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三寶偈》講義

原創 善導大師 注釋 釋蒙光 2025年8月16日

《歸三寶偈》講義

歸三寶偈

道俗時眾等 各發無上心

生死甚難厭 佛法復難欣

共發金剛志 橫超斷四流

願入彌陀界 歸依合掌禮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法性真如海 報化等諸佛

一一菩薩身 眷屬等無量

莊嚴及變化 十地三賢海

時劫滿未滿 智行圓未圓

正使盡未盡 習氣亡未亡

功用無功用 證智未證智

妙覺及等覺 正受金剛心

相應一念後 果德涅槃者

我等咸歸命 三佛菩提尊

無礙神通力 冥加願攝受

我等咸歸命 三乘等賢聖

學佛大悲心 長時無退者

請願遙加備 念念見諸佛

我等愚癡身 曠劫來流轉

今逢釋迦佛 末法之遺跡

彌陀本誓願 極樂之要門

定散等回向 速證無生身

我依菩薩藏 頓教一乘海

說偈歸三寶 與佛心相應

十方恒沙佛 六通照知我

今乘二尊教 廣開淨土門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歸三寶偈
《歸三寶偈》講義

一、結構與

本偈出自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玄義分,為全書開篇之「歸三寶偈」。全偈分四段:

1.勸發菩提心(1-2偈):直指凡夫根機,倡淨土門菩提心

2.歸命聖眾(3-9偈):廣攝十方三寶功德

3.淨土法要(10-13偈):彰彌陀本願與末法契機

4.回向願生(14偈):普皆回向極樂世界

《歸三寶偈》講義

二、逐段解義

1. 勸發淨土菩提心(首二偈)

道俗時眾等 各發無上心 

生死甚難厭 佛法難欣  

共發金剛志 橫超斷四流 

願入彌陀界 歸依合掌禮 

•「道俗時眾等」
「道」指出家五眾(比丘等),「俗」指在家二眾(優婆塞等),「時眾」含攝一切時空眾生。此句顯淨土普攝之機,非限特定根器。

•「無上心」
淨土門菩提心即「願生極樂之心」,異於聖道門「四弘誓願」。以凡夫自力難斷惑業,故依佛力回向破無明闇往生成佛道。

•「斷四流」
指念佛橫超斷:
欲流(五欲)、有流(色無色界惑)、見流(三界見惑)、無明流(根本癡暗)。

•「金剛志」
喻信心堅固不可壞,呼應《無量壽經》「聞其名號,信心歡喜」。後文詳說之。

《歸三寶偈》講義

2. 歸命十方三寶(3-9偈)

世尊我一心 歸命盡十方

法性真如海 報化等諸佛

一一菩薩身 眷屬等無量

莊嚴及變化 十地三賢海

時劫滿未滿 智行圓未圓

正使盡未盡 習氣亡未亡

功用無功用 證智未證智

妙覺及等覺 正受金剛心

相應一念後 果德涅槃者

我等咸歸命 三佛菩提尊

無礙神通力 冥加願攝受

我等咸歸命 三乘等賢聖

學佛大悲心 長時無退者

請願遙加備 念念見諸佛

•三身歸命 

三身內涵經文依據
法身「法性真如海」《大乘起信論》真如門
報身「報化等諸佛」他受用身度十地菩薩
化身「莊嚴及變化」應機示現度凡夫

•莊嚴及變化 十地三賢海

——菩薩階位歸命。「十地三賢海」涵蓋大乘四十一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就行者方,歸命一切未滿果德之賢聖。在行者身,則不論修至何種階位,皆依如來功德回向而圓滿,故淨土教之設,本爲凡夫,兼爲聖人。

1.「莊嚴」

•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殊勝功德

此處的「莊嚴」以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莊嚴爲代表:

•依報莊嚴:指極樂世界環境的完美,如七寶池、八功德水、樓閣羅網等,皆是彌陀願力所成。

•正報莊嚴:指阿彌陀佛及其聖眾(菩薩、聲聞)的相好光明、功德智慧,皆由佛力成就。

善導大師強調,這些莊嚴皆是阿彌陀佛為度化眾生而建立的(《觀經四帖疏》),非眾生自力可及。

2.「變化」

•指彌陀願力示現的神通妙用

「變化」特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所示現的度生方便:

•如佛身遍十方接引眾生(第十八願);

•淨土聖眾具足神通,遊歷十方供養諸佛(第二十二遍供諸佛願);

•凡夫往生即得六種神通(第六天眼通願等)。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中指出,此類變化全憑佛力加持,眾生但憑信心即得受用。

3.「十地三賢海」

•十地三賢:指大乘菩薩的修證階位

十地:從初地「歡喜地」到十地「法雲地」,是破除無明、接近佛果的聖位菩薩。

三賢: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階位,為入聖位前的賢位菩薩。

•「海」的象徵意義

功德如海:極樂世界中聖眾(十地三賢)的功德浩瀚如海,皆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就。

攝受如海:彌陀願力攝受十方一切階位的菩薩,乃至凡夫,同歸淨土法海(《觀經》言「九品往生」皆入菩薩眾)。

善導大師在《法事讚》中強調:凡夫往生即入「不退轉位」,與諸大菩薩同倫(凡夫入報土,位齊大乘聖賢),此皆彌陀願力平等普度之證。

4.整句深意

•彰顯佛力不可思議

此句揭示:淨土的一切莊嚴功德、神通變化,乃至往生者階位直超十地三賢,全然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

•打破凡聖界限

善導大師通過「十地三賢海」的比喻,破除凡夫對自身業障的執念——眾生一念歸命,即得佛力加持,與聖賢同入彌陀功德海(《往生禮讚》:「一念傾心入寶蓮」「唯有念佛蒙光攝」「專稱名號往西方」)。

如善導大師《觀經疏》所言:「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

「十地三賢海」實即佛力攝受令凡聖同歸、平等得度的體現。

總結釋義:

「莊嚴及變化,十地三賢海」意為:

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殊勝莊嚴,彌陀願力示現的無邊神通,以及往生者直超十地三賢階位的功德大海——無一不是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所成就。眾生但以一念歸命,即全攝佛德,與聖賢同歸淨土法海。

此句深刻呼應善導大師「行者正受金剛心,慶喜一念相應後,與韋提等獲三忍,即證之常樂」的思想,彰顯淨土法門仗佛力、越階位的不可思議特質。

時劫滿未滿 智行圓未圓

正使盡未盡 習氣亡未亡

功用無功用 證智未證智

妙覺及等覺 正受金剛心

相應一念後 果德涅槃者

我等咸歸命

這段文字概括了從凡夫修行到成佛的關鍵階段,強調佛果的超越性,最終表達對佛(阿彌陀佛即諸佛)的歸依敬禮。文字簡潔而深奧,融入了大乘佛教的修行哲學,強調依一如法性真身之功德力入「不二」境界的思想(即超越對立概念如滿與未滿、盡與未盡)。

此段偈頌11個分句,可分為三部分:

1.修行過程的對立描述(前六句):以「A未A」的結構(如「滿未滿」),探討修行階段的相對狀態,顯示眾生與佛的差距。

2.成佛關鍵境界(中三句):從菩薩的「等覺」躍升至佛的「妙覺」,強調「一念相應」的頓悟時刻。

3.歸命敬禮(後兩句):表達對佛果功德的歸依。

逐句解析

1.時劫滿未滿(時劫是否圓滿)

「時劫」:指「劫」(kalpa),佛教中極長的時間單位,形容成佛需經無數劫的修行。例如,三大阿僧祇劫是菩薩成佛的標準時程。

「滿未滿」:圓滿或未圓滿,探討修行時間是否足夠。

教義背景:在菩薩道中,時間劫數代表積累資糧的過程。但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如四十八願)能超越時間限制,使眾生「橫超三界」,不必經歷漫長劫數。

白話翻譯:「成佛所需的時間劫數,究竟是否已經圓滿?(或仍在積累中?)」

寓意:強調佛的願力可超越時間,眾生無需執著於劫數長短。

2.智行圓未圓(智慧與修行是否圓滿)

「智」:般若智慧(prajñā),指對空性的體悟。

「行」:菩薩行(bodhisattva-caryā),包括六度(布施、持戒等)。

「圓未圓」:是否圓滿無缺。

教義背景:智慧與修行是成佛的兩大支柱,但眾生常處於「未圓」狀態。佛的境界則是「福慧兩足尊」(福報與智慧皆圓滿)。

白話翻譯:「智慧與修行,究竟是否已經圓滿?(或尚有欠缺?)」

寓意:眾生雖有不足,但佛的功德能令速滿足功德寶海。

3.正使盡未盡(根本煩惱是否窮盡)

「正使」:根本煩惱(kleśa),如貪、瞋、癡、慢、疑、惡見等,是輪迴的根源。

「盡未盡」:是否完全斷除。

教義背景:斷除正使是見道位(初地菩薩)的關鍵,但眾生常處在「未盡」狀態。佛已永斷一切煩惱。

白話翻譯:「根本煩惱,究竟是否已經窮盡?(或仍在纏縛中?)」

寓意:佛的涅槃境界超越煩惱,眾生可依佛力得解脫。

4.習氣亡未亡(習氣是否滅亡)

「習氣」:殘留的習性(vāsanā),是正使斷除後的微細慣性,如潛意識的執著。

「亡未亡」:是否滅亡消失。

教義背景:習氣比正使更難除,需至佛地方能淨盡(如八地菩薩以上)。淨土教強調,往生淨土後,習氣自然轉化。

白話翻譯:「殘餘的習氣,究竟是否已經滅亡?(或仍潛伏未消?)」

寓意:眾生習氣深重,但至佛國淨土即可頓除。

5.功用無功用(從努力到自然)

「功用」:有功用行(sābhisaṃskāra),指刻意努力的修行。

「無功用」:無功用行(nirābhisaṃskāra),指任運自然、不假造作的境界。

教義背景:菩薩在七地前需「功用」,八地以上達「無功用」。佛的境界超越有無,如《六祖壇經》云:「不思善,不思惡」。

白話翻譯:「從刻意修行的功用力用,到自然任運的無功用狀態,是否已經達成?」

寓意:成佛是從「有為」到「無為」的飛躍。

6.證智未證智(所證智慧是否獲得)

「證智」:所證得的智慧(如一切種智),指佛的圓滿覺悟。

「未證智」:尚未證得。

教義背景:此句總結前文,一切修行皆指向「證智」。但眾生處在「未證」狀態,需依佛力加持。

白話翻譯:「所證的佛智慧,究竟是否已經獲得?(或仍屬未證?)」

寓意:眾生雖未證,但佛已圓證,故可歸依。

7.妙覺及等覺(從菩薩到佛的覺悟)

「等覺」:菩薩的最高位階(如十地菩薩),等同佛的覺悟,但尚有微細無明。

「妙覺」:佛的究竟覺悟,超越一切相對。

教義背景:從「等覺」到「妙覺」是成佛的最後一躍,如《華嚴經》描述「等覺」如隔日,須「金剛喻定」突破。

白話翻譯:「從菩薩的等覺境界,提升至佛的妙覺境界。」

寓意:這句是過渡,強調成佛的關鍵轉折。

8.正受金剛心(正確禪定與金剛心)

「正受」:正確的禪定(samādhi),指心住於實相,在善導大師教法中指「領受名號功德」的「信心」。

「金剛心」:喻心堅固如金剛(vajra),能破一切惑障,不被動搖。

教義背景:此為成佛前的「金剛喻定」,瞬間斷盡最後無明。淨土教中,專念阿彌陀佛即達此定。

白話翻譯:「依正確的禪定三昧(念佛)之力,證得堅固不動的金剛心。」

寓意:以一念信心即金剛心契入證悟。

9.相應一念後(與一念相應之後)

「相應」:心與實相契合(yoga)。

「一念」:一剎那的覺悟,如「一念淨信」或「一念相應慧」。

教義背景:禪宗強調「一念相應,便同本覺」,如慧能所說:「迷則經累劫,悟則剎那間。」淨土教則指「一念」為信心相應的刹那。

白話翻譯:「在心與實相一剎那相應之後。」

寓意:真實證在於當下一念的信受契入,超越漸次。

10.果德涅槃者(成就佛果與涅槃)

「果德」:佛果的功德(buddha-guṇa),如十力、四無畏等。

「涅槃」:解脫輪迴的究竟寂滅(nirvāṇa)。

教義背景:佛果是「三身圓滿」(法身、報身、化身),涅槃非斷滅,而是常樂我淨的境界。

白話翻譯:「成就佛果功德與涅槃解脫的聖者。」

寓意:這句總結佛的境界,是一切歸依之本。

11.我等咸歸命(我們都歸依敬禮)

「歸命」:梵語「南無」(namo)的意譯,意為「歸依身心性命」,表達全然的信靠。

「咸」:全部。

教義背景:此為迴向文的結語,表達歸命於佛,並將功德迴向眾生。爲淨土教儀軌所常用。

白話翻譯:「我們所有人都至誠歸依敬禮。」

寓意:眾生透過對佛的信心,超越前文的所有「未滿」狀態。

核心思想:此段偈頌運用「對立詞組」(如滿未滿、盡未盡)凸顯眾生與佛的差距,但最終以佛果的超越性化解矛盾。無論修行是否圓滿、煩惱是否斷盡,以佛的願力(阿彌陀佛本願)回向令得「一念相應」的信心,都能橫超生死,往生真實報土。佛的境界超越「有無」相對,是絕對圓滿。

·「金剛心」和「一念相應」

善導大師《歸三寶偈》中的「金剛心」與「一念相應」是淨土法門中詮釋信心本質與往生關鍵的核心概念,需從善導大師獨特的淨土思想體系切入方能透徹理解。以下略述其深義:

一、「金剛心」——彌陀願力所成的絕對信心

1.破邪顯正的特殊定義

•區別於通途法門:

通途佛法中「金剛心」指破除根本無明的般若智慧(如《金剛經》義),但善導大師賦予其他力回向的全新內涵。於五部九卷中,「金剛心」特指行者對阿彌陀佛救度絕對不疑的信心,此信心由佛力回向成就,堅不可摧。

•三重金剛喻:

喻體內涵
金剛不壞不為任何妄念、業障、外道所破(《觀經疏》:「此心深信,由若金剛,不為一切異見、異學、別解、別行人等之所動亂破壞」)
金剛銳利斬斷自力執情(《法事讚》:「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金剛常住信心一旦建立,直至往生永不退轉(《般舟讚》:「安樂即是金剛地,凡夫六道永無名」)

2.佛力加持的本質

•信心非凡夫自生:

善導大師強調:凡夫被無明業力所纏,「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無有出離之緣」(《觀經疏》)。

「金剛心」全然是阿彌陀佛光明願力滲透眾生心識的產物(《往生禮讚》:「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般舟讚》:「釋迦如來實是慈悲父母,種種方便,發起我等無上信心。」)。

•即信心即佛力:

此信心生起時,已是佛心住眾生心,故稱「機法一體」。

二、「一念相應」——凡夫與佛智的感應道交

1.超越時劫的當下圓滿

•破時間相:

「一念」並非時間單位(《往生論注》:百一生滅,名一刹那;六十刹那,名為一念。此中云「念」者,不取此時節也。但言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所觀緣,心無他想,十念相續,名為十念。但稱名號,亦復如是。),而是與佛感應道交的刹那(《大無量壽經》:「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此一念即永恆,因彌陀願力超越時空(《往生禮讚》:「一念及一時,利益諸群生」)。

•破自力修行之執:

不待累積功夫(非以一己之淨念相繼爲凖),凡夫稱名時:「即凡心而佛心」(《觀經疏》),念佛當下與佛願完全相應。

2.「相應」的實相內涵

相應維度淨土詮釋
願願相應凡夫信心,相應彌陀四十八願核心(第十八願「至心信樂」),即佛破闇滿願成就時。
機法相應眾生信心(能感)與佛力救度(所應)如鐵爲磁吸,天然感應(《往生禮讚》:「能所自然泯」)
因果相應信心之因,即時圓滿具足往生成佛之果(《般舟讚》:「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三、兩大概念的內在統一性

善導大師通過「金剛心」與「一念相應」,構建淨土門「名號信心」的一體性:

1.金剛心為體:

彌陀願力成就的信心本體,堅如金剛不可破壞。

2.一念相應為用:

此信心顯發於稱名時,當下即自利利他。

體用不二:

•名號功德顯於衆生處,即一念歸命之金剛信心(《觀經疏》:「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依名號運作,必得一念相應(《法事讚》:「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善導大師《觀經疏》點睛之筆: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承《法華經》「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義,開顯信心如實稱名即稱德,佛德滿入凡夫身。)

此中「已成」即彰顯:凡夫「一向專稱」,即是信心之一念相應,佛果功德刹那圓滿具足。

總結:佛力救度與信心領受

概念本質功能終極指向
金剛心佛力回向的絕對信心破眾生疑障,攝取守護,住不退轉信心即佛心(機法一體)
一念相應信心當下與佛願貫通超越時空業力,直取往生往生即成佛(因果同時)

善導大師以此二語,徹底將淨土法門定位為「絕對他力的救度」:

金剛心——彌陀光明於凡夫心靈的徹底印現。

一念相應——佛凡感應道交,機法一體即為往生事實。

此即淨土教「行信成就於名號」的究竟義,亦是五濁惡世凡夫橫超生死的唯一坦途。

白話翻譯

「無論成佛的時劫是否圓滿、智慧與修行是否圓滿、根本煩惱是否斷盡、殘餘習氣是否滅亡、從努力修行到自然任運是否已達、所證智慧是否獲得——這些都無需執著。因為從菩薩的等覺躍升至佛的妙覺境界,在如來三昧力、本願力成就回向中一念相應而證得金剛不壞的信心,於一念與實相相應後,便成就佛果功德與究竟涅槃。對於這樣的聖者,我們全體至誠歸依敬禮!」

此偈頌的精髓在於:眾生雖有欠缺,但佛已圓滿,故應全心歸命。

•冥加攝受
「無礙神通力,冥加願攝受」彰他力加持理念,呼應《往生論注》「佛力為增上緣」。

《歸三寶偈》講義

3. 淨土法門要義(10-13偈)

我等愚癡身 曠劫來流轉

今逢釋迦佛 末法之遺跡

彌陀本誓願 極樂之要門

定散等回向 速證無生身

我依菩薩藏 頓教一乘海

說偈歸三寶 與佛心相應

十方恒沙佛 六通照知我

今乘二尊教 廣開淨土門  

•二尊教關係
釋迦教:開顯「定散二善」(《觀無量壽經》十六觀),為「要門」
彌陀願:依「本誓願」立名號救度,為「弘願門」。

•頓教一乘海
指淨土法門屬圓頓一乘,凡夫乘佛願力直超生死,異於漸教階次。

《歸三寶偈》講義

4. 回向求生(末偈)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回向三要義
領受佛德,不計己功(信心無我)(約本回向)、普施眾生(大悲利他)(約末回向)、同歸淨土(共業莊嚴),體現淨土教破闇滿願之德,「他力回向」·「一心歸命」之特質。

往還廻向

《歸三寶偈》講義

三、核心教理

1. 凡夫正機論

「生死甚難厭」直言五濁凡夫實態,破除「厭欣易成」之妄見,確立罪惡凡夫為彌陀正攝之機。

2. 二種菩提心辨

菩提心類型內涵成就方式
聖道門四弘誓願+六度萬行三祇修證
淨土門願生極樂心現生不退往生成佛

《教行信證·信卷本》(並六要鈔解):

『觀經義』(玄義分)云「道俗時衆等,各發无上心,生死甚難厭,佛法復難忻。共發金剛志,橫超斷四流。正受金剛心,相應一念後,果得涅槃者。」(抄要)

次『觀經義』文有三段。就今信心名金剛心,皆引其證。於中初文是『玄義分』勸衆偈文。

「金剛志」者,惣而言之廣通三心,具三心者必得橫超四流益故。

別而言之此約深心,深心釋云「此心深信由若金剛」,是其證也。

言「四流」者,三界見思諸惑是也。一者欲瀑流,……二者有瀑流,……三者見瀑流,……四者无明瀑流,……。

「正受」等者,同偈文也。

問:歸三寶偈普舉因分、果分諸位,歸佛、僧中,為舉極果,先舉因位顯其轉勝。「果得」等者,指其極位,卽妙覺也。「正受」等者,舉其因位,所謂「正受金剛心」者,金剛喩定,是入妙覺之无㝵道。「相應」等者,依『大品』意,卽以一念相應之惠,斷餘殘習云正受等云相應等,皆是指彼等覺後心。「果得」等者,此卽妙覺,是解脫道。而今何證薄地凡夫所發信心,類此等覺金剛心乎。

答:如載難勢。等、妙二覺,佛、僧二寶,說相皆然。但今所出,更非混亂等覺菩薩,斷除四十一品无明,證悟四十一分法性,住金剛心,相應一念,入其妙覺極果之位。

凡聖雖異,淺深雖殊,論其功用,共為金剛心之勝利。仍今引之,宜得其意。

又云:「眞心徹到,厭苦娑婆,忻樂无為,永歸常樂。但无為之境不可輕爾卽階,苦惱娑婆无由輒然得離。自非發金剛之志,永絕生死之元。若不親從慈尊,何能免斯長歎。」

次所引文,『疏』『序分義』欣淨緣釋。

此釋『觀經』「願我未來」以下經文之解釋也。

此金剛志歸釋尊心,彼三心者歸彌陀心。二尊雖殊,其心是同。故今引之。

又云:「言金剛者,卽是无漏之體也。」

……

信知,至心、信樂、欲生,其言雖異,其意惟一。何以故,三心已疑蓋无雜。

故眞實一心是名金剛眞心,金剛眞心是名眞實信心。

眞實信心必具名號,名號必不具願力信心也。

是故論主建言我一心。又言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

私料簡中「眞實信心必具」等者,問:所發信心縱為眞實,何必其中具足名號。

又六字中,言南无者卽是歸命,卽是安心。何云名號不具願力信心。

答:言信心者是能歸心,對所歸法所發信也。

故發信心必具名號,是則『經』云「發三種心卽便往生」是其義也。

若不具行既同唯願,何得往生。既往生因,方知發心必具名號,是故今云「眞實信心必具名號」。

又縱唱名,若无信心難得往生,『經』云「至心信樂欲生」,依信可生,其理灼然。稱名之人未必悉具眞實信心,又是現量,故有此釋。

……

然就菩提心有二種,一者豎,二者橫。又就豎復有二種,一者豎超,二者豎出。

豎超、豎出,明權實、顯密、大小之教,歷劫迂迴之菩提心,自力金剛心,菩薩大心也。

亦就橫復有二種,一者橫超,二者橫出。橫出者,正雜、定散,他力中之自力菩提心也。

橫超者,斯乃願力迴向之信樂,是曰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卽是橫大菩提心,是名橫超金剛心也。

橫、豎菩提心,其言一而其心雖異,入眞為正要,眞心為根本,邪雜為錯,疑情為失也。

忻求淨刹道俗,深了知信不具足之金言,永應離聞不具足之邪心也。

「然就」等者,此有二雙四重之釋。所謂豎出、豎超、橫出、橫超是也。

所立差異在文可見。又第六卷及『愚禿鈔』委有此事,可見彼文。

……

『論註』(卷下)曰:「按王舍城所說无量壽經,三輩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无上菩提之心。此无上菩提心卽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卽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卽是攝取衆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无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无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是故言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衆生苦故。

住持樂者,謂彼安樂淨土,為阿彌陀如來本願力之所住持,受樂无間也。

凡釋迴向名義,謂以己所集一切功德,施與一切衆生,共向佛道。」抄出

次『論註』文,下卷解義分中,第五善巧攝化章之釋也。

名曰善巧攝化意者,以巧方便迴向善根攝化衆生之義而已。

「三輩生中」等者,問:『壽』、『觀』兩經是開合異,而『觀經』中說未來發心往生之人,謂九品中,中三、下三六品是也。『壽經』三輩共說發心,相違如何。

答:雖有異義,且一義云,『大經』說相順常途說,聖道諸教皆談發心得道義故。

『觀經』之中說未發心皆得往生,由佛力故。諸師所立其義不同,不能具述。

問:註家之意,許此義耶。答:此有二意。

一不許也,今釋或云「莫不皆發菩提之心」,或云「若人不發菩提心」故。

二所許也,唯嫌三不正許三信往生故也。

就第二義,可有卽云『大經』所說菩提心者,則指三信之義趣也。

因問:宗家之意,依何義耶。答:許未發心之人往生,是為凡夫濟度弘願本意故也。

「凡釋迴向名義」等者,其意可見。『安樂集』下云:「釋迴向名義者,但以一切衆生既有佛性,人人皆有願成佛心,然依所修行業,未滿一萬劫已來,猶未出火界,不免輪迴,是故聖者,愍斯長苦,勸迴向西為成大益。然迴向之功不越於六。何等為六。

一者將所修諸業迴向彌陀,既至彼國還得六通濟運衆生,此卽不住道也。二迴因向果。三迴下向上。

四迴遲向速,此卽不住世間。五迴施衆生悲念向善。六迴入去卻分別之心。迴向之功只成斯六。」已上

今『論註』文,與今迴向第五之義,其意同也。

發菩提心,爲大菩薩

《歸三寶偈》講義

3. 橫超四流義

四流喻分段生死(欲流)與變易生死(有流等),念佛「不斷煩惱得涅槃」乃淨土不共橫超。

判教類別所屬法門核心特徵經典依據修行特點與結果
豎出聖道門(自力)漸次修行,斷惑證真(如蟲豎穿竹節)《大智度論》難行道需斷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歷經三祇劫修行,退轉風險高(末法「億億罕一得道」)
豎超聖道門(自力)頓悟實相,直證佛果(如禪宗「見性成佛」)《六祖壇經》需上根利智,頓破無明,但末法眾生福德不足難遇此法
橫出淨土門(自力)以自力念佛回向,生極樂化土(疑城胎宮)《觀無量壽經》十九、二十願攝受未全信佛力,憑自力修定散二善,往生後暫居蓮胎,待疑盡方入報土
橫超淨土門(他力)全仗佛力,帶業往生極樂報土(如蟲橫咬竹壁而出)《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信受彌陀本願,橫截五趣,速證無生忍(「不斷煩惱得涅槃」)
《歸三寶偈》講義
《歸三寶偈》講義

四、名相釋義表

關鍵字釋義教理依據
金剛志喻信心如金剛不壞《涅槃經》「金剛三昧」
正受金剛心通途謂等覺菩薩斷最後一品無明;此處指念佛人現生信受發起信心,以信心爲他力回向成就往生正因,故名。《仁王經》薩婆若智
無生身指生極樂世界即證無生法忍《往生論》速得菩提
菩薩藏指淨土法門屬大乘菩薩藏攝善導判教
《歸三寶偈》講義

結論:淨土皈依特質

此偈彰顯淨土門皈依三寶的獨特性:

1.歸佛:聚焦彌陀願力,非通途法身理體

2.歸法:信心念佛為綱,異於漸教次第

3.歸僧:指清淨海眾(觀音勢至等),重他力攝受。

歸三寶偈顯實相爲物不二之方便法身,是五濁凡夫得度之究竟舟航。

真宗的皈依

說淨土教之「三皈」誓詞

《歸三寶偈》講義

一默如雷(2.0版)(瑞默老師開示集)

真宗教旨(上)

真宗教旨(下)

《淨土三部經講話》「序講」

第一章 淨土教史概觀

第二章 淨土宗與淨土真宗

第三章 淨土真宗之大綱

第四—六章 淨土三部經之選定·說時·翻譯

第七—八章 淨土三部經之梗概·大意

第九—十章 淨土三部經之宗體·隱顯

第十一章 淨土三部經之資格

第十二—十三章 淨土三部經之差別·一致

淨土真宗管見:

(一)無量光壽 ·誓願 ·信心

(二)人格•業•空(上)

(三)人格•業•空(下)

(四)漢譯《無量壽經》概述

(五)淨土真宗與淨土宗的相異

(六)真宗與基督教的比較(上)

(七)真宗與基督教的比較(下)

(八)僧侶·回向·業報·聞·祈禱·超驗

《讚佛偈》講義

《重誓偈》講義

《往覲偈》講義

龍樹菩薩《十二禮》述義

《一枚起請文》述義

本文為原創作品。轉載請勿改動並請註明出處:https://www.horaicn.com/
讚! (0)
Donate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網站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微信掃碼支持原創
Previous 2025-08-31 13:07
Next 2025-08-31 14:39

發佈留言

Please Login to Comment