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無我」的真理

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3-09-19

「空·無我」的真理

光海莊嚴

倫理和宗教(一)

倫理和宗教(二)

近世的哲學之祖笛卡爾説:「我思故我在」,他斷定宇宙萬物的根本原理是叫「我」的「自我」,同時也斷定「思」是意識的活動。「自我」如「水」,叫「思」的思想如「波」。無水即無波,但是水可以是無波。意識是波,意識其自身是水。物(現象)是波,「物自體」(康德)是水。康德雖講到「物自體」但是没有詳細地說明。

用佛教說的話,「物自體」相當於「法性」,「心自體」相當於「心性」。「法性」是「真如」,「真如」是「一法界(萬物)的大總相」(總和)。總和的真如和「不生不滅的心性」同一(大乘起信論)。

「真如」即「心性」即「法性」,主觀和客觀合一的世界是主客未分的世界。真如不生不滅故,萬物不生不滅。「身心一如」(道元禪師)、「境智(主觀和客觀)冥合」(天台學)故弘法大師說:「真如非遥,棄身求何處」(心經秘鍵)。不論是主觀或客觀,萬物悉不生不滅故,尋萬物的本源求元始,不得不説是迷妄。

「空·無我」的真理

笛卡爾的「自我」、史賓諾沙的「本體」(Subject)(光按:依譯文似當作Substance,然原譯如是,限於條件暫時無法查對原文,姑存疑)、聖書的「神的創造」說等,是要一考的問題。

惡(罪)的始原也是一樣,是無法尋其始原的。《般若心經》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於佛教論真如時,不可忘記的是於華嚴學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相即相入、鎔融無礙」的大真理。不可忘記「事(現象)理(實在)無礙」、「事事無礙」的真理。西洋的學者囚於「有」(存在),從「有」出發故,一切全都瓦解了。佛教以「空、無我」為真理出發故,常契合真理。如淨土教,乍看似是執著於「有」,而實是「真空妙有」,不忘「第一義諦妙境界相(淨土)」。知道從「有」(存在)出發是正確呢,還是從「空、無我」出發是正確呢的標準是「禪定」(三昧、坐禪)。佛教的教法是從禪定顯現的,因此没有「禪定」立論的教法一個也没有。没有禪定的知識哲學為「我思故我在」、宗教也生出神的天地創造說。

「空·無我」的真理

淨土教從釋尊的「彌陀三昧」生起。又,淨土被說「第一義諦妙境界」(《論註》)、被說「廣略相入」,皆不外是禪定的真理。禪定不是禪宗的特定專賣。「空、無我」是法界(大宇宙)的原理、真理。想要自己體驗「空、無我」的是聖道諸宗。依「空、無我」的如來的大智、大悲往生成佛的就叫淨土門,彼處有「入我我入」的感應道交之道。依感應道交故,「不斷煩惱得涅槃」亦是本願力(彌陀正覺)中所圓滿的大智慧力、大慈悲力、大誓願力之賜。此故,没有從衆生方面祈願、祈禱的必要。信心之中,能守道義而超越倫理,使滿足往生成佛的志願。

人以相對的思想,為得相對的快樂信神佛,不是真實的信心。天國和伊甸園是相對的善、相對的樂境。有樂的世界亦有苦,淨土是「極樂無為涅槃界」、「畢竟逍遙離有無」,故云極樂是「第一義諦妙境界相」。離有無的世界是「空、無我」的世界。「空、無我」不是虛無主義(Nihilism),「空」不是相對的意思的「無」。批評佛教是厭世主義是不對的,又一月宿影萬川,即使講多佛也不是多神教。其他的宗教說「神是靈(Spirit)」,在心中描述著神的偶像。佛教在拜繪像、木像的同時,常不離「空、無我」的真理,故不是偶像教。笛卡爾以「自我」為基本,假定這是最初、不可動的永久的實體。說「我在」的「我」不過是假設性地疑,發現最後無論如何也無法疑的東西的是「我」。對笛卡爾來說,「我」是確實不可疑、是最初也是最後的存在。這暫且不提,「我」不是宗教說的創造天地的神。史賓諾莎(1632~1677)為說明萬物,而立「依其自身獨立者」的「本體」(Substance),從這裏試著説明萬物,「本體」是萬物的屬性的「體」(本體、實體、本質)「相」「用」(運作、活動、作用、運動、實踐)的「三大」之一。這個不論如何被說明,因為本體不過是萬物的統一體,這不是馬上和創造天地萬物的神是同一的。

「空·無我」的真理

費希特(1761~1814)引伸笛卡爾的自我說,繼續康德(1724~1804)之說,立「自我」和「非我」,雖提及「物自體」,却不是物自體的説明。又康德從道德(實踐哲學)上肯定「神」「不死」和「自由」,在理論上於「純粹理性批判」,從「本體論」、「宇宙論」和「認識論」上說無法證明神的存在。歐美的哲學家講的「神」,有創造世界的宗教的神、有宇宙萬物的本源的哲學上的神、有多神教的諸神等等。日本的神,相當於佛教講的佛性叫做神,這是神道的根本原理(筧博士的《古神道》),實際上皇族們和忠臣義士死了之後有被祭祀為神。不止如此,連地、水、火、風、山川草木都當作神祭祀著的諸神也有。又有本地垂迹説,即佛作為神顯現的神(權現社)也有。問題是造天地萬物的神、掌管人的命運的神有還是没有。

在佛教説:「不得拜天(神)」,禁止祭祀各種神。佛有「佛的三身」,「法身佛」(法性、心性、真如、萬物自體)、「報身佛」(酬報願行而現的佛)、「應身佛」(如釋迦如來作為人出現的佛)叫佛。又立「化身佛」。不論何佛皆具有三身。擴大三身的話,加上化身佛是為「四身」。更擴大之的話,在華嚴講「十身具足的毘廬遮那佛」,在真言則立「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等流身」的四身。不論何者,「佛」者指與法界的根本真理的「空、無我」即一的大智大悲最高的人就叫做佛。

「空·無我」的真理

在佛教,講佛是實現普遍的真理(佛性)的人,人是持有普遍的真理(佛性)的衆生故,依佛的加威力,又依本願力,又靠自己完成「八正道」、「六波羅蜜」的行的話,不論是什麼人也都能成佛。但是其他一切的宗教,如一神教者,教説只有神是最高善的存在,是全智、全能、遍在、愛的持有者,人類再如何做也無法成神。這點是佛教和其他宗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又,在佛教造萬物的佛一個也没有,而一神教説神創造天地萬物,這亦是佛教和其他宗教根本不同的地方。

從倫理學上來説,在其他宗教説最高善者只有神,人是罪子,是不完全的存在所以無法到最高善。在佛教説「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涅槃經),《阿彌陀經》説佛是無量光·無量壽,往生淨土的衆生亦能同體達無量光·無量壽的最高善。無量光(佛知觀照的妙用)·無量壽(法身常住的理),是理智不二的真理,是即最高善。神自始至終和人隔絶(不是同一)著,而佛與凡夫(人)雖異,不論什麼凡夫也有成佛的可能性(佛性),亦依純粹的大信心或禪定、或修與空·無我相即的大善能成佛。西洋的哲學和宗教肯定人是不完全的存在所以不行。在佛教,説人雖不完全而持有完全性,且也能成完全的佛,因此能説是普遍的宗教。其他的宗教雖也是道德的宗教,却不是最高善的宗教、不是普遍的宗教。因為是個人各自信神,各自被救的宗教故是「個人的宗教」。

「空·無我」的真理

在佛教説的「獲救」,是指凡夫被賜與成佛的力量,又在他力教説成佛即是獲救。在自力教,是自己救自己。在一神教説的獲救,是相對意思的救,從苦(罪)被救就叫「獲救」,成神的資格没有被給與。因此既無法到最高善,也没有被賜與能到最高善(神)的資格。依相對的、各別的信仰,只能到相對的善、相對的樂境的天國。於「善」也好,於「樂」也好,於真理也好,於「救度」也好,凡不契「空、無我」的絶對的真理者皆是相對的東西。「天國」、「伊甸園」等,從佛教來看只是像「天界」那樣的生活而已。

然淨土也是相對的世界嗎,還是生滅變化的世界嗎,兩者都不是。淨土是「第一義諦妙境界相」(論註),「第一義諦」(空·無我)的原樣的莊嚴的淨土,是「廣(現象)、略(空·無我)相入(無礙)」的「妙土」。這又叫做「極樂無為涅槃界」。「極樂」者是「無樂故名大樂」(涅槃經)的大樂,是空·無我的絶對界,故《往生要集》中説極樂是「非莊嚴的莊嚴」。這是非莊嚴(空·無我)的莊嚴世界,是莊嚴世界的非莊嚴的第一義諦(空·無我)的意思。「無為」是對「有為」的文字,超越生滅斷常的真如法性叫做「無為」,又往生極樂叫做「使證得法性常樂」(和讚)1。為居住在相對世界的相對的凡夫,暫分別「淨土」和「穢土」(娑婆),教從穢土往生淨土。但是往生淨土一看的話,淨土亦是超越「存在」(有)「非存在」(無)的「涅槃界」,亦是「第一義諦妙境界」故,離有無,往生而無往生的念頭,這是「生(往生)即無生」(論註)。又善導大師説往生時的模樣道:「畢竟逍遙離有無,大悲薫心遊法界」。

*注1:

如來者即涅槃也

涅槃者佛性即是

凡地衆生不能悟

安養一生即證得

(No.93·七)

煩惱具足得信知

本願力已得乘託

即捨穢身自然開

法性常樂之證悟

(No.191·七三)

「空·無我」的真理

今天有很多人問説:「極樂在何處」,因為地球是圓的,所以執著「過十萬億土在西方」的詞,不願往生的人很多。單是純地理的想像「西方」,又想用人相對的想法去理解極樂,所以才會想不通。此娑婆和淨土並非是地理之差,而是「迷」和「悟」之差、是次元的不同。往生是離凡夫的相對界,入如來的絶對界。凡夫是只有相對智慧的動物故,即使是想的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只要頂戴真實的信心,必能往生無為涅槃界。「和讚」曰:「(往生極樂)無上之方便,諸佛證誠勸淨土」。2「方便」者,不是一般講的「妄語也是方便」的方便。《論註》有:「正直曰方,外己曰便」,如來的「智慧」、「慈悲」的運作是「方便」。故《論註》有:「方便攝般若,般若(如來的真智)攝方便」。依如來的「大智慧力」、「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往生叫做「方便」。

*注2:

安樂佛國往生者

畢竟成佛之道路

無上方便爲衆生

諸佛淨土皆勸往 

(No.161·四三)

「空·無我」的真理

笛卡爾説:「我思故我在」。笛卡爾説這是最後的確實一點也無絲毫懷疑餘地的言語,但是從佛教來看的話,「我」是問題,「在」是問題。在佛教講「諸行(萬物)(現象)無常」。凡夫説「我」的時候的「我」是一種現象,是意識的波。講「在」也是對「無」(否定)的肯定,是相對的意識現象,是意識的活動,是有無相對的「有」(在),不成為最終、最後的原理。「我有」是我意識,在佛教視之為迷的根源。

在其他的宗教,説最初是亞當(男)、夏娃(女)違反神的命令,食了智慧樹的果實,神罰他們,把他們從天上的樂園放逐到下界去,這是罪惡的源始,亞當的墮落叫做「原罪」。在佛教講一切的罪惡是因無始的「無明」。「無明」,是「無智」的意思,亦是萬物的根本真理,是不知「空、無我」,不拘意識不意識,自我保存的「我意識」,想要活的欲求就叫無明。故「我思故我在」是在「無明」的圏内。没有道理「無明」是萬物的本源,是人類行動的原理。他説的這種表現,從佛教來看的話,不得不説是違反「空·無我」的真理。違反「空·無我」的真理者悉是罪惡的圏内。以亞當的原罪,作為一切衆生的根源的想法是「父債子還」式的想法,這違反嚴肅的道德的因果律。一人在十字架上流血,贖一切衆生的罪,這從佛教來看,也是違反道德的因果律。此處有一神教不合道理之處。

史賓諾莎雖從「本體」出發,但是却無法調和精神界和物質界,終於陷入二元論。笛卡爾雖也使用「我思故我在」的唯心論的表現,到底能調和物質過程與否令人質疑。雖然講在物質界和精神界的背後有神的存在,神能調和此二方面,但是不説神自身是「非物質非精神」的話那調和亦不可能。神若是非心非物的存在,天地創造説自然就瓦解了。所有一切這些説法,隔絶了神和人,説神是完全的,人是不完全的,斷定人無論如何也無法成神,這裡有著其缺點。如此一神教被置於不得不進展到汎神教的命運。所謂的汎神教,没有佛教的根源「禪定」的汎神教,不能説是完全者。

「普遍」的宗教

淨土是無我、無心的世界

佛心·無我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3-09-19 08:54
Next 2023-09-21 22:17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