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教傳承:中夏五祖善導

桂利劍老師著作 釋蒙光編校 2024-01-20

淨教傳承:中夏五祖善導
知恩院蔵重要文化財

桂利劍老師:《正信偈講話》

親鸞聖人與正信偈

正信念佛

唯信正因

信海流出

信樂一念

久遠實成光壽海

如來的選擇與重誓

光明之德與名號之益

出世本懷

本願一乘的因果

現生的利益

淨教傳承:天竺初祖龍樹

淨教傳承:天竺二祖天親

淨教傳承:中夏三祖曇鸞

淨教傳承:中夏四祖道綽

淨教傳承:中夏五祖善導
福岡県博多区の浄土宗「善導寺」蔵。福岡県重要文化財。

第五祖 善導大師

第一章 略

正值唐朝文化燦爛,佛教亦是黃金時代之時,由大心海化現,振興真宗的高僧是善導大師。

大師是去今一千三百十九年,先法然上人五百二十年,於隋煬帝大業九(西紀六百十三)年,生於泗州。幼年依密州的明勝法師(三論宗的巨匠)出家,學三論宗,傍讀誦《法華經》、《維摩經》等。因為希望得機教相應的法,一日入大藏,隨手探得的經典是《觀無量壽經》。其後大師因慕廬山慧遠的遺風,入終南山的悟真寺,專注心於淨土的觀想。後謁道綽禪師(較善導大師年長五十歲)受其教誨,住光明寺,日課由念佛一萬遍至十萬遍,抄寫《阿彌陀經》十萬卷,畫淨土的變相三百餘幅。

翻閱大師貫注真生命的五部九卷之註疏的話,可拜閱到:

「寒冷流汗」、「炙頭燃」、「煩惱深無底,生死海無邊,渡苦船未立,云何樂睡眠」

等文可窺知大師是如何勇猛地精進於道業上。又傳大師所到之處,興建廢寺不知其數。又長安城的求道者,無人不受大師的教化,終至長安的市場內肉類無人問津一事,被傳為美談。

就此,舉一插曲。這是大師在長安城廣行念佛的教化,於光明寺說法時發生的事。長安城有一位賣肉的商人叫寶藏,自從大師到長安之後,上下靡然沐其化,念佛之聲洋洋瀰漫大空中,是滿城人士不食肉的狀態。因此,肉販子寶藏的生意漸漸蕭條,終於被迫關門停業。於是,寶藏恨大師徹入骨髓,終於決意殺害大師。一日持刀潛入大師的寮房。當時大師靜靜地念著佛,面無懼色地手指西方。於是,忽然所指之處出現微妙的莊嚴淨土。見此的寶藏,馬上害心息滅,投身於大師的面前,懺悔謝罪,即時成了念佛的行者。由此,可察知其化風之盛。

大師於唐高宗永隆二(西紀六百八十一)年三月十四日,以六十九歲示寂。大師實是大成淨土教的人師,其楷定古今的妙釋灑下一代的心血,是永照後世者。

淨教傳承:中夏五祖善導
善導大師像。室町期木造。像高約54cm(台座含む)

第二章 獨明的功勳

善導獨明佛正意

今家之意是七祖一轍,前面已讚美道:「顯大聖興世正意,明如來本誓應機」。然今曰善導大師的「獨明佛正意」,並非對七高僧而言,而是對淨影大師、天台大師、嘉祥大師及通論家的人們而言。

善導大師的時代,是唐朝百年,中國文化史上的菁華,特別於佛教是黃金時代。在黃金時代卻痛感黃金時代的悲哀的是善導大師。為此,大師奮然起而作通古今不易之妙釋,大成淨土教。

淨影、天台、嘉祥大師各是一宗的祖師,皆是非凡的大器,但是彼等皆以自力聖道門的斷惑證理之眼,解釋淨土的《觀經》故,可惜失去本願的正意。那是因為彼等除了斷惑證理、自調自度的聖道外,不知尚有願心莊嚴的他力攝生妙法故。特別是如當時盛行的通論家之說,謬解《觀經》下品下生的人,在臨終之際,稱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往生的經文是「別時意」。所謂別時意是指念佛並非是馬上可往生成佛的法,而是為一遠因。「別時意說」一盛行,曇鸞大師以來的念佛之真實義,幾乎無人問津。

善導大師御覽此,奮起乞諸佛證誠,作楷定古今的註釋,依《大無量壽經》的根本法輪,明《觀經》中有「要門」與「弘願」的法門,遂至咐囑廢立,廢「定善」與「散善」二樣,立彌陀名號,明釋尊正意在彌陀本願。以大經眼徹見《觀經》真意的是善導大師。

彼淨影大師和天台大師、嘉祥大師等,是以聖道自力之眼見《觀經》者,故不知《觀經》本意是為凡夫,亦不辨一經之中有要門與弘願,亦不悟咐囑廢立的深義,其他種種甚深的法門一樣也不知道。如果善導大師沒有出世,釋迦·彌陀二尊的悲懷亦全式微,凡夫入報之一路是閉塞的吧。誠應仰大師的偉業。

淨教傳承:中夏五祖善導
13世紀後半の二河白道図で、絹本着色、掛幅装。縦83.3×横63cm

第三章 於法因緣

矜哀定散與逆惡

光明名號顯因緣

「矜哀定散與逆惡」者,蓮如上人的《正信偈大意》釋曰:

「不漏定散之機及五逆之機,亦更哀愍之意。」

「定」者,指凝思息慮。《觀經》說觀極樂莊嚴有十三個順序階段,此處的「定」者,即是為此所作的息慮凝心的修行,此名為「定善」。又「散」者指廢惡修善,此亦同《觀經》中云之三福、九品。

「三福」者指: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

此名三福淨業。依經文,想往生彼國的人要修三福。

淨教傳承:中夏五祖善導
善導寺三祖堂 木造善導大師坐像
福岡県の文化財(久留米市善導寺町飯田550)

「九品」者,指能往生的機類,在《觀經》的表面分有九種,即上等之部分為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等之部分為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等之部分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上品上生的人是最極上之機,下品下生是最下等的人。

「上品上生」的人,是具足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的三心而往生的人。又是指持慈悲心不殺生的人、守諸戒行,讀誦大乘經典的人、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的人。

「上品中生」者,指不一定要讀誦大乘經典,但善悟經意,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佛教的人。

「上品下生」者,指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的人。

「中品上生」者,指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罪、無眾過患的人。

「中品中生」者,指一日一夜或受持八戒齋、或持沙彌戒、或持具足戒,威儀無缺的人。

「中品下生」者,指孝養父母、行世仁慈的人。

「下品上生」者,指雖不誹謗大乘經典,但多造惡業,無有慚愧的愚人。

「下品中生」者,指破諸戒行、偷盜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莊嚴己身的人。

「下品下生」者,指作五逆十惡等諸不善,是地獄必定的惡眾生。

以上是三三九品的機類。止惡修善,所謂散善之機,究是相當於哪一品呢?修三福的善人,九品中是屬上六品的人。

「逆」者指下下品的五逆罪,「惡」者指下上品的十惡及下中品的破戒。要言之,「逆惡」是指像我們這樣一切善惡的凡夫人。

淨教傳承:中夏五祖善導
善導大師立像 木造彩色(池田町聖向山摂取院浄念寺 知恩院末寺)

「光明名號顯因緣」者,意指善導大師為哀愍一切善惡的凡夫人,故開顯光明名號的因緣。《和讚》(No.187·六九)說道:

「善導大師乞佛證

 定散二心爲翻轉

 貪瞋二河譬喻顯

 弘願信心爲守護」

就機的安心,設二河白道的譬喻,明楷定古今的本意,但今此「正信偈」乃就法顯光明名號的因緣,以總嘆善導大師一代的法門。《往生禮讚》曰:

「諸佛所證,平等是一,若以願行來收,非無因緣。然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等,以佛願力,易得往生。是故釋迦及以諸佛,勸向西方,為別異耳。」

靜拜此文,「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是佛向眾生的救濟法;「但使信心求念」,是眾生信佛的信心。

初之「光明名號」是初重的因緣,後之「信心求念」是後重的因緣,古來云此為兩重因緣。

見兩重因緣的,其本是依高祖聖人的「行卷」,亦是宣揚唯信正因的宗風者。

如來以光明和名號攝化十方,只為讓我們但使信心求念。我們有命,則自然通一生涯被稱名相續;但若沒命,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皆能往生,依佛願力故。「唯」或「但」的文字,指不藉餘緣,一聲的稱念絲毫也不夾雜自力的計度,是「但使信心求念」的意思。《御本典》言:

「良知無德號慈父,能生因闕。無光明悲母,所生緣乖。」

此是第一重的因緣,是釋善導大師的「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之句者。又言:

「能所因緣雖可和合,非信心業識,無到光明土,真實信業識,斯則為內因。光明名父母,斯則為外緣。內外因緣和合,得證報土真身。」

此是第二重的因緣,是釋「但使信心求念」之句者。

以光明和名號攝化眾生,是顯但以信心得證報土真身之義者,此是如來攝化十方眾生的德用,是別願難思的風光,《口傳鈔》和《執持鈔》有詳細的御釋。真宗的學徒當謹慎,不可違背一宗相傳的正意。蓮如上人在《正信偈大意》作如下御釋:

「言〈光明名號顯因緣〉者,彌陀如來四十八願之中,第十二願誓吾光明無量,此即攝取念佛眾生。彼願既已成就,以無礙光明,普照十方微塵世界,長時照育眾生的煩惱惡業。因此,遇斯光明之緣眾生,漸漸無明昏闇變薄,宿善種子萌芽時,正可生報土,此乃聞第十八念佛往生願因之名號也。此故,執持名號,更非自力,偏依光明催促。故依光明之緣,名號之因彰顯之意

淨教傳承:中夏五祖善導

第四章 於機信益

開入本願大智海

行者正受金剛心

前句,明光明和名號之二法能攝化諸機的德用。今之五句就眾生顯往生的因果,相當於第二重之義。

「本願大智海」者,《禮讚》云:

「彌陀智願海,深廣無涯底。」

我們凡夫無法測知佛智的不思議。以光明和名號攝化十方,全是智願海的力用。

「開入」者,是開示·悟入的省略。開入者,指受光明之緣所催,開信心的智眼。

稟承「開入」的聖人御示:

「行者正受金剛心。」

「金剛心」者,善導大師「玄義分」的歸三寶偈中,有「正受金剛心」之句,那是等覺的金剛心。今我們所頂戴的真實信心,是全由如來迴向者,其本質是無漏的佛智故,亦能名為金剛心。大師又於《觀經疏》(定善義)說道:

「言金剛者,即是無漏之體也。」

又註釋道:

「此心深信,由若金剛,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

「正受」者,指離自力邪雜的心,頂戴他力真實的心。在聖道門云位次於佛的等覺菩薩,最後以金剛智斷破根本無明登佛位。但在我本願一乘,他力迴向的信心之體是無漏佛智故,無始以來輪轉六道的妄業,被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地歸命的佛智無生的名願力所滅,必為登無上佛果之身。此全是本願大智海的力用,是依光明名號攝化的利益者。

以上二句,就機明信益中,示正因之義;次之三句,明其利益中,初是於此土得益,次是明於來世受益。

慶喜一念相應後

與韋提等獲三忍

即證法性之常樂

這是承上之金剛心曰慶喜一念者。「慶喜」,有作初起一念之名時,及作後念相續之名時,今是指信心的異名。「信卷」道:

「真實一心即是大慶喜心,大慶喜心即是真實信心。真實信心即是金剛心。」

又《銘文》道:

「言能發一念喜愛心者,能發一念慶喜的真實信,必生本願之實報土,應知。」

一念淨信,離生死的大怖畏,是大歡喜的信心故,云大慶喜心。信一念必流出於後念,此處御釋為「得信心後的慶喜心」,此即是後念相續。今文的「慶喜一念」,是最初起的一念信心,特別在「一念」之上加「慶喜」二字的原因,是為照應下一句信一念的現益「獲三忍」之句。

「後」,並不是時間的區別前後而說的,信心和信心之益雖是同時,是以義立前後者。例如明來闇去,是同時中之義的前後,無信心即無法獲得「三忍」,我們頂戴聖人的御精神,斷不可成為憍慢的行者。

「三忍」者,指無生忍。無生忍者,是忍可決定無生清淨寶珠的名號法。《觀經》說韋提希夫人為:

「汝是心想羸劣的凡夫。」

因此,善導大師以外的諸師將《觀經》的「無生忍」,應用於聖道的「忍位」,視韋提希夫人為聖者是違背《觀經》之意者。故善導大師開信心成就的相為「三忍」,全是橫超之經意,與聖道門不同。

「與韋提等獲三忍」者,是信一念的現益。善導大師的「玄義分」曰:

「韋提得忍出在第七觀初。『經』云佛告韋提。佛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音、勢至侍立左右。時韋提應時得見,接足作禮,歡喜讚嘆,即得無生法忍。何以得知?如下利益分中說言,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廓然大悟,得無生忍。非是光臺中見國時得也。」

「得無生忍」者,無生法,即證忍(證見)真如之解釋,是於聖道門談的事。今文和此等解釋不同,是信忍·受領名號無生法的意思。開此「信忍」為三忍,望「心生歡喜」之文為「喜忍」,望「廓然大悟」之文為「悟忍」,言「喜、悟、信三忍」。即全領佛智的真實心是金剛心故,言「悟忍」;離生死大怖畏之大滿足慶喜心故,言「喜忍」。

「即證法性之常樂」者,是當來的證果。「玄義分」曰:

「捨此穢身,即證彼法性之常樂。」

涅槃有常、樂、我、淨之四德,此處舉四德中的「常」和「樂」之二德,而省略其他二德。「即」者,指的不是歷劫修行,亦不是要、真二門的化土往生、三生果遂之意,是「初生速極證」(往生即成佛)之意。

誠我們雖是逆惡的凡夫,蒙光明名號的大攝化悟入本願海,正受金剛心,慶喜一念,相應本願故,現生與韋提等獲三忍,當來即證法性之常樂。此徹善導大師的法門,是親鸞聖人一流的御見解。以《大經》為基準註疏《觀經》,建立楷定古今的法門,親鸞聖人亦以大經眼顯善導大師法門本願一乘的妙風光,可仰信之。

淨教傳承:中夏五祖善導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4-01-19 17:06
Next 2024-01-22 20:26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