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同朋 整理 釋蒙光 2022-12-16
同朋:
「慶哉!樹心弘誓佛地,流念難思法海。深知如來矜哀,良仰師教厚恩。」
這段話意思為:
「樹心於終將崩潰的事物上的人生,如履薄冰般的不安。
然而,親鸞樹心於不倒之佛地,
即使釋尊、善導、法然都動搖了,
也絲毫不會撼動我於不可思議的世界獲得的無上幸福。由此愈發深刻地感受到阿彌陀如來的慈愛之深,對師教之高恩厚德益加景仰心折。」
蒙光:這段解說的話很不妥,是親鸞會的味道。完全沒有他力信者的情操,對釋尊、善導、法然祖師出言不遜。
覺謙:同朋好🙏這段法語的理解有問題呀
蒙光:
彌陀的本願若真實,釋尊的說法就非虛假。佛說若真實,善導大師的註釋就沒有虛假。善導大師的註釋若真實,法然上人之說如何會虛假。法然上人之說若真實,親鸞所述之法義又怎會是虛假。——歎異抄(直譯簡釋版)(第二章)
如果阿彌陀如來的誓願真實,釋迦佛的教導就不會錯誤;如果釋迦佛的教導正確,善導的注疏就不是妄語;如果善導的注疏可靠,則法然的教導不是虚言;如果法然的教導可信,那麽我親鸞,就不是在說無用的廢話。——歎異鈔(白话意譯註釋版)
蒙光:親鸞聖人的自信,來自對佛、祖師的信心,這二者是一體的。信釋尊,信善導和法然上人,與信彌陀,及聖人對自身所頂戴的信心的領受,是一味的。是“他力信”成爲聖人的“大自信”。而上面同朋所引的這段話,卻將親鸞聖人宣稱的自信,與從佛祖心心相印相傳的他力信割裂開了。說得嚴重點,有欺師滅祖的味道。
覺謙:沒有釋尊和七高僧、親鸞聖人的顯現接引,所謂信心就如無源之水。這種看似表白不受任何動搖的信心,只是虛假的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罷了[呲牙]
蒙光:@覺謙 師兄與我所見略同。老師看到這樣大言不慚的話一定要罵人的。
蒙光:
有一天親鸞與御同朋們就此發生爭論。
他說:“善信(親鸞別號)所頂戴的信心,與我們的老師相同。”
勢觀房、念佛房和其他同朋,認爲親鸞的話極爲荒唐非理,一致否認說,“你善信不過是弟子,哪有德行資格與師父同一信心呢?”
親鸞回答:“若是我說自己的智慧學識與師父相同,這當然是傲慢,大錯特錯。但是在信心,老師和我完全一致,都相信我們是依阿彌陀佛的慈悲和力量得救。”
然而他的同朋們堅持己見,不斷地責備親鸞,說:“怎麽可能?”
最後,問題提交到法然上人前,以決定是非對錯。
對此,法然上人宣告:“我源空(法然上人別號)所持的信心,是阿彌陀如來所賜,善信房(親鸞)的信心亦如是;所以他的信心與我的信心相同。很遺憾,那些和我信心不同的人,很難有希望生到我死後將往生的淨土。”——歎異鈔(白话意譯註釋版)(結文)
覺心:🙏領教!感恩指引 南無阿彌陀佛。
覺謙:老師的遺教、網路的資料已經那麼多,我們學習的時候完全不必標新立異、自以為是,這不僅於己無益,也會誤導新學[合十]
蒙光:
老師說過,不要以爲信祖師和信佛有什麽不同。——當然,這裏的祖師,在本流是特指三國七祖、親鸞聖人、蓮如上人等相承善知識。老師這句話,也是從親鸞聖人在本典中說的“信有道,不信有得道者”,名爲“信不具足”出來的。
信心是人格者的傳遞,瑞劔老師形象地比喻說,是如傳染病。若非接觸到善知識的人格,沒有來自祖師們人格者的傳承,只靠自己憑空臆想,割斷法脈的自信,都是斷頭的信。
蒙光:
瑞劔老師還說過:信人的信,讓我們得到更大的信。
頂戴祖師們示現的謙卑無我之相,自然知道真實的淨土教的氣味如何。那種從“機之深信”中自然發出的對祖師聖人和佛德的恭敬和讚歎,對自身惡習煩惱的警醒和懺悔,其謙德之光可挹。怎麽會現出一副:“縱使其他祖師如何如何,我某某一人仍然是真理在握”的狂亂悖妄之相?
何況從原文來說,若法然上人都動搖了,後文的“師教恩厚”又從何說起,難道親鸞聖人不是法然上人的弟子嗎?真是無法入耳的欺師滅祖的大狂妄之語。
蒙光:
蒙光:以上是本典原文和本願寺出處的《親鸞聖人全集》英譯本的對照段落。
恩師筆記將原文中的“師教恩厚”四字特別圈出;又在下一段“前生者導後,後生者訪前”一句,於“訪前”二字旁釋云“憶念恭敬先覺者”,這是瑞劔老師對唯有隨順天親菩薩等相承祖師之教的指示。
原文是文言不易懂,英文翻譯則較適合現代人的表達習慣,也代表了教界學界的基本共識。同朋們即使不懂英文,用微信的翻譯功能,就可以直接從大略的英文翻譯中感受聖人此段文字的精神所在。聖人完全是無我的,只有對佛德和師教之恩的讚歎感激和慶幸歡喜之情,沒有一絲一毫對自身信心的誇耀。
蒙光:
英譯經微信翻譯如下:
我的心扎根于普遍(應爲“廣大”)愿的佛地,我的思想感情流淌在不可思议的法海中,我是多么的快乐啊!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来的巨大慈悲,我由衷地崇敬大师们在教学活动背后的慈悲关怀。
——字面上的意思大概有了。
這裏要注意到,原文和譯文中,“深知如來矜哀,良仰師教恩厚”,這兩句是互文的關係,“如來矜哀”和“師教恩厚”是相互關聯不可分割的一體。實際上對我們來說,知“如來矜哀”是通過“師教恩厚”才得以頂戴的。而通過師教頂戴到如來之大悲後,會更加深感“師教恩厚”。所以如世間孝子是“大孝終身慕父母”一樣,在法上真正頂戴到師教精神的人,會念念不忘恩師的再造法身、養育慧命之恩,終身念師恩如赤子。
在《親鸞聖人》動畫片中,晚年的親鸞聖人口中不由自主地喃喃道“法然上人!”,天上的雲彩似乎現出法然上人的形象那一幕,令我看到爲之淚下。在恩師座下聞法,就會知道這份赤子之心的動人。在佛道上師資相承的人格傳遞,法情遠遠深於人情,非一般的人情可比擬。自以爲得“如來矜哀”,而不屑於“師教恩厚”的,不是聖人的弟子。
蒙光:《親鸞聖人》動畫中有一處無法以文字再現,卻最讓我吟味不已的,是聖人對法然上人的憶念之心。
從青年時遇到法然上人,直到生命的終了,聖人都像孩子那樣戀慕著法然上人。晚年的聖人眺望藍天,天上的白雲仿佛現出法然上人的形象,那個當下我也被感動流淚。
大孝終身慕父母,聖人真是赤子的情懷啊。
記得有一天晚上,為病痛所擾、臥床卻無法安眠的老師,擡頭看著牆上瑞劎老師的照片,眼睛閃閃發亮。師父問老師在做什麽,老師說:“我在看我的老師喲。”
這裏有著信心、宗教、人格的奧秘。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蒙光:剛剛重讀上文,發現了之前一直忽略的祖師們相承的用心。
我提到《本典》化卷的“後序”中“深知如來矜哀,良仰師教恩厚”一句,恩師筆記原文中將“師教恩厚”四字特別圈出;又下一段有“前生者導後,後生者訪前”一句,“訪前”二字旁注云:“憶念恭敬先覺者”,我以爲,“這是瑞劔老師對唯有隨順天親菩薩等相承祖師之教的指示。”
這樣說意思是對的,但只是泛泛而說,忽略了這一句中“師教”是有具體的所指,用心甚爲微細。
在圈出“師教恩厚”四字外,恩師記錄了瑞劔老師的教語:
如來回向的大法門和一心歸命的安心之要諦,若沒根據《淨土論》的話,即不能明確地知之。這是依順“三經一論是也”的指南。
這句話,我因爲沒有很好的理解爲何真宗的相承是三國七祖,瑞劔老師這裏却特別提出天親菩薩的《淨土論》來說的用意,就未加引用,只附帶籠統地說了句“這是瑞劔老師對唯有隨順天親菩薩等相承祖師之教的指示。”用一個“等”字,在字面上輕飄飄滑過了。剛纔重看時,忽然被開了竅:是我大意了!
原來,本典化土卷的“後序”,全文第一大段,首先是對“承元法難”中法然上人及門下遭受迫害、法然上人入滅的記述,及聖人在上人門下親身蒙受了教導傳承的恩德的緬懷。所以這裏的“師教恩厚”,不是空泛地指“歷代善知識”,而是有具體所指,即聖人親身蒙受其教導之恩的法然上人。而瑞劔老師在說明“師教恩厚”時指出的“三經一論是也”,就必定是法然上人教導的原文,而不是泛泛的一句教理知識。
明白這一點後,一翻開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就找到了:
正明往生淨土之教者,三經一論是也。(《選擇集一·二門章》)
這是法然上人在日本佛教首開淨土一宗時,非常明確地指示:淨土教義,歷代諸師各有異說,唯應依“三經一論”爲指南而建立。這是淨土教開宗判教的基礎。所以親鸞聖人所說的“師教恩厚”,在這裏具體涵義是,因法然上人指出了淨土教義以三經爲所依,而三經又以天親菩薩的《淨土論》爲指南,這是爲親鸞聖人及後世念佛人奠定了宗義的基礎和方向。這才是“師恩”的具體內涵。
瑞劔老師的開示進一步指出其深義:因爲《淨土論》揭示了“回向爲首”的教義大綱,與“一心歸命”的安心要義,聖人的安心和教相,都是從法然上人所指示的、依天親菩薩建立的教相和安心展開的。這也是聖人自名“親鸞”之所以。“親鸞”者,天親菩薩與曇鸞大師(作《淨土論注》)之合稱,即《淨土論》是領解三經的關鍵也。
選定三經,指示一論,爲淨土開宗立教的基礎,這在現代的佛教教科書上或許已是常識,在當時卻是法然上人首先明確建立此教義基礎。而即使是到現在,多數人也只是知道“三經一論”的題目,又有幾人能說出淨土宗義依“三經一論”的道理是什麽呢?如何依“一論”的眼目見“三經”之奧義呢?這個道理,在親鸞聖人看來,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中已明白揭示,聖人領受恩師的教導,作《教行信證》而徹底顯明恩師之心傳。所以在完成《教行信證》之際,聖人回顧師教。這也表示在聖人心目中,《教行信證》是師教《選擇本願念佛集》的註釋,是對當年在上人門下蒙授《選擇集》的報答。聖人行文中,流露著“愚禿所勸更無私”,“我並未發明什麽新義,只是述而不作,對師教加以闡揚發揮而已”的謙遜無我的精神。
再回到原文。“後序”在記述“承元法難”、上人入滅,及在上人門下受教的經歷之後,結束敘述另起一段,聖人一轉而爲抒懷,感嘆:“慶哉!”這大歡喜的感動,句句有落實,即是接下來所說的:“樹心弘誓佛地,流念難思法海,深知如來矜哀,良仰師教恩厚”。——首先聖人自述其安心,是“樹心弘誓佛地”(安心);之後“流念難思法海”(教相)是指教相大綱的建立,即聖人所開顯的“教·行·信·證·真·化佛土”的淨土真宗教義之體系。這兩句概括了聖人(亦是整個淨土真宗)的安心與教相,說明真宗安心的歸宿與教相的建立,皆是依法然上人的指南。所以聖人在完成本典的撰作,回顧“本師聖人”法然生平的教導之時,難抑“悲喜之淚”,分外地歡喜感動,更加地感念“如來”之矜哀,緬懷“師教”之恩厚。這段文句的義脈如此領解,才能完全暢通。
我之前沒有注意到化土卷“後序”的整體內容,與聖人感懷抒發的文句中義脈聯繫,沒看懂、因此也忽略了恩師筆記的瑞劔老師開示中對這一關鍵處的指示。直到剛纔重看此文時才突然被點醒,也是夠愚鈍的了!真是愧對祖師聖人、辜負了恩師的用心!慚愧慚愧!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以下錄《本典》“化土卷”的“後序”全文,略加分段並依《六要鈔》標明段意,供同朋們參攷吟味:
(《六要鈔》釋此後序爲「流通分」。分兩大段,第一部分:一自文之始至「見別傳」,先明大祖黑谷聖人眞宗興隆至德行狀,示歎緇素以昏迷故妄致淨教淩怠障難。)
竊以,聖道諸教行證久廢,淨土眞宗證道今盛。然,諸寺釋門昏教兮,不知眞假門戸。洛都儒林迷行兮,无辨邪正道路。斯以興福寺學徒,奏達太上天皇(號後鳥羽院,諱尊成)今上(號土御門院,諱為仁)聖曆承元丁卯歲仲春上旬之候。主上、臣下,背法違義,成忿結怨。因茲,眞宗興隆大祖源空法師,並門徒數輩,不考罪科,猥坐死罪,或改僧儀、賜姓名、處遠流,予其一也。爾者已非僧非俗,是故以禿字為姓。空師並弟子等,坐諸方邊州,經五年居諸。皇帝(佐渡院,諱守成 )聖代建曆辛未歲子月中旬第七日,蒙敕免。入洛已後,空居洛陽東山西麓鳥部野北邊大谷。同二年壬申寅月下旬第五日,午時入滅。奇瑞不可稱計,見別傳。
(六要鈔:二「然愚禿」下次明自身入宗由來,述悅稟教得利之師恩。)
然愚禿釋鸞,建仁辛酉曆,棄雜行兮歸本願。元久乙丑歲,蒙恩恕兮書『選擇』。同年初夏中旬第四日,『選擇本願念佛集』內題字,並「南无阿彌陀佛往生之業念佛為本」與「釋綽空」字,以空眞筆令書之。同日,空之眞影申預奉圖畫。同二年閏七月下旬第九日,眞影銘以眞筆,令書「南无阿彌陀佛」與「若我成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衆生稱念必得往生」之眞文。又依夢告,改綽空字,同日以御筆,令書名之字畢。本師聖人,今年七旬三御歲也。『選擇本願念佛集』者,依禪定博陸(月輪殿兼實,法名圓照)之教命,所令撰集也。眞宗簡要,念佛奥義,攝在于斯,見者易諭。誠是希有最勝之華文,无上甚深之寶典也。涉年涉日,蒙其教誨之人雖千萬,云親云疎,獲此見寫之徒甚以難。爾既書寫製作,圖畫眞影。是專念正業之德也,是決定往生之徵也。仍抑悲喜之淚,註由來之緣。
慶哉,樹心弘誓佛地,流念難思法海。深知如來矜哀,良仰師教恩厚。慶喜彌至,至孝彌重。因茲,鈔眞宗詮,摭淨土要。唯念佛恩深,不恥人倫嘲。
(六要鈔:「慶哉」等者,正述他力安心領解,專表師德報謝之至孝。)
若見聞斯書者,信順為因,疑謗為緣,信樂彰於願力,妙果顯於安養矣。
『安樂集』云:「採集眞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導後,後生者訪前,連續无窮,願不休止。為盡无邊生死海故。」已上
(據《六要鈔》,此處引『安樂集』文,也是與『選擇本願念佛集』上卷第一大門先引『安樂集』有對應。)
爾者,末代道俗,可仰信敬也。可知。
如『華嚴經』偈云:「若有見菩薩,修行種種行,起善不善心,菩薩皆攝取。」已上
闻君:原來如此,謝謝老師[合十]
請問“化卷”的“仰論主解義,依宗師勸化”和《六要鈔》中對此解讀的“專”字,是否均為此意?
蒙光:很好的問題。
“化卷”的:
悲哉,垢障凡愚,自從无際已來,助、正間雜,定、散心雜故,出離无其期。
自度流轉輪迴,超過微塵劫,叵歸佛願力,叵入大信海。良可傷嗟,深可悲歎。
凡大小聖人,一切善人,以本願嘉號為己善根故,不能生信,不了佛智,不能了知建立彼因,故无入報土也。
是以愚禿釋鸞,仰論主解義,依宗師勸化,久出萬行、諸善之假門,永離雙樹林下之往生,迴入善本、德本眞門,偏發難思往生之心。
然今特出方便眞門,轉入選擇願海,速離難思往生心,欲遂難思議往生,果遂之誓良有由哉。
——此處的“宗師勸化”之“宗師”,依上下文所說的在教義上建立極樂爲報土與助正、定散之分別,善本、德本之名號,應指善導大師。
“宗師”一詞,在本典中的用法,有特指,有泛指。如“信卷序”中的:“末代道俗,近世宗師,沈自性唯心,貶淨土眞證,迷定散自心,昏金剛眞信。”此處“宗師”是泛指一宗的高僧大老們,由於他們執迷於自修自證的菩提道,而不得淨土教他力回向的實際利益。
聖人在《正信偈》中“弘經大士宗師等”,“大士”指印度龍天二菩薩,“宗師”指中日兩國五祖。“化卷”中有“是以四依弘經大士,三朝淨土宗師,開眞宗念佛,導濁世邪偽。”則“宗師”又可兼指三國七祖。
在淨土宗及真宗,“宗師”一般特指善導大師。如“行卷”“依宗師意,云「依心起於勝行,門餘八萬四千,漸頓則各稱所宜,隨緣者則皆蒙解脱。」”此處“宗師”指善導大師,引文出於善導大師的“五部九卷”,在本典中多處可見。
但在行文中與“論主”並舉時,“論主”指天親菩薩,造《往生論》故名“論主”;“宗師”一詞,與“論主”並列時,一般特指曇鸞祖師,造《往生論注》之故。如“證卷”的“論主宣布廣大无㝵一心,普徧開化雜染堪忍群萠;宗師顯示大悲往還迴向,慇懃弘宣他利利他深義。”
在“行卷”《正信偈》的“偈前文”,聖人寫道:“是以為知恩報德,披宗師釋言:「夫菩薩歸佛,如孝子之歸父母,忠臣之歸君后,動靜非己,出沒必由。知恩報德,理宜先啓。又所願不輕,若如來不加威神,將何以達。乞加神力,所以仰告。」”
此處引文化用了《往生論注》的原文,所以學者一望而知,“宗師”是指曇鸞大師。《六要鈔》在此段下設問解釋:“言「披宗師釋言」等者,問:於淨土宗稱宗師者導和尚也,今以鸞師載宗師號,違常途義,如何。
答:以導大師為一宗師更无異論,然而五祖悉是祖師,皆用其釋,各稱‘宗師’,有何違失。今釋『註』上解彼本論「世尊我一心」句之下釋,彼天親告我教主釋尊文也。是明稟教其事不輕,偏專師承不可自由,堅可守之。”
所以“宗師”一詞,不能望文生義,要看上下文的具體語境。凡在行文中與“論主”和《往生論》同時出現的“宗師”,一般指曇鸞大師。尤其在“證卷”,引用《往生論》和《往生論注》,占了三分之二強的篇幅。這又是親鸞聖人的眼目所在:即“三經”當依“一論”爲指南,而“一論”唯依曇鸞大師的《往生論注》方能得其真意。聖人於此領受獨深,所以親鸞聖人之名“親鸞”,不是膚淺的感動,是深入生命骨髓的相應和認同啊!所以也有人說,親鸞聖人就是曇鸞祖師之再來。
六要鈔釋“慶哉”以下諸句,說“「慶哉」等者,正述他力安心領解,專表師德報謝之至孝。顯此要鈔集記本意,廣願順逆二緣共利。”這一句的“專”字,則特指法然上人師德之恩。這裏說的是聖人自身的人生體驗,是要落到實處才能如實解,已如上說。
以上看來是對本典文字的解釋,是教相的學問,其實亦是安心之要點。同朋們若平時在教相特別是本典上稍稍下過功夫,要讀懂並不難。真讀懂的話,當有拍案叫絕的衝動吧!爲聖人於師教篤厚淳樸的用心,爲聖人自身精微細緻的安心,爲本典品味不盡的文心,和六要鈔主存覺上人、瑞劔老師與瑞默老師如月印水般傳承相續的會心,忍不住要鼓掌叫好;也爲自身能遇此奇特最勝的真實教,而與聖人一同發出“慶哉”之歎吧!
參:
留言列表(5条)
[…] 闻君:良仰師教恩厚 […]
[…] 良仰師教恩厚 […]
[…] 良仰師教恩厚 […]
[…] 良仰師教恩厚 […]
[…] 良仰師教恩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