眞實的安心

原創 釋蒙光 2024-01-27

眞實的安心

真實的安心,其成就有五個階段:宿善、善知識、光明、信心、名號。這是蓮如上人在《御文章》中揭示的「五重之義」

學佛取信心的關鍵,在「善知識」。關於「善知識」,每宗的講法不同,有各自的方便。在眞宗講「善知識」,是指根本依止的老師。如我和同朋們交流時會提到很多前輩,稱之爲「某某老師」,當我只稱「老師」而不加名字時,大家都知道是特指瑞默恩師,因爲我在佛法和世間法中從學的前輩師長雖多,但唯一依止爲生命的歸依安住處的,是瑞默老師的教法。所以習慣上提到其他前輩時會加上一個特指的名號,稱「某某老師」,但當我說「老師」的時候,則是獨一無二的瑞默恩師一位。

眞實的安心

親鸞聖人在著作中稱法然上人爲「本師源空」,又有稱「本師曇鸞」,聖人在著作中認定的「本師」,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善知識」。親鸞聖人以這樣的稱謂,既是表明師承,也表露其信心。從親鸞聖人的「本師(善知識)」的認定,就知道他信心的根源,是特別依法然上人、曇鸞大師的教法安心的。所以在《三帖和讚》中,曇鸞大師和法然上人的分量特別重,而親鸞聖人的得名,正是源自曇鸞大師註解天親菩薩的著作傳到後世的《往生論注》。研究本典,會發現親鸞聖人《教行信證》的思想和架構,完全是依曇鸞大師《往生論注》展開。後世也有親鸞聖人是曇鸞大師再來的說法。所以《教行信證》,既是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的註釋,也是《往生論注》的延續。親鸞聖人是用自己的生命來追隨和印證曇鸞、法然兩位善知識的教導。所以,在眞宗來説,不是什麽人都可以稱爲「善知識」,是與佛心相應、與法合一,其身心如實傳達佛法、自身願將慧命交託的人,才是「善知識」。能遇到這樣的善知識,需要「宿善」成就。

眞實的安心

宿善就是過去(「宿」)世種下的佛法種子(「善」),這個善,不是僅僅在佛法中泛泛結緣這樣程度的「善」,而是指如來的名號功德,本願的教法,即光明名號的運作。看到佛像、聽到誦經和念佛的梵音,有些人一點感覺都沒有,甚至會起反感;有些人卻會生出感動,這是因爲在過去世與佛法結下的因緣,可以說是宿緣。而當有人聽到淨土的教法,聽到如來本願救度之理,聽到「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音聲,會寒毛倒豎,會不由自主地聞聲淚下。那是過去世曾經聽聞過本願的教法,卻未能信受,因此空過了一世人生,長時沈淪惡趣。此度得人身時忽然重新聽聞,有一種地老天荒,仿佛瞬間從今天接上了不可知的久遠過去的回憶,湧出莫名的悲傷和感動,如弘一大師說的「悲欣交集」,難以言表。這是過去就受到佛光明攝受照育,與本願教法結下的因緣,也稱爲「善本」、「德本」,是名號的功德種子植入身心,這種光明照育調熟的力量,牽引我們從過去世到今生得遇善知識,在善知識座下再次聽聞本願的教法。

善導大師《觀經疏》中曾引大經異譯,說到這樣的機相:

若不樂信行者,如《清淨覺經》(卷四意)云:「若有人聞說淨土法門,聞如不聞,見如不見,當知此等,始從三惡道來,罪障未盡,為此無信向耳。佛言:我說此人未可得解脫也。」此《經》(《平等覺經》卷四、《大阿彌陀經》卷下、《大經》卷下意)又云:「若人聞說淨土法門,聞即悲喜交流,身毛為豎者,當知此人,過去已曾修習此法;今得重聞,即生歡喜,正念修行,必得生也。」

我們來這裡聞法,不僅是耳朵在聽,渾身上下的毛孔也都打開在接收佛法。從過去生就是如此,所以當今生再次聽到救度我的大悲本願時,會「悲喜交流、身毛爲豎」。

我們的頭腦是不清明的,來到法座上,坐在這裏昏昏沈沈,聽到說教的時候頭腦都還沒反應過來,身心被法座中遍滿的光明觸發,已經起了相應。這是法入到阿賴耶識(第八識)的緣故。所以一次的聽聞,即使當下自己的狀態似乎是聽而不聞,自己以爲聽完了什麽都沒有記住,也不要緊,還是要盡量把握因緣來聞法。因爲法的光明會從我們的毛孔進來,進到阿賴耶識成爲種子。種子一旦遇緣成熟,就開發出引導我們求道、遇善知識的因緣和力量。

從前我們在聽老師講法時,老師就特別鼓勵年長的同朋們要帶小朋友來現場。不要看小朋友在法座上聽不懂,坐不住,但只要他在這個道場的範圍內,佛的光明就在照育他,將來有一天,在佛前悲喜交集的他可能會想起、也可能忘了,是小時候被長輩們帶到法座上聞法,才種下他今日的佛緣。

眞實的安心

善知識之所以是善知識,在眞宗來説,他要如理如法地宣説名號功德,生活也與佛法打成一體。善知識的一言一行,對身邊人的感染力極爲深遠、徹底、廣大。我到今天,老師往生十二年了,沒有一天不會想到老師。不是自己主動想起,而是自然會被提醒。在我們面對煩惱業障、無助徬徨的時候,老師的生命和形象,會像經上說的那樣,如「正覺大音響流十方」,自然地在心裏、從身邊遇緣對境的人事中響起,給我們以引導和安慰。當然話說回來,無緣的人,即宿善不具的人,就算遇到善知識,也是相逢不相識。所以不要用一個人表面的形象、影響力的大小,來判斷其是否善知識。只能從其言行觀念中,看其是否以佛心爲心,以法爲生命,從其身口意中是否流出法的光明。

真宗講信心,不是空洞地從自己出發的相信,而是遇到了真實的佛。佛的真實令我們不得不信,這才是他力的信心。善知識的言行,就是佛·法真實的證明,當我們遇到善知識,在他的座下蒙佛的光明調熟,被善知識的德分所感化、依他所傳達的教法安心,無法否認佛的眞實,只有低頭,恭敬讚歎而已。所以依宿善得遇善知識的意義,不是爲了結緣,而是要依止聞法,直至頂戴信心。阿難曾問世尊:「善知識在佛法中的分量有多大?」世尊回答説:「善知識是佛法的全部。」沒有遇到善知識,修學完全沒有方向,所聞都是顛倒不實的虛言,所行也只能是盲修瞎練。

眞實的安心

在善知識座下聞法,即是遇光明。名號和光明不二,分開來說,靜態是名號,動態是光明。心還不安時,稱此光明是「調熟光明」,即依如來的功德熏習,與如來慢慢建立起生命的連接,換句話說,被如來調頻

慈光遐被照育久

光所至處皆調熟

法喜遍施得頂戴

大安慰故歸命禮淨土和讚No.10·八

經長時相續地聞法,光明調熟照育我們,徹入我們的身心,就成爲信心。此時的感受是「我亦在彼攝取中」:原來連我這樣的人,也被如來的大悲光明抱著!此時感受到的光明,稱「攝取光明」。光明仍是一味,領受者的心情卻已不同。「攝取」是文言用語,用白話說,就是「抱著」。遇善知識聞法的結果,就是發現自己原來一直被如來抱在懷中,「煩惱障眼雖不見,大悲無倦常照我」。

所以什麽叫信心?就是身心接受了名號,與佛心相應,與名號成一體。於是,從信心念佛人口中流出的稱名,就不是從凡夫的想法和欲望所出的稱名,而是名號自身的流動,所以親鸞聖人稱之爲「大行」,蓮如上人稱此時的稱名即是「名號」。

眞宗最基本的教義就是「信心正因,稱名報恩」。眞宗以信心爲本,但不是不念佛,而是「稱名不計稱功」,因爲這不是你的念佛,是如來生命的運作,是名號自體的功德成就。

眞實的安心

信心也叫「安心」。「安心」一詞,最早出自善導大師。善導大師說「安心起行作業」,安心才能起行,起行就是稱名。安心起行,是說稱名要從真實的信心中流出。現在有人自稱學善導大師的教法,卻只強調「起行」的稱名的形相,不談「安心」的體,不知安心就是真實信心,也就是善導大師的兩種深信,這些都不講,那他們安的什麽心呢?

安心,要「如安心地領解」。什麽叫「如安心地領解」?就是說,祖師的安心都是一味,如清淨的器皿裝的淨水,從一個器皿倒入另一個器皿,都是一樣,與源頭的如來也一樣,沒有私意的造作,沒有我執我見的染汙。如果我們的安心與祖師不同,那就是「異安心」。

眞實的安心

所以親鸞聖人說:「樹心弘誓佛地」,我們的心像一棵樹,要把心深深地紮根、樹立在阿彌陀佛的本願大地上,世間的風霜水火不能侵害,而不是安在自己那些亂七八糟的想法上。

他力的安心,不能在自己身上找。父母心映現在孩子身上,但孩子只在自己身上是找不到父母心的。孩子真正能安心,是父母心的運作,孩子能被感動而不會懷疑父母對自己愛心的真實,卻永遠無法用自己的想法揣測得了父母心的境界。

孩子不要用自己的小心眼來理解父母,在眞實的佛法面前,凡夫的東西拿不出手。所以不要在凡夫身上找一個安心的標準,只要是凡夫想的、造作的樣子,就不對。那信心是沒標準嗎?也不是,《御文章》本篇原文講的很清楚:「唯一心一意深深地信憑阿彌陀如來也」。信心的來源唯有如來,只要是從我們人這裏出來的,就是無明煩惱。所以要回到佛的立場,以佛爲主。

眞實的安心

阿彌陀佛是怎麽樣的佛呢?是爲救度衆生而成佛的佛。蓮如上人說,阿彌陀三字,即是「攝、救、助」之義,哪怕是爲十方三世佛所棄的惡業衆生,阿彌陀如來也要救度,所以彌陀如來「超勝諸佛」。這些惡業衆生是誰呢?不是別人,就是我自己。而我們的罪業,是被如來的功德所關聯的,如來牢牢將自己與衆生綁定爲一體了。任何一個念佛人,無論到哪裡,都是雙人行。我們不是在頂戴信心的時候才遇到如來,而是久遠以前一直被媽媽抱在懷裏卻做著噩夢醒不過來的孩子。直到此時被喚醒,才知道自己一直沒有離開過慈親的懷抱。

回頭看蓮如上人所說的「五重之義」,原來都不是自己成就的,是如來的獨運。宿善是過去世被如來成就的力量,依此力量遇從光明中化現、佛佛祖祖相承至今的善知識,在善知識座下聞法遇光明調熟,直至頂戴信心,從信心中流出稱名,這些無不是名號的運作。當法藏菩薩成佛、成就方便法身的六字名號時,我們的信心五重之義,也早已完成了。在衆生這裏,信心成就似乎是次第展開的五個階段,在如來處,則是早已完成的一個大圓,是圓滿無礙的佛智成就。

01.20香港法雷會報恩講《御文章·繫名門徒章》淺釋,梵聲筆記,蒙光寫定。

眞實的安心

傳承的力量

如來與凡夫

恩師的念力

淵默雷聲——瑞默恩師行狀

樹心弘誓佛地

良仰師教恩厚

三帖和讚

三帖和讚:文義淺釋(一)

三帖和讚:文義淺釋(二)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4-01-29 11:27
Next 2024-01-29 11:39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