一念十念不定,行妨信也。故取信生一念,行勵一形(一生涯)。」(示禪勝坊之御詞)。
又曰:
「十聲一聲之釋,信念佛之樣;『念念不捨』之釋,行念佛之樣。故是勸應信生一念・行勵一形之釋。」(十二條問答)。
644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是不見一多之功的念佛,全無能稱(指稱念佛)之功(不是因為稱了而往生的),明確是依「願力的獨用」得往生之見解。
645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的「念佛往生」之「法義」,亦可云「信心往生」,亦能云「稱名往生」,含兩方的意思。這是「信行融攝的法門」,這叫做「觀經法門」。
646第十八願的願名有五個。
相承的名目:
念佛往生之願(善導大師)
選擇本願(法然上人)
高祖(聖人)的名目:
本願三心之願
至心信樂之願
往相信心之願
647第十七願的願名
大悲之願
諸佛稱揚之願
諸佛稱名之願
諸佛咨嗟之願
往相廻向之願
選擇稱名之願
648善導大師取「第十八願」一個,称是「念佛往生之願」。又法然上人在其後加上了「選択本願」之名。(浄土宗)
649親鸞聖人開第十八願為「五願」,開「五願」處,「第十七願」作為「大悲之願」加上以下五名,称「第十八願」作「至心信樂之願」、「本願三心之願」、「往相信心之願」。(浄土真宗)
650浄土宗和浄土真宗的差異,浄土宗依第十八願開宗,浄土真宗立於「五願開示」上開宗。這是浄土宗和浄土真宗根本的不同点。
浄土宗的根本法典是法然上人的《選択集》,親鸞聖人的浄土真宗的本典是《教行信証》。
651善導大師提唱「念佛往生」,是視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為「念佛」(称名),其念佛(行)之中摂三心(三信),把第十八願全体作「念佛往生之願」。
652善導大師釈十八願,曰:
「若我(阿弥陀如来)成佛,十方衆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覚。彼佛(阿弥陀如来)今現在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虚,衆生称念,必得往生。」
這是浄土宗的「念佛往生」的根據。
653浄土宗以右述的善導大師的十八願釈為根據,主張「念佛往生」,一点也不譲歩。法然上人的《選択集》是註解善導大師的「念佛往生」的書,因此和善導大師同様是「念佛往生」的教義。不過,就如前述,其「念佛往生」持著「称名往生」和「信心往生」両個意義。看梵文的《大無量寿経》也是,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的「念」,或是十声的念佛、又或是十遍憶念佛国,高楠博士也好、南条博士也好,英訳《大経》時説是取二者的言語。
「乃至十念」是如右的文字故,「念佛往生」的意義亦能説是「称名往生」,亦能説是「信心往生」。
若問「称名往生」是本義呢?「信心往生」是本義呢?答案是信心是往生的正因,称名不是往生的正因。証明之,親鸞聖人開第十八願為五願,製作《教行信証》,以「信心」為「正因」,明確称名非因之旨。着眼此点,拜見《教行信証》,《教行信証》成難解之書。学者須着眼此点,研鑽《教行信証》好。
654善導大師見第十八願是據「因願文」而見。親鸞聖人見第十八願,據十八願成就文的「聞其名号,信心歓喜,乃至一念」之文,又依曇鸞大師的《論註》,明「三心」是「一心」之旨,明示「信心正因」,那是《教行信証》。
655善導大師的六字釋,「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廻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這是六字釋。就六字釋,有三種内容。
那是⑴「歸命」、⑵「發願廻向」、⑶「即是其行」。這三個是「六字釋」的三義。親鸞聖人解釋善導大師的六字釋(行卷),曰「歸命者本願招喚之勅命也」。又釋「發願廻向」,說「如來已發願廻施眾生行之心也」。又釋「即是其行」,曰「即選擇本願是也」。「選擇本願是也」是「本願即名號,名號即本願」之意。(利劔師)
656恩師桂利劔師於《教行信證大系》第三卷釋「六字釋」,曰:
「六字釋是
㈠依本願的三心和本願成就文,近處是依二河譬的精神而作釋。
㈡全體顯如來的願力廻向。
㈢全體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大行。
㈣全體顯南無阿彌陀佛的廻向。
㈤全體是彌陀正覺的内容、功德力。
㈥歸命(被廻向者)(從阿彌陀佛出者)是肝要。
㈦高祖的釋義,歸攝末歸本的「本」而作釋。
㈧在法雷學派,「歸命」作「名聲」,「發願廻向」作「佛智」,「即是其行」作行業、業因、選擇本願。
應掌握此真精神熱心地拜見之。」
又曰:
「六字釋」是《觀經》下品下生「稱名往生」的法門,是救度稱者的法門,不過觀經法門應歸大經法門。」(攝末歸本)
657斷鎧師(法雷第一祖)總括「六字的三義」曰:
「從㈠眾生所聞的法體大行(眾生所聞的名號)、㈡他力攝生的法體大行(攝取眾生的名號)、㈢佛智滿入的法體大行(佛智滿入眾生的心的是信心)上作釋。」
又說:「歸命、發願廻向、即是其行皆是阿彌陀如來正覺的一念中之物。」
又說:「六字的三義,三三圓融著。」
658利劔師曰:
「六字釋是善導大師直接立腳於願海、立腳於二利圓滿的正覺的功德力,立於如來方已成就眾生的往生之佛智、立於一乘的最高峰而作釋。」
這様解釋「六字釋」時,淨土宗和真宗的論爭,看到了判決。詳細望直接頂戴《教行信證》、特別是依「行卷」和「信卷」拜見。
659行卷
第十八願有「乃至十念」的念佛,這不是眾生稱念的自力的念佛,是他力廻向的念佛,是信心所顯的念佛。因此,第十七願有諸佛的稱名。「諸佛稱名之願」(第十七願)的念佛,是諸佛所稱讚、稱揚的念佛。那樣的話,第十八願的念佛也不是為眾生稱而往生的念佛,有稱讚、稱揚的意思。稱名作為往生條件的念佛的話,說「乃至十念」,沒有理由加上「乃至」。親鸞聖人説「乃至」者,是「一多包容」之言,善導大師亦解釋「上盡一形,下至一念」。這是說上盡一生涯,下至信的一念為止能往生喲。
660善導大師把「乃至十念」釋為稱名,立了「稱名正定業」的法門。法然上人御言「念」和「稱」同一,作「念稱是一」之釋,這是蓮如上人所說的「念在内的話,色(聲)形於外」的意思。又親鸞聖人曰:「稱佛名離自力心,之曰橫超(他力)」(化卷)。「橫超他力」的念佛故,念佛原樣是信心,亦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南無阿彌陀佛是「大行」地在「行卷」為我們御示。
於「大行釋」(行卷),「大行者稱無礙光如來名」(稱名),說明「斯行」的行時,直接取「名號」的意思,說「真如一實功徳寶海,故名大行」。
661不是因為善導大師有說「稱名」是「正定業」,就說自力的念佛是「正定業」,而是說他力廻向的念佛,即「南無阿彌陀佛」是「正定業」。
然,看今日淨土宗之人的念佛(真宗人亦同),墮於自力的念佛的人多,「稱名求往生」的人似乎很多。
662如前述,善導大師的「念佛往生」是①「稱名往生」、②「信心往生」。沒有信心的念佛(稱名)不是往生的正因,亦不是正定業。
663「第十七願」即「諸佛稱名之願」,不是誓願諸佛稱名念佛的本願,而是誓願諸佛稱讚名號的本願。被稱讚的是什麼呢?是「名號」,那名號就是所謂的「大行」。
664名號,如「十七願成就文」(大經下卷):
「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讚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這是十七願的正確的意思。
665第十八願成就文的意思是,眾生聞「第十七願的名號(諸佛讚嘆的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信一念)的人,即得往生。
666「聞名號」,是聞阿彌陀如來的本願(大慈悲)、疑心沒有、就叫做「聞」。想「名號」和「本願」不同是不行的。
行卷
667說到「行」,認為坐在瀑布下讓水打、讀經、坐禪、斷食等都是「行」的是一般人的想法,不過,淨土真宗的「行」(大行)是法藏菩薩五劫思惟、兆載永劫修行的「八正道」「六波羅蜜」(大悲)的行,即菩薩的「行業」是「行」。此故,「行」是「行業」的意思,又對「信心」(信),「南無阿彌陀佛」叫做「大行」,信心流出的念佛叫做「行」。此「行」是令眾生往生的「大道」。
在聖道門,「八正道」和「六波羅蜜」(戒、定、慧三學)叫做「行」。這時候,菩薩依「行」登佛果故,有「進趣」之義。法雷學派,行不用「進趣」之義。
668跟神祈禱的宗教很強調「信仰」,「行」成為祈禱的一部分。在佛教,各宗都重視「行・信」,因此其研究亦極詳密。
669在小乘佛教,說「十二因緣」時,迷的第一原因為「無明」,第二為「行」,這裏的「行」指「諸行無常」,變化遷流就叫做「行」(Samskara).在禪定,第一行是坐禪,又托鉢、作務亦屬於行之中。
670淨土宗,認為善導大師置重心於《觀無量壽經》的下下品的臨終念佛,亦以其意解釋《大經》,開創念佛往生故,以稱名念佛為「行」。
671淨土真宗,依據《大經》,開第十八願為「五願」(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願),主張「唯信正因」、「唯信別選」。此時的「行」是從信心海流出,作為「報恩行」的「稱名念佛」叫做「行」。又「南無阿彌陀佛」叫做「大行」。
672「行」和「信」的關係,叫做「行信論」,成為真宗學的中心,有這麼的難。
673《教行信證》的研究,沒確實地研究「行卷」的話,會全部崩潰。「行卷」是基礎,「信卷」是主眼乃當然。
674「行」作「稱名念佛」時,是依「行」往生呢?依「信」往生呢之問題是大問題。淨土真宗立「唯信正因」,說「稱名」不是往生的正因。
675說「稱名」(念佛)是「正定業」,不是「往生的正因」。「正因」只限一信心。
信心先頂戴,念佛(稱名)後顯現。
信心是「本」,稱名念佛是「末」。
676在日本,淨土宗先輸入,「念佛往生」「念佛成佛」之用語已滲透一般民眾的心中,因此即使是今日,大家都認為稱念佛的話就能獲救。
677大戰中,說「他力本願」無法戰勝,不靠自力不行。因此,每個學校的學生規定要義務的每月一次到神社拜拜,作戰勝的祈願。把戰爭和宗教混雜在一塊了。即使是現代,分不清楚「祈禱」和「信心」的區別的人很多。
一般民眾連什麼是真實的行、什麼是真實的信的知識也沒有。
678願力不思議
願力不思議 南無阿彌陀佛
這是如來的御生命 聞的原樣
唯聞的原樣 通過來 成我的生命
父母和孩子一個生命 同生同死
若不生者的大正覺
無礙的佛智之日光一昇的話
無明闇晴 因此沒有任何不足呀
我呀 愚痴的老尼師
仰本願力的虛空大安堵
安堵之息是御念佛
歸命者本願招喚之勅命也
心念言語皆斷絶 歸命不可思議尊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瑞劒八十六歲
679「行卷」
某學者,論行,談信,教義的點講的極出色,但其中有不知自己的人。所謂自己是何物呢?曰:是極惡最下之機,是虛假不實之吾身。這懂得的話,是連跟神祈禱的資格也沒有的。留意此點的話,本願名號的意趣就懂得。
680幾十年到寺院聽聞,說還沒有頂戴信心而哀嘆的人有很多。雖然是要宿善,但這是沒有留意下述之點的緣故。
㈠一般人淨是極惡最下者(和佛菩薩比較)。
㈡所有的人淨是「虛假不實者」。
㈢凡夫的心淨是妄念,妄念外心沒有。
㈣身為凡夫,頂戴信心的力也沒有,稱念佛的力量也沒有。
㈤不是因為凡夫安心了、稱念佛了,就能往生的淨土。
681不思考上述五條文,心被「稱念佛求往生」「頂戴信心求往生」所奪故,不知道「本願名號」的尊貴、難得。這成為無法信心決定的根本,即無「機的深信」,想著得「法的深信」,這不得不說是勉強的要求。
682再說一條的話,
㈥熱中於「想頂戴信心」,不知「佛法力不思議」、「願力不思議」、「佛力不思議」。
不思議沒不思議地知道的話,是連自己是凡夫也不知道的人。不知自己是凡夫的話,沒有道理知道佛好尊貴。
683一成為大學的教授,作為歷史的佛法、學問的佛法很厲害。但是他們的大多數,多是不知成為「一文不知」的無知者。又像以前禪宗的大和尚一樣,無法「空・無我」的原樣而止於當學者。
684讀妙好人傳的話,不要光是看光鮮的一面,那樣的人,煩惱的分量和自己也是一樣的,是煩惱的持主,唯不思議的是,唯順佛教、佛語、佛願而已。此一事,妙好人有,因此光是模仿這點就好。
685信順「佛教」「佛語」「佛願」外,沒有「信心」。凡夫的「知道」「認為」,不是信心。
686佛法也好、佛法的知識也好、法界的絕對真理也好、各自的信心也好,概括而言是一南無阿彌陀佛。第十七願有諸佛讚嘆名號,阿彌陀如來發起本願,誓言:名號若不流布十方的話,就不取正覺。依其誓願力,我們亦被御念佛。
687南無阿彌陀佛是正覺的全體,是本願的全體。我們是依彌陀正覺的功德力被往生、依名號的功德力被往生。「本願招喚的勅命」(大慈悲心)有故,無法往生者方能被往生的。
688如來的大慈悲常有著如來的大智慧。「大悲」和「大智」是不二一體的。「佛力」是「大智慧力」、「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就叫做「佛力」。佛力不思議!忘記佛力的話,不是信心。
大悲的慈親
親鸞聖人說:「歸命者本願招喚之勅命也」。極惡最下的我什麼力量也沒有,應一心任憑如來。別擔心,大悲的慈親在等待,拜託請就那樣地來,莫東張西望,筆直地、別胡思亂想地來。信心有或無的探索無用。別想是信以後往生、還是稱以後往生喲!如來有「難思弘誓」和「無礙光明」。一念無疑地聞的原樣,唯只是聞的原樣,久遠之闇晴。慈親故,即使說「別管我」,無法不管的慈母心,拜託孩子說:「拜託,請讓我幫幫汝」。這樣已大滿足,無話可說。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瑞劒
689「信卷」有述曰:「欲生之體是信樂,信樂之體是至心,至心之體是南無阿彌陀佛」。此「至心」「信樂」「欲生」的三心就叫做「本願三心之願」,即第十八願。三心是如來的智慧、慈悲和方便(廻向心)。如來的「三心」普及眾生而成為行者的「信樂」(真實信心)。「信樂」是「行者歸命的一心」,「謝謝・感恩」地思「不思議呀」的情感顯現出來。沒有這二種情感出來的不是「信心」。把「信心」認為像大餅或像「往生淨土的車票」般從如來頂戴的想法是錯誤的開始。
安心十七箇條
一、我喲 搖搖擺擺内空空。
二、難思弘誓、無礙光明 是一。
三、妄念外心無也地看破吾機。
四、本願力好大呀,我喲「就這樣地」。
五、「我如何如何」的「我」一出,佛法死。
六、啊,那月,說亦多餘喲,那月。
七、聽到了亦不能說,聽見了亦不能說。
八、懂、認為的話,不行。
九、以為能往生而無法往生的淨土 不能往生者往生 不可思議。
十、出草叢 仰見月一輪。
十一、著眼於本願名號、佛心、佛力喲。
十二、本願力好強喲,無法往生者能往生。
十三、善惡想信皆全忘 仰望天空月一輪。
十四、超越善惡、智愚 有大悲之光。
十五、因果可怖,業報可怕。
十六、佛好尊貴,佛法妙極。
十七、難得啊,為極惡最下的我,有極善最上的法。
編按:本文發布內容截至《法雷》(中文《法雷音》)七十二期。此後內容因翻譯易人,於法義理解及表述風格與前不同,尚待進一步整理,故本文至此暫告一段落。原編號至692,編輯過程中有所調整合併,此處編至689,內容完全相同。特此說明。
留言列表(10条)
[…] […]
[…] […]
[…] […]
[…] 「教行信證」拜讀記(七) […]
[…] 「教行信證」拜讀記(七) […]
[…] 「教行信證」拜讀記(七) […]
[…] 「教行信證」拜讀記(八) […]
[…] 「教行信證」拜讀記(八) […]
[…] 「教行信證」拜讀記(八) […]
[…] 本願力的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