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蒙光 2020-12-31
一 信心有真假
蒙光:南無阿彌陀佛
剛剛看朋友圈,一位同朋發了:
你唯我是依,南无阿弥陀佛,
我唯你是靠,南无阿弥陀佛。 ~妙好人
我在下面留言:這個翻譯可能有問題,不是妙好人的口氣。
真宗的信心是無我的,而同朋所引的這一句,讀過去就是滿滿的“自我”。
當年台灣有一位本地講真宗教法的“名師”,其門下弟子無數,多有依此師之教,自以爲“信心決定”者。在老師法座上,他們將其師的道歌寫出向老師展示他們的“信心”:“始自我折時,常聞佛喚聲”。
老師手中教鞭直指句中的“我”字,說:“這個‘我’不還在嗎?!”
大陸之外,香港台灣曾經出過一些真宗題材的翻譯書籍,如《娑婆與淨土》《念佛人》《無限的慈悲》(鈴木大拙)《念佛人列傳》(藤原秀翠)《純情的念佛人》(花岡大學)《歎異鈔導讀》(喜樂莎其亞)《淨土三部經講話》(柏原祐義)等等。以上諸書,譯者皆是“江支地”及“余萬居”二人。但此二人我問遍台灣同朋,似乎沒有人認識,而行文風格甚爲相近,所翻譯的真宗著作流通甚廣,明顯帶有某種意圖和傾向性,所以也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也可以說是誤導。我曾經聽人傳說,“江支地”就是“慧淨”的化名,不知確否?
早年我們初學本願之教,手頭缺少真宗的教典,從國內老生常談的教條中跳出來,初接觸到這些書,既新鮮又震撼,非常有感覺,乃至愛不釋手。但隨著聞法的深入,也向老師請教過一些與這些書相關的深層問題,慢慢這些書就不再看了。
好幾次,自身讀書人習氣發作,懷念起當初讀這些書的感覺,從書架上取出想重溫一下那種驚喜之感,卻發現看不下去。
何以故?真正接觸了真宗教法,才知道譯者對真宗是外行,很多地方從中文就可以判斷出其譯錯了,有時還擅自加入了自以爲是的詮釋。
不知道的時候,會覺得很有道理、就是如此,畢竟譯者用的也是普通人的思惟邏輯和觀念,所以當時會認同也是自然。但稍稍有聞法的基礎,則雖說不出道理,也會覺得味道不對。
事實上,這些書有幾個共同問題:
一,原著多不重對真宗教義的正面闡發,更多是對具體人事帶有傳奇色彩的描述,故可讀性強,易於吸引初學盲目效仿,但傳聞評述或有過甚失實之處,亦對初學有明顯的誤導。
二,著者名聲學問都很大,或於通俗傳述普及佛典上有獨到之處,但在真宗教義的領解上,往往不純。
三,譯者在涉及到專業的表述時,多以一般人的常識理解闡述,看似有理,而往往有悖於佛道正說。
因爲國內資料有限,這些來自港台的譯著畢竟也不能說一無是處,所以我手頭還是保留了這些書。但是如果有引用或發表,一般情況下,我都會做相當程度的修訂。如我發在公號上鈴木大拙的《淨土真宗管見》,是將“江支地”的譯文修改過至少數十處才發布出來的。原來還想這樣處理一下《念佛人列傳》,發現要改的地方實在太多,有些地方錯得太離譜,手頭沒有原文可以校對,就罷了。
蒙光:僧侶•回向•業報•聞•祈禱•超驗就是我修訂的鈴木大拙《淨土真宗管見》一文結語,全部鏈接見文末。
蒙光:比較一下這句矯糅造作的譯文:
你唯我是依,南无阿弥陀佛,
我唯你是靠,南无阿弥陀佛。
和瑞劔老師說的:
阿彌陀佛是「就那樣地」呀,這邊是「就這樣地」呀。
——「這邊」,指的是機方,凡夫這一邊。
這還是在說法的場合,不得已對第三者做的說明。
更何況妙好人在自己的信心三昧中與佛的交流,怎會有“你依我,我靠你”這樣的對立相呢?
真實的信心,相看相忘的境界,知者自知。多說幾句,自我中心的人就會以聽到的這些說法爲自己設計“獲信”的殊勝相。瑞劔老師、瑞默老師說的已經夠多,真聽懂的人,不會以假爲真。
蒙光:莫忘瑞劔老師的叮嚀:
頂戴「信心」的人是「低自己」、「尊阿彌陀佛」、「尊御言語」。
(語出「往生淨土的秘訣」講讚)
如禪宗行者那樣,自信自負,與如來平起平坐,是另外一種宗風,自有其教義和體證的依據和傳承,本身並不錯。錯在漢地很多自學真宗的人,聽得熟的都是一些講法者賣弄的口頭禪,將這些道聽途說的狂禪作風也帶入真宗來,所以才有漢地佛教主流正統對本願教法的排斥。我知道的很多原來所謂“本願法門”中人,至今仍卡在那裏,以目空一切、狂躁自大的表現爲信心的相狀,真是無可奈何的末世衆生相。
蒙光:南無阿彌陀佛
我與群上同朋在法上相見,所以不說客套話,只是直心直言。
國內對淨土法門、本願法門和真宗等等,都有諸多混淆的認識。我因緣巧合,學佛不久即入淨土法門,學佛三四年後,有因緣先後與台灣、新加坡、香港等地同朋聯繫,於此三方都有較密切交流。當時內地本願法門風波勢頭剛過,所以個中關節,許多不足爲外人道的內情,較一般人了解更詳。(參:淨土眞宗非所謂“本愿法门”)個性又貪多務得,好雜習旁騖,至今仍是如此,故走過不少彎路。
所幸雖然常常心猿意馬,卻被恩師抛來的本願繮繩所繫,欲脫繮亦不得,唯有俯首聽命而已。故雖往來馳走,終不離法雷之轍。所以法談時說到的許多現象,都不是旁觀者言,是親歷的經驗,供同朋作教訓參攷。
有心在真宗教法中安心的同朋,如先將法雷教典中幾部書讀熟,以本典或略文類爲常課,假以時日,必能得如來冥加。老師說:本典會來教人,此語真實不虛,唯篤信實行者能驗之。
在下雖不敏,有幾次於反覆頂戴吟味教典的過程中,突然悟到字面上沒有、且之前亦從未在老師法座上聽到過的意思,雖與常識相距甚遠,內心非常確定所悟者是真宗的正義。以此質之恩師瑞默老師,得到恩師首肯。後來在讀其他教典時果然讀到相同的說法。這樣的經驗有過不止一次,所以對師教的真實、師承的一致、完全,和徹底,沒有絲毫疑問。
蒙光:求救的心不好
問:沒什麼不足,只是聽到這裡,就想起一句話:「始自我折時,常聞佛喚聲」。
師:你那個「我」何時折呢?記住「我」已折者,就是「我」還沒有折的人;真正我折者是連說「折」都不需要,有的只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而已。為什麼呢?真正我折者是「零」,真正「零」的人,連「常聞」也沒有;如還強調「常聞」是還沒我折,還是概念而已。
如果是「零」的人,有的只是「佛喚聲」而已。如果還有「常聞佛喚聲」,這是假的,還是概念。真正我折者不會說這樣的話,還在說這樣話的人,是還未真正我折的人。會說這句話,表明還有我,真正我折的人,連這話也不用講,只有向阿彌陀佛低頭而已。如何啊?(大眾鼓掌)
——上文就是老師在台灣講法時對那些自以爲得信的修學者的開示。
這些同朋年齡都很大,修了一輩子,可惜跟錯老師,所以越修我執越堅固,卻錯以我執爲信心。
凡夫用自己的思惟慣性猜測,而自以爲得到的“信心”,乍一看很美,因爲投合一般人的性情習氣。可是一旦遇到如來回向的真實信心教法,見到一位真人,假貨立刻就如“洪爐片雪”,沒靠近就消失無蹤了。
二 讀經研教要有擇法眼
同朋:阿弥陀佛,蒙光老师吉祥。我想问一下您那有没有瑞默老师讲的关于阿弥陀经、观经、往生论、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相关资料呀,或者您能否推荐一下。
我想了解下真宗是怎么讲这些经典的。
蒙光:老師講座很多,一般以本典爲主,因爲本典已將三經一論的精華融入。
《行願品》以諸行歸結爲十大願行,最後回向淨土;《大勢至圓通章》重點在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念佛三昧,重點在行者一方,而非著眼於如來、淨土、本願,是旁依淨土的經典。在淨土教的立場,此二經大致相當於十九願、二十願的方便修法,是引導聖道行者入淨土的方便,不是淨土的專依經典。
故歷來只說三經一論,民國時印光大師雖歸納整合而有“淨土五經”之說,仍應以三經一論爲正依。
蒙光:淨土有淨土的宗旨,有正有助,有專修有雜修。其他經典不是不好,但沒有必要強行納入淨土。判教明,義理才明。建議您先看一下大系一中說的判教問題。
同朋:好的,阿弥陀佛,感恩
蒙光:真宗歷代著述中,對《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往生論》的註解非常多,且極爲精深,遠非漢地對淨土經論的著述可及。但各家門派不同,安心各異,不易得受用。所以先要從教相(教義)的大綱與安心這方面入手,否則易歧路亡羊。
我在網上有見到一位自學真宗的同朋,整理了很多日本真宗祖師大德對三經一論及正信偈的註釋,但稍微看一些,就發現古德的著述,也未必都是同一味的安心。有些也仍是學問知見。而這位同朋因是自學,沒有擇法眼,所以看什麽都對都好,自己有問題卻不能自知。
如果真要研究這些深度學問,您看一下大系後的《注疏評林》,就歎爲觀止了。因爲將歷代對《教行信證》(實際也就是三經一論)的注疏,一一加以批點辯正,如果有程度把部分內容讀通了,三經一論,相信就沒有什麽問題了。
同朋:非常感謝!
三 媽媽是不死的
蒙光:每次拜見恩師的光顔,重聽到親切堅定的法音,都有無盡的感動。恩師不曾離去,法身一直在説法。
在影像中看到十幾年前的自己,十年的間隔,讓自己看到了過去的無知,也警醒自己此刻的無知。老師的教法卻始終是新的、最初響起的法雷音。
蒙光:此時聽到老師説:
媽媽是不死的,即使色身已經不在,但對真正是媽媽的孩子的人,媽媽是活在孩子心裡的。這是親子之情。
不論你活到幾歲,媽媽還是媽媽。
佛與我,師與生,皆如是。
老師的話,就是為我一人,為此時説的。
留言列表(3条)
[…] 媽媽是不死的 […]
[…] 媽媽是不死的 […]
[…] ——參:媽媽是不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