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念佛

桂利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3-10-27

正信念佛

桂利劍

見真大師(親鸞聖人)的教義和信心攝於「正信念佛」四字之中,正信念佛四字又收於「信」之一字,信之一字振興一宗者是淨土真宗。

「正信」的「正」乃正直之意。善導大師言:

西岸上有人喚曰,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眾不畏墮於水火之難。」

此文為我們明示阿彌陀佛及其願心。信順釋迦、彌陀二尊之意,不顧水火二河,正直地前進,即是「正信」的「正」之意。善導大師乞請諸佛證誠,楷定通古今無誤之註釋,全是為了明確地傳達此正信之意。高祖親鸞聖人將善導大師一代的功績,書於《高僧和讚》(No.187·六九):

「善導大師乞佛證

 定散二心翻轉

 貪瞋二河譬喻顯

 弘願信心守護」

善導大師在「二河譬」一文中顯正信之意:

「即自正當身心,決定尋道直進,不生疑怯退心。」

言「正」者,非「傍」、非「邪」、非「雜」,即指正當、正直、純真之意。

正信念佛

又更詳述之:「傍」者雖然是不懷疑本願,但是將彌陀念佛視為自力聖道門中之一方便,與稱諸佛的名號同等資格,非真實信本願,名之為「傍」。此等聖道門之人,即使信阿彌陀佛,稱名號,願往生阿彌陀佛的佛國,那也僅是想去無三惡道的地方,慢慢地做聖道的修行而已。這樣的人們,因不解彌陀本願的真意,故不契合本願,因此無法往生真實的報土。

言「邪」者,作「邪見」解時,如九十五種外道的謬見即謂邪,這樣的人們絕對無法往生淨土。彼等不信正確的因果理法,並且大言不慚地說無佛無佛道、無菩薩無菩薩法。作「偏邪」之意解時,指十九願之人的想法,可名為「邪」。十九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的人屬於邪定聚的部類,是自行積存諸功德善根,將之迴向給如來,志欲往生淨土的人。要言之,邪見的人也好,偏邪的人也好,皆不相應如來的本願,不明白如來大悲的親心故,其信心不名為正信。

正信念佛

言「雜」者,修諸行求往生的十九願之人所為的雜行雜修,名之「雜」,又二十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的人所行亦屬雜的部類。二十願的人執持善本德本的名號,以為持一名號即可獲救故,表面上雖然不做雜行雜修,然欲以己力努力地完成往生的業因,乃尚未捨定散之心的人。二十願的人,名「法頓機漸」,法者雖是無任何不足的名號,然信此法的心夾雜著自力不純的分子,故成「雜」之部類,是亦不能名為正信。

再細分二十願的人,可分為「定專心」、「散專心」及「定散雜心」等三種類。所謂「定專心」者,指坐禪澄心,觀淨土莊嚴的人。「散專心」者,指不坐禪,但以不純的一心,執持名號的人。「定散雜心」者,指亦坐禪亦稱名號,修諸雜行的人。這些人專心修持是好,但因沒有脫離以自力修定或修散求往生的自力心態,不能說是正信的行者。與此相反的是,捨棄定散的自力心,往生由佛方治定,如此被大悲心打動,相應本願的信心,即名正信。正信之相就是正直地信順本願勅命的信樂,深尋此「正」之所以為正者,「正」是如來的真實心,是如來的真實心故,才能說是「正」。因此,聖人說:

「圓融至德嘉號,轉惡成德正智,

 難信金剛信樂,除疑獲證真理也。」(總序之文)

宿善開發,如來的真實心一入我們貪瞋煩惱的心中,此即名金剛心。因此,金剛心即是佛智,此處是具宿善的人始能相信的境地。以為凡夫的心水清淨澄靜時方宿佛體之影的人,是想依凡夫的至心(真實心)得信心的人,這樣的人是尚未知道至心是佛智的人。這樣的人亦是列為法頓機漸之二十願的部類者。

正信念佛

拜見善導大師「二種深信」的御釋,即能明白正信的意思,沒有比二種深信更能詮釋正信者。高祖親鸞聖人解釋第十八願「至心、信樂、欲生」三心,分為「機無」、「圓成」、「迴施」、「領受」之四位,細膩地教給我們正信的全貌。誠可仰是開顯願海不思議的親切之解釋。

「機無」者,指身為凡夫的我們,本來即無真實心,真實的信樂亦法爾不起之意,故說是機無。「圓成」者,指如來以清淨心、真實心,圓滿眾生的願行,成就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的名號,故說是圓成。「迴施」者,指如來已發下超世的本願,不捨苦惱的有情,回向為首,成就了大悲心。於信一念中,如來因位的願行和果位的萬德皆回向給了我們,故說是迴施。「領受」者,指信心。誠實地接受如來的本願即名領受,即指信順、信樂,亦是指正信。

正信念佛

念佛,即指南無阿彌陀佛。稱稱念念離自力的心,忘己,唯是南無阿彌陀佛,一般說稱名,即是指此。將念佛作如是解時(注:指法然上人的念佛理念),從信心的角度來看,想念佛的意思也好,稱名也好,又憶念本願也好,一切是南無阿彌陀佛。即訴諸知性理解,且超越知性的即是念佛。他力迴向的法,常必如此。若非如此,即不名為他力迴向之法。但是元祖法然上人門下的人們未明白此意,這或是落入自力的迷信,昏金剛的真心所致。高祖親鸞聖人依法然上人的教法,直接體得《大經》的真精神,將願海自爾的法門、選擇本願的行信,如佛心原樣地闡明,亦是發揮了第十八願的面目。提到第十八願,或許大家皆已耳熟能詳,僅將願文全部列出如下: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此中,至心、信樂、欲生,名為本願的三心,顯信。

現存的梵文本《大無量壽經》,並不是古來盛行於日本國由曹魏康僧鎧所譯出的《大經》的原本,而是較接近唐菩提流支所譯的《無量壽如來會》之文。又現存的梵文《大經》中,無第十八願之文,而是於第十九願中交織著第十八願之文,這可從下述的光瑞師(大谷光瑞)的譯文得知。

譯文:「世尊,若我到達菩提後,彼等諸有情於無量無數佛國聞我名,為生此佛國當起念,又當迴向所有善根。彼等由下至十念,發起相續,若不生此佛國,我不證得正遍智。唯除作無間業者,及作誹謗障礙正法者。」

正信念佛

關於「乃至十念」,近來宗學者之中有人主張這是憶念的十念,說之是「信」。但是,不論是善導大師、法然上人或是親鸞聖人,皆言此十念乃信心上的稱名(信即稱),是顯「行」。因此,從表面來看第十八願,則是誓三心的「信」和「乃至十念」的稱名之「行」的本願。親鸞聖人開第十八願為真實五願,並且斷定第十八願為真實信之願,第十七願為真實行之本願。因此,「乃至十念」雖說是稱名之行,實是信流出於行,離信則無此行可言。信的原樣即行,行的原樣即信。第十八願,「乃至十念」納於三心,三心是願的主體,方是正義。

「至心、信樂、欲生」之三心,此以南無阿彌陀佛說是「南無」的意思,又「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阿彌陀佛」之義。本願的勅命,即是南無的勅命,是為本願即名號,名號即本願。於此,善導大師和法然上人的真意愈發明瞭。總之,正信念佛是指信順南無阿彌陀佛的本願勅命。

信彌陀心是彌陀心 莫道吾心念彌陀 (明如上人)

正信念佛

正信念佛,唯是正信念佛,不是為滿足其他要求的方便。在原始教團,多障的人,佛則教其修念佛觀,那是因為彼等是無法直觀四諦的凡夫故,教令修行念佛三昧,令去四顛倒,此即所謂的方便。

「四諦」者,亦云四聖諦,即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原始佛教的根本教義。「諦」指真理、真實之意。

「苦諦」,指人生是苦是真理,教以為此世是樂的世界的是虛偽、迷情。但是,凡夫就是凡夫,竟在苦的人生中求樂,誤以為人生是樂,此即名「顛倒見」。人生如何,不必我在此多饒舌,相信大家都已體驗豐富。然觀苦諦是入宗教至解脫的第一要件,願讀者好好考量。人生的樂,往往是人以為戴上新的快樂面具便是樂,但是時間一久,任何樂亦成痛苦。而一開始就是苦面具的,本來就是苦。即如善導大師所言,於人界,樂實是苦,三界恰如火宅,到處唯聞愁歎聲。大聖釋尊凝視生老病死的四苦,自身為離之,亦為欲令一切眾生從苦解脫故出家。釋尊的出發點是苦諦,其成道和轉法輪的目的是拔苦與樂。此是釋尊不單是位哲學家,更是位大宗教家的緣故。

第二「集諦」,指關於苦的原因是煩惱罪惡的真理。起煩惱得苦報是宇宙的大真理。苦、集二諦,指迷的結果和迷的原因。

「滅諦」,指關於覺悟的世界、解脫境地的真理。「道諦」,指到寂滅的實踐修道。因此,滅、道二諦是悟的結果和原因。故苦、集、滅、道四諦是教轉迷開悟的真理及方法。

四諦雖是原始佛教的根本教義,但是,不止是小乘佛教,以四諦眼見之,不論小乘,不論大乘,不論聖道門,不論淨土門,無不含攝於四諦的真理。

如此一談,好像稍微懂得四諦了。但是真懂的話,就會立即有其力用出來。沒有真懂的證據是,雖然聽到了四諦的道理,依然是原本的凡夫,顛倒見絲毫沒有改變。所以釋尊常說四諦甚深微妙。如實地觀四諦,離顛倒見,實際上不容易,此故方便教念佛觀。

正信念佛

不止原始佛教,連天台宗等,最後欲修一心三觀的觀法入悟的世界者,首先第一步就是修九十天的稱名念佛,即稱念彌陀的名號。這也是一種方便的教令念佛,這和本偈所說的正信念佛有天壤之別。方便的念佛觀,或許是從入釋尊的教團,常隨釋尊的聖者們,依念釋尊來降伏煩惱的習慣所產生的吧。又實際上想降伏煩惱而無法降伏時,念佛陀是最有效的,釋尊亦如是地教導弟子們。其後佛弟子們又奉《遺教經》的遺訓,視所有的教法皆直是法身如來,安置佛陀的遺物和佛舍利於高塔內,視如釋尊的人格一樣。《莊嚴經》有文道:

「念佛三昧是心中見佛。」

聖道的聖者中,欲在自心中見釋尊覺悟的世界,是即自內證,此名見佛。但是那境界畢竟太高,非底下凡愚所能及。從這點如《觀經》所說般,觀阿彌陀如來的相好的觀佛三昧,吸引了很多聖者們去實踐。雖然如此,若問於《觀經》的觀佛三昧,是誰都能做得到的容易修行嗎?當然這比觀真如實相·第一義空的無相觀要容易些,但是對我們這樣的凡愚而言,那亦是難行中的難行。看連龍樹、天親般的大菩薩,亦以他力易行之至極的稱名念佛,為自身出離的要道,即可知道。

正信念佛

《大無量壽經》中明說釋尊的念佛,這當然不是稱名念佛。釋尊觀自身的本地阿彌陀佛的自內證,而與阿彌陀佛冥合,此云「五德示現」。五德示現,指釋尊講《大經》時,現出從所未有的光顏巍巍,因此,常隨的阿難尊者拜見釋尊的五德瑞相,心想今天正是釋尊作出世本懷的說法,而如斯讚嘆釋尊:

「今日世尊住奇特法,今日世雄住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導師行,今日世英住最勝道,今日天尊行如來德。」

釋尊入大寂定,光顏絕妙,示現此五德之姿,這全是因為觀見本地阿彌陀佛的自內證所致。此時,釋尊是釋尊的同時,亦與阿彌陀如來同為一體。

正信念佛

天親菩薩觀極樂的三種莊嚴入信,即修觀入信故,此名為「起觀生信」。三種莊嚴,指淨土的國土莊嚴十七種、阿彌陀佛的莊嚴八種及菩薩的莊嚴四種。極樂莊嚴,開之為二十九種,捲之則成三種莊嚴。在此,天親菩薩觀見淨土是依《觀經》的作法觀知,不愧是天親菩薩,他居留在印度阿踰陀時完成的最後著作《淨土論》,可視為是菩薩一代的縮影。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

雖說五念門是「行」,這是菩薩自督的安心,只不過是納於「一心」中的德用。即《淨土論》一部是彰顯一心五念的論偈。

五念者:

「一、禮拜門。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

 二、讚嘆門。口業讚嘆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三、作願門。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止)故。

 四、觀察門。以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觀)故。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五、迴向門。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天親菩薩,作法雖依《觀經》,卻沒有陷入《觀經》之方便門,而直接達觀本願成就的盡十方無礙光如來,而成為他力本願念佛三昧的人。這五念是天親菩薩宣告的「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之自身自督的安心,此一心即圓具於真實信心中的德用。是一心的德用故,又是法味愛樂的報恩行。去釋尊入滅不遠的像法時代的大菩薩們,所修的全自利利他的五念門行,不外是阿彌陀如來功德的具現。我們所頂戴的信心,即「願作佛心」·「度眾生心」的二心,亦同是阿彌陀佛的功德,無有絲毫不同,只是一心流露於日常生活中時,有善惡的差異。要言之,不論是菩薩的五念門之行也好,或是我們的信相也好,都是阿彌陀佛大悲心的具現。一是淨土的莊嚴相,一是微弱常被水火所犯的相,即使有如此的差異,是真實信心的話,於其中躍動的佛德,不分菩薩,不分凡愚,沒有道理不顯發於生活上。高祖聖人教示我們,在現世中所得的十種信心之益。現生十種益:

一、冥眾護持益。二、至德具足益。

三、轉惡成善益。四、諸佛護念益。

五、諸佛稱讚益。六、心光常護益。

七、心多歡喜益。八、知恩報德益。

九、常行大悲益。十、入正定聚益。

獲得金剛真心的人,橫超五趣八難之道,現生必獲十種益。

正信念佛

《淨土論》是顯示如來御德的書。《大經》下卷從釋尊的大慈悲心御示勸善誡惡,詳細地描述人生痛燒之相。五惡是瀰漫我們心中的貪瞋煩惱的水火之情,五善是一正信念佛。若以五善單指世間道德者,是不知《大經》一部由始至終皆在說本願一乘的真實利之人。

現實的社會是一張曼荼羅,《大經》曰:

「是世五惡,勤苦如此,五痛五燒,展轉相生,但作眾惡不修善本。」

又曰:

「皆悉自然,入諸惡趣。」

善惡的因果業道,既非神造亦非佛設,是法爾自然。世人見業報既現,為何對業道無畏慎的心呢?又《大經》曰:

「或其今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

這是現代的社會相。又曰:

「罪惡所招,示眾見之。」

社會的樣相是業鏡,萬物就如具足圓輪的一曼荼羅。愚痴的人面對這活生生的社會相,卻無絲毫驚怖之色,這實是可怕的事。

正信念佛

交易的煩囂,終歸靜息。載著虛榮之人的轎車四處馳走,耀眼的車光遠隱於巷內。被罪染污不幸的人,如夜鳥在屋外徘徊悲鳴,其聲似哽,如病者之苦睡眠,連天上都可聽見。天清地亦清,夾於其間地上的腐棺中,不知何時會飛出穢物來。地上啊!彼處有悲傷的人,有歡笑的人。也有初生的人,也有死去的人,也有祈禱的人。隔牆那邊躲著詛咒的人。又彼等大官於脂香之家出入,往微暗紅帳內行。薄命之人,或蜷身於小床上,或於草中飢顫。一面,議員和高官們將人們如棋子般地擺佈。情夫向情婦耳語,馬車已備妥,婦人沈重且驚恐地同其一起逃亡。盜賊靜悄悄地拿出撬槓和開鎖器,看守的人在崗位上發鼾聲。華麗的別墅內,有著豪的舞廳、餐廳,燈光閃爍,音樂陣陣,人心鼓動。然於牢獄中,生命之燈微顫,佈滿血絲的眼睛等著最後的明天,天一亮罪人即將被絞殺,絞首臺正準備著。沒有穿毛皮的兩腳動物,現正橫臥做著白日夢。酒醉的人在污濁的地方大聲地喧嚷。母親披頭散髮跪在臉色蒼白瀕死的幼兒身旁,唯以淚水潤吾兒之唇。

正信念佛

這是現代社會相的寫實。處於此社會廣濟世、救自己的妙藥,只有正信念佛之一法而已。一心正念成茲,正信念佛的生活所作聲聲的稱名,聞之,聖眾亦來臨;念念的慶喜,見之,佛天亦感應。種種個性的生活中,仰「皆同一色」的本願一乘之妙風光,《大經》會座的現土莊嚴,燦然存在。

「煩惱無明遮障眼

 攝取光明不能見

 大悲親心無厭倦

 恒常照攝我身也」(高僧和讚No.213·九五)

親鸞聖人與正信偈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3-10-28 08:29
Next 2023-10-29 14:39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

留言列表(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