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無量壽經玄義之四 一乘圓頓的真利

原著 瑞劍老師 校譯 釋蒙光 2023-08-14

大無量壽經玄義之四   一乘圓頓的真利
极乐世界图轴
朝代: 清乾隆 苏州织造
尺寸: 纵448 厘米,宽196.3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大無量壽經玄義》總說:誓願一佛乘

第一章 如來興世的本懷

第二章 彌陀超世的願力

大無量壽經玄義之四   一乘圓頓的真利

第三章 一乘圓頓的真利

第一節  統法界

就聖道的實教,誇性海者有二:謂華嚴、謂密(真言)。華嚴乃海印三昧一時炳現之極談,無可破、無可會,三一之形待永泯亡。因分可說果分不可說亦不離性海。密門揚法身自性之說,而輕視應佛的化迹。

因中圓具的台家(天台),評破之曰:華嚴迷性海之融通,失化導的教意。密家猶是爾前體用的分別,望今昔融會的化意,相去甚遠。

一乘家所主張堂堂正正,一以性海統一法界,他以介爾一念(妄心)融攝三千。要言之,加禪門為大乘四家之極唱,懸在一主客合一、境智(客觀和主觀)的冥合。泰西(西洋)哲人飾青史,於茲二千五百年,齊置中心於此點,而漸漸地欲叩佛教的初門。

若夫以本願一乘眼見之,半(小乘)滿(大乘)權實諸教,不外是修普賢德(大悲攝化、還相廻向)之相。非絕凡愚趣入的要道,可說非趣入之門者,何來攝化之極致。機教不相應處,無圓頓真利。縱雖叩華天之門,真者尠,偽者多,假者滋,實者未見。於茲哉,彌陀本有大悲的誓願,成福德藏(二十願)的顯說,為福智藏(十八願)的開顯,斯聖道實教於行證不能之前,為「方便權門的道路」,法界統攝之功,獨讓本願一乘。故「行卷」曰:

「言一乘海者,一乘者大乘,大乘者佛乘。(略)。大乘無有二乘三乘,二乘三乘者入於一乘。一乘者即第一義乘,唯是誓願一佛乘也。」

誓願一佛乘於茲樹立,他家一乘悉莊嚴成就之,此唯是誓願海之光波。

誓願一佛乘中,分別說三,為第十八、十九、二十之三願。六八洪願中,生因願唯此三者,願各言「十方眾生」。意雖異,入「願意一實門」(對願事差別門),三願歸一,三經歸一真實。三機隨會一機,凡、聖、逆謗,齊入願海,是為法界統御之相。

法界唯是「一法」、「一機」、「一因」、「一果」,是云「本願一乘」。則聖道諸教乃彌陀智願海之妙波瀾,終必當入淨土門。入十九願者,亦轉入二十願,入二十願者,自然入第十八願,齊非願功者無。

高祖曰(「化身土卷」):

「假令之誓願,良有由哉。」

又曰(「化身土卷」):

「果遂之誓,良有由哉。」

高祖回顧三願的歷程曰(「化身土卷」):

「愚禿釋鸞,仰論主解義,依宗師勸化,久出萬行諸善之假門,永離雙樹林下之往生(註①),廻入善本德本真門,偏發難思往生之心。然今特出方便真門,轉入選擇願海(註②),速離難思往生心,欲遂難思議往生。果遂之誓,良有由哉。(註①:雙林樹下之往生是「要門」。註②:選擇願海指十八願、弘願。)

爰久入願海,深知佛恩,為報謝至德,摭真宗簡要,恒常稱念不可思議德海。彌喜愛斯,特頂戴斯也。」

《教行信證》的大著作由是起,「四法」、「五願、六法」、「真、假」在此中。眾生往生於茲成就。法界統御,實於不可思議的德海中充滿圓頓一乘之真利。一到「無量光明土」,則入性海,證圓頓的真理。法源一能真統攝法界者,唯是「誓願一佛乘」。

《和讃》(No.150·三二)曰:

「本願圓頓一乘 逆惡信知

 煩惱菩提體無二 速覺悟

大無量壽經玄義之四   一乘圓頓的真利

第二節  開化教旨

大悲生命震蕩法界處,無像現像,無言示言,在其淨土者,即是三種莊嚴,非莊嚴莊嚴即是。能緣起於穢土者,即是融本的應身釋迦牟尼世尊,和根本法輪《大無量壽經》。爾者,真實之教則直是彌陀的法身。而大悲的真生命,為六八弘誓的本願力,躍動於眾生界,光被眾苦輪上,這即是光明、是名號。法界唯有大悲願力的震動耳。

高祖聖人出,於六八之中別選真實的要願(十—、十二、十三、十七、十八等五願),製作《教行信證》,辨立真假三種法門,光顯七祖的正意,彰信樂於願力,顯妙果於安養。蓋《教行信證》的大法門,乃大經法門之玄規,唯信正因、一念業成是其眼睛。這亦是所依本願力廻向的願海自爾的法門,即「四法」立足於「二種廻向」的「選願開宗」,是即淨土真宗,之為開化教旨之要。

夫《大無量壽經》是「願力獨朗的法門」,說真如真,說假如假,真假昭昭乎而辨立,願心全幅展開,取實捨權,此不同《觀》、《小》二經的「隱、顯」誘引的施設。是真實教為真實教的所以,即是彌陀正覺的果相。又何爭能說教主的高下乎?

彼一代聖道的諸教,是即調機誘引、方便權門的道路。如來的因中不出大悲六波羅蜜的行業,如來不壞其道法,以之附與未熟的眾生,為廣門普賢(大悲)的自受法樂,是即如來正覺的莊嚴相。然眾生自局分,不信一念圓修的真利,漂沒於生死海,被眾苦輪所縛。《和讚》(No.72·二二)曰:

「聖道權假方便 眾生留時已久

 諸有流轉 悲願一乘歸命

如來的光明遍十方,願力復徹入一代的諸經,諸經中亦有願心自暗示是方便權門。今經於顯提示三願(十八、十九、二十願),令入淨土門。一叩淨土門,假令、果遂之願(二十願),功亦不空,終令歸本願一實之道。斯滿足如來攝化的大益,果海圓成之法於是乎成就,之為本願一乘真實之教。

《大無量壽經》的所說,分之則為如來正覺的因果和眾生往生的因果。為此二利不二的即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一願心,光壽二無量的覺體是也。是為「機法一體的南無阿彌陀佛」。故高祖曰:

「說如來本願為經宗致,即以佛名號為經也。」

今經又分的話,即發遣與招喚二攝於一經,共是一願力之二面。即彌陀在西岸上招喚,釋迦於東岸發遣。經分上、下二卷者,其意實在茲。喚遣一如是彌陀的大正覺。

本末、二因果,圓滿不二,相攝相收,以顯示本願力廻向,利益有情海,之為今經圓頓的真利。本願力廻向有二種相:謂往相,謂還相。就往相有真實的教行信證。眾生的真利,復不出四法。法門自然的展開,願力廻向的發露,圓頓一實的真利,鍾為今經之始終。

「行」者,行業,是即願力成就的大行、生死超脫的業因。「信」者,法體大行的南無阿彌陀佛的聞信一念。「證」者,南無阿彌陀佛的妙證,無上涅槃的極果。此三法即一南無阿彌陀佛,乃今經之所詮。能所不二、教行不二者,乃圓頓一實之妙教《大無量壽經》。四法亦圓融無礙、融攝融入,顯唯信正因,之為今經的開化教旨。唯是以真實之利,欲惠逆、謗、闡提的如來大悲心。

大無量壽經玄義之四   一乘圓頓的真利

第三節  勸歸德海

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非常之言者,大經法門是也。高祖聖人于「總序」之文曰:

「圓融至德嘉號,轉惡成德正智;難信金剛信樂,除疑獲證真理也。爾者,凡小易修真教,愚鈍易往捷徑。大聖一代教,無如是之德海

捨穢忻淨,迷行惑信,心昏識寡,惡重障多,特仰如來發遣,必歸最勝直道,專奉斯行,唯崇斯信。

噫!弘誓強緣,多生叵值,真實淨信,億劫叵獲。遇獲行信,遠慶宿緣,若也此廻覆蔽疑網,更復逕歴曠劫。誠哉,攝取不捨真言,超世希有正法,聞思莫遲慮。」

勸歸德海,實是慇懃親切。千讀銘肝,當一字一淚以頂戴之。

* * * * *

大無量壽經玄義之四   一乘圓頓的真利

《大無量壽經》光顯法的真實故,直現淨土於靈山,令直觀皆同一色、果上顯現之一乘。而《觀無量壽經》顯彰機的真實故,興現五逆於王室,示現本願之實機。法是本願圓頓之一法,機是逆惡之劣機,此機教相應處有真實之利,之云本願一乘。

人法固不二,實法因此化儀顯,實機因此示現彰,皆是難思弘誓的願心,無礙光明的果力,之為最勝的德海。《大經》二尊一致的真教,唯在令歸入斯德海。

不歸斯德海,故有無始的流轉。聖道諸教之實法,無法渡生死苦海,一切羣生己力不及故。聖道之體,是「八正道」,是「六波羅蜜」,是即阿彌陀佛因位的行業,是名號海中的一波瀾。罪(疑)不在法(名號)而在機(眾生)之不能。無實機之法,是為方便權門之道路。大本言:

「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於無央數劫,積功累德。」

在因位則是浮願力海的六波羅蜜,在果上則是萬行圓備的嘉號、圓融無礙的德本。是即廻向的願心,亦是所廻向的法,之為真實功德相。世尊一代的德海,唯鍾於茲,《大無量壽經》的所詮是之。若夫一切眾生不信就每機願成就的彌陀果德之妙法,自欲修顯之者,三祇百劫亦無法遂成其功吧。不止是行的實踐不可能,連初一步的大菩提的心行,發起亦是難中至難,非心非語言所能及。

如來廻向的行信,是為德海,開則為「教、行、證」的三法(法體成就門),之為真實,亦為真利,以對聖道權假的法門。更開之則為「教、行、信、證」的四法(機受趣入門),之為真實,為德海,以內對要、真二門的方便。三法、四法的法門義趣,詮之者是今經。諸佛勸讃今經,世尊勸讃德海,高祖令歸入之,此恩德廣大,真是粉身碎骨亦不及報。

大無量壽經玄義之四   一乘圓頓的真利

第四節  化主體德

夫大寂滅海(釋尊的彌陀三昧),是即釋尊的本門、久遠的真證,亦是三種莊嚴、廣略相入。然則三嚴(國土、佛、聖眾)是真宗的淵源。天親菩薩起觀生信,以歸入一乘海。對高祖聖人而言,「大信海」的風光外無真實的世界。本願圓頓一乘,無二亦無三,二乘三乘,乃令入圓頓真利的階梯。

若信認果上莊嚴的法門海,八萬四千聖道的諸教,唯是還相攝化的初門、機緣調熟的前路。而「五時教」(天台宗的教判)是真實教的序分,一代諸教皆是彌陀大智海的分說。

光明寺和尚曰:

「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要門,安樂能人(註①)顯彰別意弘願。」(註①:安樂能人指彌陀。)

其「要門」者,即是《觀經》定、散二門,言「弘願」者,即是《大無量壽經》一乘圓頓的真利。釋尊大悲沒西化,驚入火宅門者,唯是為說「真實之利」。《和讃》(依諸經意彌陀和讚No.88·二)曰:

「久遠實成彌陀佛 五濁凡愚特悲憫

 釋迦牟尼佛來化 迦耶城中爲應現」

以知應現化主的體德,是為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而此全三世十方眾生歸命之念的覺體,正是「真實功德相」,之云「歸命方便巧莊嚴」。第十七、十八願即是佛功德莊嚴成就之德,令眾生於聞信一念中能滿足功德大寶海(名號之德),之為圓頓一乘的真利。《和讃》(曇鸞和尚No.150·三二)曰:

「本願圓頓一乘法 逆惡攝取得信知

 煩惱菩提體無二 速疾開無上覺悟」

於茲,吾人見本願真實超過聖道的實教華、天、密、禪之利。

娑婆的化主融本佛之體德者,是云:

「去來現佛,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耶。」

是即釋尊的念佛三昧。真宗的相傳,云諸佛如來是彌陀如來,是乃法界一法身、本願一乘故。開是一乘眼來,若得法門三昧,自得解了諸佛諸藏之意。

釋尊所念的果海,是即化主的體德,彼處有何等的風光呢?謂大寂滅海,法身、般若、解脫三德是也。何謂「法身」,謂無量壽是也。何謂「般若」,謂無量光是也。故《六要鈔》(真佛土卷)曰:

「無量光者佛智觀照之妙用也,無量壽者法身常住之妙理也。體用不離,理智冥合。」

本佛的果海,之為無上上、真解脫。

如來的三德是何為也?謂無他,三德一如行如來德(講說《大經》),顯現真實教,在以功德寶惠施貧窮,為令歸一乘真實之利。

大無量壽經玄義之四   一乘圓頓的真利

第五節 化聖相貌

《華嚴經》言 (「行卷」):

「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一道」者,指絕對不二的大法,是即一無礙道、實諦、一清淨道。八萬的法藏由是一道出,諸佛菩薩令一切眾生歸是一道。能讃的諸佛與所讃的一道,乃能所不二。此一道徹法藏因位的願行,相應於如來果位的威神力,因願果德亦不二。

以「法」則無礙一道,以「佛」則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人法亦不二。以「智」則是無礙光明,以「悲」則是難思弘誓,悲智亦不二。是法、是佛、是智、是悲,即是一南無阿彌陀佛的妙行。

「南無阿彌陀佛」是即即「實相」,即「事法」。以相顯現,則是三種相好光明之莊嚴;以人顯現,則是安養影現的本佛,應現迦耶的應身。

今日如來所示現的光顏巍巍,影暢表裏的相貌,是即融本應身的妙相好,亦是一道相即的殊妙威容,之為「五德示現」。五德乃內證,示現乃妙相。在佛,內證云之「住」,外應云之「行」,住行不二的妙相,是今日化聖的相貌。

* * * * *

大無量壽經玄義之四   一乘圓頓的真利

「教卷」曰:

憬興師

(一)「今日世尊住奇特法」,依神通輪所現之相,非唯異常,亦無等者故。

(二)「今日世雄住佛所住」,住普等三昧,能制眾魔雄健天故。

(三)「今日世眼住導師行」,五眼名導師行,引導眾生無過上故。

(四)「今日世英住最勝道」,佛住四智,獨秀無匹故。

(五)「今日天尊行如來德」,即第一義天,以佛性不空義故。」

謹惟:五德中自有入出。「入」指住,是即大寂定;「出」指行,行如來德是。大寂滅海中,復有總別:「總」者,指「奇特法」,是即念佛三昧;「別」者,指「佛所住」,即如來的法身德(無量壽)。「導師行」,即般若德(無量光),「最勝道」,即解脫德(無上上)。「出」的「行如來德」,是即講說《大無量壽經》是也。

說此果上的願心,恰如說即大空的鳥跡,跡空是釋尊的觀智,大空無法附與是於因人,一雙孤圓的說相,卻顯圓頓的真利,局分法相,則無法知此妙解。

「無上上」是「真解脫」,真解脫是如來。「無愛」故大悲心滿足,「無疑」故大智慧滿足,之云「歸命方便巧莊嚴」。歸命方便巧莊嚴是即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此是為本佛的果海。迦耶城應現的釋尊之念佛三昧(講說《大經》),超異通相之所談,所入的果海風光與聖道所詮有異。即讚揚彌陀,不論能說教主的高下,乘第十七願力,以說本佛彌陀為其使命。固即應身,不妨為微妙法身。

本佛彌陀的大悲心,凝為今日世尊五德示現的妙現。一無礙道於茲開,羣生獲得圓頓的真利。光瑞希有,宜哉。

大無量壽經玄義之四   一乘圓頓的真利

第六節 歸入要關

要關無關,是為無礙一道。此大道直通無上涅槃之覺城。此關易透得,由佛力故;此關難透得,真實淨信實難獲故。一度透得者,則獨步乾坤,永成世尊,能度生老死。一乘圓頓的真利,淨土真宗是也。

「信卷」曰:

「橫超者,即願成就一實圓滿之真教,真宗是也。」

誠王願(十八願)成就文,是即世尊一代之奧藏、一代諸佛之秘懷、《大經》一部之宗歸、三部修多羅之肝腑。十方薩埵依之唱正覺,漂沒凡夫依之入樂邦。

大本言: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廻向

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是即彌陀招喚之極致、釋迦發遣之至要,亦是一經之宗致、安心之龜鑑。本願一乘從之彰,淨土真宗依之開,唯信正因化風依之樹。

本願一乘攝萬機,云「諸有眾生」,示機法相應。云「聞其名號」,聞名之外無生信,聞即信。「至心廻向」之句,承上起下,以彰機法一體、二利成就之旨。

「其名號」是三法圓成的威神功德,「聞」之一字開四法。「聞」者高祖釋曰(「信卷」):

「聞佛願生起本末無有疑心,是曰聞也。」

聞信一念,能貫一經,振一宗。第十八的因願依之得「本願三心之願」、「至心信樂之願」、「往相信心之願」等名,永以真實信為願體。斯唯信正因的幢幟,益益鮮明,於茲見「真實五願」的開示,是即高祖法門。

「聞其名號」,其意甚深,或將名號全約於信之體德,或攝信心歸名號,或令名•信無礙融攝,或分別名•信、能所。

「信心」者,謂明信佛智的領解,疑蓋無雜的一心,是即願力回向的信樂。「歡喜」者,身心悅豫之貌、歡喜賀慶之相。「一念」者,高祖釋云:

「顯信樂開發時剋之極促,彰廣大難思慶心也。」

「乃至」之言,曰:「攝多少之言也」。和本願的「從多向少」之意比較,可知結歸唯信之釋意。

就「信一念」,有「約時」、「約法」二義。無二心之一念,此法無絕亙生滅,乃初後不二而相續。蓋如「信一念」之所談,是述一心正因之願意,顯唯信即生的大益。如「行一念」之所談,述一行正因的願意,顯一聲大利的功德。就行信一念,能明白終(善導大師)•吉(法然上人)的「二行廢立」之正意、高祖的「信疑廢立」之決判。但至安心之信相,則全同無別。就「即」字者,高祖曰(「行卷」):

「即言,由聞願力光闡報土真因決定時剋之極促也。」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二句示釋迦、彌陀二尊的除卻。雖有多文解釋之,鸞師之意,之屬彌陀尊之願意,乃「實除」簡非之語。光明寺和尚以之屬釋迦佛的言教,乃「假除」方便之巧說。

凖善導大師的釋義者,《大經》正是宣說彌陀超世的大攝取門,傍建唯除逆謗的「抑止門」,後至五惡段,顯示逆謗攝取的佛力,令辨知抑止方便,以令開入圓頓一乘的本願海。

鸞大師的「實除」,是據佛願會佛教意。善導大師的「假除」,乃據《觀經》會《大經》之意。要言之,由經說的深旨,具假、實二除之義,師資(師與弟子)互顯之。

法門無盡,佛意無窮,各宜以中宗(蓮如上人)的寶章(《御文章》)為指南,就「信卷」窺經之甚旨,離文即文,入無礙大道,以獲得一乘圓頓的真利,是真實教起之所以。不識乎!足下是臨臨火坑,願莫容易看過。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3-08-21 05:30
Next 2023-08-21 20:55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