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釋蒙光 2023-06-30
佛誕開示
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的因緣很殊勝,借著佛誕的機會和同朋們結法緣。
和香港道場結緣的時間很長了,十八年前第一次來到道場,到今天是第一次在道場參加佛誕,我個人感受很深。以前來的時候有老師,但是沒有機會參加佛誕;現在終於有機會來參加佛誕了,而老師已經往生了。
那麼老師往生了,老師的法在不在呢?只要如來還在,釋尊還在,法的生命就長在,推動著我們這些弟子,讓我們感到自己有責任,把老師的教法、把從聖人那裏傳承來的教法,和有緣的同朋們分享。
剛才淨覺師給我們講到諸佛通偈,也叫諸佛通誡,我聽了很感動。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盡其意,是諸佛教。
大家不要小看這一偈,四句話十六個字,文字上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是它包含了佛教全部的道理,要能夠如實領解並不容易。
我們先看“諸惡”。什麼叫“諸惡”?這一句是在講因果。我們一切的行為,身體的動作、口中的語言、心裏的想法,都離不開善惡分別。
我們的內心因為有一個自我,對眾生就會起一種分別心。所以常常會有損人利己的心、自私自利的心,這樣的心都是惡的根源。所以一切的惡有一個根源,這個根源就是“我”,有“我”就有惡。
我們跟別人發生衝突,都是因為有“我”:“我的利益”,“我是對的”……。從“我的利益”出發,會損害到別人的利益,惡就出來了;從“我是對的”出發,就會忽略他人的立場,不能平等待人,缺少同情和理解,這也是惡的源頭。
有人說“不會呀,這件事明明我是對的”。如果你是對的,為什麼你自以爲的正確,卻讓大家都起煩惱?這個就是惡了。人和人之間不但有道理,也有感情,還有超出我們個人的更高的立場和關係。你沒有看到自己和他人更深層的聯接關係,起心動念只想著自己要得利、沒有想到要和眾生共贏,這樣的心就是惡。
所以佛提醒我們“諸惡莫作”,不要生起這樣的念頭。容易嗎?不容易。我們做事、起心動念的結果,就是“諸惡”。佛說“莫作”,是在提醒我們,但是我們事實上真的是不容易做到。不容易做到,但是又沒有辦法逃避因果。所以只要有“我”在出頭,就會有因果,於是有善因善果、惡因惡果。
當我們造惡因的話,就一定會有惡果出來。所以什麼事情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在這個世間就很難有朋友、很難得到別人的信任,因為他什麼事情都是自己第一,這個就是惡。這是個事實,我們誰都沒法避免。事實在這裏,我們就沒有辦法違背這個規律。所以為什麼人生會苦?苦是從哪里來的?苦是惡果,是果報,是一個結果。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結果?因為我們種下了惡因。什麼是惡因呢?就是事事都是自我出頭。
諸惡莫作,不要自我出頭,很難。很難的話,我們不能完全做到,怎麼辦?還是要努力地斷惡修修善,儘量去做到。
所以佛教我們:首先在世間要遵守道德。儒家也在教我們:道德仁義。東方傳統、特別是中國的教法都在講道德仁義,教我們與人為善。所以佛教講善,儒家講仁、仁愛。“仁”這個字很有意思,是一個“人”再加一個“二”。這個“仁”是什麼意思?我們一般解釋,“仁”就是“愛”。“愛”的關係一定是人和人的關係。一個人的時候是沒有愛的,仁愛是與他人交往時候發生的一種關係。這種關係是什麼呢?人和人之間只有以愛聯接,彼此才能夠成為“人”。所以“仁”這個字,為什麼發“人”的音?就是有仁愛之心的人,才能夠成其為一個人。人和人的關係,就是以愛為根本。
以愛為根本,怎麼樣去愛人呢?儒家教我們“愛人如己”。當我們像愛自己一樣去愛別人的時候,就比較接近於正人君子了。儒家的說法其實也正是佛教的說法,所以我們把“自己事事出頭”的這樣一個心慢慢的去磨平,在聽聞教法的過程中、在世事的磨練中,“自己”不要這麼冒頭,事事能夠想到別人的立場、別人的利益,這時候我們就不失為一個仁人、懂得去愛人的人。
所以人和人之間最好的關係、最正常最健康的關係是什麼?就是仁愛的關係,是眼中心中有他人,學會愛人如己,這樣子他才能夠成為一個人。
大家都知道仁愛的“仁”字,有組詞為“果仁”的。水果中間那個東西叫做果仁,這個“仁”就有核心的意思。這在說什麼呢?我們做人的根本就是“愛心”。做人如果沒有活出一種愛人如己的自覺,這樣的人就遠離了正常人的標準。
愛的關係、人的關係是什麼?是兩個人的關係。從自己角度來看,每一個人和我都是兩個人。我們每一次面對他人,都要有愛人如己的自覺。雖然很難,但是努力去做,這樣的人就有一種“仁”的自覺。所以佛陀、東方的聖人都教導我們,都從最基本的原理開始教導,當人人都能有愛人如己的自覺和行動,自然就“諸惡莫作”了。
諸惡莫作,是從反面說“你不要做壞事啊!”,這是佛對我們的大悲。怎樣才能不做壞事?我們從正面說,儘量的愛人如己,壞事就做不下去了,對吧?所以教法可以從反面說,也可以從正面說。
這一句“諸惡莫作”是從反面說的,正面說就是什麼?愛人如己。當你能夠愛人如己的時候,惡慢慢的就會消退,人會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善良,也就越來越有福報。
福報是從德行中來的,這是我們佛法裏最基礎的因果道理。但最基礎的因果道理,就像經上說的,“八歲的小孩會說,八十歲的老人不會做”,所以這是一輩子的功課。
這些道理是最基本的,但也是最難最深的,因為要真正地自覺做到不容易。所以連孔子都說學無止境,要不斷的學習。
不要以為“學”只是在做學問在讀書,這是很粗淺的層面。東方的聖賢所教導的“學問”,最根本的意思都是指做人的學問。真正的學問是什麼?是做人的學問。把人做好了,這個人就有學問了。而做人的學問基礎的是什麼?“諸惡莫作”。換句話說,“與人為善”。事事都能夠想到對方和自己是一樣的人,愛人如己,做事業,起心動念想到要雙贏,就是我也要得利益,你也要得利益。這樣子去做的話,誰都願意和你做朋友,你就活在一個有仁愛心的世界。這是諸惡莫作的世界,也是因果的世界。
所以“諸惡莫作”這一句是在說什麼?在說因果,因果嚴肅。愛人如己,實際上最後真正得到利益的是自己。為什麼呢?你愛一個人像愛自己一樣,努力地這樣去做,別人也會受到你的感染,也會回報愛給你。你一個人能夠付出的愛有限,但是你接觸到的人卻是無限的,所有人以愛回報你,你得到的愛就多了。所以老子也說:“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已經給了別人,自己就會得到更多。這是善用因果的規律,而讓世界變得美好,自己的人生,也步入良性的循環。
這是最基本的道理。做人做事,知道了因果的道理,要在生活中去落實貫徹,這樣的人生無往不利。為什麼呢?因為吉人自有天相。“吉人自有天相”這句話大家都聽過,什麼意思呢?吉就是吉祥的人,什麼是吉祥的人呢?以善意待人、以仁愛之心待人的人。這樣的人,自然天地萬物都會護佑他。所以“相”是幫助、保護的意思。給別人帶來吉祥的人,天地萬物都會保護他,所以說“吉人自有天相”。給別人帶來吉祥的人,是什麼呢?是別人都可以從你身上感受到仁愛之心的人。我們從誰那裡感受到最深最廣的仁愛之心呢?從佛那裡。
所以你看,佛是兩千六百年前降生到這個世間的一位歷史人物,兩千六百多年來,多少人仰慕他、讚美他、敬愛他、追隨他、每年每年都要紀念他。就是因為他的愛心純粹而完全,他愛、慈悲一切眾生,所以一切眾生想要被愛、希望獲得愛的能力的時候,自然而然會來到佛陀座下,向佛陀致以敬意。佛慈悲眾生也就得到了眾生的敬仰,這就是一種自然。
剛才淨覺師說到了“自淨其意”的“自”,有自然的意思,因果就是自然規律,所以惡因一定會帶來惡果。我們以自我為中心出發,做人做事一定會給自己帶來傷害。我們儘量的愛人如己,用仁愛之心待人,給別人帶來吉祥,一定會收穫生活中的幸福,你會成為一個吉人,成為一個有福之人。有些人做事情,為什麼做得這麼順?你如果仔細去觀察的話,這個人他就是處處與人為善。凡是樂於去助人的人,凡是樂於去付出的人,有時暫時好像吃一點小虧,但是他最後都得到大便宜。他也不是有心去追求這個便宜,但是大家自然而然的發自內心愛戴他、敬重他、成全他。這是自然,所以因果是自然的規律。
以惡因惡果爲鑒,我們要知道努力爲自己和他人去開發善因,成就善果。我們生活在世間的人,要做到純善無惡不可能,但是努力地去斷惡修善,才不枉這一世來做一個人。這是聖賢的教導,也是佛陀教導最基本的一個層次。
第二句“眾善奉行”。“眾善”一詞,看起來跟“諸惡”相對,其實不盡然。真正最高的善,是誰的善?只有佛陀才有絕對的智慧、超越的智慧和無我、平等的慈悲。相對於我們有限的聰明和仁愛,佛的智慧是“大智”,佛的慈悲是“大悲”。佛的善是以大智大悲成就的善,是一切善的極致,是善中之善,稱爲“眾善”,具體地說,就是無量光、無量壽的阿彌陀佛之善。
爲什麽說佛的善是善的極致?我們打個比方。世間很多善人,有時候他做的很辛苦,也會有抱怨:我都做到這個程度了,為什麼得不到認可?爲什麽還沒有好報?難免會有這種心。但是要知道一有這種心就是自我在出頭。你是為了得到好報才做善事的嗎?想要回報的善都不是純粹的善,但是只要是人,很難避免有這種心。只有佛,他不會說:我都這樣付出了,我爲你們修行,出生入死經歷多少艱險痛苦,你們眾生居然還不聽我的話?
佛從來不抱怨,所有的佛像,你沒有見到過一尊生氣的佛像,你見到過嗎?只有佛是不生氣的,不對眾生生氣、不嫌棄眾生。所有的佛像永遠是笑眯眯的,他半閉著眼睛,為什麼?你做過的壞事,我沒看到、我看不到,——所以不要擔心做了壞事,佛會不會原諒我。只要你一旦做得好,佛就看到了。他眯著的眼睛可以睜開也可以閉上,你的惡事其實佛是清清楚楚地知道的,但是他不會懲罰你。沒有一本佛經上講佛懲罰眾生,佛不懲罰眾生,是因果在懲罰。因果怎麼懲罰?惡因惡果,這叫自作自受。佛絕對不會出手去懲罰眾生的。
有一些信神的教義,經常會說神懲罰眾生。這樣的神,其實他自己做的怎麼樣,也是要打個問號的。但是佛永遠只是慈悲眾生。眾生做錯了,“我知道,我會耐心的教導你,也耐心地等待你回頭”,佛一直在這樣教化,直到我們被佛的慈悲感動,順佛的教導轉化自身的思想和行爲,在佛心是對衆生說,“直到你也和我同行,到最後,讓你和我一樣圓滿智慧、慈悲和福德”,這才是圓滿的佛的功德。佛決不嫌棄眾生,所以“眾善”,絕對的善,只有佛才有。
那麼“眾善”(最高的善)是什麼?就是佛的功德,也就是我們天天口中都在念的“南無阿彌陀佛”。那麽怎麽理解這一句“眾善奉行”?佛說:你們這些眾生我都看得清清楚楚,你們有心想做善,但是成不了純粹的善人;不想做惡,有時候也難免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這個都是不得已,是身不由己。怎麼辦?那只有我成佛來解決這樣的問題了。我成佛,就要以我的名號傳達我的功德,給你們福報和智慧,直到成佛。所以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功德的全體。
大家不要小看這句名號,簡單的說,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不是世間的六個字。你念世間的六個字,“一二三四五六”,你念出來是沒有感覺的。但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話的字和聲音,都有佛的光明,佛的威德力自然就出來了。所以你害怕的時候、恐懼的時候、不安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啊,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沒人的時候念大聲一點,有人的時候可以小聲念,如果小聲還會影響他人的時候,就默念。念佛要知道“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是阿彌陀佛在說:“我在這裏陪著你喔,我守護著你喔”。阿彌陀佛不是高高在上,站在佛龕上俯看著大家說:“你看,又做錯了吧?”不是這樣冷冰冰的佛,不是和我們眾生有距離的佛。“南無”是我們眾生相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什麼?是有力量能夠讓我們依靠的佛,能夠救助我們、讓我們成佛的佛。
最高的佛,要讓我們這些充滿罪惡的眾生也能夠成佛的佛,就是阿彌陀佛。這尊阿彌陀佛把他的功德全部打包、濃縮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裏,回向給我們,“你們念也好、想也好、我都在”。我們人想到人,還只是腦子裏的影像,但是佛不一樣,佛的功德超越時空,所以你想到、想不到,佛都不離我們身邊,與我們同在。但是當你想到佛的時候,就和佛心心相印,這叫“感應道交”,這個當下你會獲得佛的力量。
這個道理真正的聽聞明白了,你在這個世間永遠不會孤獨。一個人的時候,別人看你是一個人,其實你和阿彌陀佛在一起;你不需要念出“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阿彌陀佛已經在你的心裏、在你的身邊守護你了。因為阿彌陀佛是什麼呢?是無量光、無量壽的佛,他沒有邊界,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限制、障礙他。
所以在這個當下,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阿彌陀佛在守護著。知道這個道理的人,會經常心裏面去想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口中有時間、有機會常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因爲這是阿彌陀佛救度我、守護我的證明。阿彌陀佛是什麼樣的佛?他當初成佛之前就發願說:如果不能夠讓你往生成佛,我絕不成佛。那麼阿彌陀佛成佛了沒有呢?成佛了。因為他的成佛是以能夠讓我們往生成佛作為前提的,所以他成佛就意味著,我們每一個人都得到往生成佛的功德。往生成佛的功德以什麽爲證明呢?就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裏給我們做證明。
南無阿彌陀佛的“南無”是歸命,就是相信。什麼叫歸命?簡單講,“命”是阿彌陀佛的命令,阿彌陀佛是整個法界也就是大宇宙的法王,這位法王發出的命令,稱爲“勅命”。
“歸”就是回來。阿彌陀佛說:“你回來”。回來哪里呢?回來淨土。我們在這個世界,其實只是暫時過這一生,這一生過完之後到哪里去?沒有人知道。人有前生、有來世,我們只是這一生來這裏做人。那麼前生從哪里來?不知道,糊裏糊塗;下一生往哪里去?也不知道,也是糊裏糊塗。現在阿彌陀佛說:“既然你糊塗了,所以我要把這個事情給你說明白,請你回來我這裏,這裏才是你的家”。佛所在的“這裏”,就是極樂淨土。
所以阿彌陀佛成佛,他建立淨土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回到淨土。回到淨土做什麼?做佛。做佛能夠做什麼呢?做佛,再來幫助一切有緣眾生。所以佛是這樣的佛,不是自己成佛就好、不是自己離開這個娑婆世界、離開現實的這些痛苦煩惱就好,而是:我自己要解決問題,我還要幫助別人解決問題;我的生命就是用在幫助一切眾生,讓大家共同成就、共成正覺這件事情上。這是佛的事業。
“南無”是梵語“歸命”的意思,歸命就是喊我們回來的命令。佛是父母,是爸爸媽媽的同時,又是一位王者,你把他想像成古裝劇裏面的王者,阿彌陀佛這位父王對我們說:“孩子,回來!”這叫“歸命”,歸來的命令。當你聽到這句話,你聽懂了父親的心,你會怎麼想?你自然會想要回來,這就叫信順。
所以,“歸命”一方面是作為法王的阿彌陀佛,發出讓我們歸來的命令,一方面是我們歸順這樣的命令。如果只有父母去喊孩子,而孩子還想在外面游蕩,這時父母在呼喚、孩子卻不聽,這就不相應了。孩子聽到了父母的聲音,更聽到了父母的心,他自然而然順著父母的呼喚聲回家,這是歸順命令,歸順父王的命令。
所以“歸命”有兩層意思:一是佛喊我們回來,一是我們聽到了,願意接受、相信,自然而然的信順。“南無”、“歸命”,是佛發出的命令,也是我們的信。在我們能夠做什麼?我們只有信而已呀。
現在的小朋友可能功課比較緊張,沒有這樣的經驗。我們小時候,經常都是下午放學回家就出去撒野,玩得忘記回家,媽媽做好晚飯,出門喊:回來呀,回來呀,回來吃飯。我們有時候聽得到,有時候聽不到,有時候聽到裝作沒聽到。真正的好孩子呢,聽到了,“爸爸媽媽在等我,不要讓父母著急,不要讓父母等”,就趕緊回來了。這時候父母喊我的心,和孩子回家的心,是一條心。
這個孩子會不會說:父母做好的飯菜,和父母喊我的聲音,都是我的功勞呢?不是,我有的只是接受而已。我只是聽了父母的話。所以“南無”也是這個道理,說起來是我們相信佛,其實是佛建立了淨土,成就眾生往生成佛的功德。這些佛都完成了,他現在只是喊我們回來,直到我們能夠相信、願意回家。這個功勞是誰的?不是我們的,是佛的,對吧。所以“南無”雖是我的相信,但是我們能夠相信的源頭是佛的成就。就像父母喊我們的聲音,都是父母心的流露,是父母心的運作。
“阿彌陀佛”的意思,首先是無量壽,因為他超越時間。我們人最擔心的就是短命,那你想要長命長到什麼時候?我們現的在世界,養生長壽,再長,一百歲、一百二十歲差不多了。阿彌陀是無量壽,有無量壽的生命。如果只是命很長,卻沒有智慧,事情都做不好、經常起煩惱,這時候長壽雖然是長壽,但是又多了一個字,叫“長受(壽)罪”,因為沒有智慧。
智慧就是光明。有無量壽的生命,還要有無量光明的智慧,所以無量壽佛也叫無量光佛,包含這兩個意思,我們就不作翻譯,直接用梵音稱他爲“阿彌陀佛”。所以是這樣有無量壽命、無量智慧的佛,他喊我們回家,並且守護我們一路到家,讓我們能安心相信依靠他,這叫“南無阿彌陀佛”。
我們在這個世間生生死死,不記得前生,阿彌陀佛記得;不知道來生去哪里,阿彌陀佛知道。阿彌陀佛一直形影不離的陪伴著我們,我們是被阿彌陀佛找到帶回家的孩子。
佛誕這個節日的來歷是什麼?佛誕是阿彌陀佛化身為釋迦牟尼世尊,來找到我們,帶我們回家。因為我們只能聽得懂世間的話,所以阿彌陀佛就化身為人間的釋迦佛,用我們能夠聽得懂的話呼喚我們回家。最早釋尊出現在印度,因為在印度的因緣先成熟,後來中國的因緣成熟了,也就有了漢字的佛經,有了國語的講法,這都是為了讓大家能夠通過語言文字,方便地聽懂佛心,也就是父母心。
佛心是宇宙的父母心。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父母,我們都多多少少能夠體會到父母心是什麼。再頑皮的孩子,也會在某個時刻多少體會到一些父母對自己的付出。但是父母畢竟是人,人有人的局限,雖然講愛,你首先愛的是自己的孩子,不會愛鄰居家的孩子,這就是自我。然後孩子順我心的時候很愛他,不順我心的時候,“怎麼養了這樣一個孩子?當初就不應該生他!”做父母的,有時也會有這樣的心出來。因為是人,人就有這樣的問題。但是佛不會有,佛的父母心是絕對的:孩子又做錯了,唉,我再等一等。
佛是這樣的心:上一生我沒有等到你,這一生我繼續來。所以在座的同朋們,大家都不是這一生才遇到佛的。佛法講因緣,這一生能夠來到道場,能夠一起來參加佛誕的紀念,來這裏聞法,那都是生生世世被佛一次又一次找到,喊了一聲又一聲的“回家”,一直到今天,有一點點聽到了。所以聽到這些話,心裏多少會有點觸動、有感受,想要好好聽父母的話,不要再離開父母了。
如果以前沒有聽過父母的話,就像小時候父母喊我們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怎麼樣?“好煩,我還想再玩一下,我還想做我自己的事!”那是還沒有聽到父母心的人。聽的多了,慢慢長大成熟,開始能夠體會父母心。尤其是自己做了父母以後,特別能夠感受:哎呀,父母心眞是完全爲了孩子,不計得失。做孩子的時候,是不能夠瞭解父母心是這樣的。當然,雖說不了解,多多少少還是會有點感受,只是感應的程度深淺不同。畢竟是人跟人嘛,人跟人都是用心來感應的。
佛心也是通過人——人的語言、人的形象,來向我們傳遞佛無我、無私的大悲心、父母心。這就是“眾善”,就是以文字和聲音顯現的方便法身:“南無阿彌陀佛”。要如何“奉行”呢?“奉”這個字,在古文裏的寫法是兩個手捧起來,所以“奉”字加個提手旁就是“捧”,高高的捧起、接住,這是“奉”字的本義。“奉行”,是尊重地接受佛的教法,讓佛法在自己的生命中活出來。做人要懂得什麼是真正尊貴的、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建立價值觀,知道善惡對錯、知道本末輕重,待人接物長幼有序,知恩報恩,這都是“奉行”。
我們這個世間,最好最高的是什麼呢?是佛向我們展示的,超越世間因果的功德,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所以南無阿彌陀的名號和如來的功德,是給我們頂戴的。我們經常講到“頂戴”這個詞,但很多人不懂,問我什麼叫“頂戴”?現在中國人都慢慢忘掉了我們的古典文化,大家看日劇,別人給你禮物,都是雙手接過,這叫“奉”;舉到頭頂,這叫“頂戴”。這個動作表達的意思就是,“您所賜予的是很尊貴的禮物、我愧不敢當,恭敬領受了,謝謝”。是這樣恭敬、尊重地接受。當你是用這樣一種尊敬的心去領受的時候,對方的心意,佛的功德,就直接的進到你的身心來了。
當你是以這樣的心對父母的時候,你自己還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好,不孝,但是別人看你,“真是個好孩子”。因為你懂得父母的可貴、難得、對你的恩,所以你會“奉”,以這様的心,會覺得無論自己怎麽做都不够。而在他人看來,你自覺不足的慚愧心,和用心盡力於報恩的樣子,就是孝道最好的説明了。
在世間是父母,出世間就是佛。這裏有佛,有道場,有講解佛法的法座,我們來到這裏如果也是隨隨便便的,“這裏挺熱鬧的,人這麼多,有人在講,我聽聽看,聽幾句看他說什麼”,這樣的心不相應,只是結一個緣,得不到受用。
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對尊貴的人、事物有恭敬心,就能夠從尊貴者那裏領受到最大的利益。水都是往低處流的,我們自己高了,這水就流不上來,水不會往上流,水是往下流的。法的水也是如此,從高處、從佛那裏,佛是最高的,從佛的高處向我們眾生的低處流。我們眾生能知道自己很低、很罪惡,又嚮往偉大、崇高的境界的話,自然而然就會低頭,這時候就是“奉”,我們就接上了從高處來的法水、真理之水,這就是“奉”。什麼叫“行”?行,不是要你去行,行是佛的生命。佛的修行是活的,所以佛的功德、生命和修行,通過我們的身心自然而然就會就會流動,會表現出來。
所以一個眞正學佛的人、一個頂戴聖賢之教的人,他的眼神、他的行為、他說的話,都跟別人不一樣,這就是“行”,所學的佛法會自然而然通過你的身口意流露出來。一個懂得去“奉”佛的功德的人,自然而然通過你的身心,功德就會流動,你因此獲得一個新的生命。這就是我經常跟學生講到的詞——脫胎換骨。
為什麼學佛很重要?我們人,父母給我們一具身體,這個身體只是一個殼,但這個殼裝著我們過去到現在所有的善和惡,不純粹,不堅固,我們總是不能善用它,常會錯誤地把身體當成自我,以這種錯誤的自我為中心,控制不住地動惡念,做惡事。現在佛要給我們一個法身——真實的身體,給我們一個慧命——智慧的生命。
當我們來道場聽聞佛法,領受到佛所賜予的“南無阿彌陀佛”的法身慧命的時候,我們的心念和行為舉止會有一些變化。看到道場裡大家都這麼恭敬,原來在外面很放肆隨便的,在這裏也就自然而然輕手輕腳起來了。我的孩子來到道場就說:坐在佛前,想偷懶的念頭都不敢起來,就覺得應該認真學習。這就是佛的功德在我們內心和行為上表現出來了。
“眾善奉行”的人,動的念頭、說的話會跟原來不一樣。這樣相續不斷地領受功德,就像一根水管,水一直在流通,水管裏面就不會生銹,流出來的水就清淨。我們的生命也是一個管道,管道的上端接上佛的源頭,佛的功德法水通過我們的身心不斷流動下來,我們裏面貪嗔癡的污垢就不會這麼多。管道的下端和他人相接,從佛那裏接到的水通過我的身心流向他人、和人分享,別人也享用到清淨的活水。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自己首先被清淨了,所以説是“自淨其意”。
爲什麼叫“自淨其意”?剛才淨覺師說到,這個“自”很重要,有兩重涵義。第一是“自己”。我們學佛不是別人在學,也不是為別人而學。比如今天的法座上看到有小朋友,小朋友是被爸爸媽媽帶過來的吧?我是被爸爸媽媽帶過來的嗎?我是為爸爸媽媽學的嗎?最開始可能是這樣,但是不會一直都是這樣,否則坐在這裏就是浪費時間。“自淨其意”,意味著來聞法首先是自己要得到利益。雖然開始我可能是被別人帶過來的,但是結果終究要落實到每個人自身的受用。成年人可能是因爲別人來拉我,面子上不好意思拒絕;小朋友可能是因爲爸爸媽媽說來參加一次佛誕,回頭帶我去玩一次迪士尼,好吧,那我就參加一回。有這樣一個代價或者交換,不是自己的自覺自願。但是來到這裏參加法會,聽到法師講法,就播下了種子。可能聽到幾句話,還讓你感覺:“佛法跟我原來想的不一樣,有些意思,挺有啓發的,有機會我想多瞭解一下。”從此慢慢開始對佛法有一些自覺自發的追求。
所以學佛、做任何事情,出發點是自己。自己要先得到利益,不然做這個事情爲什麼呢?生命不就浪費掉了嗎?所以“自淨其意”首先是自己要得到利益,自己身心得到了法的滋潤和清理,法喜增長了,煩惱減輕了、罪惡減少了,這個就是我們得到了利益,所以第一個是“自己”。
前面不是説從“自己”出發、自我中心是萬悪之源嗎?是的,人生下來就是自我中心,直到遇到更偉大的生命,來為我們打破這個“自我”的小我,成就法身、也就是宇宙的“大我”。大宇宙的力量,稱為“自然”,佛法要讓每一個“自己”得到的最大利益,就是被“自然”地帶入大宇宙、法身的世界。
所以“自”的第二個意思是“自然”。佛法講自然叫“願力自然”,因為阿彌陀佛在成佛之前,就發過大願,要守護衆生,讓一切眾生都得清淨解脫。為什麼説“自然”?因為佛法的境界太高了、智慧太深了,超過我們頭腦的思惟和想象,我們被佛的大願所攝受,通過不斷的聽聞、心被啟發、被鬆動,原來很厚很硬的外殼,不斷不斷地,佛的力量、佛的光明一直進來、進來、進來,一次兩次三次不够,一年兩年、十年二十年,直到臨終,一直到最後佛都在向我們衆生運作,回向他的功德。於是我們的心意自然而然被清淨,直到往生淨土,身同佛身,心同佛心,身心世界都與佛相同,這是佛的功德力使然。
所以總結一下,“自”有兩個意思,這兩個意思又相互關聯。一是自己要得利益,自己怎麼得利益?是佛的願力令我自然得利益,這叫“自淨其意”。所以“是諸佛教”,這就是諸佛的教導了。
所以佛教我們什麼呢?佛不是說:“你要相信我,崇拜我”,佛沒有這麼自大,他不需要眾生迷信他、好奴役衆生,而是把眾生都看成自己的孩子。
當我們能了解,佛在佛的境界裏看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的孩子的時候,大家就能夠理解了:哪一個父母不希望孩子好,哪一個成功的父母不希望孩子像他一樣得到成就?所以讓衆生究竟成佛,這就是諸佛的教導。這個“諸佛”,在我們教法中,就是阿彌陀佛。因為“諸”就是“多”的意思,多到什麼程度?無量,所以“諸佛就是“無量無限的佛”,是無量壽佛、無量光佛。所以“諸佛教”就是“彌陀教”。
阿彌陀佛教導我們什麼呢?一、“諸惡莫作”,不要忽視因果,要謹慎因果。更要善用因果,斷惡修善,造福自己和他人。二、“眾善奉行”,自身的善有限,悪不斷,所以要徹底解決人生的苦,唯有領受超越一切善法的“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利益。依佛的功德力,我們的人生被莊嚴,還能夠莊嚴他人和世界,自利利他,自然無往不利。這就是第三,“自淨其意”。
這是向大家報告從師教體會的一點心得。謝謝大家。
2023.05.26佛誕,香港法雷念佛會開示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