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味的安心

瑞默老師法座開示 蒙光整理 2023-07-04

同一味的安心

正信偈講話(一)

《正信偈》可以說是《教行信證》的精髓,《正信偈》在日本淨土真宗占很重要的地位,講到《正信偈》,老師聯想到一個故事:

有一座寺院的信徒代表,準備在父親忌日的時候請僧侶誦經,就帶了很豐厚的法施供養送到寺院,內心希望在父親忌日的當天,住持能為他誦「淨土三部經」。因為三部經是漢字,一般的(日本)同朋不會讀誦,通常都只是誦《正信偈》。結果當天住持誦的是《正信偈》。信徒代表的心裏很不是滋味,心想:「《正信偈》不是每天都誦?再平常不過了,我送了這麼豐厚的供養,就是希望你能誦三部經,為什麼還是只有《正信偈》而已。」雖然沒有當場抱怨,但是臉色已經流露出不悅。後來,信徒代表的抱怨傳到住持那裏,住持就將供養原封不動地退還,說:「誦《正信偈》你還有什麼不滿足的?」

一般人都認為誦「淨土三部經」好像比《正信偈》更有價值、更有力量,但是,懂得的人知道《正信偈》和「淨土三部經」是一樣殊勝的。結果,住持當晚就「溜單」,離開寺院跑到九州去了。

這個寺院就在彥根,離老師家不遠,事情傳開了,變成遠近皆知。因為住持連夜離開,寺院成了沒有住持的道場,信徒們趕緊再請一位住持來,從那一次以後,到今日也一樣,不管什麼忌日、幾回忌、大法會…,都是誦《正信偈》。為什麼住持會離開寺院呢?因為信徒總代是影響全部門徒的人,當他小看《正信偈》,輕視《正信偈》,如何能培養出正信的門徒呢?於是住持就決定不當了。

真宗的課誦以《正信偈》為主,這是很重要的,親鸞聖人的整個中心思想都在《正信偈》,但是《正信偈》每天都念,很多人就會習以為常,不覺得它是可貴的,這是應當警惕的事。真宗在日本已經流傳七、八百年了,在日本尚且有這樣的誤會(認知的瑕疵)。台灣的大家,因為是剛起步,《正信偈》對大家還很新鮮,所以《正信偈》學得很起勁。但是在日本,因為幾百年來,打從小時候就開始每天聽,所以很多人不把《正信偈》當一回事。這是人性的缺失,就因為連小孩子都能朗朗上口,所以不會覺得《正信偈》很重要。

同一味的安心

老師小時候扮家家酒都是在誦《正信偈》,帶著鄰居的小朋友一起誦經,所以小朋友玩幾次就不玩了,因為跟你玩都要誦《正信偈》。

老師的父親去旅行,買了紀念品(碗)回來,老師覺得很新鮮,用筷子敲敲看,叮!叮!像敲大磬一樣,便誦起「歸命無量壽如來,南無不可思議光…」,小孩子的玩心重,反覆敲三次之後就把碗給敲破了。父親原本在一旁欣賞孩子正敲著新買的碗,一句句的誦著《正信偈》,沒想到新買的碗竟然被敲破了,父親見狀,馬上大發雷霆。在一旁的祖母連忙制止,說:「不可以生氣,哪怕是打破新買的碗,可是孩子正誦著《正信偈》,小孩子誦《正信偈》你如果罵他,他以後就永遠不會再誦《正信偈》了,不可以罵他!」這是祖母對法的護持。在座的各位,你們也要有這種力量出來。

小時候的年代都很貧苦,一家十口共用幾個碗,無法擁有屬於自己的碗。父親去旅行回來,好不容易買了一個新碗,結果還沒使用就被敲破,父親因為心疼而勃然大怒,祖母為護法而制止,這個事件讓老師留下深刻的印象。因為在真宗的環境被教育長大,所以從小就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是祖母,祖母給了老師最大的影響。不同於只會生氣訓話的父親,真正充滿智慧的是祖母,不止教老師佛學常識,也讓老師看《往生要集》的地獄圖,透過這些來教育老師,所以老師的心中對祖母非常感謝。

小時候跟小朋友玩,就立一塊石頭,摘兩朵野花插在旁邊供佛,就要大家一起誦《正信偈》,有的小朋友就抗議,說:「你拜的是石頭,又不是佛,拜石頭是迷信!」老師回答:「你看它是佛的話,它就是佛,怎麼可以說是迷信!」就將這個講迷信的傢伙揍了一頓,讓他哭著回家。祖母在一旁觀察,老師從小就這麼暴力,如果不讓他學佛,長大恐怕會不好管教。所以家中的兄弟姐妹,就只有老師從小就被祖母押著去聽聞佛法。聞法之外,還讓他看「地獄圖」,做了什麼壞事會到哪個地獄去,小孩子就會產生恐怖(警惕)的心。老師童年的印象都是在佛前當「維那」,敲大磬,「歸命無量壽如來…」,這種習慣成性的力量很大。

有一次暑假,跟父親頂嘴,父親說:「你給我滾出去!」老師就真地跑出去,晃一晃之後,沒地方去,在家的屋簷下鋪草蓆準備要睡覺,被祖母找了回去,跟父親賠禮認錯。當認錯之後才曉得,原來父母親的心是這樣:「當他口裏叫小孩子滾出去,可是心卻是在等孩子回家。」當晚和父親一起睡,深深的體會到了。從這裏可以體會「天下父母心」,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所以,頂撞父母是很不應該的事,有做錯的話,要跟爸爸媽媽對不起。

同一味的安心

(老師讀誦《正信偈講話》第一頁「比叡之峰」,至第五頁「又在同一天,榮幸地得以拜繪上人的御真影」為止。)

比叡之峰,於老檜古杉間交織著大小三千精舍,養數百學僧,爭光拾法華圓頓之果,遠眺俯瞰洛陽之修羅巷,狀似已遙離漫漫的愛欲水。在京城的奈良,俱舍、成實、法相、三論、華嚴的法花,今正盛地綻開,以大佛殿為中心的七堂伽藍庭園灑掃淨靜, 彷彿此處已盡除煩惱塵垢般地弄玩著艱澀難懂的因行果海之珠。原來,此中多耐人尋味也。

把玩著不論到何時也無法入手的心月,又隔著永遠也無法越過的生死輪迴的曠野,嚮往著微弱的佛性菩提的燈火,只要不知那是自己無能為力之業的話,會是孕著希望之影子的清淨快樂吧。雖然如此,一旦無常於出息入息之間來訪,跪於嚴肅的因果應報之前時,誰能不驚懼呢?

本來,玩弄幽玄的教理亦未嘗不可,浮身於深遠的學問亦非過錯。但是,對直面實際問題,凝視毫無偽裝醜陋之自己的人,冠冕堂皇的哲理也好,戴著好像做得到的假面之瑜伽修行也好,只是徒增煩惱,為苦悶之種而已。理想高而現實低,雙眼比較理想和現實,立足於無偽飾的自身之姿時,不得不哀歎連哭泣無路可走的力量也沒有。

吾祖親鸞聖人遊學南都北嶺,走訪勇猛的男子漢所行的自力道,或於深山霞中一窺三諦一諦的妙理,或於草庵月前修行瑜伽觀想。雖逢名師究得大小乘的奧義,得授諸宗的秘義,但是只見心猿常攀五欲枝,三毒意馬如狂風暴雨般地狂奔,深深自覺恩愛的羈絆甚難斷,生死的大海甚難盡,但見恐怖的死神之姿時,決然立叩淨土的門戶。

考察聖人的御生涯,御誕生之年是高倉天皇承安三年,有一說是御出世於四月一日,但此說無據可證。御幼名不詳,御家系雖屬貴族藤原氏的後裔,但是在當時官位已不高,只不過是藤原一族的分系的日野家,為有範之御子誕生。

聖人幼時即與父母死別,僅九歲即入佛門,此中有著人所無法想像的悲辛,當時一般的習慣是,登上比叡峰。根據《惠信尼消息》的記載,非貴族出身,亦無充足的學資費用的聖人,上了比叡學堂,並不是當「學僧」,而是做「堂僧」(執苦役),先是當值僧堂的守更,那早起晚睡的勤務想必相當辛苦吧。特別是雪晨風夜,必有著難忍之艱辛吧。

可以想見夜深人靜後,獨自在暗闇的燭光下夜讀,與睡魔交戰的身影。然聖人的心中如何呢?有想成為被稱為名僧知識的大僧都或當座主的野心嗎?身現凡夫的聖人不能說連一點欲求也沒有,但是聖人內心朝思暮想的問題卻是生死的大問題,是自己解脫的問題。對聖人來說,即使天降刀杖、地湧熱湯,不解決此一大事的問題的話,是一時片刻也無法安然自在的,其堅如鐵石的心,恰如金剛座上的釋尊一樣。

但是,令人悲哀的是,雖仰心月,妄雲來覆;雖凝定水,識浪頻動,此心難把捉。此時聖人認真求道的態度及希望,是依何而得到滿足的呢?想必是朝求根本中堂,夕拜諸靈社的不斷參拜祈願吧。但是在不得明師,祈願無效之下,最後下山到六角堂(在京都)閉關百日。到第九十五天的早上,東天漸染紅曦時,拜見聖德太子之御姿,賜授靈文。依其指示而拜訪吉水的法然上人之禪室,求聞出離的要道、念佛的奧義。至此,聖人依念佛一法重生,捨迄今所修之雜行,廢雜修,依本願一乘之大船,浮身於光明廣海。此時聖人正值二十九歲,師父法然上人是六十九歲,此實是可紀念之事。其後,在元久二(一二〇五)年四月十四日,受到法然上人的咐囑,抄寫《選擇集》,並得到上人的親筆簽字,獲法名釋綽空,故善信房綽空的法名自此時使用。又在同一天,榮幸地得以拜繪上人的御真影。

同一味的安心

(念到這裏,老師感動落淚。)

在學佛的路上,要遇到善知識是何等何等的困難!何等不容易的事!「此時聖人正值二十九歲,師父法然上人是六十九歲,此實是可紀念之事。」「此實是可紀念之事」這句話有著很深重的意義,這樣的弟子能夠遇到這樣的師父,這樣的師父也能遇到這樣的弟子,對彼此而言,是值得紀念之事。法然上人有很多弟子,但是真正受到法然上人重視的就是親鸞聖人,從哪裏可以看到呢?「在元久二年四月十四日,受到法然上人的咐囑,抄寫《選擇集》。」古時候沒有印刷,都是用手抄寫,能夠被允許抄寫的人不多,程度不夠是不會被咐囑抄寫《選擇集》的,而且又獲賜法名「釋綽空」(善信房)。值得紀念的一年,也是歷史性的一年,師徒能相遇,具有很大的意義。

法然上人雖然跟許多老師學習各宗的教法,卻是偏依善導一師。當時的傳承是以念佛法門為主,(弟子中)領會到念佛的精神,把念佛的精髓發揚光大的就是親鸞聖人。念佛的精髓是什麼呢?是「信心正因」。法然上人講「往生之業,念佛為本」,可貴的是,親鸞聖人從師父法然上人領受到的念佛是念佛的當下,就領受是「阿彌陀佛的念佛」。但是聖人以外的人,聽到「念佛」的時候,都當作是「自己的念佛」。法然上人的門下有很多弟子,大部分的弟子都推崇念佛,在念佛下功夫,只有親鸞聖人講「信心正因」,所以受到許多批評和攻擊,認為親鸞聖人「背師叛教」,並不是法然上人所傳承的教法。

從表象看,法然上人和親鸞聖人的行止好像不一樣,於是就認為他們是不同的。親鸞聖人只有說過一次「自己的信心和師父法然上人的信心是同一味的安心」,對於別人的批評和誤解,聖人都是保持沉默,不做任何回應。一直到現在,淨土宗的人還是不願意承認親鸞聖人得到法然上人的真髓。但是,法然上人曾留下「原來阿彌陀佛早在五劫修行的法藏菩薩因位時,就已經為我準備好本願了」的安心法語,當上人知道此一事實的時候,是落淚千行。對於「領受佛心」當下的內心流露和心境,法然上人和親鸞聖人是一樣的。許多人都不去看內心的世界,只是注重表象的行止,因而不願承認親鸞聖人得到法然上人法脈傳承的事實。

同一味的安心

(老師讀誦《正信偈講話》第五頁的最後一行起,到第七頁最後為止)

法然上人和親鸞聖人,表面上雖有「念佛為本」(法然上人)和「信心為本」(親鸞聖人)的不同,心是同一味的御安心。此時,《教行信證》的文字雖未問世,由信直向證果之別異弘願的真實義,二祖毫無相違,正信念佛的實義,已於此時確立。有人言聖人在法然上人門下毫無立足之位,從表面上看,或許如此,但是從選擇咐囑看時,在精神方面,則無法否定是法然上人的上足。這是因為親鸞聖人與上人住一味的安心,不炫耀學識, 亦不顧勢利,是位真實的求道者之緣故吧。有人認為選擇咐囑沒有什麼,但是在三百八十多名門下中,被允許抄寫記著念佛奧義的無上甚深·希有最勝華文的人,僅五、六人而已。

聖人無論到何時,皆願在恩師法然上人的膝下,共參如來妙行,致自信教人信的真實,專弘正信念佛。但是,那心願僅僅七年,如月遇雲覆,花遇風殘般,不意自元久元年二月起,南都北嶺來的抗議越來越激烈。建永二年二月,聖人三十五歲時,終於朝廷下旨停止念佛,並處決相關的數人。儘管這是來自宗教界的強烈排他心,也不該是自上到下,背法違義,成忿結怨,沒有究明弘宣本願一乘之正信念佛的人們之罪科是否屬實,即處以流罪或死刑,不得不說此實是慘無人道,令人悲傷,極末世之樣相,露骨地顯現者。

聖人此時的心是如何呢?義憤終於現為《教行信證》的跋文。誠如聖人所言:

「諸寺釋門昏教兮,不知真假門戶, 南都儒林迷行兮,不辨邪正道路。」

同一味的安心

這一段有一個重要的地方:縱使所有的人都不肯定親鸞聖人,說他背師叛教,但是師父法然上人肯定他,他也知道自己被師父肯定了,也因為被師父肯定了,所以才有力量面對一切橫逆。自己的老師相信(信任)自己,哪怕是其他人都不承認也不為所動,這點是很重要的。為什麼呢?老師肯定自己就好了,週遭的人不承認沒有關係,因為這是「末世」(末法的世相),因為自己的老師是有智慧的人,被有智慧的人相信就足夠了。現代人卻是相反,我們都不重視智者的話,偏偏在意沒智慧的人所講的話,一旦不被一般人相信就自怨自艾、自暴自棄,徒生煩惱。「相信人(人格者)的信,會得到更大的信。」這是很重要的。同樣的,當你知道自己被阿彌陀佛相信,阿彌陀佛肯定你是他的孩子,對於世間的一切,種種苦難就不算什麼,這種精神我們要有。

在廣島有一位九十多歲的老菩薩,臨終前老師去探望他,他聞法一輩子,最後跟老師說:「老師請替我高興,我找到我的阿彌陀佛了!」「我找到我的阿彌陀佛」就是已經知道他被阿彌陀佛相信他是阿彌陀佛的孩子,這種信念已經產生力量了。「相信人的信,會得到更大的信。」可見,要「相信」,要真的「信人」很難,能夠起信已經不容易,被相信就更不容易。反面說:「疑人的疑,會引來更大的懷疑。」用一顆懷疑的心看人,會有更多懷疑跑出來。

(休息一下)

信佛信高僧

信有得道者

良仰師教恩厚

聽到聲音的孩子

同一味的安心

問:親鸞聖人跟老師法然上人「住同一味的安心」。請老師再詳述。

師:法然上人對阿彌陀佛的態度是「我的阿彌陀佛」,「為我而來的阿彌陀佛」。傳承這個精神的是親鸞聖人,親鸞聖人的心中就只有阿彌陀佛一佛而已,這樣的心也就是法然上人的心。為什麼要講這個呢?人最後死的時候,你的心安在哪裏?人死的時候,是我們現在所想像不到的。老師如果沒有親身體驗過、面對死亡的一刻,是無法講出這段話。當老師心臟停止跳動時,沒有想到|原來死是這麼恐怖,連想都沒想就衝到瑞劒老師的住處…

瑞劒老師看到了就說:「你來得很好啊!上次天氣寒冷的時候,感謝你為我準備暖爐,讓我很溫暖。」講了一些客套話。

老師急著說:「那些先放一邊!我快死了!我快死了!」

瑞劒老師說:「你不用擔心,在我這裏你死不了。」就帶著老師進客廳。「法然上人和親鸞聖人死的時候是什麼心?」瑞劒老師先讓老師動動腦,把著急慌張的心轉移到這裏來。過了一下,瑞劒老師就說:「好吧,就把善導大師請出來吧!」

「彼佛今現在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

每天將「彼佛今現在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掛在心頭上,就好像念佛一樣天天念,自然而然就不會有恐懼了。特別是臨終的時候,這個法語有每天念的人,自然而然就不會恐懼。為什麼呢?因為「相信人的信,會得到更大的信。」這個是第一(首要),除此之外都是概念。你們留下來,能聽到這句(法語),就不虛此行了。這句法語在告訴我們「阿彌陀佛健在喔!」「阿彌陀佛今現在活著喔!」我們不要把阿彌陀佛當成死的,廣島的老菩薩說:「我已經找到我的阿彌陀佛」,「我的阿彌陀佛」這句話有很深的涵義,就是老菩薩已經遇到「活的阿彌陀佛」了,什麼是「活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與我同在啊!這個最重要,除此之外都是概念而已。今天就講到這裏。

是阿彌陀佛了不起,所以我們是每天「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化名為「南無阿彌陀佛」的阿彌陀佛,我們每天就是憶念這樣子的佛。忘記這樣子的佛,臨終的時候就會有恐懼出來。心中沒有阿彌陀佛的人,臨終時雖然開燈,對他來講都是黑暗的。這是一種體驗,人的心中暗的時候,縱使點燈還是覺得黑暗;可是,當早晨陽光出來,不只是黑夜變天明,連人的心都跟著明亮。不只是外面天亮了,心也跟著明亮起來。這時候才體會,原來「天亮了不只是外面亮了而已,陽光不只是照耀外面,也照到自己的心坎裏,因為自己的心也跟著亮起來。」因為陽光也照到自己的心坎裏,所以原本是恐懼的心會變不見。如果沒有遇到佛光的人,恐懼就會存在,所以人死亡的時候是很恐怖、害怕的,不論生前講得如何冠冕堂皇、口沫橫飛,臨終的時候沒有遇到佛光的人,就是會害怕、恐懼。

2007.12.03 法雷寺

同一味的安心

相關鏈接:

同一味的安心——正信偈講話(二)

和讚拜讀記

真宗安心的極意

找到慈親了嗎?

有媽媽才有孩子

阿彌陀佛的實在

如來的放射能

阿彌陀佛去此不遠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3-07-08 08:49
Next 2023-07-10 09:27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