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02
瑞覺師講述:
前一陣子老師身體狀況很危險,我問老師是不是要回淨土了?
老師說「是」。
我問老師有沒有話要交待?
老師說:「該講的都講了」。
我跟老師說:「我幫你拍遺照好不好」?
老師說:「好」。
拍完之後,老師還揮手說:「bye-bye!」
有一次老師眼睛睜得大大的,我問老師在想什麼?
老師說:「在想自己和阿彌陀佛的關係」。
我問老師,跟阿彌陀佛是什麼關係?
老師說:「親子關係」。
我再問老師跟我的關係呢?
老師說:「兄弟關係」。
問:「敕命與信心之間沒有互助」,是什麼意思?
師:有的只是「敕命」而已。信心的當下就只是「敕命」,沒有彼此。
問:「互助」是什麼意思?
師:沒有你(凡夫)的事。
090903
問:淨土真宗的「盂蘭盆會」精神是什麼?
師:「盂蘭盆」的精神就是「不要忘記阿彌陀佛」。不只是七月十五才是「盂蘭盆」,每天都是「盂蘭盆」。
問:淨土真宗行者「一度獲得信心」,到臨終時(假設)頭腦都不清楚,也忘記了(阿彌陀佛),這樣子會不會影響往生報土?
師:當真的說,是不會影響往生報土。沒問題。
問:如果臨終時,冤親債主現出很可怖的相,我們會不會受到它的影響?
師:沒問題。
問:本願明明有強調「如實一念」,我們凡夫又不能強調它。明明就要有「如實一念」才能被阿彌陀佛救度,為什麼凡夫卻不能強調呢?
師:為什麼凡夫不能把「信一念」掛在嘴上?因為是凡夫,凡夫是虛假不實。凡夫有什麼資格說「信一念」,「信一念」又不是你的,它不是凡夫的,而是佛的,所以我們就只有頂戴,不可以掛在嘴上。
問:不是掛在嘴上。當然,我們只有頂戴信一念,頂戴信一念要「如實」,我們卻又不(能)「如實」。
師:你問這個問題是阿呆。你會問這個問題的癥結在於不曉得凡夫有多少價值。
問:凡夫沒有懺悔就不能往生。又強調「凡夫不會(真正的)懺悔」,那怎麼辦?
師:你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也可以,擔心這個問題是笨蛋。
問:老師離開日本這麼久,現在身體狀況也不好,不知道有沒有想念家人?
師:不會,我沒有得思鄉病。
問:那麼,台灣就是老師的故鄉?
師:是。
問:老師有沒有想念極樂世界?
師:也沒有。
問:老師想念阿彌陀佛?
師:只有想念阿彌陀佛。現在唯一的樂趣就是等著阿彌陀佛來帶我走。
問: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叫「信心決定」,要怎麼樣領解這個名詞?
師:知道「我的慈親是阿彌陀佛」,這個就叫做「信心決定」。
問:「歸命即是禮拜,然禮拜但是恭敬,不必歸命。歸命是禮拜。」是什麼意思?
師:「行於內,會顯於外。」內心有歸命(信心)的人一定會禮拜,可是身體作禮拜的人,卻不一定有歸命(信心)。沒有「形於外」的話,就表示裏面(內心)有問題。
問:當一個人,平時有真正信心決定,因為生病了,什麼都忘記,癡呆了,佛也忘了,也沒有念佛,為什麼會有可能往生?他自己都沒有知覺。
師:不為什麼,因為他是阿彌陀佛的孩子。
問:他本身不知道也沒關係?
(按:此處措辭有誤。信心行者不會不知道自己是阿彌陀佛的孩子。問者本意謂念佛人臨終時失去意識或意識狂亂的情況。但信心本就不是意識層面的作用。師知其意,故就其意直答。)
師:OK!
問:請問老師《正信偈》最重要的是哪一句?
師:歸命無量壽如來,南無不可思議光。
問:為什麼這二句會這麼重要?
師:因為這二句含藏著阿彌陀佛的真實。
問:親鸞聖人當初寫這二句的時候是什麼心情?
師:這個要問親鸞聖人。
問:老師看到這二句的心情是如何?
師:是以親鸞聖人的弟子的心情頂戴這二句。
問:「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句話要如何理解?
師:這句話就是教你不要談理論。一般人都是講理論,「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它就是一個事實,一個真理了。
問:很深,感受不到。
(師無言)
問:剛才問老師「很深,感受不到」,老師為何不回答?
師:沒有回答就是最好的回答。
問:這樣子更「一頭霧水」。
師:用凡夫的心來看,就是「一頭霧水」。
問:是不是「一頭霧水」就讓它「一頭霧水」?
師:是啊。
生:謝謝老師!
師:謝謝你!
瑞覺師:有一次老師的眼睛亮亮的,我就問:「老師跟瑞劔老師學習這麼久,現在留在腦海裏的是什麼?」
老師說:「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力」。
問:老師在什麼情況下,會特別懷念瑞劔老師?
師:只要聽到瑞劔老師的話(法語),瑞劔老師就會跑出來。
問:跑出來的瑞劔老師(影像)是年輕的還是年老的?
師:年紀大的。
問:老師說「該講的都講了」,如果認真要論「遺憾」,老師有沒有遺憾?
師:沒有。
老師晚年的心境
老師晚年常在病中,舉動維艱,口不能言。一日病體稍安,即勉強執筆,寫下自己的法喜:
南無阿彌陀佛
每天每天 南無阿彌陀佛
來接你了,我來了
和慈親已會面了
這是真正的 攝取不捨
和慈親已相認了
大滿足 大滿足
二〇〇九年八月一日
參:淳孝之心
留言列表(2条)
[…] 無憾 […]
[…] 無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