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善與絕對善

瑞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3-10-26

相對善與絕對善

光海莊嚴

稻垣瑞劔 老師 著

釋瑞覺 中譯

釋蒙光 校訂

倫理和宗教(一)

倫理和宗教(二)

倫理和宗教(三—八)

倫理和宗教(九—十一)

倫理和宗教(十二—十四)

相對善與絕對善

倫理和宗教(十五)

宗教,有宗教的領域。倫理學,不被絶對權威者(神或佛)干涉,依人獨自的智能輪自由意志,自由地檢討人的善惡和其結果。佛教是由佛說提唱的宗教,佛陀說人性中有「佛性」,斷定不論什麼樣的人也有可能成佛,又佛教倫理說各自所有的佛性光明。雖然是佛,絲毫也不干涉人的苦樂、業報的真理。

一般的倫理學,和佛教倫理的相違點在何處呢?佛教,不論是什麼教法,皆說「轉迷開悟」之道。換言之,佛教說「迷悟染淨的因緣」。其他的一切宗教也好、倫理也好,皆不說此。一神教、多神教、汎神教,皆不說之。唯有佛教說之。不知「迷悟染(惡)淨(善)的因緣」者,不能說是佛教徒。

倫理學,僅於現世說人間善惡的因緣。孔子的儒教等,即是此類。基督教(一神教)和日本的神道(多神教),說現世和未來(死後),又說「天國」和「高天原」。佛教說「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的三世。又說「迷」和「悟」的正確因緣。佛教的倫理,於律宗極詳細深奥。

於禪的倫理,是絶對、最高。第六祖慧能,對同門的神秀說到達悟之道唯一條,那是「不思善·不思惡」。這不是指「息惡修善」之相對的倫理觀,是「不思善、不思惡」故,是教超越善惡、絶對界的真智(悟)。

只有相對的認識、相對思惟的人世界有「善惡」、有「有無」、有「苦樂」、有「取捨」、有「一多」、有「選擇」、有「長短」、有「生死」、有「佛凡」、有「迷悟」、有「男女」、有「生老病死」。大自然的絶對界沒有那樣的差別,只有一味平等的大自然。

大自然界,是相對的原樣絶對,絶對的原樣相對。此謂「絶對矛盾的自己同一」。宇宙萬物是如斯者,不應說是神造。《般若心經》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這是透徹天地萬物真相的聖語。神的創造說真呢?《般若心經》的聖語真呢?學者應須仔細地檢討。

於淨土真宗,宗教(真實的信心)稱為「真諦門」,倫理的方面謂「俗諦門」,標榜「真俗二諦」為其宗教教育的根幹。但從淨土真宗本來的真意義說,教真俗二諦不是本來的目的,教「真諦門」(真實的信心)是本來的目的。得《大無量壽經》的真髓(信心),世間道德(俗諦門)自然能被實踐。即「真諦」是主,是根本。俗諦(倫理的方面)是從,是末。社會的見,是「真俗相資」的宗教,亦是二尊的教意。

從本來的真意義說,「真俗」不是二諦,應說是一諦。最近,若問真宗是教什麼的宗教呢?有人說教「堅強、明朗地生活」的是真宗,那不是真宗的本義。真宗的主眼點,不論怎麼說皆在徹底「真諦門」(真實的信心)。

就第六祖慧能「不思善·不思惡」之大乘佛教的「絶對善」(最高善),歐美的倫理學者恐怕也無法理解吧。

想見大乘佛教的倫理觀者,一邊立於《維摩經義疏》的「無我、無造(造善惡者)、無受者(受善惡行為者)」之般若「空」(真諦)的立場,同時若不立於俗諦「有」的立場好好吟味「善惡諸業亦不亡」之語者,無法知道大乘佛教的倫理觀。依《勝鬘經義疏》看,有:「如是,如來法身(即宇宙萬物的絶對真理——法性法身)不離煩惱藏(無明煩惱·惡的根源),名如來藏(在眾生的心中,即萬物的絶對真理,隱的法身謂如來藏。眾生心中的佛性,又指真如)。」

在一神教,講神造萬物故,不得不說善惡的根源也在神。「善的根源」,大致可以說明,但是惡的根源,無法說明。

在大乘佛教,立於般若「空」的立場(真諦),否定善惡的實在,同時立於「有」(俗諦)的立場,肯定善惡·業報,之謂「真空妙有」。「真空妙有」,是法界(大自然)的真理。在「真空」的立場說時,萬物有的原樣是「空」,之謂「色(萬物)即是空」。在妙有的立場說時,謂「空即是色」。佛教倫理,若不知「真空妙有」的哲理,無法說之。

在《法華經》的立場說倫理時,不得不舉天台宗的宗教及哲學。《法華經》的真髓,是謂「諸法實相」(方便品的哲學,萬物不生不滅)、「一念三千」(一刻的意識具三千世界)、「一心三觀」(於一心中見萬物的空·假·中的真理)、「三諦圓融」(萬物是空、是假(現象)、亦是「中道」)的真理。是以「般若」的空思想為根幹的思想。

又,語大乘佛教的倫理時,不可漏掉的點是,於《維摩經》、《勝鬘經》及《法華經》的「佛陀觀」。看「西洋哲學」和「宗教」,解說「神者為何」的問題時,其倫理思想亦跟著了解一樣,於大乘佛教,解「佛者為何」的問題,其倫理思想亦隨之明白。

神和佛最大的不同點是,「神」是全智全能,是天地萬物的創造主,是支配者。「佛」是悟天地萬物的「不生不滅」的人,亦知「業道自然」,救濟眾生令成佛。因此,大乘佛教的倫理觀,是與法界自然的普遍真理合一的倫理觀。

相對善與絕對善

倫理和宗教(十六)

(有漏的善和無漏的善)

倫理學是善的研究。以前西田幾多郎博士公開名著《善的研究》,是西洋哲學和佛教哲理的合流。西洋哲學,研究從柏拉圖至康德為止的諸師之學。佛教,理論佛教是修學華嚴、天台等之學,實踐佛教,禪的修養深厚,就「善」的研究是近世罕見的學者。向今日的學徒推薦《善的研究》。

很多的宗教書及倫理家的書,講「神是善」,從神引出善的學者有。如孔子講「明明德(如佛教者)」,置善的根源於本來具有(先驗的)的善心者有。一般人,老人也好、年輕人也好、男也好、女也好,大都辨善惡。又一般人也是,有常識的人,知道「善人得幸福,惡人招不幸」的一般原則。然,一提出「什麼是善呢」的問題,能明確的速答者很少。

在佛教,善分類為「有漏的善」和「無漏的善」。「有漏的善」,雖然是善,但是不悟宇宙萬物的根本真理「空·無我」。講宇宙萬物是神造的人,重正義、博愛施眾,在世間被說那人是善人的有很多。果真那人是善人嗎?在現代,善人不是沒有,都是修「有漏之善」的善人,修「無漏之善」的善人,可說一人也無。

倫理學的書籍中關於「善」,區別「有漏的善」和「無漏的善」而寫善的倫理學的書籍一冊也沒有。「有漏的善」者,指有人認為山川草木也好,日月星辰也好,是真的實在著。人也實在著、自己(自我)也實在著、物也好心也好,是神造故是實在之物,這様的人是不知一切的現象是「空·無我」的真理的人。不悟「空·無我」的人所為之善,名之「有漏的善」。悟萬物是「空·無我」,從這「真智」所行的善,之名「無漏之善」。有漏的善雖是善,不論延長多少有漏的善,亦無法到達最高善(無漏的善)。

西洋哲學從「有」(存在)出發,佛教哲理「空」為基礎,解釋天地萬物。一般人言有物、有我。仔細地檢討這樣的「有」(存在·實在),看「物質」和「精神」(心)的現象,觸五官故說存在,這是一般人的常識。在哲學,洛克和休謨等的英國經驗學派的人們這樣說。現象觸五官。說觸五官者實在著,蜃氣樓也是眼睛能見,那也可說像那樣的都市實在於空中。幽靈現象亦同。

現象會變化。依因果的法則變化,此云「諸行無常」,就如《平家物語》歌曰:「祇園精舎之鐘聲 有諸行無常之響 沙羅雙樹之花色 示盛者必衰之理」。一切的現象皆如此。

山川草木、日月星辰是物質,物質盲目。物質界亦有「秩序」和「法則」,說一定是叡智的神造,過於誇大。不論從哪方面來立證說有造天地萬物的神,那證明法皆是錯誤。這在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已極盡說明。康德自身連假設提出的「道德的證明」亦全不成證明。

接著仔細考察「現象」,所有的自然現象,不論是山川草木、或是山河大地,不論是什麼時代,沒有一物是突然冒出來的。一種現象要顯現,一定得有其他的現象。這樣想時,一切的自然現象,是其以前現象的繼續。故所有自然現象是「不生不滅」。自然現象是一個嗎?像黑格爾也說:「存在者多(複數)也」。總結多的現象者是什麼呢?是「一」而「多」、是「多」而「一」,即是「不一不異」。又自然現象「斷滅」同時繼續著。像瀑布的水一樣,水滴個個斷滅,成一個瀑布繼續著。萬物如斯,故是「不斷不常」。又問萬物從何處來呢,無有來處。問往何處去呢?去處沒有,此是「不去不來」。這個真理謂「八不中道」。不能否定「八不中道」的真理,「八不中道」之極是「空」。說萬物是神造,那不得不問「造的神」又是誰造的呢?「八不中道」是真理,神的創造說必須被否定。

檢討自然現象,依「八不中道」的真理檢討是好方法。用另一個方法檢討,譬如此處有一現象,這現象為何呈現象呢?呈現象的「因」和「緣」(因緣)若無,現象無法生起。即現象是因緣集合的結果。古歌曰:「集眾而結柴之庵 解縛鬆綁本野原」。這真理謂「空」。不能否定「空」的真理。《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以六百卷說「空」之一字。

相對善與絕對善

倫理和宗教(十七)

(有漏的善和無漏的善②)

接著是「無我」的真理,我們人類有自我意識,承認「我」的存在,日常生活的行動一切以「我」為主軸在行動。凡夫「我愛」、「我執」、「我慢」等,不論做什麼,皆是「我」為中心在行動。在宗教上,說「我」是「靈魂」。從佛教的本義說,講無「我」是本義,即佛教是「無我論」、「無靈魂論」。釋尊的時代,婆羅門教尚占有勢力。後世整理他們的學說,產生「六派哲學」,釋尊的時代,分類之有「九十五種(九十六種)、六十二見」,學者各自創學派,吐露學説。學者的大多數可分為(1)「有見(主張存在者)外道」和(2)「無見外道」。大多數的人主張「我」(Atman)的存在。天親菩薩造《倶舎論》,其中有「破我品」一章,主張「無我」。大乘佛教的主線是「空·無我」。悟「空·無我」的聖者排撃「有漏善」,主張、獎勵「無漏善」。

歐美的倫理學者不知「有漏善」和「無漏善」的區別。康德等也是,講「為善,惡不可為之」之「順無上命法(實踐理性的至上命令)行動,與一般的法則一致行動」。又他認為,人要達「最高善」(至善·至高善),五十年或八十年的人生太短,需要幾百萬年、幾億萬年的歲月才行,故說(1)「靈魂不死」,又對善褒揚,即神必須存在才行,(2)主張「神的存在說」,不知從「空·無我」所為的「無漏善」,以為從「我愛」·「我執」所作的「有漏善」也是善。不知「有漏善」即使修幾億萬年,也無法達到「最高善」的「涅槃的境地」。現代人也是,知「有漏善」和「無漏善」的區別的人很少。從大乘佛教的原則來說,「有漏善」似善,其實不是純粹的善,是迷妄。凡夫,絲毫無法實踐「無漏的善根」。於中國禪的第六祖慧能開示同輩的神秀說:「莫思善、莫思惡」。無漏善,超越凡夫的善惡,是「空·無我」的境地。

佛陀的世界觀,是「空·無我」。悟「空·無我」的人所作的善是「無漏善」。不悟「空·無我」,囚於「我執」的人所作的善,全都是「有漏善」(不純的善)。

華嚴、天台、真言、禪等的僧侶,獎勵「無漏善」,勸人要體得、實踐之,但是末代的凡夫,能實踐之者,現代無有一人。在今天,即使是這些宗派的僧侶,也是肉食妻帶,皆只是修有漏善。這是違反釋尊的意思者,然這是末代的悲哀,不得不如此。我等凡夫,除「有漏善」外無法修,故知「有漏善」,要努力地盡量去做持五戒、修十善才行。

聖德太子制定十七條憲法曰:「共是凡夫耳」。傳教大師說:「我是愚中之愚、狂中之狂」。高祖親鸞聖人自稱「愚禿親鸞」,又告白說:

「是非不知邪正昧

 此是愚闇罪惡身

 小慈小悲亦無者

 名利好爲人師也」正像末和讚No.353·一一六)。

又懺悔道:「悲哉,愚禿鸞,沈沒於愛欲廣海,迷惑於名利太山。」

繼承聖德太子的精神的是傳教大師,繼承傳教大師的是親鸞聖人。凡夫,必須要有凡夫的自覺。凡夫有自覺處,方能視佛陀至尊地恭敬禮拜佛陀。身為凡夫,很難有凡夫的自覺,是全佛力之所為,此處淨土真宗的門戸被開。

(連載於《法雷音》,至(十七)爲止。)

相對善與絕對善

「教行信證」拜讀記·總序之文

「教行信證」拜讀記(二)

「教行信證」拜讀記(三)

「教行信證」拜讀記(四)

「教行信證」拜讀記(五)

「教行信證」拜讀記(六、七)

「教行信證」拜讀記(八)

相對善與絕對善

信心銘系列:

(一)仰見明月

(二)信海流出的念佛

(三)唯佛獨明了

(四)和讚拜讀記

(五)安心的龜鑑

(六)南無阿彌陀佛的獨立

(七)任風吹拂的風鈴

(八)學佛大悲心

(九)因果的真理和大信心的世界

(十)難信的妙法

(十一)所尊所重唯佛世尊

(十二)難思弘誓

(十三)如來的真實

相對善與絕對善

安心語錄(一)

筆尖上有大悲的慈親(安心語錄·二)

親鸞聖人追求的真實(安心語錄·三)

今之呼喚聲(安心語錄·四)

當佛法的瘋子(安心語錄·五)

水原樣成冰(安心語錄·六)

「善惡淨穢皆消除」(安心語錄·七)

「願力不思議」(安心語錄·八)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3-10-28 08:01
Next 2023-10-28 09:04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