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喚與發遣

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年09月24日

招喚與發遣

《本典·教卷》大義 二

瑞劔老師

《本典·教卷》大義 一

招喚與發遣

第二章   略敘大意

(本文)  「斯經大意者,彌陀超發於誓,廣開法藏,致哀凡小,選施功德之寶(以上彌陀招喚)。釋迦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以上釋迦發遣)」。

招喚與發遣 右一段文前半是彌陀的「招喚」,後半是釋迦的「發遣」。招喚是「本願招喚之勅命」。以《大經》說,上卷的第十八願是彌陀的招喚,下卷的第十八願成就之文(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之文)是釋迦的發遣。以「二河白道」說,西岸上的人(彌陀)的喚聲(本願、名號)是招喚,東岸來的勸聲(釋迦如來的聲音)是發遣。

招喚與發遣

超發於誓 彌陀如來發本願,令眾生聞信本願之心(大慈悲心),使徹底感得而救度之。

彌陀的本願是彌陀的「立誓」。故本願叫做「本誓」,也叫做「弘誓」。「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言」。

超發   超發,意指超發於世(三世諸佛之教,一切的宗教)的本願。本願之教,是彌陀正覺的功德、力用。「重誓偈」言:

「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

「我於無量劫,不為大施主,普濟諸貧苦,誓不成正覺」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這是彌陀如來超發於「誓」之相。「教卷」的今文,能拜察完全是顯此「重誓偈」(三誓偈)之意。

彌陀   「彌陀」(Amita),和「阿彌陀」相同。意思是「光明無量」(Amitabha)、「壽命無量」(Amitayus)。故阿彌陀佛(佛者佛陀,覺之意)是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的覺體(光壽的覺體)。此故「正信偈」並列光壽而說:「歸命無量壽如來,南無不可思議光」,這是指的阿彌陀如來,是讚嘆阿彌陀如來的德,也是顯示聖人的一心歸命。天親菩薩的《淨土論》,令人懷念。

阿彌陀如來以光明無量·壽命無量之德,救濟一切眾生(攝化門),又以其光壽(阿彌陀佛的第一次自己顯現)的功德力,說若不救一切眾生即不取正覺是彌陀的「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此意。

世界宗教雖多,凡夫被救之道,是一佛力、一本願力。唯單依佛力救一切眾生的宗教,唯有真宗。本願力之外無信心。

招喚與發遣

二利圓滿的妙果   阿彌陀如來是光壽二無量的覺體,令體解「無上道」(重誓偈)的佛。「無上道」(光壽的覺證),又是「無上涅槃的極果」,即是「悟之極」。又阿彌陀佛是證「二利圓滿妙果」的佛。

阿彌陀如來自成就光壽二無量的覺體(自利),這是為了誰(利他)呢?誓言不成「無上道」,不取正覺(自利),這是為了什麼樣的眾生(利他)呢?這完全是為了給我們眾生光壽二無量的功德(功德大寶海、真實之利)。彌陀如來的正覺,指成就此本願而成光壽的覺體,所以彌陀的正覺叫做「二利(自利利他)圓滿的正覺」。

在其他的宗教,人類也好,世界也好,未被神造的時候也好,神是神,所以不能講是二利圓滿的神。說神創造世界與否這點,是佛教(不生不滅說)和其他宗教(創造說)根本不同的地方。「神的創造說」,是宗教上、論理上的根本謬誤。

又阿彌陀佛的果德莊嚴(光壽的世界)是為「消除三垢冥(貪、瞋、痴),廣濟眾厄難」,又如來之所以做「大施主」是為「普濟諸貧苦」。「普濟」,是「廣濟生死流(眾生)」(大經下卷意)。

功德之寶 如來如何濟諸貧苦呢?即施「功德之寶」(名號之德)(十七願意)而濟度之。這個對眾生而言是「真實之利」(利益)。故《大無量壽經》可說是為給眾生「真實之利」而宣說的經。

三誓和五願 「教卷」的「彌陀超發於誓」的「誓」是四十八願,特別是統攝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重複地誓言四十八願的是「重誓偈」(三誓偈)。又開十八願為真實五願,明唯信正因之旨的是「五願開示」。故歸納三誓,可以配置為五願。「誓」一方面是「三誓」意,一方面則含著五願之意。

招喚與發遣

教卷的性質  「教、行、信、證」的「教」是《大無量壽經》。《大經》是釋尊乘第十七願(諸佛稱名願、諸佛稱揚願)而宣說的經,即彌陀如來於第十七願誓言:若諸佛不讚歎(稱揚)我名(名號),不取正覺。釋迦如來乘此誓願,為稱讚名號而說《大無量壽經》。

名號是「行」,釋尊依經稱讚「行」,「行」為內容,而生「教」出來,茲可說「教行不二」。

教的本質 如右述,「教」(《大無量壽經》)的本質,又作其內容者,於十七願,是被諸佛所咨嗟、所稱揚、所讚嘆的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因此,親鸞聖人於「教卷」說「教」(大經)的體是名號。《六要鈔》稟其意,以十七願意註釋「彌陀,超發於誓」的文章。

法界唯一法身 阿彌陀如來是諸佛中的本師本佛,諸佛智慧的統一者是阿彌陀佛。此故,阿彌陀佛又叫做「諸佛如來」。

又諸佛如來是彌陀的分身,從阿彌陀佛的智願海示現,由智慧海示現,從彌陀的淨土示現(《楞伽經》意,讚揚本佛彌陀如來,幫助阿彌陀佛作佛事的是諸佛如來)。

於此意,說佛,唯有阿彌陀佛,此謂「法界唯一法身」。隨之,十方世界悉是阿彌陀佛的家,此云「盡是法王家」。

「一法身」,出於《華嚴經》(晉譯五唐譯十三)曰:「法王(南無阿彌陀佛)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名號法,本願的大道)出生死。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法身是「南無阿彌陀佛」,又是「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阿彌陀如來)。說佛,唯有「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說佛法,唯有「南無阿彌陀佛」(本願)的一法。《大無量壽經》正是說「本願」和「名號」的經。

招喚與發遣

興世的本意 「教卷」曰:

「釋迦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這個正是示釋迦如來出現此世的目的(本意、本懷)。《華嚴經》、《般若經》、《法華經》亦各說釋尊出世的本意在說其經。以實際問題,說給與凡小「真實之利」的經,唯有《大無量壽經》而已。右文是《大無量壽經》的文字,明示釋尊出世的大使命是為了說《大經》。

道教   「教卷」的「道教」指的是聖道門、權教。對此,「真實之利」意指願一實(本願一乘)的真利(真實的利益)。釋尊雖說聖道的諸教,彼等皆是為令入「本願一實的大道」《大無量壽經》的教法之教,是方便權教。如此判定是因為得本願力廻向的法門眼,立於真宗之高立場看釋尊一代諸教的緣故。

《大無量壽經》中,「道教」的字眼共出現四次(上卷二處,下卷二處)。出現於下卷的「道教」,因為是淨土中的說法,所以不能說之是聖道權教。於真實報土的莊嚴皆是真實,聖道門•淨土門的區別,唯是於此世的區別。在涅槃的世界裏,是沒有這些區別的。拜見《大經》時,於安養淨土雖然有使用和聖道門相同的字眼和教法,看到這些時,以為淨土中也有聖道門是不對的。應視彼等皆是安樂國自然的莊嚴,是名號海中的波瀾。同時,可視彼等是法藏菩薩至心修行的功德寶海的內容。

招喚與發遣

聖道門的性格 三世諸佛現於此土,為聞淨土法門的因緣未熟的人,彼等諸佛說三乘(為聲聞、緣覺、菩薩的教),又說斷惑證理的教法,即「修因感果」(修難行的因而感證果)的方便。彼等之教名「聖道教」,稱「聖道門」。聖道門是在此世到「證悟」的教法,「淨土門」是到安養界「證」大般涅槃的教法。身為凡夫,在此世無法除我愛、我執,也無法斷貪瞋痴的煩惱,所以聖道之教對凡夫來說是「投珠與豬」,不起作用。雖然如此,教法自身非常殊勝,教之體是實相般若、觀照般若。因為也是阿彌陀如來大智海的波瀾,是法藏菩薩至心修行的內容,所以決不可心生誹謗。從佛知見看,教之體是一。

要言之,聖道門是積諸善萬行,一層一層地登上作聖者的階梯式教法,是入本願真實之教的「調機誘引」的「方便教」。於此意,是對想自己修聖道門成佛的人們說的「方便權門的道路」。「教卷」的「道教」指的是聖道之教。作為人,連聽聞聖道門的教法尚且不容易,然捨聖道而聞信淨土真實之教,又是「難中之難」。《和讚》(No·72)曰:

「聖道權假之方便

 衆生停留時已久

 諸有流轉之身故

 悲願一乘歸命禮」

我們要遠慶宿緣才行。

招喚與發遣

教行信證大系·要論:

(一)真宗的教判

(二)真宗的淵源

(三)真宗的流傳

(四)三法與四法

(五)願海真假

(六)五願開示

(七)往還廻向

(八)真實之教(要論終)

淨土真宗之基礎

愚禿的真實

總序之文要義

《教行信證》法門的真意與根據

攝化與趣入

本願名號眞實教

本典總序及“教卷”白話述意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2)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4-09-26 17:14
Next 2024-09-27 09:43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