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諦圓融的報恩行

原创 同朋 2020-03-31

二諦圓融的報恩行

若水:真正體證到這個世間是虛假不實的人,不會自暴自棄,反而會珍惜每一個時刻去做該做的事情。……

有的人認為反正人生如夢、人生無常,所以要及時行樂,儘量吃喝玩樂,這樣的人不是真正明白世間虛假的人。真正明白世間虛假不實、因緣所生法的人,會很珍惜現在的每一個時刻;而一知半解的人,就想反正人生是虛假不實的,要及時行樂,不要把希望放在明天,要不然明天什麼都沒有了。這種心態的人沒有真正明白因緣法。

老师好!

刚刚拜读您在公号上发的瑞默老师「世間虛假,唯佛是真」這一篇開示時,對於這幾段的理解拿捏不定。

記得上學期拜抄的時候,曾經向老師請教過:能不能理解為:因為世間虛假不實,因而我們要把握當下,去追求真實(佛法)。您當時的答復是,對於一段法語,可以有不同的理解,這樣理解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今天重溫的時候還是不太能完全理解,可否請老師詳細說明?

方纔頂戴的時候又多了一點體會:世間虛假不實,因為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因而捉摸不定猶如幻夢。但是在這虛假不實的生活中,倘若我們懷著追求真實的目標而努力,那麽當下的每一個時刻都是充實的。

請教老師這樣理解可以嗎?

二諦圓融的報恩行

蒙光:一般人講虛假不實,是欲望不得滿足的哀嘆。所以一邊說虛假,一邊緊緊抓住會變的事物不肯放手,卻又改變不了無常虛假的事實,最終只有痛苦失落。

你看那些嘴裏說著世間虛假的人,現實中一個欲望都不肯放下的。他們比誰都“認真”。

佛法所說的虛假,既是在說事,更是在說我們的心,是深知自我的欲望和煩惱本身即是虛假。

唯有佛的教法才爲我們揭示出真實。因此雖然煩惱習氣不斷,但不會對世間事物過於執著。是被如來的真實智慧光照,才能看到這樣的世界,體會到這個層面。

頂戴見到真實之眼,才能看到世間的虛假不實。見真的當下,與智慧相應的同時,就會有同體大悲的感動,和無我利他的作用出來。

因此,對自己,會不懈地追求佛法的智慧和真實,領受如來的智慧和慈悲,常懷報恩之心;對衆生,會以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心,去施以援手。這即是“自信教人信”的報恩行的實踐。

二諦圓融的報恩行

若水: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老師的詳細解答!老師的解答,是自己無論如何絞盡腦汁也不能想出的,不得不慚愧自己聞不具足。

最近在家每日拜讀法語和重溫聞法筆記,會回憶起當時拜抄的感動,也會感受到新的力量。然後反思這種感動持續了多久呢?我是否努力在生活中去實踐佛法的教導了呢?這是煩惱的根源吧,好在雖然是這樣善忘的自己,卻從未被慈親忘記,還能日日熏習佛法,被慈親和老師提醒。雖然是這樣煩惱障眼的凡夫,因為頂戴著這樣的恩德,更要努力聽聞和實踐吧!感恩老師!

二諦圓融的報恩行

若水:老師好,最近給自己定下目標,每日拜讀《本典》。這幾天以來在拜讀過程中,時常害怕自己讀錯字句,或者在讀誦的過程中誤解了意思適得其反。

老師說過,誦讀只是誦讀,不需要有其他想法,只是依文字頂戴大悲心。但是讀的時候還是不免生出對字句意思的揣測和疑惑,不能純粹地頂戴聖典,這是不是出自自力愚情呢?真是慚愧啊。

一,懇請老師教導對於這種誦讀經典時的心態應該如何調整呢?

二,誦讀時出現的疑惑也煩請老師解答:

1.行卷开头的长偈的最后两句(會當作世尊將,度一切生老死)和信卷74頁的斷句(會當作世尊,將度一切生老死)的區別在哪裏呢?

2.《本典》里的”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和《觀經四帖疏》里的”總不畏墮於水火之難”,”眾”與”總”二字有何區別嗎?

3.《本典》第68頁第8行寫道”真實信心必具名號,名號必不具願力信心也”,為何名號不具願力信心呢?這裏的”名號”指的是自力心出發的念佛嗎?

二諦圓融的報恩行

蒙光:不用害怕,只要平時有保持聞法,到一定程度,本典的文字自然會懂。

當然,沒有老師指導的話,只讀本典不行。所謂老師指導,就是頂戴老師的言教。

可以把思惟和讀誦分開來。讀誦不動腦,只管念。思惟專門動腦,分工後就不會互相干擾掣肘了。

有問題很好,盡管提出來。學教不怕有問題,沒有問題才是大問題。

二諦圓融的報恩行

本典幾處文字的領解答覆如下:

㈠、會當作世尊將,度一切生老死

——作世尊之勇將,這是還相大菩薩的發心。

㈡、會當作世尊,將度一切生老死

——信心人將往生淨土作世尊,能度盡一切有緣出老死輪回。

以上兩句在中文原典中相同,但聖人引用時句讀不同,是借用來表達不同的意思,不可相混。在佛典古籍中,常見祖師大德們用此手法,是一種創造性的闡釋行爲。

㈢、“眾”與“總”二字無別,是通假。

㈣、“真實信心必具名號,名號必不具願力信心也”

——這是日式漢語,實讀爲:

“真實信心必具名號,名號未(不)必具願力信心也”。

此處“名號”指“稱名”。意思是說:

真實信心念佛人必定會相續稱名念佛,而稱名念佛的人未必有真實信心,因此當檢討自己的信心,而不要執著於稱念的表相。

二諦圓融的報恩行

若水: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老師解答

敬止:感恩若水同朋的提問和老師的回答,也解決了我的疑問

聞君:感恩若水同朋的提问和老师的解答,也破解了我的疑惑。

平日诵读《本典》时,觉得这句也好那句也好,总想拿笔做标记。标好了就想重复拜读同一段,读罢闭眼吟味一番,就觉得当天饱了。几次下来觉得这样的诵读不纯粹,继而将两者分开进行。

最初拜读这句“真实信心必具名号,名号必不具願力信心也”时,很不理解,为什么“名号”不具有“願力信心”?后来想到《论语·宪问》中“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句式结构类似,就大概明白了。

有德者,和顺积中,英华发外。能言者,或便佞口给而已。仁者,心无私累,见义必为。勇者,或血气之强而已。(《四书章句集注》)

真实信心念佛人必定会相续称名念佛,而称名念佛的人未必有真实信心。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老师之前举的例子:

身为孩子的人,看到自己的父母时,自然會喊“爸妈”。看到岳父母、公婆时,礼上叫“爸妈”,内心卻難有那種親子關係的自觉和歡喜。

蒙光:能這樣觸類旁通,溝通佛典與世典,非常好,這正是我們要致力的方向。佛典的高明,不能脫離世典。如果我們把佛教的典籍研究得艱深難懂,曲高和寡,無人敢來問津,我們就對不起祖師聖人。世法的典籍,應該成爲通向佛法解脫道的津梁。

二諦圓融的報恩行

敬止:老師好,今晚拜讀了太虛大師的《王陽明論》,大師對於宋明理學的論斷,實在是太通透了,歎為觀止!

一直以來,看到的關於宋明理學的評述紛繁複雜,皆言之有理,似是而非。像大師這樣地立足佛法,探本溯源,真的就是“一覽眾山小”。

雖然我還有些地方沒有讀懂,但感覺可以作為學習宋明理學的綱領了,借大師的眼,明確儒道的定位和其學說的局限,也就不會浪費時間了。

大師的很多觀點,在您的《論語》課上也有聽到。

文章的最後“慨然以建設佛教之儒宗自任,高建佛乘之法幢,而溥施人乘之儒化也。”

感覺正合您的說法:“世俗諦,努力探討、弘揚國學傳統與核心價值觀,以二者的和諧統一爲基礎,消化吸收世界文明傳統,追尋仁愛和平的現實生活;

真諦,徹底凡夫解脫之道的淨土真實教,自信教人信”。(師教點滴:“土德”與二諦

立足真諦,發揚俗諦,以期二諦圓融。

蒙光:我們的路是對的,是祖聖大德同行之路,雖篳路藍縷,雖千萬人,吾往矣!

敬止:何莫由斯道也

二諦圓融的報恩行

平川:谢谢分享,我去查了一下太虚大师《王阳明论》(http://www.dorjechang.com/taixudashi/book/Article13_043.html),说得确实通透,受益匪浅。

然后也接着看了论太虚大师的《论宋明儒学》(http://www.dorjechang.com/taixudashi/book/Article13_041.html),一样令人赞叹,其中是这样结尾的:

“(宋明儒学)何以执人伦之理性,竟与佛抵异欤?答曰:此有数故。一者、先入为主,守门庭故。二者、虽窥本心,未深明故──非大菩提不圆明故──。三者、不知佛有人乘法故。四者、中国佛徒偏出世故。五者、经律论藏少研究故。六者、方便教化先成人故。此第六故,方便教化先成人故之一义,即是以佛之人乘法教化人众,令得完成人格,生生世世不失人身,不堕恶趣,实亦佛法所重;而中国之儒学最合乎此,故在中国即可用儒学以教人。然中国历来之佛徒,皆偏出世,而不知以此化普通人众,致为儒者所排。然亦由儒者据此为己业,不知是佛之人乘法,佛徒若宏人乘以夺其业,更易起诤,故宁超然方外。

而少数由儒入佛,真明于佛者,亦间由方便随顺以引导儒者之故,专说儒理,示异于佛,此则阳儒阴佛,菩萨之权巧也。综此六故,宋明儒于是乎排佛。”

最后一段我单列开来,这里谈到的“方便随顺”,可以理解为刘老师也是此方心境吗?

似乎更理解了为什么大德不随便说佛法,一般以儒面世的原因。

对您的真谛俗谛也有多一份理解。

蒙光:大師所說已盡善盡美,我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二諦圓融的報恩行
聖德太子——以佛法導儒道治世之典範

无思:太虚大师讲人生佛教。许多学佛人或大师也有学菩萨道之心,及实践。儒家也是希望人们幸福。

蒙光:真宗倡“信心正因,稱名報恩”,以“信心”成就“佛教”,以“報恩”莊嚴“人生”。唯有真宗是真正可依可行的人生佛教之道。

无思:蒙光师,你是慈悲的,谢谢!我对“信心喜欢”“信心相续”“常忆念佛”“摄取不舍”等等这些,我已经有所领解。

无思: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被领解,所以感谢!

无思:表现太差,一直很差,对社会有危害,这不叫“报佛恩”(个人领解),

蒙光:曬到太陽的人,身上自然會發熱。接觸佛光的人,如來悲智的運作,會應分在其身口意三業顯現出來。

但是要警惕一點,不要看別人的言行有瑕疵,就說此人無佛法。

我們能看到問題,能反思,當知都是如來佛智的光明所賜。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阿彌陀佛,我們沒有資格論斷他人。

凡夫總是看別人缺點很凖,看自己卻看不到。

二諦圓融的報恩行

则盈:當聽明白,在佛所證的境界中,佛看我是一體的,佛視我爲親子,累劫結緣,就爲讓我明白我與佛的生命聯結時,自然而然地生起“原來我是如來子”的自覺,“原來如來爲我千辛萬苦!”,這個當下的慚愧•感恩之心,就是“無我”的,“超越二元對立”的。  

世間男女相愛的感動,很近於無我。比這更深的感情,是親子的關係。  

“一切都是爲了孩子”,這是父母的無我。  

“謝謝爸爸媽媽”,這是孩子的無我。  

上面的比喻,把父母換成“阿彌陀佛”,把孩子置換成“我”,就是我的“無我”的體證了。 

在世間,凡夫能夠做到的“無我”,就是這樣的境界。

——佛心·無我

今早頂戴《法雷音》安心語錄(2)中的“世間的事亦如此,人能全身心投入一事是幸福的”,全身心投入就是“無我”的境界,聯繫師兄前幾天提到的“無我”,今日不管做什麼事,都感到很歡喜、很安心。突然頓悟到佛心的“無我”原來就近在咫尺,是自己一直缺乏信心,缺乏与佛心的鏈接,也就是一直在“自我”上掙扎,導致無心感受到佛心和佛的光明!感恩師兄

蒙光:是的,老師説:“信心是無我的”。本來是如此單純的事實,我們卻一刻不停地開動“自我”的計度,把自己的世界攪得一圑糟。

此刻當下,我們就被緊緊抱在慈親的懷裡。我雖身心被業習煩惱所障,不能親見,大悲的手卻從未鬆開。如來不離我故,我欲離如來亦不可得。這就是“攝取不捨”。

二諦圓融的報恩行

蒙光:擇師

——“擇師”是修學的核心。佛法成就依善知識;修學會走偏,則是因爲跟錯了老師。釋尊說:善知識是佛道的全體。何謂善知識?善知識的相狀如何?這個主題討論起來,涉及面非常廣,一兩次對話不可能面面俱到。

我們在群上和公號文章中一再述及師德,因爲要讓同朋對善知識具德之相心裏有數,同朋們可相互參照。

本文是我與這位同朋有相交集的經驗,又各自從不同角度有感受和思攷,表述了個人具體經驗教訓,同朋們可從中借鑒反思。

以前一同修學的同朋,從上面交流的字裏行間,感受應該會更深刻,知道其實我們有很多話是隱而不發。因爲涉及到具體的人事,很容易變成是非。之所以不避嫌疑寫出來,是爲了在法上必須明確抉擇。發布此文,是爲總結教訓,法上相見,不講人情深淺,不傳口舌是非。

二諦圓融的報恩行

文雋:因曾有类似遭遇,故顶戴此篇,感触良深。人很容易自以为是,曾经也以为自己能海纳百川,博取众长。偶尔听听老师讲课的录音,就自认为已经在跟着老师学习了。但那时,时时涌上心头的迷茫,和所遭遇的人事,都让自己感觉哪里不太对劲,但又摸不着头脑。呵,坐在自己的小井中,又怎么能看出自己的问题呢?

直到亲炙老师,耳提面命。在真实教法的对照之下,才看到自己的虚假和偏邪。“原来如此!”、“原来如此!”这才有了重见天日的痛快与感动。

在黑夜中待久了,会感受不到夜的黑。但阳光一旦照进,就是天翻地覆,从此很难再说服自己待着原地,唯有沐浴在阳光下,才能感受生机

二諦圓融的報恩行

敬止:未知白者,焉知黑。

南无阿弥陀佛

蒙光:@文雋 所以觀念都是先入爲主。一開始入手錯了,要轉過來就很難。有時根本方向調過來了,還會有餘習在,這是需要慢慢打磨的過程。現在看很多年輕人,深感痛惜,但又心有餘而力不足。他們覺得自己已經不錯了,卻不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起步時一點點的偏差,延伸出去,就是天地懸隔的距離。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1)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2-03-03 20:12
Next 2022-03-03 20:50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