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校譯 2023-08-14
第四章 諸佛同讃的覺體
第一節 二利成滿
高祖聖人於「行卷」引憬興師言曰:
「如來廣說有二。初廣說如來淨土的因果,即所行所成也,後廣顯眾生往生的因果,即所攝所益也。」
「如來淨土的因果」,是即已超發世間希有的大弘誓(因),如實安住具足種種的功德,是莊嚴威德廣大的清淨佛土(果)。
「眾生往生的因果」,是即福智二嚴成就故,等施眾生「行」(名號),以己所修,利樂眾生,令成功德。誠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一經所詮,亦實在茲。
又曰:
「本願力故,即往誓願之力。滿足願故,願無缺故。明了願故,求之不虛故。堅固願故,緣不能壞故。究竟願故,必果遂故。」
是統一生佛因果成滿者,誠是一經之秘鍵。
「五願開示」乃「選願開宗門」的根源,是即四法佛土的由開所以,而以本願力統「真實五願」。本願力者,乃誓願之力。「本願力」是「因力」,其中自藏滿足、明了、堅固、究竟之四願。對因力以十一力開「果力」。謂:「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統一此等果力的,實是「大威神力」,故第十七願的我名,世尊宣之曰:
「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彌陀果力中有「大誓願力」,是「本願力」,亦是因力。看吧!因力即果力者是本願力。如來以本願力故,能成光壽無量的覺體,又以本願力故,能成眾生的三心,令融入本願力的世界。二利成滿懸在一本願力。
滿足、明了、堅固、究竟願中自有「真實五願」,謂「滿足願」是第十二、十三願,光壽無量,二利滿足故。「明了願」是第十七願,如來尊號甚分明故。「堅固願」是第十八願,以金剛堅固的信心為體故。「究竟願」則是第十一願,得究竟證果故。
《和讃》(善導大師No.190·七二)曰:
「願力成就之報土 自力心行不能及
大小聖人皆悉共 如來弘誓乘依也」
二利圓滿的覺體,願力成就的報土,是諸佛所同讃,於今經開示之者,實是世尊慈父的發遣。
第二節 大音宣布
《大無量壽經》言:
「汝寧復聞無量壽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眾生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聞。」
如來一大音宣布招喚,世尊則知圓頓的真利而發遣。則阿難信佛的誠言,云「已聞」。誠由二尊的大悲,得一心的佛因。當仰信如來選擇的願心、大聖矜哀的善巧。
大音宣布,即光號的宣布、如來清淨願心的宣布。聞之者,即「聞光力」之意,又是「遇斯光」之謂。攝眾生的聞信值遇與一代化儀的巧說,統御法界者,實本佛的大音宣布,於第十七願是「十方世界」,於第十八願是「十方眾生」的大音聲。經言(《大經》):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十二光能光被法界,無礙光明能照破無明闇。
無量壽佛的大音宣布一切世界之處,其處有光號的攝化;印現貫徹眾生心中之處,其處有信心趣入。
光號破滿的一乘真理,之為「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本願一乘由無礙光的照耀,破無明,除業苦。聖淨二門雖有相絕差異,本源必一。法界唯是一法身、無礙光的震蕩耳。
名號是一南無阿彌陀佛。有淳心、一心、相續心能相應其名義,是即論主的一心,之云「如實修行相應」。獲一心者,必知「如來是實相身也,是為物身也」。「實相身」是第十二、十三願的酬報身,「為物身」是第十八願成就的佛身,此二身元不二,是為二利圓滿、機法一體的「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南無阿彌陀佛」是。宜體解三念門之意,以徹大行的真義。
或者解「稱名破滿」曰:「稱稱念念體是南無阿彌陀佛的破滿也」,這恐是依《決定鈔》為斯立言吧。《鈔》(《安心決定鈔》)非今家之直撰,若無指南,必有危險,云「顯於一聲稱佛之處」、云「稱顯往生」、云「還佛體」,又其他釋「歸命」時用「還源之義」等,照一宗的正意,有諸多可疑點。要言之,《決定鈔》未談信體行用、信本行末之奧義。
聞信大音宣布者,必晴三有生死之雲,則到無量光明土,遵普賢德,是即本願一乘絕對不二的機教成就。蓋光明乃密益,漸破無明;名號乃顯益,於一念頓斷疑惑。光明寺和尚曰「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是「攝化門」意;「但使信心求念」,是「趣入門」意,共談往生的因緣。和尚的釋意若是審行信玄規,以「兩重因緣」強分之為獲信與得生者,是未徹其文意者。宜拜讀「行卷」、《口傳鈔》及《執持鈔》,百讀千讀,直到拜見聖人,受得他力攝生的旨趣。信心決定,是即圓頓一乘的真利。徒多讀多聞,彷徨千迷道者,如何能純一無雜呢?至淳至孝,始達「圓解證入」的心境。活潑潑的《大無量壽經》,又如何會在「義解教道」的分齊中呢?
第三節 酬因感果
法藏菩薩因位時,超發希有大弘誓,三業莊嚴住畢竟平等,是為治眾生虛誑的身口意。
世尊住於本佛的三德,示現威容顯耀的妙相,具說二利圓滿正覺成就的因果。阿難諦聽之,不生一念的疑心,則白佛言:
「行業果報不可思議。」
佛語阿難:
「行業果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諸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之地,故能爾耳。」
《觀經》言:
「淨業成者。」
是貫徹即實相的業感緣起論的一代佛教者。
《大本》(《大經》)言: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恢廓窈窕,浩浩茫茫。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數之自然,應其所行,殃咎追命,無得縱捨。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示,信用者少。」
《觀經》言:
「深信因果。」
深信因果者,則為釋門人;撥之無者,即為外道。
由因至果,內面的、必然的法則,之云「業」。有因果理法處即有行業果報。天台宗以因果為宗,《法華王經》提示十如是,說「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因中藏果,因果不二,故云「本末究竟」。「一念三千」的教理,實胚胎於是處,此亦是《維摩經》「入不二門」之極談。
諸佛同讃的覺體、光壽無量的身土、第一義諦妙境界相亦何乖因果業報之理,故鸞大師曰:
「第一義諦者,佛因緣法也。」
今經興起的因由,亦實為顯示之。「真佛土卷」曰:
「謹按真佛土者,佛者則是不可思議光如來,土者亦是無量光明土也。然則酬報大悲誓願故曰真報佛土。既而有願,即光明、壽命之願是也。」
曇鸞大師曰(《往生論註》卷下):
「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
〈應知〉者,應知此三種莊嚴成就,由本四十八願等清淨願心之所莊嚴,因淨故果淨,非無因他因有也。」
又曰: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略)法藏菩薩於世自在王佛所,悟無生法忍。爾時位名聖種性。於是性中發四十八大願,修起此土,即曰安樂淨土。是彼因所得,果中說因,故名為性。」
光明寺和尚曰(《觀經疏》「玄義分」):
「問曰:彌陀淨國為當是報是化也。
答曰:是報非化。云何得知。(略)一一願言,若我得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願生我國,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即是酬因之身也。」
土是「報土」,佛是「報身佛」。
高祖結之曰(真佛土卷):
「爾者,如來真說,宗師釋義,明知顯安養淨刹真報土。」
又曰:
「夫按報者,由如來願海酬報果成土,故曰報也。」
「報佛土」之意,甚深微妙,無盡無邊。是即證酬因感果,示因行不虛,定招來果。彰不虛作住持的佛願力,顯報身常住,永無生滅。詮三身即一,令知大慈悲、佛道之正因。顯示第一義諦、涅槃佛性之義。是報法高妙的覺體、二利圓滿的正覺,之云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諸佛同讃之意,實在於茲,而今經獨弘宣之,真實之教可知。
第四節 凡聖參化
開信眼拜讀《大無量壽經》時,法界是法王家,如來為一切,常作慈父母,而諸眾生,皆是如來子。
父母知子,子不知父母,斯為菩薩的發願修行、為名號的響流、為釋迦的應現。更為助世尊之化,或為耆闍會的大聖眾、或為阿難、或為彌勒、乃至為十方恒沙的諸佛如來、為闍王的逆害、為韋提的選安養。此等善巧參化之凡聖,在無礙的光明裡,常遵大悲普賢之德。此即是常在耆闍的《大無量壽經》,長時常恒的《大無量壽經》。
大悲心無窮,世尊的應迹亦無盡。而參化的聖者之所為,唯是咨嗟(讚嘆)佛名,在稱讚佛德。高祖曰:
「斯乃權化仁,齊救濟苦惱羣萌,世雄悲,正欲惠逆、謗、闡提。」
《和讃》曰:
「大聖權化皆悉爲 凡愚底下罪惡人
逆惡不捨本誓願 方便引入之施設」(No.79·七)
「釋迦韋提方便示 淨土機緣已調熟
雨行大臣爲作證 闍王逆惡乃作興」(No.80·八)
凡聖參化之意,亦得見之。
惟之:於淨土有三嚴,於娑婆界有佛佛祖祖。一代聖道的諸經,莊嚴《大經》,於茲有「人」的參化,有「法」的參化。法界一團圓,是「方便」、是「真實」。「方」者,正直云方,外己(大我)云「便」,大悲真實由方便顯,「法性法身」相即相入於「方便法身」。
《論註》(卷下)曰:
「然則智慧方便,相緣而動,相緣而靜。動不失靜,智慧之功也。靜不廢動,方便之力也。是故智慧、慈悲、方便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者,謂應知智慧方便是菩薩父母,若不依智慧方便者,菩薩法則不成就。何以故,若無智慧為眾生時,則墮顛倒。若無方便觀法性時,則證實際。是故應知。
向說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註①),遠離無安眾生心(註②),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註③)。此三種法遠離障菩提心。(註①:智慧門。註②:慈悲門。註③:方便門。)
* * * * *
「智慧」、「慈悲」、「方便」的三門,於大乘佛教是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定則,是即本佛果海的一風光,如來攝化的大本。即是三門為「本願的三心」彰顯,能招喚一切羣生海。
如來正覺的大智大悲,擧體是為方便,其處有世尊的出現、有凡聖的參化。攝參化之末歸本者,是即如來的悲智,本末究竟的覺體,是諸佛的同讃處。諸佛證誠本願一乘的無上方便,勸歸淨上。
第五節 利生無邊
正覺大音響流十方處,一切羣生蒙光照,能度無邊難度海。已於第十七願云「十方世界」,第十八願云「十方眾生」,成就文云「諸有眾生」,是即利生無邊之相。
「行卷」曰:
「《佛說諸佛阿彌陀三那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註①)言:第四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皆令諸佛各於比丘僧大眾中,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字莫不慈心歡喜踴躍者,皆令來生我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註①:吳譯。)
這是合說第十七、十八兩願之文。又《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合說十七、十八之文言:
「諸天人民,蠕動之類,聞我名字,皆悉踴躍,來生我國,不爾者,我不作佛。」
如來大悲愍念眾生徹骨髓,上自窮等覺金剛心的補處彌勒,下至蜎飛蠕動之類,無非是如來本願海中的眾生。利生無邊,是如來大悲無涯,本願力無窮故。又如來的光明,透徹三塗之底,照破黑闇,令地地的菩薩發起願生之意。
既證不退的菩薩,何以求念彌陀的本願乎?謂《論註》曰:
「此菩薩(註①)願生安樂淨土,即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時,與上地諸菩薩畢竟身等法等。龍樹菩薩、婆藪槃頭菩薩(註②)輩,願生彼者,當為此耳。」( 註①:指初地已上、七地已還的菩薩。註②:指天親菩薩。)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的善財童子十大願的至要,即是往生安樂國,願見阿彌陀佛。
從凡夫的迷情視之,則是佛凡不一、善惡淨穢,正可甄別。若夫立足於「中道」論之時,則是佛凡不二、善惡不二、淨穢不二。這是《維摩經》「不二門」等的立場。故《往生要集》(卷中本)曰: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我所有三惡道,與彌陀佛萬德,本來空寂,一體無礙。」
是即彌陀果海的風光,非凡愚可思議處。彌陀果海,即是全法性起悲用之彌陀本願,其願力的光被處,亦覆性海的全面,自煩惱成就的我等,上至地上的聖人為止,齊令往生彌陀佛國。於雜生的世界,令各異的業繫為淄、澠(河名)一味之水者,乃名號不思議之德,之云「一乘海」。諸佛如來從一乘海出,讃一乘海,令萬品三世的羣類,歸此寶海。今經的教起,實在於茲。
第六節 施益極速
於密門談即身成佛,引龍樹大士著的《菩提心論》證之,又有空海的《即身成佛義》之名著。在彼家依禪那、正思惟,以「如實知自心」為頓證菩提法。華嚴有「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文,即即「行布門」談圓融,於十信滿位既許成佛。天台語圓頓無作,「一心三觀」成就處,即是談成佛。至禪家,論「一超直入如來地」,主張「即心是佛」。以上四家實大乘,悉無不談頓速頓極。誠是佛法不思議,彌陀果海的風光故,於理然哉。證悟諸地者,悉是權人的權作。
若夫立足於如我等之實凡,眺望聖道諸宗時,縱令雖是「即身成佛」之宗,尚是「難行道」,是豎超、豎出,是歷劫修行之宗。《愚禿鈔》曰:
「真實有二種:一者自利真實。難行道、聖道門、豎超(註①)。」(註①:即身是佛,即身成佛,自力也。豎出自力中之漸教,歷劫修行也。)
「豎超」者,是即難行聖道之實教,謂佛心(禪)、真言、法華、華嚴等教。
高祖曰:
「二者橫超(註①)。」 (註①:選擇本願,真實報土,即得住生也。)
又曰(「信卷」):
「橫超者,橫者對豎超、豎出,超者對迂對廻之言。豎超者,大乘真實之教也。豎出者,大乘權方便之教,二乘、三乘迂廻之教也。「橫超」者即願成就一實圓滿之真教,真宗是也。(略)大願清淨報土,不云品位階次,一念須臾頃,速疾超證無上正真道,故曰橫超也。」
又曰:
「橫超者,斯乃願力廻向之信樂,是曰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橫大菩提心,是名橫超金剛心也。」
又曰:
「真知,彌勒大士,窮等覺金剛心故,龍華三會之曉,當極無上覺位。念佛眾生,窮橫超金剛心故,臨終一念之夕,超證大般涅槃。故曰便同也。加之,獲金剛心者,則與韋提等,即可獲得喜、悟、信之忍。是則往相廻向之真心徹到故,藉不可思議之本誓故也。」
《大本》言:
「必得超絕去,往生安養國,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
又曰:
「超發無上殊勝之願」、「我建超世願」。
云「橫」云「超」,是即彌陀如來一時圓證的覺體,超世願力之所以然,之云「他力」。《論註》曰:
「道者無礙道也。經言:「十方無礙人,一道出生死」。一道者一無礙道也。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是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門無礙相也。
問曰:有何因緣言「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曰:論言修五門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然覈求其本,阿彌陀如來為增上緣。」
又《論註》文中三願的證,各各證「速」之一字,云「緣佛願力故超出常倫」。「行卷」曰:
「門門不同八萬四,為滅無明果業因。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微塵故業隨智滅,不覺轉入真如門。」
又曰:
「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爾時聞一念,皆當得生彼。」
謹披見《文類聚鈔》,「大行」中引「成就文」。故知一念即得往生,一念大利無上功德之益,是即名號之益。名號之益是即本願力。本願名號不二的覺體,之云「盡十方無礙光如來」,即諸佛同讃的覺體。彌陀的大正覺起悲用,為頓教一乘海,絕對不二之教,是即《大無量壽經》。
相關鏈接:
桂利劍《御文章講讚》
留言列表(4条)
[…] 第四章 諸佛同讚的覺體 […]
[…] 第四章 諸佛同讚的覺體 […]
[…] 第四章 諸佛同讚的覺體 […]
[…] 第四章 諸佛同讚的覺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