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瑞劍老師 譯文 釋淨覺 2023-09-03
親鸞聖人爲什麽寫《教行信證》
稻垣瑞劔 英文著作
釋 淨覺 中譯
釋 蒙光 整理
第一章 概論
第二章 典文
聖人的《總序》
彌陀教益
「竊以,難思弘誓,度難度海大船;無礙光明,破無明闇惠日。」
(我恭敬沉思:始知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大願,是帶我們度過難渡的生死苦海,到彼岸正覺涅槃的大悲船。他的智慧光明,就如溫暖的太陽,無分善惡地照破我們的無明黑闇(無明是眾生生死業輪的根源)。)
淨土教
(彌陀的悲憫和智力光明的大願,是無始之前為救度眾生而已成就,因此它必要於方便緣熟之時,才公諸天下。彌陀示現的釋迦牟尼佛,待此久矣。)
「然則,淨邦緣熟,調達闍世興逆害;淨業機彰,釋迦韋提選安養。」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令韋提希見,時韋提希白佛言…我今樂生極樂世界……)
(依世俗思想,帶給摩揭陀國悲劇的各個人物都會被指為罪人,但是以「天眼」觀之,他們都是為如來開演彌陀教法的不同角色而已。)
「斯乃權化仁,齊救濟苦惱群萠。」(甚至殺父弒母的悲劇)
【光按:此處譯者將瑞劔老師英譯的白話還原爲本典的文言原文,可能有些讀者會對原文與文後括號的註釋關係不知所云。實則英譯中原文的表述是淺白的書面語,而括號中的註釋則是對原文的補充說明。如此處,原文意是:(提婆達多和阿闍世的逆謗殺害,釋尊說法和韋提希夫人選擇安養淨土)這些都是權化聖者的慈悲,爲救濟苦惱衆生所示現的方便,瑞劔老師於此特別補充一句:甚至是殺父弑母的悲劇,也是慈悲示現的方便。】
「世雄悲,正欲惠逆謗闡提。」
名號信心的無上功德
「故知(有見於本願智力救度無邊眾生):圓融至德嘉號,轉惡成德正智(至善的名號完全是彌陀的智慧、慈悲、力用、及無上清淨功德,表明本願不簡善惡,平等救度一切信順彌陀慈悲招喚的眾生)。」
「難信金剛信樂(金剛信樂即歸命於彌陀的悲智),除疑獲證真理也(真理者,如來無盡悲智也)。」
(阿彌陀佛慈悲無量,以其無上誓願,和他能破無明闇——亦即生死輪——的無上智慧:名號,向我們逆惡凡夫無條件的招手。)
易修易教之法,和易生易入的淨土
「爾者,凡小易修真教,愚鈍(那些不懂也不能修難行聖道門的人)易往捷徑,大聖一代教,無如是之德海。」
「捨穢(大苦的重擔)忻淨(彌陀淨土),迷行(不知選擇那一條修行之道的人)惑信(不知救度者);心昏(定力不够)識寡(無智慧去覺悟);惡重障多(業因深重);特仰如來發遣(釋迦如來悲憫我等逆惡眾生,特指示往彌陀之路),必歸最勝直道。專奉斯行(南無阿彌陀佛),唯崇斯信(彌陀施與的「信」,是通往真理大門的鑰匙)。」
彌陀歷劫的慈悲
「噫!」
(落於輪回的道俗眾生們,我們無始以來,從暗入暗,歷盡生死怖畏之苦。)
「弘誓强緣多生叵值,真實淨信億劫叵獲(因我們穢惡閉塞,與彌陀真理背道而馳)。」
「遇獲行信(如果今天有幸遇到清淨真實行信),遠慶宿緣。」
疑惑之害
「若也,此廻覆蔽疑網,更復逕歷曠劫。」
「誠哉,攝取不捨真言,超世希有正法,聞思莫遲慮。」(因智慧淺薄、生命短促)
(同朋們,讓我提醒大家,現在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如果這一生因為被疑惑網所纏,不能全心全意信憑彌陀絶對無條件的慈悲救度,唉!又要再經歷不知多少劫的漫長時間,在生死輪中受盡苦楚,無有出離之日。
同朋們啊,我懇請你們把信心建立在真實至誠、永不放棄地守護著你的阿彌陀佛上。
不要再固執了,聽話吧!接受最慈悲可靠的呼喚:阿彌陀佛的名字吧!所有信順他的光明(智慧)和壽命(慈悲)的人,如來都緊緊握住他們的手決不鬆開。
釋尊至真至妙之彌陀救度法,已完全展現在你們面前,等待你們接受。
親愛的同朋們,我請求你們趕快來聽聞信受彌陀的真實語、他的真實教,不要再豫疑顧慮了,因為我們智慧淺薄而生命短促啊!)
撰寫《教行信證》的原因
「爰愚禿釋親鸞,慶哉!西蕃月支聖典,東夏日域師釋,難遇今得遇,難聞已得聞。敬信真宗教行證,特知如來恩德深。斯以慶所聞,嘆所獲矣。」
(我,親鸞,一個無明愚惑的僧人,在此慶幸自己的喜悅(靈性上的喜悅)。
因為我有幸得以拜讀西方印度的聖典,又可以學到東土中國和日出之地日本的各位祖師大德的註釋。
我對這些聖教(其中特別彰顯了通向解脫的淨土捷徑)信順無疑(因為它們是從彌陀口出或猶如彌陀自說)。確實,能遇這樣良機很難,慶幸我是其中一個;能夠聞得這樣微妙的佛法(經中所說的彌陀解脫道)也很難,慶幸我是能聞能信其慈悲者中的一個。
我以無比恭敬之心,信順如來真實的教、行(名號)、證(無上涅槃)。
最重要的是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和無條件的賜予,對此我唯有至誠感恩。
因此,謹以此書,歡喜感恩地記錄下我所聞信和讚嘆的佛法。)
顯真實教 (卷一)
《大無量壽經》: 真實之教,淨土真宗
第一 真宗大意
「謹按,淨土真宗有二種廻向:一者往相(往生淨土,依彌陀無上願力往生極樂淨土)、二者還相(從極樂淨土廻入娑婆世界)。
就往相廻向,有真實教、行(修行)、信(清淨信)、證(正覺、正果、大般涅槃)。」
第二 《大經》真實教
「夫顯真實教者,則《大無量壽經》是也。
斯經大意者:
彌陀超發於誓,廣開法藏,致哀凡小,選施功德之寳(寳者,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也,它以彌陀的悲智力用功德海為體);
釋迦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萠,惠以真實之利。(真實之利者,名號也。)」
第三 《大經》體致
(彌陀超世弘願與名號)
「是以說如來本願為經宗致(本義),即以佛名號為經體也。(名號是本願成就的功德果;是彌陀光壽的顯現;是他絶對無條件的呼喚。其實我們的信心就是根植於他的名號。)」
第四 以《大經》所說為真實教之證明
「何以得知出世大事?」(我們如何知道《大經》是真實教呢?尤其是如何知道釋尊的示現是為了給大家帶來真正的利益——即解說《大經》呢?)
《大無量壽經》言:
「今日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如明鏡淨,影暢表裏,威容顯曜,超絕無量,未曾瞻覩,殊妙如今。」(釋迦如來的殊勝超異之相)
「唯然大聖,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法;今日世雄住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導師行;今日世英住最勝道;今日天尊行如來德(宣演《大經》自利利他)。」(五德示現)
「去來現佛,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邪,何故威神,光光乃爾。」
「於是世尊告阿難曰:諸天教汝來問佛邪?自以慧見問威顏乎?」
「阿難白佛:無有諸天,來教我者。自以所見,問斯義耳。」
「佛言:善哉阿難,所問甚快,發深智慧,真妙辯才,愍念眾生,問斯慧義。」
「如來以無蓋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萠,惠以真實之利(彌陀名號)。」(如來出世本懷)
「無量億劫,難值難見,猶靈瑞華,時時乃出,今所問者,多所饒益,開化一切諸天人民。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多所導御,慧見無礙,無能遏絕。」(見佛之難)
第五 以《無量壽如來會》見證世尊出世之本懷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見如來,光瑞希有,故發斯念,非因天等。」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汝今快問,善能觀察,微妙辯才,能問如來,如是之義。汝為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安住大悲,利益群生,如優曇華,希有大士,出現世間,故問斯義,又為哀愍利樂,諸有情故,能問如來如是之義。」
第六 《平等覺經》:難得見佛
《平等覺經》言:「佛告阿難:如世間有優曇鉢樹,但有實,無有華。天下有佛,乃華出耳。世間有佛,甚難得值。今我作佛,出於天下,若有大德,聰明善心,緣知佛意,若不妄在,佛邊侍佛也。若今所問,普聽諦聽。」
第七 憬興師對如來光瑞的解釋
「憬興師云:
一、「今日世尊住奇特法」—— 依神通輪所現之相,非唯異常,亦無等者故。
二、「今日世雄住佛所住」—— 住普等三昧,能制眾魔雄健天故。
三、「今日世眼住導師行」—— 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名導師行,引導眾生無過上故。
四、「今日世英住最勝道」—— 佛住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獨秀無匹故。
五、「今日天尊行如來德」—— 即第一義天(五天為:世天、生天、淨天、義天、第一義天。佛居第一義天,因也了知第一義諦,或絶對真理。第一義天即絶對智慧,即空有不異,即佛性。當如來以「有」行,即是利他,即大慈悲父。故經云:「今日天尊行如來德(弘宣《大無量壽經》)。」),以佛性不空義故。
「阿難當知如來正覺」—— 即奇特之法(如來五德示現由無上智慧海出)。
「慧見無礙(即住普等三昧無所障礙)」—— 述最勝之道。
「無能遏絶」—— 即如來之德(其功德不為菩薩法所壞。)」
第八 聖人總結真實教
「爾者,則此顯真實教明證也。
誠是(《大無量壽經》確實是):
一、如來興世之正說;
二、奇特最勝之妙典;
三、一乘(大乘佛法如華嚴、天台、真言、禪,各有一乘)究竟之極說(一乘中之一乘);(非此《經》一切智愚眾生無能入大涅槃。彌陀弘誓,唯一乘能度彼岸者。)
四、速疾圓融之金言(非釋尊金言,如何能速得彌陀無上功德。一念淨信足入大涅槃,無用積功累德之難行。);
五、十方稱讚之誠言;
六、時機純熟之真教也。」
顯真實行 (卷二)
諸佛稱名之願
「淨土真實之行 選擇本願之行」
第一 「大行」本體
「謹按往相(往生淨土)迴向,(雖有說真實教、真實行、真實信、真實證,然於往生一事之主因論,則:)有大行、有大信。」
第二 「大行」本質
「大行者(由他力所與),則稱無礙光如來名。
斯行(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攝諸善法具諸德本(歷劫修行一切善法,是無上正覺果之因。彌陀此果成就之時,他的願、名已與果成為一體。),極速圓滿(此果以名號相,給予一念發起真實信如來大悲的念佛眾生。),真如一實功德寳海。故名大行。」(因此,此名號即是「大行」。故稱念佛名亦是「大行」,因稱名是以名號為體,即對名號的清淨信。所謂「稱名」,非只是名號的唱誦,而是「名號」加「清淨信」即「念佛」)。
第三 第十七願之名
「然斯行者出於:(這個「大行」或「名號」出於何處?)
(一)大悲願(第十七願);即是名
(二)諸佛讚揚之願;復名
(三)諸佛稱名之願;復名
(四)諸佛咨嗟之願;亦可名
(五)往相迴向之願;亦可名
(六)選擇稱名之願。(此願,是彌陀特選以「名號」有力救度一切稱名眾生(即對彌陀功德有真實信心的眾生)」
第四 第十七願的願文
「諸佛稱名願 《大經》言: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第五 彌陀本願成就偈
「《大經》又言:
一、 名號得廣聞
「我至成佛道 名聲超十方
究竟靡所聞 誓不成正覺」
二、 給予眾生一切功德
「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寳」
三、 法雨潤生
「常於大眾中 說法師子吼」
第六 第十七願的成就
「願成就文 《經》言:
「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讚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第七 讚嘆佛名
「《大經》又言:
「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嘆於彼。」
第八 聞名往生
「《大經》又言:
「其佛本願(彌陀第十七願)力(功德力),聞(信第十八願)名(第十七願)欲往生,皆悉(以願力)到彼國,自至不退轉。」
第九《大經》其他譯本的金言
「《無量壽如來會》言:
「今(我法藏)對如來(世自在王佛)發弘誓(四十八願)
當證無上菩提因
若不滿足諸上願
不取十力無等尊
心或不堪常行施
廣濟貧窮免諸苦(貧窮:無能修功德者)
利益世間使安樂
最勝丈夫修行已(菩薩行)
於彼貧窮為伏藏(伏藏:名號)
圓滿善法無等倫
於大眾中師子吼」
第十 諸佛皆共讚嘆彌陀名
「《如來會》又言:
「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第十一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吳本《大阿彌陀經》)言:
「第四願: 使某作佛時,令我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皆令諸佛(第十七願),各於比丘僧大眾中,說我功德國土之善(光壽無量)。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字,莫不慈心,歡喜踊躍者,皆令來生我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此願含第十七、十八願)
第十二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上言:
「我作佛時,令我名聞八方上下無數佛國。諸佛各於弟子眾中,嘆我功德國土之善。(上與《無量壽經》第十七願同)諸天人民、蠕動之類,聞我名字,皆悉踊躍,來生我。不爾者,我不作佛。」(上與《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同)
一 聞名則生
「我作佛時,他方佛國人民,前世為惡,聞我名字,及正為道,欲來生我國。壽終皆令不復更三惡道,則生我國,在心所願。不爾者,我不作佛。」(上與《無量壽經》第二十願同。此願文:「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係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二 闍世王子宿世之善
「阿闍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聞無量清淨佛二十四願,皆大歡喜踊躍,心中俱願言:「令我等復作佛時,皆如無量清淨佛。」
「佛則知之,告諸丘僧:「是阿闍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却後無央數劫,皆當作佛,如無量清淨佛。」 佛言:「是阿闍世王太子,五百長者子,作菩薩道以來無央數劫,皆各供養四百億佛己,今復來供養我。是阿闍世太子,及五百人等,皆前世迦葉佛時,為我作弟子,今皆復會,是共相值也。」 則諸比丘僧聞佛言,皆心踊躍,莫不歡喜者。」(我們從這裡可以見到,於過去世與佛有縁者,才可聞此《大經》之教法。讚嘆《大經》即讚嘆名號。)
三 聞名之益
《平等覺經》繼續說:
「如是人聞佛名 快安穩得大利
吾等類得是德 諸此刹獲所好」
四 彌陀對菩薩的承諾
《平等覺經》繼續說:
「無量覺授其決 我前世有本願
一切人聞說法 皆悉來生我國
吾所願皆具足 從眾國來生者
皆悉來到此間 一生得不退轉」
五 聞名往生
《平等覺經》繼續說:
「速疾超便可到 安樂國之世界
至無量光明土 供養於無數佛」
六 聞名功德
《平等覺經》繼續說:
「非有是功德人 不得聞是經名
唯有清淨戒者 乃還聞斯正法
惡憍慢弊懈怠 難以信於此法
宿世時見佛者 樂聽聞世尊教
人之命希可得 佛在世甚難值
有信慧不可致 若聞見精進求
聞是法而不忘 便見敬得大慶」
七 佛陀之友
《平等覺經》繼續說:
「則我之善親厚 以是故發道意
設令滿世界火 過此中得聞法
會當作世尊將 度一切生老死」
第十三 《悲華經》的金言
「《悲華經》卷十大施品之二(曇無讖三藏譯)言:
「願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無量無邊阿僧祇餘佛世界所有眾生,聞我名者,修諸善本,欲生我界,願其捨命之後,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誹謗聖人,廢壞正法。」(此與《大經》第十八願同)
第十四 親鸞聖人的總結
「爾者」(從上所選取經典金言)
一 稱名除闇滿足
(得知)「稱名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
二 「南無阿彌陀佛」功德迴向
「稱名則是最勝真妙正業(正因),正業則是念佛(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本體),「南無阿彌陀佛」即是正念(真實信)也,可知。」
全書完
相關鏈接:本典總序及“教卷”白話述意
留言列表(4条)
[…] 本願名號眞實教 […]
[…] 本願名號眞實教 […]
[…] 本願名號眞實教 […]
[…] 本願名號眞實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