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與釋迦

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年09月27日

彌陀與釋迦

《本典·教卷》大義 四

瑞劔老師

《本典·教卷》大義 一:攝化與趣入

《本典·教卷》大義 二:招喚與發遺

《本典·教卷》大義 三:本願與名號

彌陀與釋迦

第四章   大無量壽經之文

(本文)  「何以得知出世大事。(釋尊出世的一大事因緣,在說《大經》,這是如何知道的呢?)《大無量壽經》言(卷上):「今日世尊(釋迦如來),諸根悅豫(歡喜),姿色(相)清淨,光顏(光的容貌)巍巍,如明鏡淨,影(光明)暢表裏。威容顯曜,超絕無量。未曾瞻覩殊妙如今。唯然大聖,我心念言,(一)今日世尊,住奇特法。(二)今日世雄,住佛所住。(三)今日世眼,住導師行。(四)今日世英,住最勝道。(五)今日天尊,行如來德。去、來、現(過去、未來、現在)佛,佛佛相念,得無今佛(釋迦如來)念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爾。於是世尊告阿難曰:諸天教汝來問佛耶?自以慧見問威顏乎。阿難白佛(釋迦如來):無有諸天來教我者,自以所見問斯義耳。佛言:善哉!阿難所問甚快,發深智慧,真妙辯才,愍念眾生,問斯慧義。如來(一切諸佛)以無蓋(最上的、無限的)大悲矜哀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所以出興(出現)於世,光闡道教(聖教),欲拯群萌(眾生)惠以真實之利。無量億劫難值難見,猶靈瑞華,時時乃出。今所問者,多所饒益(利益眾生),開化一切諸天人民。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多所導御。慧見無礙,無能遏絕(如來的定慧究暢,自在於一切法)」。

釋尊的威容 釋尊正欲說出世本懷的《大無量壽經》(根本法輪)時,釋尊的相好實是無比莊嚴,威光巍巍的容顏,連阿難也未曾拜見過。

釋尊光顏巍巍的變現,能拜察是釋尊大滿足的象徵。因為今天是說救度苦惱眾生的本願大道的機緣到了。

彌陀與釋迦

彌陀三昧 從《和讚》推敲,釋尊光顏巍巍的容姿,說《大經》之前,釋尊入了特別的禪定,即依「彌陀三昧」自然地顯現了容貌的改變。《和讚》(大經和讚)(No·53)曰:

「大寂定(彌陀三昧)入住深法

 如來光顔甚巍巍

 阿難惠見妙辯才

 問斯惠義佛所讚」

「三昧」,指坐禪或禪定。佛入「三昧」後而說在三昧中所體悟到的絕對真理是經常的事,這就是「經」。故「經」由三昧顯現,三昧是無言的「經」。佛教,和哲學及其他宗教不同之點,是由「三昧」與法界的大真理一如,如真理說真理(如實相說實相),這和凡夫用頭腦思考出來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如來的「三昧」和「三昧力」,不可思議!智慧、慈悲、本願,皆由三昧湧出。

「三昧」,有多種。在華嚴,三昧的統一叫做「海印三昧」。在法華,則講「法華三昧」或是「無量義處三昧」。在《大經》則說「大寂定」,又叫做「彌陀三昧」,彌陀三昧方是「王三昧」。

三昧的研究 想做聖道門的學問,「三昧」的研究最重要,也是根本。研究到知道「佛」和「三昧」是一體不二。於《大經》,釋尊的「彌陀三昧」即是彌陀教。在天台,以「三昧力」(觀)看到的真理,和佛經裏說的真理完全符合的體驗,叫做「教觀一如」。在《起信論》,「真如三昧」的完成(真的無念)即叫做妙覺(佛)位。

彌陀與釋迦

現代的宗教書 常可以看到現代有很多名為佛教的書籍,忽略佛教古典(原典)的研究,而意欲急於適應現代,混雜了西洋哲學、論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變成大雜燴地出書出來,這種書讓人感覺似佛教又不像佛教,似哲學又非哲學。而新興宗教,又偏取著佛教故,好像是木頭上接了一截竹子一樣,令人感到似是而非。

佛佛相念 阿難拜見未曾看過的釋尊的威容和光顏,說:「三世諸佛,必是佛佛相念,釋尊想必亦與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相念著,若非如此,怎麼會現出如此光顏巍巍之容姿呢?」

佛的念力 貓狗和人也都有「念力」。最高、清淨、強而有力的是佛的念力。次如聲聞、緣覺、菩薩,發願積了修行的人的念力,其強度是次於佛的念力。諸佛念著諸佛和諸佛的世界,又諸佛念著眾生。佛於「念」的世界,或「觀」的世界,念的自己和被念的眾生是一如,又佛和世界萬有是為一如。

今,我世尊——釋迦牟尼佛,念著阿彌陀如來的法身和淨土因果的功德。《大經》說:

「得無今佛念諸佛耶?」

「諸佛」(諸佛阿彌陀,諸佛即彌陀),是阿彌陀如來。釋迦如來念著阿彌陀如來的事被智慧的阿難尊者看穿,而做如是問時,釋尊對此問,大為稱讚。《和讚》(No.53·三)曰:「阿難惠見妙辯才,問斯惠義佛所讚」,即是詠嘆此事。「問斯慧義」,意指問斯深智慧的事。

久遠實成的古佛 釋迦如來今念著阿彌陀如來(報身佛)、阿彌陀如來的法身(法性法身)、阿彌陀如來的淨土因(大悲的本願和修行)。淨土的莊嚴相,是表示超越時間、空間,是無衰無變,建立常然。釋尊念著這些,即表示釋尊的佛眼了了分明地映見著。

佛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圓照法界的眾生,念之,佛心到處,佛身亦赴,自在地救濟眾生。又如來的光明到處,如來的真身亦到。如此,佛和眾生作感應道交,眾生復憶念佛。於真宗,救濟眾生的原理,是如來的念力、是憶念、是光壽二無量的運作、是智慧、慈悲、方便。

《大無量壽經》,釋迦如來念著阿彌陀佛,如實地將在念中所見到的,為我們說出來的是《大經》。若不能相信如來(釋迦如來)的「大寂定」,和其「不可思議的大念力」,則無法明白《大無量壽經》。又無法信「佛法」、「佛法力」、「三昧力」、「佛的念力」等,則無法明白佛教,跟著也不明白如來的「本願力」吧。這些皆攝於「佛智不思議」之中。

阿彌陀如來,不止只是被釋尊念著,亦是被三世諸佛念著的古佛。《大經》說:「十劫成道」(十劫之昔已成佛),若從「佛佛相念」推敲,阿彌陀如來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久遠實成」的古佛。《真要鈔》曰:

「夫彌陀如來是被三世諸佛念的覺體(成了正覺的佛)故,雖是久遠實成的古佛,唱十劫已來的成道,乃果後的方便也」。

「果後的方便」、「佛後的普賢」,皆是意味成佛以後再示現下成菩薩後成正覺之相,是濟度眾生的方便。

阿彌陀如來是「久遠實成」的古佛(報身佛也),文字(在《法華經》)先置一旁,此宗義是從《大無量壽經》的「佛佛相念」而來,是確實有的根據。

彌陀與釋迦

十七願和久遠的彌陀 又從十七願來說,十七願誓願阿彌陀如來的名號「南無阿彌陀佛」若不被諸佛讚嘆,自身則不取正覺,所以從這點也可以知道,阿彌陀如來是三世諸佛的本師本佛,又是統一諸佛的古佛。佛教統一論於此處成立。

淨土的莊嚴和久遠 淨土的莊嚴之一,有「華光出佛」。這是從淨土的一一華中放三十六百千億之光,又從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的佛,從佛身一一的相好放百千之光,說妙法而令眾生入佛道。誠是充滿法界的廣大無邊的如來莊嚴相。這個於華嚴哲學是「重重無盡」、「事事無礙」的大真理。《和讚》曰:

「一一華中之所出

 三十六百有千億

 光明煒燁色煥爛

 朗照十方無不至」(No.42·四〇)

「一一華中之所出

 三十六百有千億

 佛身亦與光明同

 相好莊嚴如金山」(No.42·四一)

「相好各放百千光

 一一光明照十方

 恒宣妙法爲導引

 衆生於佛道安住」(No.42·四二)

以此可以知道,阿彌陀如來統御法界的諸佛和眾生,其法門亦是充滿法界的本願海的大法門。因此可明白彌陀如來是久遠壽命即無量壽的古佛。

同《和讚》曰:

「久遠實成彌陀佛

 五濁凡愚特悲憫

 釋迦牟尼佛來化 

 迦耶城中爲應現」(No.88·二)

這都是阿彌陀如來的莊嚴功德相。

彌陀與釋迦

釋尊與彌陀 如「教、行、信、證」所示,阿彌陀佛是三世十方的本師本佛。釋尊是本佛彌陀的化現、再來、肉化,亦是阿彌陀佛的代理者。阿彌陀佛其本地不動,而成釋尊、成諸佛,做著濟度十方世界眾生的活動。

《大經》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叫做「融本的應身」。理由是釋尊現人身相,應人而出世的佛,所以叫做「應身佛」。雖是應身佛,與本地的彌陀是一體不二的佛,以融合於本(本地本佛)的意思叫做「融本」。

佛教的「佛身論」是極難的問題。「佛性論」、「真如論」、「無明論」、「成佛論」、「救濟論」、「罪惡論」、「滅罪論」等,共是佛教的根本問題之一。

南傳佛教(泰國、斯里蘭卡、緬甸、印度)講「佛」,只有釋尊一佛。北傳佛教(中國、朝鮮、西藏、日本)興盛大乘佛教,於大乘佛教說三世十方的諸佛和諸佛的淨土。比南傳佛教更上一層地發展,是最殊勝的佛教。大乘教顯著佛教的真實義。

大乘佛教大體上有三個系統:即大日如來中心說(真言)、彌陀如來中心說(彌陀教)、釋迦如來中心說(天台、華嚴、禪、日蓮)。《大無量壽經》立彌陀如來為久遠實成的古佛,是統御法界的願王(本願之王),這是親鸞聖人的大法門眼。

於一般的「佛身論」,說「法身佛」(真如法性身)(理佛)、「報身佛」(阿彌陀佛)、「應身佛」(釋迦佛),三種的佛身。而阿彌陀佛是「三身即一」的佛。

視釋尊是從「法」生出來時,必然的能想到「法身」。又視是人格的佛之再來時,能想到「報身佛」。又身為人間佛陀的話,能想到「應身佛」。不論是何者,釋迦如來本來是佛。讀經,愈研究愈能發自內心頷首:「釋尊真不愧是佛!」這是研究佛教的根本、信心獲得的第一義。如此正可信知《大無量壽經》是佛說,並且此經是「真實之教」。

就佛身論,在真言立四身,在華嚴立十身(十身具足的毘盧舍那法身),這些讓給學者們去研究吧。但是,彼等諸佛是佛陀定中說法之相,和為救濟愚惡的凡夫、實機(現實的凡夫)的實益沒有直接的關係。

彌陀與釋迦

五德示現 如《大經》所說,世尊住於五種的功德,示現光顏巍巍之未曾有的殊妙相,此功德相叫做「五德示現」。

「五德」,分有「入德」和「出德」。在異譯的經典說的「入大寂定」(彌陀三昧)是「入德」,說「行如來德」(演說大經)是「出德」。

又「入德」之中,分「總」和「別」。「總」,「住奇特法」是「總」。開「總」而「住佛所住」、「住導師行」、「住最勝道」等是「別」。圖示如左:

彌陀與釋迦

 大寂定 「大寂定」,是「大涅槃定」。釋尊入深禪定(三昧),煩惱妄念的識浪(心波)全絕其跡,心海湛然寂靜,心如明鏡止水。此寂靜的心境,正是大涅槃境,無明的黑闇頓晴,罪障全消,是成了佛陀的境地。之叫做「正覺」、「涅槃」、「無上正徧道」(智)。「禪定」,是實踐此行佛威儀者,又是真如的體驗。和其他宗教不明的諸神、曖昧的教理不一樣。《涅槃經》(「真佛土卷」引用)云:「涅槃之性是大寂靜」「以大寂故,名大涅槃」。

世尊的「大寂定」正與法界一如,與真如法性一如,是亦與本佛彌陀的真證共為一如的境地,這就是「彌陀三昧」。《大經》是從此心境流出來的佛語。「佛語」是如來的身心,唯有依信佛語,方能得信心。

彌陀與釋迦

涅槃的三德 「涅槃」,原語是Nirvana,意指「火(煩惱之火)滅了」。小乘佛教講「涅槃寂靜」,指「灰身滅智」,滅卻意識、無活動的狀態。大乘的涅槃是具有「法身」、「般若」、「解脫」之三德的大悟境地,指心性的力和光明完全發揮的狀態。與涅槃、實相、佛、心性、法界的絕對真理是同一的。

「法身」,「法」即絕對的法則、絕對的真理、物自身、心性自體、真智自體、理自體的世界叫做法身。又是佛自身,故亦說「法身佛」。

「般若」,是 Prajba,譯作「智慧」。般若的智慧,又叫做「真智」、「實智」、「無二智」、「無分別智」、「觀照般若」,是佛的絕對智。唯有依般若的智慧,才能知道「法身」(實相),詳細到「證卷」再敘。「證卷」及「真佛土卷」的研究,需要非常深的聖道門知識。

「解脫」,指斷滅無明煩惱,除我愛、我執、我慢,是「無愛無疑」的大自由境。《和讚》曰:

「無上上即真解脫

 真解脫者如來也

 真解脫境一旦入

 無愛無疑得自然」(No.91·五)

「涅槃」具有右述三德。佛具有此三德故,「涅槃」即是佛悟的境界,是如來的境地。

「佛的所住」,指「法身」(無量壽—法身常住的妙理)。「導師之行」,指「般若」(無量光—佛智觀照的妙用)。「最勝道」(菩提之智),指「解脫」(無上上即真解脫也)。「行如來德」,指釋尊演說《大無量壽經》。

今,釋迦牟尼佛入「大寂定」(住涅槃的德),念彌陀願王的功德莊嚴,於念中說本願圓頓一乘法,這即是《大無量壽經》。

彌陀與釋迦

佛智一乘 就「出世本懷」,《大經》裏,釋尊出世是為說「道教」(聖道),特別是說使令得名號的真實之利。《六要鈔》釋右之「出世本懷」文,曰:「言道教者,光指一代(一代諸教),益(利益)亙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真實利益,指此名號,即是佛智」。

「總序」曰:「圓融至德嘉號(名號),轉惡成德正智」。「正智」,是聖智、佛智,是大悲的佛智。為我們建了名南無阿彌陀佛的本願,名南無阿彌陀佛的本願招喚的勅命,不斷地喚著我,喚著什麼價值也沒有的我。誠是不可思議的本願、威神功德的名號。「大悲佛智」、「佛智大悲」深深地感動著我。我們依招喚的佛智,連「聞的心」亦被拂除,而能信順勅命。

指名號是「正智」即「佛智」處,亦叫做「佛智一乘」、「佛智即行」。此義是甚深的法門,無法立即領解的人也有吧。到「行卷」會詳細說之。因「佛體」為「行」,而說「佛體即行」的學者也有,但那並不適宜。《和讚》曰:

「不思議佛智能信

 報土之因佛教言

 信心正因獲得者

 難中之難復更難」(No.285·四八)

「佛智不思議若信

 正定聚(往生治定之位)即可得住

 化生之人(真的往生人)智慧勝

 無上覺開獲證悟」(No.284·四七)

「佛智不思議懷疑

 善本德本(自力的念佛)依憑者

 邊地懈慢界(化土)往生

 大慈大悲不能知」(No.305·六八)

「彌陀智願之廣海

 凡夫善惡之心水

 歸入即時爲融化

 大悲心轉成一味」(No.277·四〇)

右列《和讚》之文,應好好地吟味之。這是詠嘆「佛智一乘」即「無礙佛智」者。

被信知佛智一乘,始對「聖淨二門」的分別、「權實真假」的差異,「原來如此」地點頭。《論註》說:「破一無明處,破一切無明」,是信受了「無礙佛智」的境地。

釋尊一代的諸教,散說「佛智一乘」(本願一乘),《大無量壽經》集說之。散說、集說,共不外是「法身(阿彌陀佛)的光輪」。

大經的宗和體 就宗體重述之,《大無量壽經》對聞信名號者,施功德之寶(名號),給與「真實之利」(名號的功德)。聞名號的生起本末而一念無疑的人得(大經流通分)「大利」(名號的功德)。懷疑之的人失(胎化段)「大利」(真實之利)。以領得「以說名號為經體」之由來。

又釋尊興出於世的理由是,為開示光顯本願的真實。《和讚》(No.54·四)曰:

「如來興世之本意

 本願真實爲開顯

 難值難見如佛言

 猶靈瑞華時一見」

這即是示以本願為「宗」者。釋迦牟尼世尊,如「十七願」裏阿彌陀佛誓諸佛不得不稱我名(名號)所說,出興於世,以名號為「體」說「本願」,這即是十七願的實現。於經之終,釋尊授(付屬)名號功德寶給彌勒菩薩(未來佛),說「無盡地傳之於後世喲」,此示名號無限地傳播、傳持。於茲,「名號為體」、「本願為宗」之旨,愈發鮮明。

《教行信證》,其後引《大無量壽經》的異譯《無量壽如來會》(菩提流支譯)之文和《平等覺經》(支婁迦讖譯)之文,助顯《大經》之說。

接著,引憬興師著的《述文讚》(有上、中、下三卷,《大經》的註釋)之文。

彌陀與釋迦

第五章 結嘆

(本文)「爾者,則此顯真實教明證也。誠是

(一)如來興世之正說(釋尊出世本懷之說)

(二)奇特最勝之妙典

(三)一乘究竟之極說(至極的大乘教)

(四)速疾圓融之金言(於一念滿足功德大寶海的佛說)

(五)十方稱讚之誠言(十方諸佛所稱讚的真實語)

(六)時機純熟之真教(相應末代凡夫的機根真實教)也。應知」

這是「教卷」的結論。古來說此文是「結嘆」、「嘆釋」、「六嘆釋」。文的意思由從來之說即能明白。

彌陀與釋迦

第六章 結論

「教卷」的鑽研大致完畢。俯瞰學海,回顧先哲們努力開闢的航路時,思其進步之遲緩,同時憶學海航路之無限,不得不慶喜。真宗學決不是碰壁了,無盡的法門怎麼會碰壁呢?吾人對先哲的努力致上甚深的敬意與感謝,同時為使此大法門無限地進展,為全世界的學界,又為了人類至上的幸福,非得不絕地貢獻方可。

比較研究古來的註釋書,存覺上人的《六要鈔》顯然放著光輝,其所述雖簡略,多含蓄,大為啟發後進者。

其他的註釋書,和《六要鈔》比較一看,註釋是詳密,其努力雖值得稱讚,內容卻過於鑽牛角尖,構思太紛紛擾擾。

六要主存覺上人,博學多識,思想雄大,法眼明淨,克徹祖師聖人的誓願一佛乘。顯《教行信證》雄渾自然的大思想和大文章的玄旨,得有雄渾自然之筆才行。

六要主,云真宗是「果分不可說的法門」。「果分不可說」(絕對界無法說),是華嚴法門所用的名詞,意味「法性真如海」(絕對的真理、佛的正覺世界),超越凡夫相對的認識及思想,不能以言語表達之。誠真宗的大法門,如善導大師於《禮讚》說:「如來智願海,深廣無涯底」一樣。其淵源來自如來的光壽海、如來的智願海流出的「佛智一乘」故,是「果分不可說」的法門。

明白這點,唯仰信佛智的不思議,能信順本願招喚的勅命。信佛智不思議是不思議以外的想法、言語,全都是凡夫自力的「計度」。編者以前曾作詞詠道:

「聽到的 記得的心也 被彌陀拿走 赤裸裸

 被本願力的大繩索 拉著拉著 往生極樂」

彌陀與釋迦

六要主之所以說真宗是「果分不可說的法門」,就是因為真宗的「願心莊嚴的法門」是「果分不可說」吧。意味「願心莊嚴」是自阿彌陀如來不可思議的誓願海、不可思議的悲智大海流出的法門。

本佛阿彌陀如來是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故,其光雲(光明)是充滿天空的大莊嚴。法界(大宇宙、眾生界)悉是法王(彌陀)的家。因此,彌陀如來是法界統御的願王。《大經》言「開法藏」,彌陀如來光壽的大莊嚴界,元本就是開放的法爾本然(自然)的「廣開法藏」,不是秘密之藏。唯指佛語、佛願和佛教的甚深不可思議而云「秘密之藏」。我們凡夫不能看見法爾本然的開法藏之如來的光明界,是因為無明深覆的緣故。所以「秘密」是在機(凡夫)上,不是在法(如來手中)上。

爾者,何物照破此無明令發起一念的淨信呢?唯有無礙光的照耀而已。「總序」說此曰:「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

一乘(究竟一乘、誓願一佛乘)的體,是「無礙光」,是光壽二無量中,內含壽命無量的光明無量。光明無量(如來的第一次顯現)「佛智觀照的妙用」,之叫做「果分不可說的法門」。

為令眾生感得「果分不可說的法門」,給與光壽二無量的功德,而有阿彌陀如來的大音說法。是即阿彌陀如來本願招喚的勅命,是釋迦如來發遣的《大無量壽經》。勅命即是南無阿彌陀佛。三世十方的諸佛為讚嘆此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名號而出現(十七願之意)。

彌陀與釋迦

一切眾生迷執,所以其思想、認識亦披上迷妄的皮。故不論用口如何地喊「絕對」,凡夫說的「絕對」,早已落在「相對」的圈內。身為凡夫不知道真的「絕對」,不是心及言語所及的。因此即使聞了願心莊嚴的「絕對不二之教」(大經的法門),凡夫的「計度心」在前,而無法信不可思議的佛智是不思議。偶然能信之,也是不思議,此叫做「金剛的信心」。「金剛的信心」是「絕對不二的機」,「法」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機」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此叫做「機法一體」。《大無量壽經》的宗教是這樣的宗教。

凡夫迷執著,所以有迷、悟、染(煩惱)、淨(菩提)的差別、分別,無論如何也拿不掉。佛常住於圓融無礙的淨土。

阿彌陀佛的「淨土」(依報),即是阿彌陀佛的「佛身」(正報),此叫做「依正不二」,又是彌陀的「正覺一念」。

「正覺一念」,超越時間、空間,是與法性(真如)歸一的悟的世界。此叫做「久遠實成的正覺」,亦叫做「久遠實成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無量壽,是法性之理。真宗的大法門,不是凡夫想像的那樣,實是甚深微妙。其正覺一念的功德是淨土真宗、名號、本願,又是我們頂戴的大信心。

彌陀與釋迦

諸佛如來和釋迦牟尼佛一樣,為把彌陀正覺的大功德給與眾生,散說則為八萬四千的法門,集說則是「名號為體」、「本願為宗」的《大無量壽經》。

說阿彌陀如來於十劫之昔已取正覺,亦是為把久遠實成的正覺功德力給與我們凡夫的無上方便。即超歷史的正覺一念,降於歷史的世界,為五兆的願行(五劫的思惟、兆載永劫的修行),再成正覺的是十劫正覺的阿彌陀佛。

「久遠的真證」的「正覺一念」,如無限的天空;「十劫成道」如鳥飛天空的有限里程,為有限,信歷史的十劫成道的本願力處,就好像鳥跡(飛過的里程)即如天空一樣,能得正覺一念的大功德的真實之利。「啊!真感恩!」地一念無疑地聞信相應凡夫認識能力的本願招喚的呼喚聲(南無阿彌陀佛),即與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大寶海(名號之德)一如,全部地頂戴正覺一念的功德。顯此意,故說「圓融至德嘉號」(名號)(總序)、「真如一實功德寶海」(名號)(行卷)。

只有「一念的淨信」即金剛的信心,能與正覺的一念(佛智)機感相應,此故亦說「大信心」,亦說「大信海」。又如此說的原因是,大信心是如來本願力廻向的信心,信心的體(本質)是佛智、大悲心的緣故(信卷)。

彌陀與釋迦

《論註》中說智慧、慈悲和方便的三門,此是為《大經》十八願的至心、信樂和欲生的三心。三心,即統一於信樂,為行者歸命的一心。「信卷」詳說著此旨。

阿彌陀如來自己顯現為安養自然的莊嚴,淨土的莊嚴於凡夫的世界展開,而為「教、行、信、證」即為「真宗」。這是別願(真實五願、十八願)難思的至德(至上的功德)。此至德攝於南無阿彌陀佛的一名號裏,諸佛讚嘆之,這即是第十七願的願力。

此故,釋迦如來乘十七願力,出興於現土,說《大無量壽經》,亦讚嘆「本願·名號」,開說淨土的因果。其「因」是「難思弘誓」,「果」是「無礙光明」。

如來自成無上道(正覺)的因果(自利),亦是眾生往生的因果(利他)。成就自利利他(二利)圓滿正覺的大悲佛智,是本願、本願力。正覺成就之相(大悲佛智)是南無阿彌陀佛。「本願為宗」、「名號為體」之旨,令人明白頂戴。誠《大無量壽經》是說如來的「願因、願果」,同時亦說眾生往生的因果。

「本願為宗」、「名號為體」,是站在釋尊(能說的佛)的立場而說,若立於阿彌陀佛的立場說之,阿彌陀如來的本願海,唯是本願招喚的勅命。勅命的佛智大悲,必徹到眾生心,是即金剛的信心。以信心統攝「教、行、信、證」,「信」之一字振一宗的是淨土真宗。

《大經》是釋尊的發遣,是「教卷」之位。故《大經》的教旨大要,在顯出世本懷(出世的大使命)。

(昭和三十二(一九五七)年三月一日)

彌陀與釋迦

教行信證大系·要論:

(一)真宗的教判

(二)真宗的淵源

(三)真宗的流傳

(四)三法與四法

(五)願海真假

(六)五願開示

(七)往還廻向

(八)真實之教(要論終)

教行信證大系·本文解釋(總序及教卷部分):

(一)序說:

淨土真宗之基礎

(二)本典撰號、總序:

愚禿的真實

總序之文要義

《教行信證》法門的真意與根據

(三)真實教——本典教卷:

《本典·教卷》大義 一:攝化與趣入

《本典·教卷》大義 二:招喚與發遺

《本典·教卷》大義 三:本願與名號

《本典·教卷》大義 四:彌陀與釋迦(教卷大義終)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2)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4-09-27 09:43
Next 2024-10-08 09:21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