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行信證」拜讀記(四)

瑞劍老師九十二歲

「教行信證」拜讀記(四)

「教行信證」拜讀記(一)總序之文

「教行信證」拜讀記(二)

「教行信證」拜讀記(三)

213 真宗的學問也好,安心也好,只限於好好地學習、聽聞第十八願。高祖親鸞聖人開第十八願為「五願」,製作《教行信證》。《教行信證》問世,淨土真宗開。

「五願」,是十一願(必至滅度願)、十二願(光明無量願)、十三願(壽命無量願)、十七願(諸佛稱名願)、十八願(至心信樂願)。聖人依《大無量壽經》著作「教卷」,依十七願著作「行卷」,依十八願著作「信卷」,依十一願著作「證卷」,依十二願和十三願著作「真佛土卷」,此謂「五願開示」。淨土真宗是「五願開示的宗教」,即是「教行信證的宗教」。

214 五願開示是開第十八願者故,又謂「第十八願的宗教」。《大經》上卷的第十八願,到了下卷成為十八願成就文即「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廻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示現故,淨土真宗是「聞其名號…即得往生」的宗教。這樣殊勝的宗教,找遍全世界只有淨土真宗一個而已。

215 其他宗教都是祈禱、祈願的宗教。換言之,是向神祈求「請救救我」的宗教,此謂「祈禱的宗教」。又其他的宗教淨是只救善人不救惡人的宗教故,之謂「倫理的宗教」。又其他的宗教,是個人個人地發願,個人個人地被救的宗教故,之謂「個人的宗教」。與淨土真宗是天淵之別。淨土真宗是「普遍的宗教」,又是「超倫理的宗教」。其他的宗教,即使到了天國、樂園、高天原,也無法成神。而淨土真宗云「往生即成佛」,往生人悉能成佛。

216 成佛是指滅度即開涅槃之證悟。即實現最上善(至善、至高善),成佛,成救濟一切眾生之身。這是往生成佛的真意義。能成佛之不可思議的往生謂「難思議往生」。「即得往生」,是在此世受正定聚之位(現益),不是成佛。「難思議往生」是往生「證的世界」(佛的覺證、涅槃的世界)成佛。

217 現在此人已去世,昭和時代龍谷大學有位加藤佛眼教授。此人研究「本願」三十多年,於昭和三十五年由永田文昌堂出版了《王本願論》。此書中記載了下記的圖表。「第十八願」和「難思議往生」一目瞭然。此圖表是表解「行卷」偈前文者。

諸佛稱名願(第十七願)選擇本願的行信

至心信樂願(第十八願)選擇本願的行信

難思議往生(第十一願)若不生者第十八願

報佛報土(第十二.十三願)不取正覺

*光按:此處圖表無法再現,以文字配釋加藤教授之説如下:

選擇本願之行:十七願的名號

選擇本願之信:十八願的信心

若不生者:十一願之滅度

不取正覺:十二、十三願之無量光·壽

五願配十八願願文,則法雷祖師言之尤詳,其最精華者,是以十八願之“三心”配真實五願:

至心:十七願的名號

信樂:十八願的信心

欲生:十一願的滅度

我國:十二、十三光壽無量願

「教行信證」拜讀記(四)

218 解説圖表的意思如下。聖人敘述右表的玄意,斷言是「《大無量壽經》的宗致(旨趣)、他力真宗的正意也」。實是重要之文。

219 (一)第十八願開為五願(五願開示),製作《教行信證》,以開淨土真宗。善導大師説「一願建立」,定十八願為「念佛往生之願」,以此一願開淨土宗。聖人作五願開示而開真宗。聖人作五願開示的原因是為顯「信心正因」。

220 (二)「選擇本願的行信第十八願的「乃至十念」的稱名,即名號是「行」,第十八願的「至心信樂」即行者「歸命的一心」是「信」。「行」廻十七願,作「行卷」,信就那樣地,製作「信卷」。「行」(名號)和「信」(信心)是第十八願的骨幹,故言「選擇本願(十八願)的行信」。

「行信」是往生淨土的因,因此「十八願的成就文」説「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聞」是聞信的意思,是「信」。「其」指「十七願的」的意思。即十七願的名號謂「行」。「行」和「信」不二不離。

很多人帶有「是信而獲救呢」還是「稱而獲救呢」的問題,幾十年也徘徊不定。這是「信而獲救」,其「信心」是,信南無阿彌陀佛(行)的是信心,即「行」原樣的「信」。「行即信」故謂「行信」。「總序」曰:「遇獲行信,遠慶宿緣」。

又「信心」就那樣地為念佛(行)。此時謂「心行」,即信心原樣的念佛的意思。

和讚曰:「悲願信行得證知,生死即是涅槃也」(No.153)。又曰:「心行皆得成就也」(No.152)。「證卷」曰:「獲往相廻向心行,即時入大乘正定聚之數」,這與成就文的「即得往生」同樣意思。即在現生入正定聚.不退轉之位(但是,以「證卷」的「正定聚」作當益的學者也有)。

221 成就文的「即得往生」的「即」的意思,聖人在「行卷」曰:「即言,由聞願力光闡報土真因(往生之因)決定時剋之極促(最小時間)也」。由此可知「即得往生」的意思。龍樹大士説「即得往生」為「即時入必定」。「信卷」説「即」或「必」為「顯信樂開發時刻之極促」,這和《御文章》的「信憑一念之時」相同的意思。親鸞聖人解釋「必」之言説「金剛心成就之貌也」。

222 (三)接下來就十一願説,「證卷」之初示「證卷」的總意曰:「必至滅度之願|難思議往生」。此時的「難思議往生」,是於「證卷」的「真實證」故,是死後於淨土所受的利益乃明白,這即是「當益」。「信卷」的十八願的成就文的「即得往生」,是在此世所得的利益故是「現益」。

「教行信證」拜讀記(四)

223 一般的信徒,提到「往生」的話,都是認為死後往生雨花的淨土,但是頂戴《教行信證》的話,死後入「證」的世界,即是往生。「證」的世界,謂「略門一法句」,是「滅度的世界」。

224 「滅度」是常樂。滅度,指煩惱火滅,渡生死海的意思。即往生到「滅度」的話,我執、分別、貪·瞋·痴的煩惱火滅,得涅槃常樂的覺證。即離相對的世界,入絶對佛智的世界。

225 「常樂」,不是苦樂相對的樂。是絶對意思的「大樂」。「無量壽」的樂即是之。天國和樂園的樂,是相對意思的樂,故與涅槃的樂不同。「常樂」是「寂滅」、「涅槃」、「法身」、「實相」、「法性」、「真如」、「一如」。阿彌陀如來從此「真如」(絶對的真理)的世界生,示現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等種種的佛身,濟度衆生。在其他的宗教,不説「真如」啦、「法身」啦等絶對的真理。説絶對的真理是神的,是如史賓諾莎之汎神教的學者。基督教是一神教故,説天地創造的神。從佛教看,即使是「天國」,尚是苦樂相對的世界。

226 親鸞聖人於「證卷」説到「滅度」是「難思議往生」。此往生是十八願的往生,即是「選擇本願的往生」。十八願的「難思議往生」是真實報土的往生,和十九願的往生(雙樹林下的往生)、二十願的往生(難思往生)不同。十九、二十願的往生是「化土往生」。曇鸞大師指「難思議往生」謂「無生之生」。對「無生之生」,謂往生到滅度為「生即無生」。

227 「無生之生」、「生即無生」是非常難的哲學。於比較研究成就文的「即得往生」和「證卷」的「難思議往生」的相違上應有此心理準備。

228 「無生之生」,和讚曰:「如來清淨之本願,是為無生之生故,本則三三之品殊(原本是九品不同的衆生),今無一二之差别」(No.164)。此「無生之生」是「難思議往生」。

229 於迷界的「生死」,帶著煩惱的原樣復生於煩惱的世界,故不能説是「無生之生」。所謂「無生」是入「法性」(真如、第一義諦)的世界。「法性」是絶對界、涅槃的世界。「極樂」,以平等一如的佛智之眼看,是「極樂無為涅槃界」,又是「第一義諦妙境界相」。第十八願的往生,是往生此世界故,娑婆世界的衆生,認為往生到雨花的淨土,其實往生雨花的莊嚴淨土的原樣,與法性(第一義諦)的絶對真理合一。

從娑婆世界看,往生淨土是事實,往生一看,淨土莊嚴的原樣是法性的世界故,没有娑婆淨土的區別。是往生娑婆與淨土合一的「法性的世界」。從娑婆説的話是「生」(往生)。往生一看,「法性的世界」故是「無生」。之謂「生即無生」。雖然説「無生」,「往生」的事實實際有故,此不思議的往生謂「無生即生」。持此大真理的往生謂「難思議往生」。往生一看,其處是滅度。是謂「生即無生」。

在其他的宗教,説「靈魂生到天國之永遠的樂園」,不知第一義諦的真理。

「教行信證」拜讀記(四)

230 以信憑彌陀的一念,即以信憑如來的名願力之一念,在此世已入正定聚之位(即得往生),很難。斯難思議往生(死後)是亦不思議中的不思議。本願力超勝故,凡夫就這樣地,一定能往生。

以為能往生而無法往生的淨土

不能往生者往生 不可思議(瑞劒)

231 信心,是法體(大智、大悲、名願力)全領。為何是全領法體呢?就如月亮映於泥水一樣。在基督教說:「心清淨的人是幸運的,是人得以見神」。聖道門也是如此。真宗是泥水之月,是云「普遍的宗教」、「超倫理的宗教」。

232 信心,如來大悲的月亮映於我的泥水,是云「映發」。又像是在紙上蓋印一樣,是云「映現」。

「左文字一蓋 右文字

救助之外 獲救之道呀可有」(古歌)。

233 信心,是如來真心(大悲心)的「徹到」。如來的大悲心徹到如泥水之吾心,這不是自己的力量。

234 桂利劒老師曰:「『教、行、證』示法體圓成(法體成就),『教、行、信、證』示機受趣入。」

這是什麼意思呢?「法體圓成」謂信、行、往生,皆在如來的手中成就,全部廻向給我,謂「法體圓成」。「機受趣入」謂月亮映於泥水處,即依一信心表往生之旨者謂「機受趣入」。

「教行信證」拜讀記(四)

235 淨土真宗,凡夫是經(一)「機無」、(二)「圓成」、(三)「廻施」、(四)「領受」之四階段往生的。「機無」是指凡夫没有成佛之力、緣、線索,什麼也沒有。「圓成」是指如來於本願中、於名號中、於正覺中,眾生的信心、往生早已成就。「廻施」指「廻向」。指於信一念,佛智和大悲、佛力和大善大功德全部給了我。「領受」,與「領解」同意思,指「啊!真難能可貴呀」的接受。不是自己的力量。

236 「機無」,依本願名號的力量,頂戴「不論怎樣、這樣,皆是地獄必定的我」是「機無」的徹底。此謂「機的深信」。

「怎麼皆無法往生(機無)

本願有故能往生」(圓成)

237 「圓成」和「廻施」,其他宗教沒有。「圓成」,指二利圓滿。「自利」和「利他」同時在如來的手中成就。如來誓曰是依如來功德力的結晶「南無阿彌陀佛」令往生,若眾生不得往生我亦不取正覺。那是如來的本願,第十八願的真髓。有此本願故,眾生就這樣地獲救。依「本願力」獲救,依「名號的功德力」獲救,依「正覺的功德力」往生。如來建此本願成正覺(自利),眾生頂戴此本願的心往生(利他)。「自利」和「利他」是同一命運,是謂「二利圓滿」,謂「二利圓滿的大正覺」,謂「二利圓滿的南無阿彌陀佛」。和讚曰:

「自利利他力圓滿

    歸命方便巧莊嚴

    心念言語所不及

    歸命不可思議尊」(No.37)

「若不生者之誓故

    信樂真實時節至

    一念慶喜得生者

    往生必定不須疑」(No.26)

「教行信證」拜讀記(四)

238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滋味意味深長。深而尊貴。花二十年也行,最好能好好吟味之。

「若不生者」呼喚我(瑞劒)

被師事天龍寺(京都)的峨山和尚十五年的但馬的福山東山禪的大宗師問:「真宗說什麼」,我回說:「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兩個小時說明之。於是,東山老師説:「嗯,發人深思呀」。「若不生者」很難。

239 「若不生者」、「二利圓滿」、「法體成就」、「往還二廻向」、和「聞其名號」,是淨土真宗的根本原理,是真宗的面目。(1)

240 「本願」和「名號」,「信心」和「淨土」,與「阿彌陀如來」的本質同一。本質是什麼?謂法界的大真理,即是「真如實相」,亦是「大智」、「大悲」。(2)

241 阿彌陀如來以「智慧」(般若的大智)、「慈悲」和「方便」救度眾生。救濟眾生的方法皆攝於「方便」中。「般若」攝「方便」,「方便」攝「般若」。攝者,意指使内在。(3)

242 言「自然」者,有三種類的自然。一者「無為自然」,二者「業道自然」,三者「願力自然」。

(一)「無為自然」,如山川草木、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天地自然的萬象,不是神造、神支配,是「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以上八不中道)的大真理的顯露。此謂「無為自然」。

(二)「業道自然」,「善惡應報」的因果真理,這亦非神或佛所掌控,是無始無終的法界真理。

(三)「願力自然」,以即阿彌陀如來的大智.大悲的純粹意志之力(本願力),就這樣地救度一切眾生者謂「願力自然」(自然法爾章)。佛教以外的其他無數的宗教,不知上述的三種自然,因此其所說是假定、獨斷、誤謬、迷妄。如來的純粹意志是即「無我的佛智,超越愛憎的大悲」之心性的運作。

「教行信證」拜讀記(四)

243 凡夫的慈悲(愛),是被分別、愛憎、有無、善惡所囚的慈悲故,亦是煩惱的圈内。凡夫沒有純粹的慈悲。凡夫(如柯亨,德國思想家)雖說「純粹意思的倫理學」,却無法成為其意思的主人。孔子的「仁」(博愛)、基督的「愛」,是很殊勝,但這是不經「禪定」(大乘禪)而出的「善」故,與佛陀的「大悲」,本質的看,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基督雖有很多奇蹟,但是奇蹟不能為「神子」的證明。

244 古今東西的世界宗教的數量,雖是千萬無量,若問「汝的宗教的神是什麼樣的神呢?」立即分曉其宗教。說神造、神支配世界萬物的宗教,不能說是真理的宗教。

245 神和佛不同。神是人為了避免人間社會的許多苦難、天災地變的種種災難,而造出神來。

佛,有所謂的法界的真理,和真理原樣的自然物,云「法身佛」。有被純粹意思所驅,勵願行成佛的「報身佛」,及如釋迦如來出現遊於人間的「應身佛」。其他有無數的「化身佛」。論「智慧」、論「慈悲」者是佛佛平等,但是「本願」不同故有三世諸佛在。

其他宗教,雖然講「天使」和「惡魔」、「靈魂」和「精靈」等等,沒有「禪定」是根本的缺陷因此不知「法性」、「真如」、「心性」和「佛性」的根本真理。

246 佛很尊貴,真理很深。如來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佛智、佛力和「光明」、「名號」的功德力,超越凡夫的思慮分別,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說。信釋迦如來和高僧們的言語,信其人格處,信心湧起。

247 其他宗教的諸神,當人行為不正、做不道德的事時,會裁判人類、處罰是人,更甚者是投入地獄,簡直和裁判官一樣。因此,人為了避免讓神生氣,舉行祭禮、做祈禱,是云「人的宗教」。在日本,這樣的宗教有幾萬、幾十萬。人哪,迷執到這種地步。

248 向神祈求現世的幸福,云「雜行雜修」。現代,除了真宗一部分的人外,幾乎所有的人,不是雜行雜修,就是無宗教、或是科學的無神論的人。

249 天台、華嚴、真言的教理,深遠而難解。禪,依坐禪悟「空」、「無我」是至難。在大乘佛教中,說凡夫成佛之道者,唯獨淨土真宗。然信徒的大多數,不止連自力、他力的區別也不知,亦不知神和佛的區別。得真宗的真髓之人,如曉天之星般稀少,聖人的悲歎在此處。

「教行信證」拜讀記(四)

250 真宗最高的經典是《大無量壽經》。此經的眼目在講彌陀的「本願」,「南無阿彌陀佛」是經體。所謂「本願」,誓願「使聞南無阿彌陀佛,令信,就這樣地使一切眾生往生」者是「本願」。所謂「名號」,是如來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佛智」和「大悲」的結晶,名號亦有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功德。眾生是依此功德力往生。

251 如來呀,我們還沒有拜託什麼,就已先出手地說:「就那樣地救」,這是「本願」、是「名號」、「勅命」,這是大悲招喚的「呼喚聲」。其「呼喚聲」中有「信心」,亦有「往生」。

252 如來的「呼喚聲」呀,不論善人、惡人,男子、女人,不問貧富,不云老少,都一樣地喚:「就那樣地來」。此故真宗是「普遍的宗教」、「超倫理的宗教」。

253 人是倫理的動物。狗和貓沒有「善意」,虎和獅子沒有「好可憐呀」的「慈悲心」。人哪,不論是什麼樣的「惡漢」,也都有「善惡」和「慈悲心」,這就叫做「良心」。因為有「良心」,所以有「反省」、有罪的自覺,亦有「悔改」,亦有「懺悔」。持有「良心」却無法不造罪,所以才說是「凡夫」。「良心」徹底運作,信「因果」、悟「無常」,尊敬大人格者的人,昇佛法的奥堂得大信心。

254 人是倫理的動物故,右脚做善事,欲昇最高善。與這同時亦持有惡魔之性故,左脚踏在我欲與愛憎的泥田裡。這樣的怪物是人類。

255 自力聖道門的教法,教人說「積善根、修坐禪的話能成佛喲」。他力淨土門,教「因為不能無我的積善根,不能止散亂放逸的心,坐禪坐到心如明鏡止水,因此汝除了哭泣外無他,這樣的存在,就機的原樣使往生成佛喲」的是他力淨土門。

256 佛教呀,有自力聖道門和他力淨土門二道。其他的宗教,只有講信神昇天國,除此外無他。如教能昇天國還算好,但是都臨終了,還得祈求「神呀,救救我」的話,入天國也不容易呀。即使入了天國,得的只是相對的樂、相對的幸福的話,天國也是非指望之處。即使入天國,不能成神的話,無法滿足吧,人性就是這麼一回事。

大乘佛教,是自力成佛之教,他力淨土門是教往生成佛。總之,比佛教更優良的宗教,哪裡都找不著。

「教行信證」拜讀記(四)

257 好不容易出生為人,聽聞他力淨土門的教法,冒出自力地「要獲得信心」、「稱念佛求往生」的話,不論到何時也沒有指望。勇猛奮迅,大死一番,死於罪,生於本願力者是上策。

258 因為不死於罪,所以無法生於本願力。「死於罪」者,是什麼意思呢?「無論如何地獄是一定的去處」(歎異鈔),就是「死於罪」。「生於本願力」者,是什麼意思呢?所謂「若不生者」的「本願力的大悲」、「大悲的本願力」徹到此心中,「此處有道,必能往生」。有往生一定的心念的,即是「生於本願力」。此亦云「決定心」、亦云「金剛心」。到寺院聽聞佛法的人,沒有到達「金剛心」的話不行。因為不死故,不能復蘇。只會「想頂戴信心」、「想往生」的話不行的。

精疲力盡被撈起 蛙哉(古歌)

「因為不死故,不能復蘇。」很有意思的話,這就是說的「精疲力盡被撈起 蛙哉」的世界喔。凡夫因為「不死」,所以沒有「精疲力盡」,因此無法「被撈起」,不被「撈起」,如何能「復蘇」呢?

259 《大經》曰:「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善導大師曰:「如來智願海,深廣無涯底」。無法頂戴信心的是因為沒有聞到如來的「智願海」故,因為即使聽聞,也沒有認真地聽聞、吟味之的緣故。「正信偈」有「開入本願大智海」,「和讚」曰:

「佛智不思議若信

 正定聚即可得住」(No.284)

「不思議佛智能信

 報土之因佛教言」(No.285)

「佛智無邊無可稱

 散亂放逸亦不捨」(No.274)

「懷疑佛智不思議

 依賴善本德本者

 往生邊地懈慢界

 大慈大悲不能知」(No.305)等。

御慈悲比較容易明白,但是「佛智」難懂。如來的「智慧海」(智願海)是不思議,不明白這是「不思議呀哪」。無法頂戴信心的病源是沒有聽聞、沒有思考到能思「佛智的不思議」是「不思議呀哪」的緣故。

「教行信證」拜讀記(四)

260 如來的智慧,是與大宇宙(法界)的絶對真理(真如法性)合一的「大智」,是宇宙萬物的根本真理原樣的「真理」。與講造天地萬物的神之智慧,舞台不同。

261 從「真智」,「權智」出。依「權智」,看到一切眾生沈淪於苦海之相,發「大悲」,建「大悲之本願」。在其他宗教講「神是愛也」,「愛」和「智慧」的關係不明瞭。

262 其他宗教沒有「禪定」,沒有禪定的宗教,說的、講的,皆止於凡夫相對的分別、相對的知識,一點也無法講絶對界的風光。釋迦如來是「禪定」的完成者。禪定的完成者,是三世的諸佛。於我們的世界的完成者唯有釋迦如來一人。高僧們是禪定的分證者,或是佛的權化。

263 其他宗教的人,講「比較宗教學」,頻繁地做議論。在基督教裡面也有「新教」和「舊教」的諍執。在佛教的内部,「自力」和「他力」之諍不絶。入「教.行.信.證」的「證」之世界的話,「真實之證」是「真如法性」的世界故,一切是平等一味的世界,此云「第一義諦」,亦云「真諦」。現象差別的世界,此云「俗諦」。稍微學「禪定」的話,就會知道有平等一味的真理之世界,但是真宗的人,有很多人不知這個。真宗的人最好也能學一點「第一義諦」的内容。其他宗教的人講「神」,但是一點也不觸及「第一義諦」的内容。又即使講「第一義諦」也聽不懂。曇鸞大師說阿彌陀如來的淨土是「第一義諦妙境界相」。

264 「第一義諦」說的明白一點,人類所看到、想到的山川草木、山河大地等世界,都稱為相對界,此相對界是「俗諦」。所謂「第一義諦」,「濃縮萬物為一時,那是什麼呢」這樣的問題,「萬物其物是什麼呢」,提出這樣的問題,其答案是「第一義諦」。在禪宗說的話,提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碧巖錄),正確的答案出的話,那是第一義諦。又,在《大乘起信論》說的話,「真如者,一法界之大總相,法門之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心性是第一義諦。法門(佛性)的體是第一義諦。萬物的總和是第一義諦。真如是第一義諦。

265 彌陀的淨土,三種莊嚴(國土莊嚴、佛莊嚴、聖眾莊嚴)的淨土的原樣,是第一義諦的絶對的真理。

故淨土云「第一義諦妙境界相」。基督教沒有第一義諦的思想。從第一義諦上說的話,沒有道理會講「神造世界萬物」這樣的話。

在淨土真宗,淨土是「第一義諦妙境界相」故,《教行信證》是立於第一義諦的真理上的法門。曇鸞大師於《論註》釋《觀無量壽經》的「念佛往生」,曰:「念佛往生的念佛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是『實相法』,聞信『實相』故,下品下生的泥凡夫也能往生」。此時說的「實相法」,是「第一義諦的南無阿彌陀佛」。

「教行信證」拜讀記(四)

266 「門徒不知物」是自昔以來被其他的宗教所謗言的,全世界是一大家庭,所有的民族皆兄弟,於東洋和西洋如此做文化交流之現代,「門徒不知物」是不行的。「第一義諦」的内容,最好能好好的聽聞。其他宗教的人們最好也能研究第一義諦。

267 調査世界各國的宗教一看,出發點皆不同。哪個才是真實的宗教,一般的人是無法分辨的。從神造天地萬物的神話開始的宗教占絶大多數。神道、基督教、天理教、回教、日本的新興宗教、印度的印度教、南洋也好東洋也好,其他各國的宗教,大部分是這種宗教。講神的宗教所共通之處是講「靈魂」,和死後靈魂的安寧之處的「天國」、「樂園」。這些宗教不能全部都說不好,但是不講第一義諦的宗教,不能說是完全真實的宗教。

268 《教行信證》,是由教卷、行卷、信卷、證卷、真佛土卷和化身土卷的六卷組成的無上甚深、希有最勝的華文。此中,真實之卷是前五卷。化身土卷,因為十九願(要門)的人和二十願的人,不能往生十八願的真實報土,而往生報土中的化土之人很多,所以聖人由大慈悲心誡此等積化土之業因的人,為引導回十八願而著作的。

269 拜讀《教行信證》時,從「教卷」出發至「真佛土卷」的方法叫做「順觀」,又從「真佛土卷」回至「教卷」的讀法叫做「逆觀」。「順觀」時,頂戴「教卷」中含其他諸卷之旨,「逆觀」時,見淨土的三種莊嚴展開、顯現於現土(娑婆世界)者是教.行.信.證。

讀基督教的聖書,從「舊約聖書」的第一卷「創世紀」讀,首先有「神造天地」。即可說從神造天地,基督教開始。「新約聖書」的「約翰傳」有:「太初在言,言與神倶在,言者神也。此言於太初與神共在,萬物依此而成,成之物無有一者不由之而成。」是為基本,研究基督教也是一方法吧。

問題是,天地萬物有始嗎?是神造的嗎?這是大問題。

270 第一義諦的世界,既無造的神,亦無被造的世界。不生不滅的「八不中道」(三論宗),沒有天地創造。天台的「空」、「假」、「中」之「三諦圓融」的真理中,沒有神的創造。是採創造說呢?還是採「第一義諦」、「八不中道」、「三諦圓融」的真理呢?悉聽君便。

271 基督教依神的「啟示(夢告)」開始,淨土真宗是透過釋尊的金口,阿彌陀如來的佛智顯現(師說),此云「果上(佛智)顯現的法門」。

「果上顯現的法門」、「佛智顯現的法門」是淨土真宗。這是云依如來的本願力往生的法門,是云「本願一乘」。不知此根本原理故,想要念佛求往生、獲得信心求往生的自力心才會不斷地湧起。

「教行信證」拜讀記(四)

272 「信心」沒有的話不能往生一事是既知的事。「信心正因」是淨土真宗的一個招牌。焦急想要早點頂戴往生極樂的車票「信心」的,已掉入自力的深淵。因此,必須要好好地聽聞第十八願的「聞其名號」的真意。

「聞其名號」者,指好好地聽聞第十七願的法體成就的名號、二利圓滿的名號的由來,為「聞亦沒有、信亦沒有,依南無阿彌陀佛往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的是真實的信心。

273 自力的宗教,「個性」出現。他力的法門,個人死於罪,如來出現、佛力出現、本願力出現。

274 倫理是「個性」出現,本願一乘是「他力」出現。「他力」者,是如來的本願力(行卷)。基督教講「神的啟示也」,這也是出著「個性」,夾雜著沒有為善的話無法被救的倫理性,故云「倫理的宗教」。

說倫理性夾雜的是,馬太傳有:「心淨者幸也,其人得見神也。」加拉太書有:「義人可由信仰生。」其他,「四福音書」強調倫理。保羅的「羅馬書」說由信仰被義化(因信稱義)之旨,透過聖書,倫理的分子之必要說於諸處,講倫理的宗教是不能否定的事實。

在真宗,云為往生夾雜倫理的分子者為「定散行」(十九願),亦云「定散心」(二十願),共是「他力的自力」。

275 是臨終的大病人的話,個人直接地與阿彌陀如來做交渉,不必仲介人。但是在健康時,首先透過老師、透過蓮如上人、透過親鸞聖人、透過七高僧、透過釋迦如來,是接觸這些大德的大人格,始信心決定。

凡夫即使直接接觸法門,要頂戴其真精神很難。接觸人格的話,超越難解難入的法門,能直接地信受如來的教勅。信心,若非透過信心的人格的話,無法頂戴。

276 信心,如《歎異鈔》所言:「但蒙信善知識所言外,無別竅門也。」「善知識所言」,是必要,而且重要。沒有善知識(良師)的人,怎麼樣自己的「計度」都會出來。

277 說「地獄.極樂在此世」的人,亦云不知淨土真宗的人。此世是娑婆、是人間界。又,說「化土」在此世也不行。化土是報土中的化土,是正覺的化用。此世沒有「化土」。很多人認為化土往生是很容易的事,是依如來的大慈悲力往生化土。小看之以為很容易的話,大錯特錯。往生化土的人限於十九願,或二十願的忠實行者。有忠實地勤行十九願、二十願的「行」嗎?應深切反省呀。

278 又也不可說如來、淨土,在自己的心中。這是聖人在「信卷」別序中深切所告誡的。

「教行信證」拜讀記(四)

279 佛教很深很深,用常識不行,亦不是科學和哲學所及。真的為我們做「死的解決」故,如來很尊貴很尊貴。本願名號的功德力,不思議呀!不思議呀!

280 年輕時的信心,「啊知道了、知道了」、「這樣行了」、「這樣可以往生了」等,自力的習氣殘餘著。

透切透切這殘餘的關卡,終於「知道」、「不知道」也沒有,「這樣行了」、「這樣不行」也穿越,「此處有道,必能往生」不知不覺地就能心定下來。

念佛和信心,「努力的心」還在時,必須要再更認真地繼續聞法才行。

最棒的安心,只限於細細地頂戴師匠和聖人的人格和其言語。

信心,沒有理論呀。理論和倫理皆超越,唯只是感到如來很有力。

281 凡夫就這樣地成佛一事,像作夢一樣,天親菩薩說:「一切眾生有佛性故能成佛,亦能起想成佛的意欲。」《涅槃經》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人有想成佛的意欲,亦是證明「得成佛」的可能性存在著。在哲學,可說這是人的「實踐理性」的要求。康德沒有成佛思想,停留於「有想要實現最高善的要求故,神實在吧」,不說「能成神」。說神的一切宗教,沒有一個教能成神的宗教,這是怎麼回事呢?

282 淨土真宗,不像聖道門講「即身成佛」、「即心是佛」,又那樣的事,現實的凡夫也無法做得到。然,若問佛性沒有嗎?是教「如來的大慈大悲」是佛性,「如来的正覺」是佛性,「涅槃」是佛性,「如來」是佛性,凡夫也可能的「大信心」是佛性。

此處有聖道門的佛性論和淨土門的佛性論。

在其他的宗教,雖有「神性」的思想和文字,但是沒有一個宗教是教人能成神的。這是一神教、多神教、和汎神論的大缺陷。

283 基督教、神道,皆向神祈求。不祈神的宗教幾乎沒有。為個人的幸福祈求的是「下」,為社會、為國家、為人類祈求的是「中」,為神、為神的光榮祈求的是「上」。佛教各宗的人也有向佛、菩薩祈求的。真宗不祈求神佛,因為知道祈求無用故,又知道祈求也是無益故,這也是因為經誡如此故。《涅槃經》曰:「優婆夷(女的信者)!聞此法(佛法)欲學者,乃至 不得拜天(神),不得事餘道,不得選良吉日。」不祈禱的宗教,唯有真宗。何故不祈禱呢?曰:因為自己的罪的自覺刻骨銘心,知道自己沒有向神祈禱的資格,是膚淺無知故;又因宗制禁止雜行雜修故;又知道「祈求的宗教」是迷信故。

284 佛法信者,心是狹窄的嗎?不然。真實的大信心是,信卷曰:「此心廣大周遍法界,此心長遠盡未來際。」又曰:真實的信心是「廣大難思慶心」。和讚曰:

「無礙光之利益故

 威德廣大之信得

 必令煩惱之冰解

 即化作菩提之水」(No.157)

「教行信證」拜讀記(四)

285 信心,好像是自己信、自己發起的,不是如此。大信心,是他力廻向的信心。大信心的本質(體),是阿彌陀如來的,是佛智、是大慈悲心。在其他的宗教,個人個人信仰的是信心,故那些宗教謂「個人的宗教」。淨土真宗,信心的體是佛智、大悲心故,是「普遍的宗教」。其他的宗教,是道德和信仰混合的信仰故,之謂「倫理的宗教」。淨土真宗是「超倫理的宗教」。倫理是個人個人發動自己的意思做善惡的行為。大信心,不是從個人的意思誕生的產物,全是佛心。真宗門徒,倫理和宗教的區別這點至少要知道才好。

286 真宗,講「惡人正機」,說惡人是救濟的對象,以此為口實,越發不關心倫理道德的人很多。

講「知造大罪,小罪亦莫犯」的是佛教的教訓。

立於信心的極意「機的深信」的立場時,「思.不思皆妄念,造.不造皆罪體也」之自覺會被給與。依此,最好知真宗是「超倫理的宗教」之旨。

「知造大罪,小罪亦莫犯」指的是,從信心上看做人要謹慎。隨心所欲的放縱惡意惡行的話,被世人排斥,好不容易的佛法無法弘傳。為佛法學佛法,為佛法不得不慎身。

287 仰切本願名號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人,就往生,是「惡亦不恐」(歎異鈔),但是在社會生活中,必須要畏惡,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也必須謹慎地過日子才行。揚言「做惡也沒有關係」的是,謂「惡無礙」的異安心,那樣的人無法往生。從以前唱導「異安心」之徒輩,不論任何時代、不論哪裡,也都會成群的出現。有學者數過「異安心」的數目,據之,大概分有一百二十種類。

288 無信心的人叫做「無安心」,信心陷入邪道的叫做「異安心」。到寺院已聽聞佛法二十年、三十年了還沒有頂戴到信心的人叫做「未安心」。宗教雖多,如淨土真宗,深深往下掘,細細地檢討,高高地著眼,深刻地反省,徹見吾機是「無有出離之緣」的宗教,是其他宗教所無法看到的。

基督教,首先是文化人信奉的大宗教之一,比較基督教的「信仰」和真宗的「信心」的話,會發現基督教的「信仰」依人而有不同、祈禱的種類有種種不同、罪的自覺尚很膚淺、其救濟論(贖罪論)違反因果的道理等。其他宗教亦如此推之可知。

289 基督教,有「教會史」、「宗教哲學史」,講到基督教的教義派別之多,其數驚人。光是在美國,分派就有五百以上。自力的宗教,人類的機類千差萬別故,因此教義的派別也跟著千差萬別。紀元1517年,在德國的路德的宗教改革下,分為新教和舊教(天主教)。1641年加爾文教(派)出現。其後,「汎神教」起,「理神論」起,1859年,達爾文著作《物種起源》,「進化論」掀起,地學和天文學等科學,日進月步地發達,同時哲學迅速地進展著。1879年英國人羅素創立了分析哲學。西曆紀元二年,耶蘇·基督誕生,自此以後約二千年前,基督教始立,其間,基督教實受到了水火的洗禮,克服種種萬難終至今日。

290 基督教的教義,不與時代共變遷,不動的教義是,(一)全智全能的神造天地萬物。(二)罪的起源,是因為亞當背叛神的命令。(三)基督是神子,為了背負人類的罪消失於十字架上。(四)基督復活了。(五)信者得永遠的生命。(六)信者死後復活入天國。

批判之,彼宗教是:(1)不知萬物的不生不滅,(2)不知三世因果。(3)不知迷悟染淨的因緣。(4)不知色即是空的真理。(5)不知佛性。(6)人無法成神,其他。

「教行信證」拜讀記(四)

291 聖人曰:「信樂彰於願力,妙果顯於安養」。不焦慮要獲得信心,寄存在「願力銀行」,亦安心、也確實、也容易,能快速地顯妙果。因為要把信心往我的心中放所以行不通。這樣那樣地談理論不行。因為要救我所以我獲救。因為不死於罪,所以無法活於本願。學者落於學問的沼澤,同行則是為了想「知道了往生」而勞心勞力。找到良師,哪個皆被救。

292 俗話說:「賣鞋子的没穿鞋」,開餅店的孩子不喜吃餅,諸如此類,大的寺院成為觀光客的遊覽道場,僧侶淪為趕經懺、做佛事的人、佛具店無佛壇、僧侶無信心、說教師忙於救度人、住持,沒有時間讀聖教。這樣的話佛法無法弘開來。僧俗共決心吾身救一人,像在非洲的正中央蓋一座寺院一樣,自信教人信地奮起勇猛心,為佛法,弘宣佛法。佛教徒的人數,雖然年年増加,真的佛教沒有歲歲式微嗎?

293親鸞聖人的態度,是「至心信樂忘己,歸無行不成的願海」、「以己行兼為化他之要術」、「一息不追,千載永逝」。

「忘己」者,不是説捨罪惡感,是於本願力之前「善惡二字皆不識」,是「念佛為行者,非行非善也」的意思。忘己的宗教,唯獨淨土真宗。

「無行不成的願海」者,指「南無阿彌陀佛是信心呀」。

「以己行兼為化他之要術」,指「啊!真感恩呀,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地稱念的原樣是無上的說法的意思。

「一息不追,千載永逝」是指「死的話聽不到佛法喔」。

294 恩師桂利劒老師說宗教的學習中不可以打瞌睡,因此每天只喝一杯蕎麥粉,持續了兩年。有位名東陽圓月的學者,上了二樓兩年沒有下來過。天台宗的碩學寶池房證真師,入洞窟中,致力於學習,人在京都而不知源平之亂。

295 桂老師在六十多歲時,用四十四張的稿紙寫下《教行信證》的真髓、法雷學派的真精神。瑞劒費了六年整理這份原稿,準備出版。時值昭和十九年,美國的爆彈每天如雨下。老師於昭和十九年四月二十七日往生於自坊、滋賀縣能登川町今的光台寺,號「法雷院利劒師」。那分原稿在老師滅後,昭和三十三年三月十五日由京都的百華苑書店出版,名《教行信證大系》(七卷),這是無上甚深的寶典。

296 世人不論是誰都說苦、苦。一旦開始「自信教人信」,不思議地此娑婆這樣苦却能說佛法,從苦中湧出希望,此娑婆化為大法弘宣的道場。

「教行信證」拜讀記(四)

297 《帖外和讚》親鸞聖人曰:「有漏穢身雖不變,心於淨土悠遊也」。「遊淨土」說的是「不論何時死 御淨土」,是戀慕淨土的心情,是闊步本願一實的大道之相。

298 聖道門是「教·理·行·果」的順序。「教」(經),說著眾生成佛之道,說著道理,說著理論。其真理云「理」,云「八正道」,云「六波羅蜜」。簡言之,是戒、定(禪定)、慧(智慧),這些云「理」。沒有實踐「理」的話不能成佛(果)。實踐的行業是「行」。完全實踐「行」的話至「果」(證果)。經「教·理·行·果」之四階級成佛。用其他詞說的話、是「發心」、「修行」、「菩提」(覺)和「涅槃」之四階級。這是成佛得道的原則。

然於真宗,是「教·行·信·證」,從「信心」直至涅槃之「證」,這是淨土真宗的面目。「信」是往生成佛唯一之道。這樣,是重大的「信心」故極精密。頂戴信心,有如掘壕挖井,掘呀掘呀沒有好好掘的話,信心的清水不會湧出來。

法水流巖下 掘呀掘 汲取 深深不斷地(瑞劒)。

299 《教行信證》的眼目、生命是「信卷」。《教行信證》從親鸞聖人的大信心生。「信心」,是「南無阿彌陀佛」。貫穿珠玉六篇的《教行信證》者是一南無阿彌陀佛。揮著自力的角想要自己稱念往生前進的話,不契《教行信證》的精神。

300 「信心」,從後面追,追趕追趕逃逃四處逃者,終於被如來逮到的是信心。

301 某徒類的人,散播說《御文章》有「信憑一念之時」之語,因此頂戴「一念」的是信心,必須記得頂戴那「一念」的時日才行。這就叫做「一念覺知的邪義」的異安心。

「啊!好辣!說辣已是後矣 辣椒子」(古歌)。

曇鸞大師說,「一念」、「十念」,那樣的時間不是凡夫能知道的。所謂「只有神知」,只有如來知道。

雖然如此,「信的一念」不是沒有。信前和信後之間一線牽的話,「信的一念」不能說沒有。今日的凡夫說的「頂戴一念」是錯誤。

302 《歎異鈔》中,「念佛」二字出現四十二次。這「念佛」是從信心出的報謝的念佛,亦云「行中攝信」、「信行通攝」,這念佛是信心原樣的念佛,或是名號原樣的念佛。如今日有些同行說的稱念佛求往生而稱的念佛不同。信心也很難,念佛也很難。

「雖吾稱吾聞 南無阿彌陀佛

帶汝去喲的慈親之呼喚聲」

淨土文類聚鈔》曰:

「稱名即憶念,憶念即念佛,念佛則是南無阿彌陀佛。」

303 念佛不是往生的正因,是報恩行。信心是正因,念佛是末,信心是本。信心是本,念佛是信心的用。善導大師説「稱名正定業」,這稱名必須歸名號才行,又也必須歸信心才行。親鸞聖人將善導大師的「稱名正定業」在「正信偈」示云「本願名號正定業」,有很深的吟味。

「教行信證」拜讀記(四)

「教行信證」拜讀記(五)

「教行信證」拜讀記(六)

「教行信證」拜讀記(七)

《大無量壽經》和親鸞聖人

真宗學的奧義

學道的用心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1-09-01 23:19
Next 2021-09-17 21:01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1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